正文

【身外功名任有無】

安得盛世真風流 作者:安意如 著


【身外功名任有無】

在魏徵心中,大概沒有什么忠臣不事二主的別扭觀念,這是極為難得的,這得感謝他的老師,王通給他灌輸的優(yōu)秀觀念。

王通說,從事君主,要根據道(道理,道義),道不能行,就不合作。臣的職責是規(guī)正君主,保護人民。君臣之間以道義合,不合則去;君臣關系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先秦儒家認為,君主只有接受政治建議,接納批評,行之有道,才能天下大治。目睹隋末暴政,王通重新提出這一思想,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絕對可以相信,王通的學說對魏徵影響甚深,終其一生,他都是遵照老師的意旨行事,以身踐行。

那些俗濫的魏徵直言進諫的故事無須再提,總歸這一對君臣加上后宮之主長孫皇后都是天造地設的妙人,簡直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H绻麤]有長孫皇后明里暗里的鼓勵和表態(tài)支持,時時幫他吹枕頭風求情,老魏骨頭再硬也被咔嚓過好幾回了。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述懷》詩所言的侯嬴和季布,均以忠誠和守信而留名史冊,而魏徵同樣以正直敢言、公而忘私著稱。以后世的影響力而言,他顯然勝過這些被他贊美過的古人。

早在當年,天下方亂未平時,年輕的魏徵問老師:“圣人有憂乎?”王通很幽默地反問:“天下皆憂,吾獨得不憂乎?”魏徵又問:“先生有疑(疑惑)乎?”王通說:“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乎?”魏徵退。王通說:“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因為對天道(天、理)、人性(命、性)的了解,從而對未來有信心,可以樂觀看待。有憂有疑,而不損大信,是謂智慧從容。

天道往還,亙古不虛。所謂奇劫巨禍,猶如日月之食物,不過是天道循環(huán)中的云翳霧影,一旦天下復于澄明,重獲安寧只是瞬息之事而已。

果然到了貞觀年間,氣象一新,魏徵等一干能臣也有了用武之地。貞觀之治大體落實了河汾之學的思想,王通泉下有知,也應該深感安慰。

“古之從仕者養(yǎng)人,今之從仕者養(yǎng)己?!边@是王通當年對希求仕途,貪一己私利之人的批判,今日讀來依然貼切,好像是看著現狀說的,朝代更迭得快,人性變化得少。

幸好魏徵不是這種人,他沒有讓自己的老師失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