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修身與論六祖

降伏其心(全) 作者:釋萬行


4.修身與論六祖

你們的腿坐熱了沒有?如果沒有,說明氣血不暢通。一個人衰老先從腳開始,從腳到小腿,逐漸往上衰竭。如果一個人的腿腳很靈活,說明他的生命力很強。你們看小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跑來跑去,說明他的腿很有力氣。一個人衰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不愿意走路。

為什么有些人喜歡架“二郎腿”呢?為什么越累越想把腿架起來?這種情況大家可能都有體會。有的人甚至把腳架到辦公桌上,一架上去就感到非常舒服。因為把腿架起來,下半身的血液就匯集到上半身,也就是下半身給上半身補充了能量。

人的精、氣、神是從兩腳開始產(chǎn)生的。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聲音和內(nèi)在的氣質(zhì),必須通過盤腿。當你盤腿感到兩腳產(chǎn)生一股熱量,順著小腿往上升時,你的眼睛和聲音都會改變,走路會非常輕盈,絕對不會咚咚響。我們中國有部著作叫《冰鑒》,是專講人的命相的,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走路咚咚響,一輩子受貧窮!為什么古人講“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行如風”呢?如果一個人的生理改變了,他內(nèi)在的氣質(zhì)也會改變,行、住、坐、臥自然符合上述要求。

一個人疲勞時就想仰面朝天地躺著。如果精、氣、神凝聚在體內(nèi),睡覺時就會喜歡側(cè)臥,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吉祥臥”。養(yǎng)成吉祥臥的習慣后,身體的能量就容易儲存起來,不會漏掉。

回憶起我自己盤腿的過程,到第三年,腳上才產(chǎn)生一股熱流,從腳向小腿慢慢游動。實際上我這種速度已經(jīng)非常慢了。古人的傳記中講,一個年輕人半年就可以達到這種狀態(tài)。一個人的身心不改變,內(nèi)在的氣質(zhì)絕對不會改變。身心原本是一體的,根本無法分開。

大家學佛都知道,佛性原本現(xiàn)成,自在圓滿,圣人不增加一點,凡夫不減少一點,那還修什么呢?修心,心拿得出來看得到嗎?古人一再告訴我們要行苦行,當初釋迦佛也是行苦行,從身體上下手?,F(xiàn)在的人都說修行是修心,不必行苦行,說釋佛苦行六年也未修成。難道古人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

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吃苦,也吃不了苦,心氣一個個都比古人高,根器似乎都比古人銳利。為什么古人一個個修苦行都成就了,而現(xiàn)在的人從心態(tài)上下手,成道的反而寥寥無幾,甚至很多到最后還退失了道心,說自己不是修行的根器,師父所傳的法不究竟呢?

古人告訴我們有幾部經(jīng)、論必須讀:《楞嚴經(jīng)》《圓覺經(jīng)》《三論宗》(百論、中論、十二論)?!独銍澜?jīng)》告訴我們身心是一元的,一體的,山河大地都是心的顯現(xiàn)。既然身心是一元的,從身體上下手,就意味著從心態(tài)上下手。心無形無相,不可捉,不可摸。而身體可捉可摸,降伏了身體也就降伏了心。所以古人從身體上下手修苦行。

而現(xiàn)在的人從心態(tài)上下手,修了幾年沒有摸到心,就退失了道心,放棄了信仰。古人沒有一個不是嘗盡了人間的痛苦才降伏了身體,然后滲透到心靈,最后才把握了心。身體既然也是“唯心所造”,就沒有理由不與心同一體。佛經(jīng)里講萬法唯心造,心生萬法,萬法是心。心的顯現(xiàn)要借助身體,身體的存在也要依賴于心。身是心的載體?!拜d體”沒修好,談不上修心。入道之前,身心分離;入道之后,身心一體。

所謂“一切現(xiàn)成”“一切清凈”是成就以后的境界,只有成就之后才感受得到。所以,佛法必須通過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去印證。一個修行人在用功時,之所以把握不住自己,是理上未通。而光從理論上下功夫,又是所謂的“明理未親證”,如數(shù)他人家珍,終非自家寶藏。

六祖24歲到黃梅去見弘忍大師,在五祖處說了一首悟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因為他看了神秀大師的悟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痹诖嘶A(chǔ)上而作。也就是說神秀大師的偈子是六祖偈子的基礎(chǔ)。當時神秀大師當然也已經(jīng)悟道了。

這兩首悟道偈,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是講修行的結(jié)果。就像一個人講蘋果的味道,另一個人講如何栽培蘋果樹一樣。如果沒有前面的種樹、培樹,怎么會有后面又香又甜的蘋果呢?所以弘忍大師給他們兩個印證:神秀大師是正確的,好好修下去不會墮落。六祖是錯的?,F(xiàn)在的年輕人看了《六祖壇經(jīng)》,都贊嘆六祖的偈子,忽略了神秀的偈子。實際上兩首偈子結(jié)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方法,按此去修,一定會成就。

六祖可以說是“東方如來”,但對中國佛教的后學也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六祖拿到衣缽后,躲在獵人隊伍里隱修了15年。為什么他徹悟了本來面目還要隱修呢?大家只知道是弘法的因緣未成熟,在等待因緣。實際上他當時雖然已經(jīng)悟道了,但還沒有實踐,還不算圓滿。

比如你走進這個山洞算是入道了,只有走出這個山洞才算圓滿,走不出去就不算圓滿。就像你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東華寺,到了目的地后,還要回到原地才叫圓滿。這也就是佛門里講一定要“親履本地風光”,不能道聽途說的原因。研究佛學的人能不能開悟?從理論上講可以,但從事上看則不能證果。

公元502年,從印度來的智藥禪師把我們這里稱為靈鷲山。因為他看到這里的山與印度的靈鷲山極其相似,于是就在此創(chuàng)建了靈鷲寺。六祖39歲離開這里時(公元677年),將靈鷲山改為東華山,將靈鷲寺改為東華寺。六祖當然知道自己的因緣,因此才改名。他原本想在這里弘法,廣度眾生,一個偶然的機緣被請到了曲江縣,從此便在曲江一帶弘化。

翁源縣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南朝梁554年設(shè)縣),當時六祖為什么把靈鷲山、靈鷲寺改為東華山、東華寺呢?為什么我說六祖是東方如來?你們用心慢慢參究就會明白。中國古時候稱為“東土”“華夏”。六祖39歲開始出來弘法,十幾年后形成了曠世杰作《六祖壇經(jīng)》?!秹?jīng)》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后。也就是說六祖24歲開悟,57歲才形成他自己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

《六祖壇經(jīng)》是六祖的大弟子法海禪師根據(jù)六祖的思想、見地、弘化過程寫成的。法海禪師是當時的文學泰斗,文字般若達到了頂峰。而六祖的實相般若達到了頂峰。兩個人合作所寫的《壇經(jīng)》必然空前絕后。六祖從24歲悟道至57歲這33年中,15年出世間法的修煉,十幾年世間法的磨練,身心兩方面都達到了頂峰,才徹底地轉(zhuǎn)變。

一切都經(jīng)歷了,怎么可能不成熟、不圓融?我們現(xiàn)在出世間法沒有專修(隱修),世間法也沒有修,怎么可能成就呢?我自己雖然學佛十多年,但世間法一竅不通,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說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兩堂課,哪一堂都不能缺。猶如兩只腳走路,你邁出左腳,緊跟著還要邁出右腳,否則無法走路。修行也是如此,只懂一方面是不平衡的,一定會偏激。

為什么古人得到“根本智”(出世間學問)以后,還要去尋找“后得智”(世間學問)呢?這不是舍本逐末嗎?古人講:“但得本,何愁末?!睂嶋H上這句話并不全對,把后人害苦了??磫栴}要從各個角度,方方面面反復地看。一個人成道以后是什么樣子?做凡夫時又是什么樣子?悟前悟后要結(jié)合起來看。

有的人看問題總愛偏激,抓住一點以偏概全。我常拿女人生孩子作比喻,人們都說生孩子是在閻羅殿門口,與閻羅王很親近,生死攸關(guān)。但是對未生過孩子的女人,尤其是對男人來說,只能理解,絕不可能體會。

就像一本書上所講,未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未做過母親的女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F(xiàn)在我對這兩句話有了新的理解。一個人只有當了家才知道節(jié)約錢財,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

現(xiàn)在的人看《六祖壇經(jīng)》,只看到六祖所證的“果”,沒有看到他修證的過程?!秹?jīng)》是六祖57歲時的境界。我們只拿六祖的“果”往自己身上套,是不可能有體驗的,這叫做“倒果為因”,最后只能誤己又誤人!

當一個人獲得“根本智”以后,再去學“后得智”,的確要容易得多。因為已經(jīng)有了擇法眼(慧眼)。你想把自己的根本智“推銷”出去,必須用“后得智”來配合才行。比如廠家將餅干裝盒不僅是為了銷售的方便,也是為了更好地推銷。又如同一個人走路,必須左右兩只腳都邁步才能往前走。有好餅干,沒有好的包裝不圓滿;有好的包裝,沒有好的餅干,更不圓滿。你的世間法做得再好,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作靈魂、作脊梁,也是空虛的。

當一個人在物質(zhì)上沒有保障時,絕對不會去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其實人對物質(zhì)的需求很容易滿足,真正難滿足的是精神與靈魂的需求。是精神和靈魂哭喊著要修行,是它們的需要。人的貪欲不是來自身體,身體的需求很少。就像我出家后只有三套衣服,到現(xiàn)在還穿不爛?,F(xiàn)在的布料好,不容易壞。你們的衣服哪一件是穿破了才扔的?都是沒穿多長時間,不流行就不穿了。

有的人很幸運,在貪的時候,偶然一個機會抓住了宗教,暫時解決了饑渴。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實踐后,會更加饑渴,因為沒有開悟。就像一個人站在果樹下沒有嘗到果子,會更想吃果子一樣。一個人修行,如果法、財、侶、地四種資糧都具足了,沒有理由不成就。你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具足了哪些?如果都具足了,那可真是個大富大貴之人了!

我之所以想恢復東華寺,創(chuàng)建“獅子吼”閉關(guān)中心,就是因為看到有些人真想修行,但又苦于沒有地方,所以給自己找了一個既麻煩又累贅的擔子挑在肩上。但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付出一倍,得到的是十倍。而在洞里付出十倍,得到的只有一倍。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大家成就了我。一個人不做事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很有本事,什么都會。一做事,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做不成。但是,當你勤勤懇懇,不緊不松地努力去做時,又會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都能做。

一個人只要愿意努力,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對一件事只要不放棄,努力去做,一定會成功。如果遇到挫折就放棄,必然一事無成。哪一個成功的人不是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才獲得成功的?有些人盤腿修道,閉著眼睛渾渾噩噩,半年一年沒有成功,就想放棄了。而古人十年二十年都不放棄,最后都成就了。

有一部分人把修道看得太簡單了。而另一部分人又把它看得太復雜、太難了,總講自己根性差,“根性差”成了他不努力的擋箭牌。毛澤東當年被蔣介石追得無立錐之地,但他從未放棄,最后成功了,成為一代偉人。如果他把這種精神用來修道,結(jié)果一定不會次于六祖,同樣也會成為東方如來。十大元帥如果修道,也會成為十大祖師。因為他們有這個心力,用在任何地方都會成就。

世間法的成就都要有奮斗精神,都要經(jīng)過一番不懈的努力,何況出世間法?你要想成為一個超人,就必須具備凡人所達不到的心力、體力和魄力。如果你處處表現(xiàn)得與常人一樣,你肯定不會成為超人。

人的力量不去用,就是那么多,天天用就會天天有。猶如井中水,你不去舀,它就那么多,舀了還會有。什么叫功德圓滿?方方面面都不斷地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一種氣勢、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利人利己,就圓滿了。如何積累呢?天天去做,年年去做,復雜的事情簡單地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地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地做。

現(xiàn)在的眾生是想的多,做的少,說的多,兌現(xiàn)的少。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恰恰相反,是奉獻而不是索取,是在奉獻中獲得。世間法也不單單是索取,也要先付出才能得到。就像兩個人打架,輸了,泄了氣,產(chǎn)生了自卑;贏了,增長了傲慢和霸道。而學佛是叫人退讓、付出。只要你敢退讓,敢付出,你的心量就有了,就一定會成功。有了心量何愁沒有悲心?有了悲心何愁沒有智慧?悲心、智慧都有了,何愁功德不能圓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