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是不是共產(chǎn)黨?”
張治中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但是,當時的黃埔,并不是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環(huán)境。在國共雙方都是斗志昂揚、攻勢不減的情況下,一次次“磨合”的努力,只是徒然增加失敗的痛苦而已。
張治中說過這樣的話:“我的一切言論、態(tài)度都是為著愛護革命而出發(fā)的。”又說:“最好是大家團結,以求革命的發(fā)展;如果還沒有做出一點事,自己的組織先分裂,自己的肢體先就支離,則革命如何可以完成?”誰會懷疑張治中的政治真誠呢?誰又會否定這樣的政治主張呢?可是,在實際的政治風波中,張治中的真誠未免不是一種幼稚,張治中的主張未免不是一種脫離實際。
就在林振雄槍擊李漢藩事件之后不久,廖仲愷先生在廣州城里被國民黨右派暗殺了。南方革命政權內(nèi)部掀起滔天巨浪,一位忠誠于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的巨人倒下了,國共合作的堤岸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對于國民黨左派和共產(chǎn)黨人來說,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對于真誠地擁護國共合作政策的張治中來說,這也是一個晴天霹靂。政治的斗爭,總是充滿著血腥味;國共合作的好夢,現(xiàn)在只剩下血腥的回憶。在黃埔島上,在南方政府里,血腥的氣味繼續(xù)在空氣中擴散。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張治中對政治的認識距離實際太遠了。
然而,張治中的可貴,正是他的這種近乎幼稚的真誠;張治中的著名,也正是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況且,張治中缺少的只是對實際政治的認識,并不缺少頭腦,也不缺少勤奮。其實,張治中是個十分善于學習和善于思考的人。因此,他有著很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一次次斗爭,張治中在認識國民黨,在認識右派;一次次斗爭,張治中也在認識共產(chǎn)黨,在認識左派。事實上,張治中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在左派和右派的斗爭中,從來就沒有做到完全意義上的中立。在上島的初期,張治中是一個中間偏左派;隨著斗爭的深入,也隨著不斷加深對實際政治的認識,張治中一步步地向左派傾斜,甚至一度提出加入共產(chǎn)黨的要求。張治中的政治立場,從力圖中立,到偏左,再到左派,就是通過對國共兩黨的主張與實踐不斷加深認識的結果。
實事求是地說,在上島之前,張治中除了樸素的富國強兵的思想外,對各種主義都了解不多,無所謂左派或右派的成見。不過,真要比較起來,恐怕還是對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有更多的好感。這是因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立的,孫先生是張治中久已崇敬的偉人。孫先生的主張還會錯嗎!至于對共產(chǎn)黨的了解,除了在上海大學讀書時,曾與瞿秋白等著名共產(chǎn)黨人有過一些接觸外,更多地還是來自孫中山提出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政治主張。
正因為沒有成見,所以,張治中在上島之后,能夠以公正持平的立場,對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進行近距離的觀察、比較。不過,政治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事實上,張治中所認識的國共兩黨,只是黃埔島上的國共兩黨;或者說,只能是黃埔島上的國民黨人與共產(chǎn)黨人。
不幸得很,島上的國民黨人表現(xiàn)太差了。讓張治中佩服的國民黨人當然也有,蔣校長算一個,鄧演達算一個,王懋功是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算一個;學生中大概只有賀衷寒還有點真才實學。而且,鄧演達和王懋功都算是國民黨左派,與其說他們的政治立場屬于國民黨,不如說他們的政治立場更接近共產(chǎn)黨來得恰當。至于國民黨右派的代表人物王柏齡、繆斌等人,簡直就是兩個沒有人格的奴才,真讓人看不起。
反觀黃埔島上的共產(chǎn)黨人,真讓張治中贊嘆不已。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就不用說了,張治中稱:“我們一見如故。他為人很熱情,談吐、風度、學養(yǎng),都具有很大吸引力?!贝送馊鐞链?、高語罕、熊雄等人,也都是張治中十分佩服的人物。至于黃埔學生中的蔣先云、李之龍、陳賡等中共黨人,都是大名鼎鼎,十分了得??梢哉f,共產(chǎn)黨人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國之精英,也難怪蔣校長要發(fā)脾氣了,一次氣急敗壞地大罵繆斌:“你們十個孫文學會會員,也抵不上一個共產(chǎn)黨。為什么有本事的人都去當了共產(chǎn)黨?”的確,共產(chǎn)黨人留給張治中的印象太深了,尤其是周恩來的橫溢才華和人格魅力,可以說是一個讓張治中終身景仰的人物。
正是在這些共產(chǎn)黨人的影響下,張治中的政治立場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左”的傾向,甚至動了參加共產(chǎn)黨的念頭,并當面向周恩來提出了加入組織的要求。周恩來很高興,表示待請示組織后加以答復。然而,幾天后,周恩來委婉地表示:中共歡迎張治中加入,但在國共合作時,雙方有約:中共不吸收國民黨高級干部入黨。不過中共保證今后一定暗中支持張治中的工作。
張治中加入中共的愿望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從此卻與共產(chǎn)黨人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國民黨黃埔軍校第四屆特別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及監(jiān)察委員的選舉中,張治中被選為九執(zhí)委之一。黨部執(zhí)委候選人是由兩派事先協(xié)商的,而張治中之當選,則是由中共方面所提出。這可以看作是中共組織給予張治中支持的一個實例。
張治中的“向左轉”,越來越引起右派的強烈不滿,也越來越受到蔣介石的密切注意。1925 年秋的二次東征期間,張治中擔任軍校第四期入伍生軍官團團長。早在張治中擔任入伍生總隊附期間,右派就曾送給他一個“紅色教官”的綽號;現(xiàn)在又當了一個什么團長,索性再送他一個“紅色團長”的帽子。但是,右派還是覺得不能充分發(fā)泄心中的仇恨,惲代英、高語罕,是兩個公開的共產(chǎn)黨政治教官,國民黨左派鄧演達是個比共產(chǎn)黨還左的家伙,現(xiàn)在不是又出了個張治中嗎,一起送他們一個外號,就叫“黃埔四兇”吧!
這樣一來,張治中的名聲大了。好家伙,成了黃埔一兇,而且和共產(chǎn)黨教官排在一起,右派分子的這一手真是毒辣!問題嚴重了,蔣校長不能不給予關注,也不能不加以過問。東征軍進入汕頭之后,蔣校長把第二師師長王懋功找來問話:“張治中是不是共產(chǎn)黨?”這當然只是一個懷疑,但未免不是一個嚴重警告。
這件事給予蔣校長的刺激之深,是可以想象的。蔣介石在張治中身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可是,到頭來,張治中還是被共產(chǎn)黨拉過去了,再讓共產(chǎn)黨這樣鬧下去,我們不是都成了在給共產(chǎn)黨“打工”么!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蔣介石覺得事不宜遲,需要采取一點措施了。
這一年11 月底,還在東征途中,蔣介石就找到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伸手向他要東征軍及黃埔軍校中的共產(chǎn)黨員名單。周恩來當然不會將這個名單交出去,不過口氣也還緩和,婉言回絕了。蔣介石似乎也沒有堅持,事情就這樣過去了。然而,這只是一個試探,也是一個信號,表明蔣介石要對中共組織動手了。了解蔣介石個性的人,都知道蔣氏認準了的事情,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對于國共合作,蔣介石有一句名言,謂之:“這叫捉老鼠上床,咬自己的被窩,怎能夠安靜睡覺呢?”如果說孫中山的“聯(lián)共”政策是“捉老鼠上床”,那么把“老鼠”趕跑,正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誰會與“老鼠”同眠共枕呢?因此,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切,雖然讓許多人感到驚異,但卻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
動手之前,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范的措施之一,就是不能讓張治中一身兼有八大要職,因為這樣做太危險了。于是,對于張治中辭去七項兼職的要求,蔣介石很痛快地接受了。在張治中而言,自從進入黃埔以后,身兼八大要職,一天到晚坐汽車,坐小汽艇,仆仆往來于黃埔與廣州之間,經(jīng)常忙得連午飯、晚飯都顧不上吃。最忙的時候,到了深夜十一二時,才記起今天還沒有吃晚飯,所謂“廢寢忘食”,正是一個切實的寫照。這樣一個極端繁忙的工作環(huán)境,實在不易長期堅持下去。況且,張治中并不是一個熱衷權力的人。1926 年初,張治中決然辭去航空局長、航空學校校長、軍事處長、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wèi)戍司令部參謀長等兼職,只保留了黃埔第四期學生軍官團團長一職。
本來,張治中的八大兼職,在蔣介石的心里,已是一個不能放心的事情,也是久已憂慮的問題。現(xiàn)在張治中主動請辭,事情真是再好也沒有了;并且,對張治中的不肯戀棧,蔣第一次有了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件事,蔣介石對張治中的“紅色”,已經(jīng)不再感到忌諱或恐懼。一個淡泊權力的人,有什么可怕的呢?
1926 年的春天,南方革命政權內(nèi)部第二次掀起滔天巨浪,這就是發(fā)生在3 月20 日的“中山艦事件”。這件事真是太突然了,共產(chǎn)黨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夜間竟成了蔣介石的俘虜。不宣而戰(zhàn),不告而誅,當然讓人感到驚愕和駭然。但是,敏銳的政治家,早在20 多天之前,就看到了這次事件的序幕。2 月26 日,蔣介石突然宣布將王懋功予以扣留,并免去他的第二師師長職務,罪名是“勾結”蘇聯(lián)顧問季山嘉,“圖謀不軌”。
這算得是什么罪名呢?不要說在當時“聯(lián)蘇聯(lián)共”的大局面下,這樣駭人聽聞的罪名,是不可以信口雌黃的;即便王懋功真有這樣的圖謀,不是說“黨權高于一切”嗎,“黨軍”的師長不軌,上面不是還有軍事委員會嗎?軍事委員會上面不是還有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嗎?一個軍長,怎么就可以自作主張地將師長扣押撤職呢?但是,蔣介石勝利了,軍事委員會沒有干預,國民黨中央也沒有干預,王師長只好乖乖地繳械,拿了蔣介石批給他的3 000 元大洋,被逐出廣州,到上海去了。據(jù)說,也不是一棍子將他打死,蔣介石還準備送他去蘇聯(lián)軍事學院去留學。既有“勾結”蘇聯(lián)顧問“圖謀不軌”的前科,又準備送他去蘇聯(lián)學習深造,豈非咄咄怪事?
而事實上,王懋功既沒有“勾結”蘇聯(lián)顧問季山嘉,也沒有“圖謀不軌”,一切的罪名,都只是一個“莫須有”。王懋功的真正罪名,只是與南方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主席汪精衛(wèi)往來密切而已。要說這是勾結,也就是勾結汪主席,勾結領袖了。大人物的權力爭奪,在沒有水落石出之前,總是要犧牲一批小人物。王懋功不算小了,但是沒有辦法,誰叫他比蔣介石、汪精衛(wèi)小呢,少不得也只好委屈他一下,充當汪主席的“墊腳”了。
蔣介石扣留王懋功,許多大人物本該發(fā)言的,結果都沒有發(fā)言,卻撞上一個不該發(fā)言的張治中,跑出來大發(fā)議論了。張治中聽到王懋功被扣的消息,馬上從黃埔坐船到廣州見蔣,很直率地發(fā)問:“我可以相信王師長沒有別的問題,或者他說話有些失于檢點,除此之外,決沒有什么。校長為什么這樣處分他?”張治中真是太幼稚了。
張治中的直率和莽撞,并沒有激怒蔣介石。相反地,蔣卻是和顏悅色地對張說:“沒有什么,給他到外國去學習學習,休養(yǎng)休養(yǎng)。你回去罷!你還是好好地帶學生,我不會難為他的?!睆埖囊庖姡Y固然沒有采納;不過,張的魯莽,蔣也沒有表示責怪,甚至還給了張一個安慰。以蔣的褊狹多疑和睚眥必報的性格而言,這一次的謙和寬容,既是一次例外,也是一個恩寵。
其實,蔣當然知道張并沒有說錯,也知道張的直言極諫,只是他的心口如一和心地坦然。尤其是,蔣看出來了,張是個不會玩弄手段的人,張只會搞“陽謀”,不會搞陰謀。善于玩手段的權謀家,最恨別人也跟他玩手段。蔣介石看出汪精衛(wèi)也是個陰謀家,所以他不能與汪合作,這就是他要把王懋功趕走的原因。在蔣認為:張治中不跟他來這一套,一切都是公開的,很好,這種人不但用不著害怕,而且完全可以為我所用。這就是為什么蔣對張直言發(fā)問不以為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