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當此反動期而從事于“黎明運動”者,則昆山顧炎武其第一人也。炎武對于晚明學風,首施猛烈之攻擊,而歸罪于王守仁。其言曰:
“今之君子,聚賓客門人數(shù)十百人,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我弗敢知也?!?《亭林文集·答友人論學書》)
又曰:
“今之學者,偶有所窺,則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其陋,無行則逃之‘性命’之鄉(xiāng)以使人不可詰?!?《日知錄》十八)
又曰:
“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風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談,王介甫之新說;其在于今,則王伯安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瘬軄y世反諸正,豈不在后賢乎!”(同上)
凡一新學派初立,對于舊學派,非持絕對嚴正的攻擊態(tài)度,不足以摧故鋒而張新軍,炎武之排斥晚明學風,其鋒芒峻露,大率類是,自茲以后,王學遂衰熄,清代猶有襲理學以為名高者,則皆自托于程朱之徒也。雖曰王學末流極敝,使人心厭倦,本有不摧自破之勢,然大聲疾呼以促思潮之轉(zhuǎn)捩,則炎武最有力焉。
炎武未嘗直攻程朱,根本不承認理學之能獨立。其言曰:
“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jīng)學即理學也。自有舍經(jīng)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引)
“經(jīng)學即理學”一語,則炎武所創(chuàng)學派之新旗幟也。其正當與否,且勿深論。——以吾儕今日眼光觀之,此語有兩病。其一,以經(jīng)學代理學,是推翻一偶像而別供一偶像。其二,理學即哲學也,實應離經(jīng)學而為一獨立學科。——雖然,有清一代學術,確在此旗幟之下而獲一新生命。昔有非笑六朝經(jīng)師者,謂“寧說周、孔誤,不言鄭、服非”。宋、元、明以來談理學者亦然,寧得罪孔、孟,不敢議周、程、張、邵、朱、陸、王。有議之者,幾如在專制君主治下犯“大不敬”律也。而所謂理學家者,蓋儼然成一最尊貴之學閥而奴視群學。自炎武此說出,而此學閥之神圣,忽為革命軍所粉碎,此實四五百年來思想界之一大解放也。
凡啟蒙時代之大學考,其造詣不必極梢深,但常規(guī)定研究之范圍,創(chuàng)革研究之方法,而以新銳之精神貫注之。顧炎武之在“清學派”,即其人也。炎武著述,其有統(tǒng)系的組織而手定成書者,惟《音學五書》耳。其《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造端宏大,僅有長編,未為定稿。《日知錄》為生平精力所集注,則又筆記備忘之類耳,自余遺書尚十數(shù)種,皆明單義,并非巨裁。然則炎武所以能當一代開派宗師之名者何在?則在其能建設研究之方法而已。約舉有三。
一曰貴創(chuàng)?!⊙孜渲栽唬骸坝忻饕淮?,其所著書,無非竊盜而已?!?《日知錄》十八)其論著書之難,曰:“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日知錄》十九)其《日知錄》自序云:“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惫史惭孜渌鴷蓻Q其無一語蹈襲古人。其論文也亦然,曰:“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極詣?!?《日知錄》十九)又曰:“君詩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韓歐。有此蹊徑于胸中,便終身不脫‘依傍’二字。”(《亭林文集·與人書十七》)觀此知摹仿依傍,炎武所最惡也。
二曰博證?! 端膸烊珪贰叭罩浱嵋痹疲骸把孜鋵W有本原,博贍而能貫通。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后筆之于書,故引據(jù)浩繁,而牴牾者少?!贝苏Z最能傳炎武治學法門。全祖望云:“凡先生之游,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即發(fā)書而對勘之。”(《鮚埼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蓋炎武研學之要訣在是,論一事必舉證,尤不以孤證自足,必取之甚博,證備然后自表其所信。其自述治音韻之學也,曰:“……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采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zhuǎn)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音論》)此所用者,皆近世科學的研究法。乾嘉以還,學者固所共習,在當時則固炎武所自創(chuàng)也。
三曰致用。 炎武之言曰:“孔子刪述六經(jīng),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薏淮В幸娪诖?,凡文之不關于六經(jīng)之指、當時之務者,一切不為?!?《亭林文集·與人書三》)彼誠能踐其言。其終身所撰著,蓋不越此范圍。其所謂“用”者,果真為有用與否,此屬別問題。要之,其標“實用主義”以為鵠,務使學問與社會之關系增加密度,此實對于晚明之帖括派、清談派施一大針砭。清代儒者以樸學自命以示別于文人,實炎武啟之。最近數(shù)十年以經(jīng)術而影響于政體,亦遠紹炎武之精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