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高秀芹
2006年2月的一天,我們坐在柏拉圖咖啡館里,長長地松了一口氣?!侗贝竽赀x·2005散文卷》終于編輯完畢。此時,北京正滿天飛舞著大雪,在北大的校園里,那些高高的樹在雪天靜默著,有一種自然的節(jié)制和神秘。
一年來,我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著全國上百份報刊所發(fā)表的散文作品,通過大家無數(shù)遍的閱讀、爭議,最后遴選出這些閃爍著精神之光的佳作??粗媲昂窈竦臅澹恳晃粎⑴c此項編輯工作的北大學人的心情是既興奮又忐忑。
我們一直在想這樣的問題:各種版本的“散文年選”,每年都出版很多。那么《北大年選·2005散文卷》編選的角度應該定位在哪里?應該具備哪些標準?怎樣才能選出“北大年選”的風格?在當下騷動與喧嘩的時代背景中,人們很難靜下心來思考或閱讀,而太多的平庸而乏味的作品正沖擊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失去了閱讀的耐心。因此,我們有責任為讀者重新樹起一面精神的旗幟,架起一道通向精神世界的橋梁。
于是我們商定:既然命名為“北大年選”,自然具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其中應當承載著“北大”的精神,包含著學術、思想之自由、文化理念之先進、生活情感之真誠。這其中意味著一種純粹的品位及思想的高度。我們以極其莊嚴而謹慎的態(tài)度來進行編選工作。
首先,我們要表達對散文的理解,然后再對本年度的散文進行整體描述。
散文是最隨意、最自由、最輕松的一種文體。散文最容易寫,也最難寫。三言兩語,記人敘事是散文;洋洋灑灑,浩浩蕩蕩,下筆千言,也是散文;素面朝天,自然天成是散文,濃妝淡抹,巧奪天工也是散文。
散文看起來是很容易操作的一種文體。
散文又是最難以操作的一種文體。
因為它文無定法。
然而,有人曾經(jīng)為散文下了很多的定義:什么“形散而神不散”,什么“藝術散文”,什么“大散文”,什么“小女人散文”,言者各成其理,但按照這些規(guī)則去寫是不是能寫出好散文?我們不敢斷言。我們要說的是,散文寫作要具有精神和心靈的全部自由,因為散文要真,一個心靈很狹隘,把自己關得很緊的人,是寫不好的。縮手縮腳,顧此失彼,哪里還有什么真實的敞開呢?在真實和自由的基本理解下,我們又認為好的散文要有一種人文情懷,一種大境界。
因此,針對這一代表“北大精神”的散文選本,我們的整體思路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要體現(xiàn)一種宏大的理念。“北大”有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tǒng),有至高無上的理想追求,有真情的關懷,要體現(xiàn)“北大”的一種精神及思考;
2.要體現(xiàn)“兼容并包”的思想。所選散文包括生命的各個層面,最能體現(xiàn)文體和精神的自由性,包括書評、論文、演講等等。我們在編選的時候注意到散文的豐富性,希望在各個理路上都能找到好的散文;
3.要體現(xiàn)散文的自由的表達性。散文表達的文字必須是文學的、道德的、干凈的、積極向上的,力爭以文字之美呈現(xiàn)思想之美、智慧之美、生命之美。
從《北大年選·2005散文卷》的編排上,您可能會看到我們對散文的一些基本理解。散文可以最自由的方式來表達人生的各個層面,可以寫人敘事,或寥寥幾筆,或細致綿密,呈現(xiàn)人的情態(tài)、精神、思想、追求、境界、故事等等,我們在這樣的散文里看到了一些不見經(jīng)傳的人,如賈平凹的《畫人記》的那兩個有些性情的人;也有一些很有意思很有個性的人,如《與保羅·愛多士失之交臂》里的那個敞開了大腦一直在路上的數(shù)學家愛多士;有對母親的深情追憶,有對故友的深摯懷念,在這組文章里芳菲的《噫,馬悅然》是一篇非常好的寫人文章,作者把對話、描述、素描、議論、講課、評述聰明地組合在一起,一個大高個子漢學家的形象和精神靈動地跳出來。
接下來的那組散文,顯然與第一組直接寫生活中的人不一樣,而是作家閱讀作家,作家閱讀已經(jīng)逝去的人的文章,這些文章直接切入個人生命的感知體驗,人類的經(jīng)驗和智慧、情感與體驗,豐富的生命就這樣被敘述出來了。崔衛(wèi)平對海德格爾、阿倫特的閱讀與理解,趙玫對杜拉斯,王家新對茨維塔耶娃,毛尖對毛姆,周國平對第歐根尼,余華對??思{,蕭春雷對嘉寶,周寧對塞萬提斯,李美皆對眾多“愛上才子的女人們”……我們看到生命的各個層面,在生命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上,在人類智性和精神層面上,有這么迷人和有魅力的生命。
接下來第三組文章應該也是散文最有優(yōu)勢的地方,那就是表達真摯的情感,比較于小說的虛構,散文因為真,因為自由,所以在表達人類的情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散文可以直抒胸臆,可以長歌當哭,敢愛敢恨,直截了當,表達情感最直接,最坦蕩,最真切。
當然,這些必須是以藝術化的方式來表達的,真正的好文章才會打動人。馮亦代和黃宗英的情書真切可愛,坦蕩無私,唯其真,唯其情,才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兩個七八十歲老人的黃昏之愛讓那些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感到汗顏?!妒篱g最美麗的眼睛》里對一只鳥的深情追憶讓人扼腕嘆息?!稅壑愕目嚯y》里那個大大的眼睛受欺負的弟弟,讀后都讓人難以忘記。當然,散文也可以描述生命的各種狀態(tài),人生的豐富性,還有那些性靈的文字,豐富的情趣,于是,我們看到了第四組散文,這些文章或濃烈,或平淡;或沉重,或輕松;或莊嚴,或詼諧。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各種狀態(tài),各種處境,各種境界,各種遭際,這些都是生花妙筆施展才華的空間。
在接下來的編排里,我們會讀到一些大氣厚重的文章。散文要表達理想,表達希望,表達夢想,對我們生存的世界和環(huán)境表達深切的關懷;那些遙遠的往事,樸素的故事會以詩意的方式給寫作者提供精神資源。于是,我們看到了“追憶的漁事”,一些簡樸的生活,現(xiàn)實中被瓦解的土地、溫泉,還有一些舊的街景、文化地圖。在最后一組文章里,我們編選了一些出色的演講,其言之切,情之切,文之切,都為散文創(chuàng)作開拓了疆域。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在那些專門發(fā)表散文的刊物上的文章,絕大多數(shù)是在“散文”概念的理路上寫的,很像“散文”,結構、句式、思路均有所遵,就是缺少創(chuàng)造性,充斥著揮之不去的匠氣。而一些發(fā)表思想文化隨筆、讀書筆記等刊物上卻有好散文。因為它們打破了對散文的狹隘理解,蕩得很開,里面承載的學識和見解又很博雜寬廣,文章大氣、厚重,富有活潑的生氣。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我們從散文寫作的路數(shù)上基本上可以判別出目前大致有幾類散文:一是散文家寫的散文;二是小說家寫的散文;三是詩人寫的散文;四是學者寫的散文。散文家寫的散文大多很規(guī)矩,很有章法,像講義,是講解散文很好的范本,但是,卻缺乏一些自由的向度,缺乏寬廣的境界。小說家寫的散文大多文字很潔凈,富有趣味,自由而大氣,屬非常迷人的散文;詩人的散文有一種回腸蕩氣的詩意,文字很縝密,有時候密得什么東西都插不進來,文字是詩人詩性思維的神秘呈現(xiàn);學者寫的散文大都很智慧,很有學養(yǎng),境界也很大。崔衛(wèi)平的《這個女人,讓人艷羨死了》本來是寫海德格爾和阿倫特的戀情,卻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體驗,對哲學和智性生活的體悟與見解滲透在里邊。季紅真的《漁事隨筆》蒼涼、壓抑,沉痛而憂傷,把民族的捕魚活動和個人的童年記憶聯(lián)系起來,境界很開闊。當然,這都是些很直接的感覺,并不能涵蓋豐富復雜的散文全貌,事實上個人身份并不必然會帶來寫作上的優(yōu)勢,但是,一些個人身份、學養(yǎng)、感受、體驗方式會不自覺地進入文本,進入寫作中,于是,我們也就看到了不同品位的散文,這也是散文自由呈現(xiàn)的最好方式。
中國是一個散文大國,除了有韻的以外所有的文章都被稱為散文,《史記》是好散文,《莊子》也是好散文,所以也就有了以后著名的寫好散文的唐宋八大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后誕生的現(xiàn)代散文,是新文學的重要收獲,在各個理路上都有好的散文,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的散文家和散文名篇。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各個理路在當代發(fā)生著流變。遺憾的是,有兩類大的散文發(fā)展到當代沒有很好的發(fā)展,一路是以周作人那一脈以知識性入散文的,談天說地,說古論今,雜糅民俗、神話、知識,同時又有一定的趣味的文章。當代也有這樣的散文,但是不論在境界和氣質上都不能與五四那一代人相比。在此番遴選的過程中,此類文章很多,也有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但是,仔細讀去,大都在模仿周作人或者豐子愷的路數(shù),但是,在知識的含量上均比不上周作人,在趣味的體察上與豐子愷又相去甚遠。最后,我們選擇了王銘銘的《檳榔與咖啡》,文中把檳榔、咖啡與人類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讀起來很有趣味。另一類散文是游記類散文,現(xiàn)在寫的很多,很濫,但是,好的不多,也比不上現(xiàn)代作家的風光山水,文化發(fā)現(xiàn),如朱自清的《歐游雜記》、《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等。今人之游歷大多走馬觀花,缺少耐性,也缺少趣味,大有“到此一游”之意;還有一些裝腔作勢的,除了“騎在馬上”,把那里的花順便東拉一把,西拉一把,好像古今中外都知曉,讀來卻味同嚼蠟。這次進入我們選本里有兩篇還不錯的,一篇《行在四季人間》是一個年輕人的游走天下,里面東奔西走的狀態(tài)很吸引人,有新鮮的生命體驗,成都、云南、杭州、西安四個城市以很個人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各自的風情。另一篇《八月的劍橋》,在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中書寫了劍橋所代表的英國文化的紳士氣、幽默、寧靜、典雅。這兩類散文曾經(jīng)是現(xiàn)代散文的主要路數(shù),可是,由于當代人學識上的不足,使此類散文量多而鮮有佳作。
在本卷散文中,我們試圖找到最長的散文和最短的散文,最長的散文是龍應臺的《滿山遍野的茶樹開花》,將近三萬字,最短的是趙全國的《三個女人》,不足三百字。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漫步,選擇什么,不選擇什么是一種主張和立場?,F(xiàn)在,呈現(xiàn)給讀者面前的這本《北大年選·2005散文卷》,只是表達了編者對散文的理解,只是對2005年散文的回憶。相信在編選的過程中,還可能漏掉一些好散文。
好在還有2006年的“北大年選”,我們會盡力披沙揀金的。
最后,我們要對本書編選過程中提供建議和幫助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謝:
洪子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我們把最初的目錄發(fā)給他,他給予了很肯定的贊許。
曹文軒,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他對本書的篇目給予了建設性的篩選工作。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他一直關注“北大年選”的事情并給予鼓勵和支持。
朱競,《文藝爭鳴》雜志社的資深編輯,不僅對本書的結構提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建議,而且還提供了很多篇目,因為她閱讀面廣,而且慷慨無私。我們對她的坦誠與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表示敬意。
趙暉,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她為我們復印了很多的備選篇目,在北京最寒冷的日子里,她穿梭于北大和清華,查閱復印報刊資料,提供了很多篇目。
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青年講師,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積極活躍,為本書提供了一些篇目。
李憲瑜,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此人趣味高雅,鑒賞品位極高,我們在一個咖啡館里從早坐到晚,對本書的所有篇目進行過仔細的研討。
肖鷹,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他以慷慨與友情提供了很多的聯(lián)絡線索,并提供了一些篇目。
孫民樂,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本書對散文的一些理解得益于與他的討論。
另外,我們的朋友趙婕、徐林正、蕭夏林、王兆勝、孫郁對本書都給予過幫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謝。
2006年2月14日于柏拉圖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