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體的困境

解放自己 作者:劉廣迎 著


群體的困境

從工業(yè)時代到數字時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馬力”越來越強勁,人類正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快車道上,卻看不到前途,也找不見歸途。人類正在飛速地“文明”為“人累”。自己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敗類。

人是唯一要穿衣服而不要臉的動物,是唯一為了明天的享受而永遠在今天苦苦追求的動物,是唯一追求智慧而又始終執(zhí)迷不悟的動物,是唯一高舉文明的旗幟而涂炭生靈的動物。

如今人們使用的不只是父輩傳承下來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并且沒有交接下去的打算。

如今的社會就像宴會廳里的餐桌,人們身體圍攏在一起,心卻相互分離。臉上堆滿了笑容,手中緊握著刀叉。

如今的經濟有增長無發(fā)展,抽空了明天填補今天。

如今的人們有財富無幸福,榨干了靈魂滿足肉體。

“作繭自縛”正是如今人類的現狀。人類需要“化蛹為蝶”的智慧與能力。

地球的“癌變”

地球病啦!

地球的確病得不輕!

人們說,有什么也別有病。不過,人病了,總還是有一些辦法治療,也還會有親人好友的關愛,甚至還會引出“一病泯恩仇”的故事。不知道地球病了,神圣的上帝有沒有辦法治療,其他星球是不是會有所關愛。

人,大都會生病。

人的身體駐扎著不同兵種的細菌部隊,這些細菌部隊一方面在人體內拓荒種田,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幫助人抗擊外部細菌的入侵,還經常給腸胃等“部門”做個義工,幫助其消化吸收,成為人的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相生相克,保持整體平衡,反映到人的生理上就是健康的。一旦均衡被打破,某一種細菌過于強大了,人的身體就會出毛病。人還有一類疾病源于細胞的“變心”與叛逃。癌癥就是其中之一。人體中的正常細胞受到某種刺激,它認為“主人”對自己不公,立場發(fā)生突變,就成了癌細胞。癌細胞不僅發(fā)展快,并且善于“移民”。一般來說,癌細胞“移民”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稱為侵犯。就是癌細胞松開癌細胞之間的連接,使得一些癌細胞“重獲自由”而移動到其他地方去。第二種方式稱為內滲。就是癌細胞穿過血管或淋巴管的內皮進入循環(huán)系統。第三種方式稱為外滲。在循環(huán)系統中經過長途跋涉的幸存者,會穿過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到達其他組織。這些癌細胞在新大陸上,繁衍生息,迅速發(fā)展,形成轉移的惡性腫瘤。

地球的病和人生理上的病道理基本類似。

在地球的表面生存著千奇百怪的動植物,這些東西類似于人身體里的細菌,它們相生相克,保持平衡,表現出來的是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有一天,忽然有一個細胞組織發(fā)生了變異,進化成所謂的“人”。人有了理性、智慧與意志,從而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萬物和諧的狀態(tài)就此告一段落。人運用自己的超強能力,試圖成為萬物的主宰。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制造各種工具,改造自然,獵獲食物,使自己日益強大起來。于是,人類不再滿足于這種對自然的一般性“侵犯”,開始了“內滲”,也就是不斷的遷徙。人們穿過森林、江河、海洋,幸存者們“外滲”到新大陸,并迅速地擴張繁衍,如癌細胞一般貪婪地吸取他生存的母體——地球的各種營養(yǎng),如同轉移了的一個個的“惡性腫瘤”。工業(yè)革命以后,人類狂妄地宣稱,人類徹底從自然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成為大自然的“自由公民”。這是一個愚蠢至極的判斷,如同中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軍進入延安之后,錯誤地認為共軍敗局已定一樣。共軍撤出延安,只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轉移。

地球感受到了威脅,認識到自己遇到了一個可怕的對手。它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挽救自己的生命。它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治療方略,使用了多種治療手段,如實施外科手術(地震、暴風)、化療(傳染?。?、放療(干旱、火災),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洪水、海嘯),等等。但是,這些措施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激發(fā)了人類“與天斗”的熱情和智慧,使之反抗自然的“運動”愈演愈烈。如今,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在地球的表層,以地球的“皮屑”與“汗珠子”為生,而是通過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持續(xù)提升他們“上天入地”的能力。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深入地球的皮下、肌肉和內臟來“扒皮抽血”,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為“惡性腫瘤”的瘋狂發(fā)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一簇簇的高樓大廈,一片片的地下鉆井,一個個的航天器發(fā)射架,無不預示著“惡性腫瘤”無限擴張的可能性。

然而,地球是不會甘于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它在宇宙的配合下,不斷探索實踐著新的治療方法,比如:傳播“艾滋病”等,試圖在人類創(chuàng)造生命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制造“口蹄疫”、“禽流感”、“豬流感”等,期望在斬斷人類生存的“生物鏈”上取得突破;水質、空氣質量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則是地球對人類“不惜一切代價”的圍剿;而全球氣候變暖,則是地球對人類的“自殺式”報復。

這是不是危言聳聽?我想不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就是地球的癌細胞,人類就是地球的癌變。人類是不是與癌細胞一樣必然和它生存的母體一同滅亡呢?這是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地球的“癌變”,是地球的困境,更是人類的困境,根本上是人類自身制造的困境。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同大自然的斗爭,一直企圖擺脫大自然的束縛,卻遭到了大自然更高層次的圍困。人讓地球“染”上了癌細胞,地球也用各種各樣的“癌癥”圍困人類。地球與人類的斗爭日趨復雜、日益激烈。迄今為止,還看不到光明的前景。盡管政府在文件上、墻壁上到處寫著,要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之類的煽情語言,而且在一些城市的確也多了一些草皮、樹木與景觀,但這些“植皮術”、“美容術”,并不能使地球的“病變”有實質上的“企穩(wěn)向好”。人們習慣于做一些掩耳盜鈴的勾當,自欺以欺人。

我一位搞文學的朋友說,自己曾經在《中國攝影》上看到過一幅叫《癌細胞運動》的照片。照片上美麗的癌細胞伸展著妖嬈的觸角,悠然地,肆無忌憚地游弋著。它前進的道路無論通往哪個方向,都只有一個結果——一個無底無邊的黑洞,一個無限擴張的黑洞,一個吞噬一切的黑洞。它的運動是一種吞噬,人類的運動對于地球來說不也是一種吞噬嗎?不同的是,人類的運動形式穿上了科學的襯衫,文化的外衣,因而也就更具有欺騙性、也更加可怕。

人們說,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江海是地球的“循環(huán)系統”,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統”。如今,森林被砍伐殆盡,濕地已經“硬化”,江河變?yōu)椤敖浴保諝庖殉蓾釟?,生物多樣性正以多樣性的方式減少,地球真是“五臟俱廢”、“體無完膚”了,而人類卻仍如饕餮一般吞噬著經過億萬年積累起來的“地球盛宴”。

人“瘋”了,地球已經生命垂危,進入了倒計時,剩下的一分一秒都重要。

經濟“瘋”了

“瘋子”的典型特征是失去理性,行為與目的之間沒有了關聯。瘋子有瘋子的優(yōu)勢,人間的事一般是強者遭人嫉妒,弱者受人同情。人一旦“瘋”了,就天然地占有了優(yōu)勢,可以贏得人們無條件地關愛或幫助,即使是犯了殺頭之罪,也可以不予追究?!隘傋印睆牟恍枰獡氖裁?,一切自有人諒解,自有人操心,自有人保護。

“現代經濟”就是這樣一個瘋子。

這不,瘋瘋癲癲(也可以看作是風風火火)的世界經濟在2008年又“抽風”了一把。這個“瘋子”自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就如阿甘一樣不停地向前、向前,人們都以為它周期性發(fā)作的毛病徹底治好了,沒想到,它在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刺激后,舊病復發(fā),忽然間如掛了倒擋的汽車,向后急駛,直把人們嚇得目瞪口呆、腰腿發(fā)軟。慢慢緩過神來的人們,跟著就開始著急上火,大呼小叫。于是,大夫、郎中一同登場,外科、內科一齊上陣,檢查的、會診的、開方的、手術的、打針的一陣子忙亂,“內治、外治、混合治”,十八般武藝用盡,無奈“瘋子”依然喜怒無常,各路高手們無法從其“指標體系”中作出——“病情”發(fā)展階段與發(fā)展趨勢的一致判斷。一時間,人們如何為經濟號脈、會診、治療,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人們還給經濟的這次“抽風”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作“金融海嘯”。

此時,人們少有地表現出了萬眾一心,如奶奶侍候小孫子一般,俯首帖耳,千方百計地哄著、護著脆弱的經濟,生怕它再出一點點閃失?!隘偂绷说慕洕?,具有了多種多樣的特征,像世界霸主,像企業(yè)老板,又像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

經濟從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經濟原本的意義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jié)約、節(jié)儉。前者包括節(jié)約物質資料和勞動、資金等,最重要的是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也就是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后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在公元4世紀初,也就是東晉時代,古代漢語中就有了“經濟”一詞,意思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意思。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í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íα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 可見,經濟本來的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是與維持和延續(xù)生命有關的事情,到了近代才擴大為治理國家的技術,為了區(qū)別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這個名稱后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指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稱經濟學的時候其內含是與政治經濟學基本一致的。

19世紀晚期,西方經濟學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后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的另一來源。《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對“economics”的解釋有三種:第一種意思是(金錢、力氣、時間、資源等的)節(jié)省、節(jié)約;第二種意思是理解;第三種意思是(國家的)經濟管理、經濟制度。

總之,“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制約下,如何于各種可能的選擇中,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可見,人才是經濟的“主人”。人把“經濟”創(chuàng)造出來,是讓它為人的更有效率的生計、更舒心的生活服務的。而不是如今這樣,人們把經濟當祖宗一樣侍候著。

經濟偏離了“為人民服務”的軌道,逐漸成為人的“主宰”,進而演變成為“經濟暴君”,是近代才有的事。確切地說,是從17、18世紀發(fā)生“演變”的。那時,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誕生,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的變化。首先是資本的地位上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奴役者與被奴役者之間的關系(主仆關系),變成了雇傭者與被雇傭者之間的關系(勞資關系),資本成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新載體,成為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中介、證明和裁決者。資本的地位上升到這樣的位置,即資本所有者和資本雇傭者都要為資本的“保值增值”服務。人成了“第一資源”,資本成為事實上的“老板”。人與物質、金錢一樣被抽象為可以利用的資源,為了給人一點安慰,被送上了一頂“第一資源”的桂冠。其次是欲望的能量被無限開發(fā)。人的欲望理直氣壯地走上了前臺,“經濟人”假設成為制度安排的基本前提,滿足人們利己的愿望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欲望變成了一張張貪婪的面孔,脫離了自己的基本需要,被誘惑、放大,迅速地攀升,成為一輛由“醉鬼”駕駛的汽車,一味地橫沖直撞,完全失去了控制?!白砉怼弊哉J為有目標,實際上無目的?;蛘哒f,開車前進成了“醉鬼”不是目的的目的,如果沒有外力制止,不到油盡車毀,不會停下來。財富由被人追逐的目標,發(fā)展為執(zhí)桿釣魚的“姜太公”。人的欲望五花八門且永無止境,好像是為自己,實質上,人完全被物欲所左右,成為物的“玩偶”。再次,利潤成為生產的目的。企業(yè)被定義為單純的經濟組織,企業(yè)的唯一目的是獲取利潤。生產的目的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是企業(yè)利潤的不斷增長。企業(y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不再以生產為重點,而是以創(chuàng)造需求為重點,美其名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質上是以誘導客戶“買單”為導向,來達到增長利潤之目的。最后是交換成為生產方式,也成為生活方式。工業(yè)化以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企業(yè)規(guī)模越來越大,生產能力越來越強,交換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成為生產的需要。為了方便,商品的交換則被紙幣替代,以后又直接被“數字”代替。此時,任何人離開了交換已經很難生活下去。工人不交換就沒有飯吃,農民不交換則沒有衣穿,企業(yè)不交換則無法生產。于是,在城市中誕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即:“消費無產者?!?/p>

不可否認,這樣一些變化,是積極的、進步的、有意義的。它把大多數人從與少數人的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過去的被壓迫者和壓迫者在法律上平等了;它把人類原始欲望的能量進行大膽地開發(fā)與應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發(fā)展了生產力。從此,人類進入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歷史時期,換句鐵路行業(yè)的話說,就是進入了“大提速”的時代。工業(yè)化、電氣化和信息化,世界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豐富的物質生活讓人享受著“天天過年”的日子。如果舊時代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能看到今天中產階級的生活,也只能驚訝、仰慕與嘆息了。

然而,人們在享受了一個階段的喜悅之后,卻發(fā)現自身又陷入了新的困境。什么困境呢?就是人成了經濟的“仆人”。人自身必須一心一意地保證經濟的增長,聚精會神地為經濟發(fā)展服務。經濟不再是手段,而成了目的。經濟增長本身沒有錯,問題在于究竟是為消費而增長,還是為增長而消費。這個困境是怎么產生的呢?

大家知道,經濟的增長取決于兩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生產的增長,一個是交易量的提升。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的增長,也就意味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生產的產品,需要經過若干次交換后,才能到達最終消費者。一旦沒有了交換,生產和生活都會難以為繼。交換也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有人有東西要賣,一個是有人有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表面上看,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存在什么問題的??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生產能力迅速提升,而人的欲望也總在不斷膨脹??墒聦嵣蠁栴}并不這么簡單。就生產的一方來說,它要想賣得多和賣得價格好,要想消費者多買且多付錢,就必須持續(xù)提高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生產能力和質量的提升又對賣多賣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企業(yè)就會破產。由此,生產者成了機器的奴隸,成了生產的“仆人”。既要竭誠盡力勞動,又要千方百計“叫賣”。就消費的一方來說,人們要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必然要有一定的購買力;人們還渴望滿足營銷商“忽悠”出來的需求,則需要無休止地提升自己的購買力;人們必須把手里的錢花掉,才能使自己不失去再賺到錢的機會;因此人們就必須不停地奮斗、辛苦地工作來賺錢,然后毫不吝嗇地把錢花掉,再去汗流浹背地賺錢,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喪失勞動機會或勞動能力。由此,消費者就成了交易的“仆人”,也就成了機器的奴隸。消費者不再是主動消費,而是被動消費。這就是城市“消費無產者”的現狀。

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生產能力的提升和社會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的提升是很難長期保持同步的。兩者一旦出現不同步,經濟就給人以“臉色”。人們稱之為“經濟危機”。經濟危機較可怕的表現形式為生產的過剩與購買力的不足并存。通俗地說,就是生產商手里有東西沒有人買,保存還得增加成本,而要贈送出去,需求又會進一步減少,造成新的積壓;而在消費者一方,是有需求卻沒有購買能力。購買力不足,必然帶來企業(yè)銷售不暢,開工不足,甚至破產,接著是個人收入減少甚至失業(yè),再接下來,就是社會購買力的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個時候,就容易引發(fā)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于是,政府也就被迫淪為經濟的“仆人”,賣力地在拉動需求、促進消費上下功夫。

總之,在私有制、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人都必須不停地消費,不停地勞動,否則,經濟就會“變臉”,保經濟增長已經成為人們無可選擇的選擇。不管是自覺也好,強迫也好,人及整個社會都成了經濟的忠實“奴仆”。就像一個慣壞了的孩子,從輩分上講是清楚的,爹媽是爹媽,子女是子女,但爹媽卻又必須按照子女的意愿行事,而且許多時候還是不自覺的。

到了20世紀末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經濟已經發(fā)展成為最強大的無形的“恐怖組織”,具有了“綁架”與要挾國家甚至是世界的實力。并且貫徹與時俱進的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綁票”的內容和形式,由“有形綁票”(經濟危機),發(fā)展為“有形綁票”與“無形綁票”(金融危機)并舉。它以GDP為籌碼,要求世界各國為刺激消費“買單”。它每一次“綁票”都獲得了成功,幾乎從來沒有國家敢拒絕,至多也就是在“贖資”的多少上進行象征性的討價還價。在人們熱切期待的所謂G20會議上,首腦們關心與討論的不過是“贖資”的多少及如何分擔,并沒有多少新的創(chuàng)意。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人們購買力的不足也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購買力的絕對不足,表現為個人的購買能力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一種是購買力的相對不足,表現為個人的購買能力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過度需要”,如生活奢侈品等。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所謂經濟危機,雖然也會以購買力絕對不足的形式出現,但其主要根源卻是過度消費,是資本的貪婪和人的貪婪相互作用的結果。

人的欲望膨脹到一定程度,經濟就被人逼“瘋”了;而經濟“瘋”到一定階段,人反過來又被經濟征服了,成為了經濟的“仆人”。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要求人們相對節(jié)儉,而市場經濟的運行又必須建立在人們保持旺盛需求的基礎之上。欲望的無限性要求人的欲望要有所節(jié)制,而市場經濟的運行又要求持續(xù)提升人們的消費欲望。這種矛盾在現行的制度框架內是無法克服的。原始人對自然無能為力,而今天的人們則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經濟已經束手無策。人已經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失去了與他人和自然的具體聯系,成為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人與他人與自然的關系遠了,與富有意義、充滿情趣的生活遠了。

經濟是滿足人類需要的手段,經濟本身不能成為目的。一個社會,不重視發(fā)展經濟,肯定“混”不下去;一個社會只知道發(fā)展經濟,同樣“發(fā)展”不下去。必須給經濟活動本身以恰當的“身份”,這個恰當的身份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如同一個家庭的保姆,如果有一天她取得了主婦的地位,這個家庭就沒有安生日子,時時面臨“解體”的危機。

文明丟“心”了

“豬流感”、人流感,人、豬交互流感,這正是“豬們”對向來以文明自居的人類的又一次極大嘲諷!

啊哈!彼此、彼此呀!

人類文明已經讓人類從整體上陷入了困境,人人似乎都是文明的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人人又都成為了文明的敵人。換言之,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正在日益走向人類所期望的反面。正因為文明屬于人類“整體”,也就都不怎么尷尬,也就都心安理得地繼續(xù)“文明”著反文明的思維和行動。

人類以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而自豪,個人也以文明人而自居。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那就是樂于炫耀本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為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一直以來,發(fā)達似乎天然地和文明相近。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后,發(fā)達國家更是成了文明的“領路人”和“弄潮兒”。富有仿佛和文明是“一家人”,發(fā)展好像成了文明的尺度。然而,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發(fā)達且文明的國家在不斷制造人類的災難。人們逐漸認識到,穿上性感時裝的“現代文明”,很像“美女蛇”,很誘人,也很傷人;穿上戎裝的“現代文明”,很像披著羊皮的“狼”,很欺人,也很吃人。如若有誰不服的話,不妨看看“現代文明”的主要業(yè)績記錄:

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當時現代文明的中心歐洲爆發(fā),并波及全世界。這場戰(zhàn)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zhàn)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zhàn),10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2000多萬人受傷。

1939年到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發(fā)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牡诙问澜绱髴?zhàn),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qū)、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zhàn)爭,軍民死亡1億零221萬余人。

1945年8月6日,美國轟炸機“埃諾拉·蓋伊”號向日本廣島扔下一顆原子彈,造成十幾萬人死亡。

這兩次戰(zhàn)爭都運用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新物質文明成果,都是由代表當時世界文明最新成就的發(fā)達國家發(fā)起的,對人類帶來的災難都是空前的。大炮的怒吼不僅吞噬了人的生命,而且消耗了世界財富,讓地球和地球人的心靈都傷痕累累。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fā)展的美麗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經濟蕭條,政局也陷入混亂。

2008年,美國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持續(xù)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誘發(fā)全球性“金融海嘯”。從9月12日到10月13日,一個月時間內,美國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跌幅17.81%,納斯達克指數跌幅18.44%,標普500跌幅19.84%,日經225指數跌幅32.24%,韓股綜合跌幅12.81%,香港恒生指數跌幅15.71%,德國DAX30指數跌幅18.8%,倫敦金融指數100跌幅21.41%,法國CAC40跌幅18.49%。全球股市損失25萬億美元。

這兩次危機都運用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軟文明”的最新成果,都與代表世界文明最高水平的美國密切相關,都造成了人類生活質量的空前暴跌。

還需要再說“兩伊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和“9·11”事件嗎?還需要再說“文化大革命”、“三鹿奶粉”、“蘇丹紅”事件嗎?

人類有必要思考這樣的問題,即:如果能夠飛行就是文明,鳥類是不是更有理由以文明的先驅自居?如果能夠建造樓宇就是文明,蜂蟻是不是更有資格炫耀自己文明的歷史?如果可以瘋狂地獵取食物就是文明,豺狼是不是更有資本為自己文明的本性而自豪?

“G20”更有必要討論這樣的話題,即:殺一個人的人是罪犯,殺一群人的為什么是英雄?當眾“放屁”的人是不講文明的人,向自然、向宇宙“放屁”的人們?yōu)槭裁匆屓朔Q頌?愚弄少數人的人是狡猾的壞蛋,愚弄一個群體的人為什么是政治領袖?

也許我們一時還不能夠把這些問題梳理明白,也許我們一時還不愿意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但我們還是可以透視一下以往我們對文明的解釋與理解。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是這樣解釋文明的:一是名詞,指文化;二是形容詞,指社會發(fā)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文化;三是形容詞,舊時指有西方現代色彩的(風俗、習慣、事物)。那么文化是什么呢?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法國《法國大拉羅斯百科全書》(1961年出版)對“文明”的解釋是:一指教化;二指一個地區(qū)或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精神、藝術、道德和物質生活的總稱。

英國《大英百科全書》(1974年出版)對“文明”的解釋是:一種先進民族在生活或某一歷史階段中顯示出來的特征之總和。

蘇聯的《蘇聯大百科全書》(1978年出版)對“文明”的解釋是:社會發(fā)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繼野蠻時代之后社會發(fā)展的程度。

原聯邦德國的《大百科詞典》(1979年出版)對“文明”的解釋是:從廣義來說,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從狹義來說,指社會脫離了人類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過知識和技術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狀態(tài)。

從這些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不同民族的人們對文明有著一定的共識,但人們對文明的認識還是比較寬泛的、粗線條的,任何一種答案都沒有勾畫出其最本質的東西,也沒有給出測量和判斷文明的明確尺度與基本標準。

如果說,文明是“一種先進民族在生活或某一歷史階段中顯示出來的特征之總和”。那么,先進民族的標準將由誰來確定和認可,這就留下了懸念。事實上,誰有了先進的武器,誰就成了標準的制定者。誰都想讓自己的“拳頭”最大,軍備競賽就不可避免。那么,誰有大規(guī)模地殺人的能力,誰能“殺人不見血”,誰就代表了先進,當然也就代表了文明,戰(zhàn)爭也就隨時都可能以推廣文明的名義并以不文明的形式發(fā)生。

如果說,文明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財富又被定義為“具有價值的東西”。而人們對什么是具有價值的東西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文明也就沒有了尺度。事實上,往往誰有了更多的財富,誰就成為文明的尺度。追逐財富也就理所當然地與追求文明畫上了等號,貪婪和掠奪就有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就永遠也不可避免?!敖鹑谖C”與戰(zhàn)爭相比,似乎非常文明。就像張飛以“丈八蛇矛”殺人,就沒有佐羅執(zhí)劍殺人顯得文明,而索羅斯用“鼠標”取人“性命”,又比佐羅文明了若干倍。

如果說,文明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的話,就需要進一步回答,“良好”的標準又是什么。有的以勤儉為風尚,有的以超前消費為正確的生活方式,有的以“一夜性”為風尚,有的以“終身制”為良好,沒有一個民族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好,而風尚又往往會“循環(huán)往復”,那么,文明則成了沒有靈魂的標簽。文明也就為一部分人蔑視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壓迫一部分人提供了依據,文明也就成為了人類沖突的源動力。

如果說,文明是指“社會發(fā)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那么,這個“較高”又是以何為參照呢?必然又要以總和、特征、先進、良好之類的概念來作循環(huán)的解釋。

更重要的是,“財富的總和”也好,“特征之總和”也好,“方式和風尚”也好,側重的都是對“文明”之范疇的界定,缺少了對“文明”之核心的關注。

中國古代尚書《舜典》,對“文明”一詞的解釋是:“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顯然,中國古代先哲創(chuàng)造文明一詞,是借用自然現象來說明人們對人類社會的理想與追求的。文者紋也,就是紋理印痕;明者日月也,就是輝耀光明。在人類尚未出現之前,自然界本來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經天緯地之文,天上紅日皓月就是照臨四方之明。

但是,人類并不視自然的造化、自然的文明為文明,而只認人類的活動、人類的創(chuàng)造為文明。這正是產生人類文明悖論的根源。人類幾乎沒有深刻反思人類文明是建立在以“人為至尊”的錯誤的世界觀和以“自我為至尊”的謬誤的人生觀之上的。由此,首先造成了人類的倫理邏輯忽略了對自然的尊重、對人之外的生命的尊重。其次造成了群體的倫理邏輯忽略了對“自我”之外的人的尊重,因此造成了事實上任何人的生命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的現狀。

尼采宣告“上帝死了”,科學為“上帝”驗明了正身。從此,人道主義的倫理學代替了神道主義的倫理學,占據了倫理觀念與倫理實踐的統治地位。人以宇宙的主宰自居,理所當然地成為“萬物的尺度”。人們自信“沒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沒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嚴”(弗洛姆《為自己的人》)。人對其他萬物都是居高臨下的,人在萬物面前的優(yōu)越感與時俱進,人們否定動物的意識、情感、語言,視動物如草芥,視山川河流為無生命的存在,對它們進行著永無休止地暴力掠奪。人成為唯一的目的,其他萬物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萬物的價值完全由是否對人類有用來衡量,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人類對自然萬物及其之間聯系的認識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并不能清楚地判定萬物對于人類的真正價值。因此,人類自以為是地改造萬物、享用萬物,結果是人類徹底地破壞了自然,也在不知不覺地毀滅自己。于是,環(huán)境污染、物種滅絕、臭氧層消失、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實在和潛在的災難接踵而至。

快捷的交通、即時的通信使整個世界的人都成為近鄰?!皭坂徣缂骸币簿鸵馕吨疤煜聻橐弧?。然而,人們以“自我為至尊”的觀念和以鄰為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當然,如果硬要找出一些進步的話,也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由“要我活不要你活”變?yōu)椤安蝗萑棠慊畹帽任液谩???陬^上說“合作共贏”,行動上是“我必須要贏過你”,哪怕是只贏一個點。再比如:由個體的“我”變?yōu)閳F體的“我”或國家的“我”。對“咱們”用一套行為規(guī)范,而對“他們”則用另一套行為規(guī)范。但是,這樣的改進并沒有改變人類的攻擊性本能,人們仍然在玩著“近交遠攻”、“遠交近攻”等過時的把戲。于是恐怖威脅、“金融海嘯”、核戰(zhàn)爭威脅等等,隨時都可能毀滅人類引以為豪的所有文明成果。

人的知識不過是自然智慧海洋中的一滴水。自然文明才是最高形式的文明,人類文明不過是自然文明的一部分,是對自然文明的發(fā)現、發(fā)掘和發(fā)展。人類智慧的來源只能是對大自然無窮奧秘的探索。真正對人類有益的知識也只能是人類對自然奧秘的有限破解,除此之外的人類臆想的所謂知識唯一的作用就是把人類引入迷途。人比其他的動物強大之處,主要在于人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有能力認識自然并善加利用。人的能動性則主要表現在人能夠在實踐中發(fā)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糾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應該是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人是自然的一分子)認識的深化,以及在深化認識基礎上的合理利用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對自然的斗爭與征服。長期以來,由于人類對文明的認識脫離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當然包括了人與人的和諧)這個中心,才形成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反過來圍困人類文明的惡性循環(huán)。正如馬克思所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guī)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p>

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人相對于其他生物而言并無特權。人類文明首先需要建構在對生命、對自然尊重的基礎之上。以此為核心,人類文明肌體的三個構成部分:一個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并從中獲取財富以滿足人類發(fā)展需要而獲得的全部知識和能力;另一個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制度、倫理道德;第三個是人在生活中所表現出的風俗習慣、文學藝術中所呈現的生活品質與精神追求,尤其是調節(jié)可用財富分配所必須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沿著有利于人類整體與根本利益的方向發(fā)展,人類才有可能擺脫一面發(fā)展文明一面被自身文明所困的窘境。

人類文明意味著對動物本能生存方式的超越,而不是所謂現代文明所側重的對自然的征服力量??萍?、知識都是工具,可以創(chuàng)造文明、發(fā)展文明,也可以破壞文明、毀滅文明,關鍵在于怎樣去使用。創(chuàng)造貪婪掠奪的條件與手段不是文明,改造貪婪與掠奪的本性才是文明的要義。我們現在崇尚的以科技為中心的現代文明是不可持續(xù)的,是“自殺式”的文明。

文明為什么會“獸性大發(fā)”?它丟“心”了,至今沒有找回!

社會掉“魂”了

“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跟你們沒有關系?!蹦暇┮晃?5歲的老漢下公交車時,一頭跌倒,爬不起來。跟在身后的乘客竟無一人上前攙扶,老漢大聲喊出這句話后,眾人才上前施救。

我在新春時節(jié)看到這則新聞,可我的心里卻如同開啟了一臺大功率的制冷設備,由內到外陣陣發(fā)涼。合上報紙,一版頭條是一長篇關于建設“社會文明”的新聞,那些美好的詞語使我的視覺神經不自覺地痙攣,只好抬頭去看窗外的天空。正午的太陽似乎被人間出奇的寒涼驚詫得將要逃匿,我懷疑她是否還有力量去溫暖這個喧囂的塵世。在一片悲涼中,我極力去追尋溫暖,忽然想起了一部大片,它的中文名字叫《南極大冒險》。記得影片開頭是南極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一望無垠又一塵不染的藍天雪地。“再往南走一點,你就會掉出地球”,輕松幽默的話外音,無意間清除了觀眾心中積聚的所有灰塵,讓人有了一種靈魂出竅的清爽。此時,八只雪橇狗在潔白的雪地里向人們奔來。它們是:喜歡打牌的老杰克、冷毅的瑪雅、憨憨的孿生兄弟杜威和杜魯門、精力旺盛的巴克、活潑好動的邁克斯、還有溫順的小不點以及影子。它們不是來旅行的,而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進行科學考察的。但是,它們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它們比人類更無愧于南極這個純凈而美麗的自然世界。這樣一些場景伴隨著熱淚凝結在我大腦的“光盤”里:

之一:颶風把考察站的旗幟吹走了,狗們開始一個個掙脫了脖圈,一個個離開了,只剩下老杰克沒有掙脫?,斞抛呱先ヒе辖芸说牟比Γ霂退煌瑨昝?。但這個為人類工作了十年的雪撬犬并不同意,它放棄了生存,選擇了堅守?,斞胖缓幂p輕舔著老杰克的額頭,老杰克一動不動,看著遠方,靜靜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之二:杜威在追逐極地五彩景象的時候不幸摔下了山崖,狗們在瑪雅的帶領下不顧生死地沖下去尋找。它們找到了嚴重摔傷的杜威,一起偎依在它身旁,希望用溫暖的愛去戰(zhàn)勝黑夜和傷痛。不幸的是,狗們醒來時發(fā)現杜威已經死了。繼續(xù)待在山腳下是危險的,丟下杜威,它們別無選擇,于是瑪雅帶領它們離開。這時,杜威的雙胞胎弟弟杜魯門,用舌頭舔著哥哥的臉,用腳刨著哥哥身邊的雪,發(fā)出慘烈的哭聲,它是那么地渴望喚醒哥哥一同出征。當大家都離去時,已經成熟起來的“副班長”邁克斯跑回去,緊緊地用頭靠在杜威的頭上,用自己的身體去融化杜威身上的雪,同時叫著這個死去的同伴的名字,哀傷之情讓人無不淚如泉涌。

之三:邁克斯發(fā)現了一只大死鯨,卻被一只來覓食的碩大的海豹嚇跑了。正當它驚魂未定的時候,伙伴們來了。為了讓大家安全地吃上鯨肉,邁克斯便悄悄繞到海豹前方,搶了一塊鯨肉就跑,引誘海豹來追它。它成功逃脫后停下來,回頭看著伙伴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鯨肉,眼里放射出溫暖幸福的光芒。然而,海豹突然掉頭躥出冰窟,咬住了瑪雅的腿,邁克斯奮不顧身地沖上去,狠狠咬了海豹的脖子一口,其他伙伴們也沖上來共同襲擊海豹,迫使海豹松開瑪雅,并倉皇逃竄。

之四:邁克斯和其他四只狗各叼著一只鳥回來,把鳥輕輕放在受傷的瑪雅身邊,之后退了兩步,坐在一旁,等著瑪雅吃??蓱z的瑪雅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它已無力再去尋找食物,寧愿選擇自己餓死,也不愿拖累伙伴?,斞陪暺瘌B,一瘸一拐地走過去,放回邁克斯身邊,然后退回,繼續(xù)趴下?;锇閭兌及炎约鹤炖锏镍B放在邁克斯面前,請這個新任領袖來分配。邁克斯又銜起那只鳥,重新放到瑪雅身邊,并讓伙伴們叼走那些鳥去吃。它見瑪雅仍不肯吃,慢慢地匍匐著前去,把嘴挨近瑪雅的嘴,兩個相濡以沫的生命同呼吸、共命運。

之五:備受良心折磨的科考隊員們終于回到考察站,來營救自己的助手。當其他雪橇狗都躥上車時,邁克斯卻不肯上車。它一邊往后跑,一邊向Jerry狂叫。它要求主人帶上一息尚存的瑪雅?,斞澎o靜地趴在雪地里,這個昔日神采奕奕的團隊領袖已經奄奄一息。它并沒有因為主人的到來而有絲毫的高興,始終悶悶地躺著。也許在它的內心深處已經對人類徹底絕望。Jerry輕輕地撫摸著瑪雅,慚愧地流著淚對瑪雅說:瑪雅你是好樣的,對不起丫頭!這時瑪雅才慢慢地抬起頭來,就這樣接受了主人的道歉。

我在被“狗性”感動之余,也還明白這些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是由“人們”和“狗們”共同制造的。因此就又想起了人罵人的一句粗話:“狗娘養(yǎng)的!”這話殺傷力很大,很容易讓人“荷爾蒙”激增,激發(fā)暴力??墒?,今天的人們很有必要想一想:“人娘養(yǎng)的”一定比“狗娘養(yǎng)的”更高尚嗎?

老百姓說:虎毒不食子。人是由動物演變而來的。那么,人性和獸性大體應該有基本相同的原始起點。既然獸性之中蘊含著而且也表現出了讓人慚愧與感動的東西,就有理由相信人性應該有更好的表現和更高的發(fā)展趨勢??墒?,跌倒的老漢(人)無人攙扶,而受傷的瑪雅(狗)卻有狗相救,人性敗給了“狗性”,原因在哪里呢?

因為獸性是天然的表現,而人性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和影響。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社會是人性的綜合體現,而人性又受社會塑造,二者是互為影響,相互推動的。打個比方說,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染缸里放什么染料是由人來決定的,而在這個染缸里生活的人,又很難不被這個染缸所著色。物理的染料改變的是物質的表面色彩,而精神的染料迷失的是人的靈魂。大多數人的靈魂丟失了,社會的“魂”也就散了。社會的“魂”散了,掉了魂的個體才是正常的人,沒掉魂的個體卻成了異類。就如同在瘋人院里的瘋子們眼里,醫(yī)生才是最不正常的。

今天的社會,就是一個丟了魂的社會。那么,社會的魂是什么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大體上了解一下人類社會的起源。換言之,就是人類為什么要組成社會。人類組成社會原本就是為了相互幫助、相互關愛。在西方,英語的society和法語socit均源于拉丁語socius一詞,意為“伙伴”。這個“伙伴”起碼包含著三層意思:一是謀生(心身)的伙伴,是利益的選擇;二是生長(心智)的伙伴,是發(fā)展的必須;三是人生(心靈)的伙伴,是幸福的需要。不幸的是,社會逐漸演變成為“經濟社會”,“經濟利益”似乎成為組成社會的唯一目的,社會變成了單一的“名利場”,心靈就沒有了存在與發(fā)展的空間。

一貫倡導新古典主義的道格拉斯·諾斯認為,由于人總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時由于認知能力有限又總是處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狀態(tài)之中,于是在交易中就發(fā)生欺詐、偷懶、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發(fā)生利益沖突和摩擦,增加交易費用和交易后果的不確定性,最終損害自己的福利,而社會制度就是人們?yōu)榉乐箼C會主義而締結的契約。這是社會制度起源的一種契約論解說。安德魯·斯考特和羅伯特·??瀑惲_德,還用博弈論來解釋這種解說。他們假定人類社會一開始處于一種機會主義盛行、利益相互沖突的“霍布斯狀態(tài)”或“自然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不會持久,因為締約即建立制度可以產生一種“合作收益”或“合作剩余”,也就是大于不締約時各方總收益的增量;這個增量開始是潛在的,人們經過多次博弈會發(fā)現這個增量,從而締結合約,跳出“霍布斯狀態(tài)”。許多新制度主義者不僅用這種過程來說明人類社會制度的最初起源,而且依據它來解釋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制度的一切后續(xù)的發(fā)展。

這一類的理論,為人們建立追逐財富的游戲規(guī)則提供了理論指導,對人類解決生物性存在面對的問題是富有建設性意義的,但卻不能解決人的精神性存在所面對的問題,不能回答人獲得了財富(名利)以后的問題。更進一步來說,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追逐財富本身既是動力也是目的。在這個階段,有錢賺,有飯吃,有衣穿,身上暖,心里也暖。人在滿足了身體的“飽暖”之后,自然就需要解決心靈的“溫暖”問題。說白了,就是賺了這么多錢去干啥?人不“成功”時會由期待而痛苦,人在“成功”之后,又會由喜悅而失落。制度在解決“經濟人”的問題上效力不小,但在解決“社會人”的問題上卻效力有限。利益上的“伙伴”,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伙伴”,人心也就無法享受到人間的“溫暖”。

現代社會,名曰“以人為本”,實質上依然把經濟放在了中心位置,專注于物質刺激,過分崇尚與依賴制度,忽視人的精神需求與心靈的安放,人們的周圍到處蔓延著利益散發(fā)的誘人氣息,人們天天面對的是冰冷的法律和空洞的道德。在如此糟糕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必然被擠壓而變形與變態(tài)。整個社會尤其是當權者瘋狂逐利的結果,使得勝者為王的“狼圖騰”文化、不擇手段的“贏利”文化、沒有廉恥的“權謀”文化、暴殄天物的“面子”文化得以大行其道,社會無可奈何地退回到野蠻與無知的權力通吃、弱肉強食中去。當一個社會群體對諸如一個年輕人去救一個溺水的老者而不幸失去生命是否值得之類的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恰恰映射出這個社會人性隕落的開始。

如今,社會成了一個“大痰盂”。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向其排泄污穢之物。還是網絡語言說得精彩:“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亮丑”、“秀丑”、形形色色的自我貶損或戲謔他人成了營銷自己的有效方式,誰敢于赤裸裸地亮出自己的“流氓”本色,人們會感到他真實可愛,誰要是“講衛(wèi)生”,人們反而認為他是“偽君子”。認真與勤奮已經不再可敬,指責與嘲諷才更容易贏得喝彩。人們似乎只喜歡戲劇中的小丑,對主角已經失去了欣賞的興趣。在財富創(chuàng)造、流動、轉移的狂潮中,大多數人被裹挾著,被迫無休止地運動著,無計劃的自我發(fā)展,沒有清晰的價值標準和明確的生活目標,幸福永遠在未來,而不在現實的任何成就中存在。更令人沮喪的是,人的行為既不能完善自我,也不是社會所期望的。人成了沒有自由、沒有自信、沒有獨立性的生物。這就是一個無“魂”社會的現狀。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制度再好、再完善,也不過是某個社會的一個框架、一個形狀,無論其多么完美,也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東西。何況制度的完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本來就不可能存在一個完善的社會制度;世界上不存在一個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只存在以不同的和確定的方式運行的社會結構。因此,如果一個社會抓住了“制度”而丟掉“魂”,那實在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沒有什么區(qū)別。現在,是回答什么是社會的“魂”的時候了。其實很簡單,它就藏在“社會”一詞的原始意義之中,那就是“伙伴”。用弗洛姆的話說,就是促使人“保持團結和諧的信念”。換句話說,一個社會具有使得人類尊嚴與團結的信念保持活力的功能,也就有了“魂”。社會應該是心與心相互溫暖的家。

人不認人,錢認人,這是存在于病態(tài)社會的人;兄弟變成了仇敵,平等讓位于等級,這不是人類社會,而是動物世界。

人,現在的狀況,大體上相當于被困在動物園里的動物,長期下去,將本性全失。

政治忘“本”了

今日之“政治”,近似于墮落之修女,有些神秘,有些威嚴,也有些令人生厭。她的心似乎與“神”近了,而與神所要拯救的人卻遠了。這個為“神”服務的女人心里自然明白,神既沒有寵幸過她的母親,更沒有接納過她的父親。雖說進了修道院,也還是和大眾一樣,依然是人的女兒。因而,她一面極力為自己涂上一層層神的光環(huán),一面頻繁地干著普通人也只能在最陰暗的角落里操作的勾當。

時下,小民們常被“政治家”們斥責為不懂政治。的確,如今的政治與市場上五顏六色的商品一樣,包裝得只有“包裝”了,很容易讓人忽略了商品本身。我們不妨撕下它的“偽裝”,看一看其本來的面目。

現代政治被定義為:“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τικs。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據說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wèi)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wèi)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以后逐漸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以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公民參與統治、管理、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渡袝ぎ吤分杏小暗狼⒄危瑵蓾櫳瘛钡木渥?;《周禮·地官·遂人》中也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說法。但那時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罢敝饕竾业臋嗔?、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tài)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一定的區(qū)別,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在中文里,現代意義上的“政治”一詞,來自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chuàng)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p>

從詞義上看,西方的政治與中文的政治意思異同是明顯的。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指“眾人之事的管理”;不同之處在于西方的政治強調:大家的事大家辦,而中文的政治則強調:為大家辦事。如果拋開單純的字面意義,而從政治的實際運作情景來看,東西方政治的出發(fā)點都是一樣的,就是把大家的事辦好;而不一樣的是路徑問題。西方走的是“共商”之路,東方行的是“代表”之道。“共商”的意思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由于人多嘴雜,不好統一認識,容易“吵架”,甚至“打架”,效率當然也不夠高,所以它需要制度規(guī)范與制衡,強調法治。由于人太多,不可能人人都參與議事,于是就推選出部分人來議事,這些人叫“議員”,意思是商量著為眾人辦事的人員。又由于社會越來越復雜,分工越來越細,需要有專職專業(yè)的人士來為眾人辦事,于是就有了公務員,意思是專門為眾人辦事的人員?!按怼钡囊馑紕t是:大家的事,由我代表大家辦。由一個人或少數人替大家做主,決策快捷,效率很高,但出差錯的效率往往比做正確事的效率更高,所以他需要“德才兼?zhèn)洹钡娜藖頌榇蠹易鲋?,強調德治與人格修養(yǎng)。由于他是“為民做主”的,所以叫“父母官”,意思是像父母疼愛子女一樣來對待大眾。又由于人利己的天然屬性與認識的有限性,出現“德才兼?zhèn)洹钡摹案改腹佟钡母怕逝c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相差無幾,所以老百姓只能如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明君”、盼“青天大老爺”。雖說概率低,可一旦“中獎”,則可“一夜暴富”。東西方在各自的“跑道”上競爭了千余年。互有領先,互有仰慕,也互有排斥。誰也不能完全令對方信服。

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進程,政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歷史上,政治一開始就是圍繞著權力展開的,表現為人們攫取、維護、建設、運作和制約權力的全部活動。政治現象產生之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在制度設計上越來越完備,但在運作的目標上卻越來越忘“本”。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政治越來越偏重維護某一集團的利益,而忘記了“眾人之事”;另一個方面是,政治越來越單純地服務于經濟發(fā)展,而忘記了發(fā)展的根本目的。西方也好,東方也好;專制也好,民主也好;盡管政治家們獲取權力的方式不同,但嗜好并沒有多大差別,那就是都樂于引導“眾人”如動物一般,為逐利而競爭和奮斗。所謂的政治智慧也就僅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個是謀取權力的智慧;另一個是激發(fā)“大眾”謀利的智慧。在“以人為本”的漂亮外衣下,人成了為政治服務的“最活躍”的工具。

孫中山先生說:“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這話固然有其道理。但有些要害問題并沒有說清楚。比如,誰讓你來“管理眾人之事”就很要害。日本軍國主義者就想來管理中國的“眾人之事”,這就不是政治,而是侵略。比如,管理的方式也很要害。暴力的、獨裁的,就不能算是政治,說好聽一點是霸王之道,說難聽一點就是“霸王硬上弓”。再比如,“管理眾人之事”的目的也很要害。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管理,算是政治,服務于鞏固統治者地位的管理,就不是政治,只能算是權謀。

所以說,真正的老百姓的“政治”應該具備兩個要素,一是“管理眾人之事”的管理者必須是經過被管理者授權的或者愿意接受的;二是管理者必須是為“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而服務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天然地獲得對他人的管理權。我之所以同意讓你來管理,是因為由你來管理,比我自己管理自己能讓我發(fā)展得更好。神農架金絲猴科考人員發(fā)現,在金絲猴部落中,一個家庭的統治權歸屬最強壯的雄猴,它的這種權力是經過決斗獲得的。當決斗發(fā)生的時候,家庭成員都是平靜的旁觀者,無論誰獲勝,它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統治,因為只有強者才能使它們有更可靠的生存保障。人類的情形與此大致相同,起初,最有戰(zhàn)斗力的人才能成為群體的首領。隨著人類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增加,體能在競爭中的決定作用逐步降低,智能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大,決斗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方式,競選也就應運而生了。由此可見,即使在最原始的意義上,“管理眾人之事”也必須以你有能力讓眾人生活得更好為前提。

如今的“政治”們當然明白如此淺顯的道理。但是,由于人們之間智能的差距不像體能那樣顯而易見,競選也不如決斗那樣標準明確和操作簡單,導致今天的“政治”們越來越重視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與技術來包裝自己的“管理眾人之事”的能力,企圖引導甚至欺騙“眾人”。一如市場上不擇手段地兜售自己商品的油滑商人?!罢巍眰冊絹碓綗嶂杂诤鲇啤氨娙恕睘椤柏敗倍鴺?、為財而死,從而忘記自我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

人會因吸食鴉片而失去生命的活力,也會因吸食財富的“鴉片”而失去生命的意義。時下,許許多多的人們正在“政治”們的誘騙下成為財富“鴉片”的“癮君子”。

“眾人”沒有了力量(智慧),“政治”就好辦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