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從底層開始成長

樊登講論語:先進 作者:樊登 著


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從底層開始成長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p>

什么叫“先進”?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先進和《論語》中提到的先進,詞義正好相反。比如我們提到“先進的武器”,意思是最新的武器,但按照《論語》中的理解,最古老的、最早的才能稱為“先進”,“先進的武器”應該是指原始人的投石器。

漢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經過漫長的發(fā)展,漢語中引入了很多外來詞語,很多詞語也不斷地相互融合,不斷地演化。在這個過程中,“先進”一詞的含義逐漸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最現(xiàn)代化”的意思。

在《論語》中,“先進”代表著早先的文化。

“先進于禮樂”,是說有一些人先學習了禮樂知識。這句話省略了后半句:后來他才開始做官,開始在社會上行走。

“先進于禮樂”的人,在孔子看來是“野人”。關于野人,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野人與君子,是文和質的對比。一個人外在的形象,稱為“文”;內在的品格、涵養(yǎng),稱為“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內外兼具之人,才能叫作君子。

野人可以對應“質勝文則野”,是指一個人內在豐富,但外在缺乏禮樂的約束。

“后進于禮樂,君子也”,說的是一個人先做了官,再慢慢地學習禮樂,是“文勝質則史”——他外在的狀態(tài)很好,但內在不足,還需要慢慢地提升。

我覺得以上的解釋都講不通。

另一種解釋認為,野人與君子,是指一個人的出身??鬃拥膶W生身份多樣,有的是貴族,比如季氏的很多子弟跟隨孔子學習,這叫作君子;還有的人屬于販夫走卒一類,比如子路,這叫作野人。

在當時,貴族學生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能夠繼承家族的榮譽和地位,直接當官??鬃诱f,這些出身高貴的人“后進于禮樂,君子也”,是先做事,再慢慢學習禮樂的。而出身寒微的學生,則“先進于禮樂,野人也”,他們一般是先學禮樂,再出來做事。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認為,如果讓他做選擇,問他傾向于用哪種人,他更愿意用那些從底層慢慢成長起來的人;或者說,他更愿意選擇從底層開始慢慢學習,再出來做事的人。

對于這句話,我們可以進行延伸思考:為什么孔子傾向于選擇從底層開始做事的人?

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從底層慢慢打拼起來的人,是依靠學習而成長的,因此更懂得學習的價值。

第二,他有實踐的經驗,更加了解民間的疾苦,更具備常識,更接地氣。

我們想一下晉朝的晉惠帝。老百姓都快餓死了,他卻問“何不食肉糜”。這么荒誕的一句話從何而來呢?因為他沒有在底層生活過,完全缺乏生活的常識,人民連飯都吃不上,他卻問為什么不吃肉粥。

孔子曾經評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屬于“士階層”,較為貧寒,比不上世襲的貴族階層,而且他出生時已經家道沒落了,靠著自己的努力從底層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來。他做過許多鄙俗瑣碎之事,懂得很多生活經驗,所以對于很多知識都有涉獵。在別人看來,孔子一定是上天派下來的圣人,否則,他怎么會什么都了解呢?其實,是真實的、具有煙火氣的生活,教給了孔子那么多道理。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借鑒的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很多家庭的物質環(huán)境已經很好了,孩子不但沒有挨過餓,而且有大把的財產可以繼承,屬于“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在這種情況下,該怎么培養(yǎng)呢?我認為可以嘗試將“君子”當成“野人”來培養(yǎng),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到底層打拼、磨礪的機會,讓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沿著臺階走上來,擁有“先進于禮樂,野人也”的狀態(tài)。

這段話代表著孔子對于人才出身的看法。我們今天的人,彼此交往時要有基本的尊重和界限,絕不能開口就問對方家里有多少資產。但是在孔子的時代,甚至是之后很長的歷史年代中,社會都是極其在乎出身的,在結識之初,一定會看對方是貴族、門閥還是平民。

既然人們對此有諸多品評,孔子就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他站在底層年輕人的角度,認為“先進于禮樂”的人更值得被任用,更值得欽佩,要多給這些人機會??鬃拥目捶ǎ馕吨谌斡萌瞬欧矫娴闹匾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