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東西方文明中的冠軍特質
文化制約著人類,并為人類提供精神滋養(yǎng)。每位冠軍的成長,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繼承著古老的文化心理積淀。他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足跡,都打上了特定文化中行為與思考模式的烙印。在東西方不同的空間之中,各領域的冠軍們書寫著富有文化意味的成功故事。他們的思想碰撞,將揭示冠軍背后的文明背景。
且聽嘉賓們如何言說:
1.一般認為,東方對于“冠軍”的理解更注重謀求整體的平衡與和諧,而西方對于“冠軍”的理解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東方和西方在對于“冠軍”核心價值的理解上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2.成長和受教育的文化環(huán)境對冠軍成就的影響。
3.在成為“冠軍”的道路上,為個體價值實現(xiàn)與為社會公益服務這兩種價值取向之間的辯證關系。
【冠軍發(fā)言】
鑄造冠軍——品格與文化
亨利·基辛格
“冠軍跟一般人的差別只是在于是否能夠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來,如此年深月久,長期積累使之匯聚為卓越的特質。
具備冠軍潛質的人必須處之泰然,他必須從自身尋找一種過去所未曾發(fā)現(xiàn),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的能量或資源,這是為危機所激發(fā)并從中孕育出的一種素質?!?/p>
楊瀾(陽光媒體集團主席,著名主持人):“2008奧運·冠軍論壇”今天在這里召開,論壇主題是文化和冠軍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社會的傳統(tǒng)、歷史的沉淀是不一樣的,在各自的傳統(tǒng)與歷史條件下,什么是和而不同,什么是不同而和,正是今天我們來自政界、體壇、文藝界、學術界的各位嘉賓將要探討的一個話題??梢哉f,今天上午的論壇是要打破時空和地區(qū)的隔閡的。還有三天奧運會就要開始了,我還記得2001年我們在莫斯科成功申奧的時刻,轉眼間,奧運已經來到我們面前?,F(xiàn)在我們所說的奧運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絕不僅僅是目前八十多位國家元首齊聚北京,幾萬名記者和幾十萬名游客出現(xiàn)在北京的街頭,而是中國和外部世界溝通、理解、相互欣賞和相互學習的空前的機會。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發(fā)言人。第一位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沒有人比基辛格博士更有資格來就跨文化的交流、理解以及構建超越文化之上的共識發(fā)表演講了。1971年,他作為尼克松總統(tǒng)的特使來到北京,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由他親手締造的“乒乓外交”也為加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鋪平了道路。今天基辛格博士要回答一些重大的問題,就是冠軍是如何塑造的。此次來華對基辛格博士來說也是他的家庭旅行,他的夫人,還有兒子以及他的孫女也一同來到這里,這是他們第一次到中國,歡迎你們!
基辛格:當三十七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時,我無法想象在時隔多年以后的今天,在第29屆奧運會開幕之際,我能夠再次來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街道上沒有汽車、沒有高樓大廈,所有跟現(xiàn)代化生活相關的東西當時都沒有。正是由于中國人民的信心和信念才實現(xiàn)了今天偉大的發(fā)展成就。看到這些,我很感動。因為我初訪中國的時候,美國人和中國人由于政治上的冷戰(zhàn),在戰(zhàn)后的二十五年里互不溝通,相互隔絕,在這樣的境遇下,即便是中美之間簡單的一個握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外交家和國務活動家,曾于1973年至1977年擔任美國國務卿。于197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現(xiàn)在我很榮幸在這里向大家就“冠軍是如何塑造的”這樣一個主題發(fā)表演講。今天論壇的舉辦面臨著一個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幾天后北京奧運會即將隆重開幕,這無論對于中國人還是所有的到訪者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我和我的家人在此要感謝大家對我的熱情接待以及對我們所表達的善意。每次離開中國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此次中國之行讓我賓至如歸,并積極地籌劃下一次中國之行。1974年,我的兒子陪我來過了;今天,我的兩個從未到過中國的孫子也來到北京與我共享奧運時刻。
當你們問我冠軍是如何塑造的,并希望從我這里得到權威的看法時,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就體育冠軍來講我是沒有資格發(fā)言的,我在此方面毫無建樹。但我對體育運動非常感興趣,而且我也密切關注著體育,我也曾參與一些足球、網(wǎng)球的運動,也有過一些觀察。而在其他各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我也不乏關注。在我曾經有幸觀察過的這些領域中,我想我可以做出以下一些結論。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有著差不多的天賦,像在我熟知的國際關系領域里,其實大家的認知都差不多,而冠軍跟一般人的差別只是在于是否能夠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來,如此年深月久,長期積累使之匯聚為卓越的特質。
成功與失敗之間事實上并沒有天淵之別,而常常只是誰更能夠從細微處著手。誰能夠多做一點,誰往往就能最終勝出。所以,我認為杰出的素質首先來自于品格,之所以用“品格”這個詞,我指的是愿意讓自己實現(xiàn)重大目標的某種意志。在我最熟知的一些領域,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實際上僅僅在于百分之一,也就是51%跟49%的區(qū)別,兩位競爭者或許能力上在伯仲之間,但最終的成功者了解如何去找到這1%的差異。
有人問我,災難、壓力或是不幸對于渴求成功者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只能從我熟悉的領域來談。在關于災難的電影里,人在面臨危機時都是在奔跑、打電話、互相之間大喊大叫,一種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但是運動員必須知道,當事情到了萬分緊要的關頭,而你又發(fā)現(xiàn)孤立無援,具備冠軍潛質的人必須處之泰然,他必須去尋找一種過去未曾發(fā)現(xiàn)——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的能量或資源,這是為危機所激發(fā)的一種素質。這種素質既來自于他們性格的魅力,也源自所經受的考驗。我相信任何一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在比賽前都必須經歷這樣一種磨煉。
今天在這里的運動員都是各國體育領域的佼佼者,是這個群英輩出的時代中脫穎而出的頂尖選手,他們負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期望來到這里,也將把奪標的榮譽和喜悅帶給國民。在此意義上,奧林匹克運動是運動員之間的競爭,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賽。但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講,這也是一場慶?;顒?。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運動員,將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此慶祝人類社會的大同,也表達著對全球化的堅定信念。不同的是,在過去的50年間,一個世界部落已經形成,但是在這個部落里面,每個國家仍然保持著對自己遺產的驕傲和自豪。從更深層角度來看,這是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結果。今天,世界面對一個挑戰(zhàn),那就是每個國家都有民族認同感,而且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民族主義、發(fā)展、和平,這些事務現(xiàn)在都必須在一個全球化的基礎上去考慮。
問題由此產生:文化之間的差異會如何影響它們的發(fā)展?在漫長歷史長河的絕大部分時間中,世界上的不同地區(qū)大多處于孤立和隔絕的狀態(tài),比如說羅馬帝國和當時的中國幾乎沒有什么交往。而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一種和平共處、相互包容的交流方式開始發(fā)展起來。但是,在由社會結構復雜、歷史沉淀豐厚的文明所演化而來的新興國家中,人民依然對自己的傳統(tǒng)抱有強烈的自豪感,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在這點上中國可能尤為如此,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著傳統(tǒng)的凝聚力。所以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就是,理應認識到,每一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同時,全世界也越來越認識到,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進步、發(fā)展、和平、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都必須在全球的基礎上得到合理應對。
那么,各文化之間的差異如何影響人們在各個領域的行為,包括體育運動?我對于歐洲的足球是非常感興趣的。我曾經讀過一篇關于世界杯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各國運動員在踢足球時如何顯示出每個國家的特質,可以通過他們的賽前準備和賽時表現(xiàn)來加以區(qū)別:法國隊通過他們姿勢的優(yōu)雅,意大利隊通過削弱對方士氣來贏得比賽,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特質。不過,在足球領域,我還沒有看到大量中國隊的比賽,所以不能妄加評論,但是我知道所有的運動員,不管他們是進行個人運動還是參加團體比賽,都是以代表自己的國家參賽而自豪并全力以赴的。
有人問我,東西方運動員之間是不是有什么差異呢?我想他們的言下之意是想知道,是否西方更注重個人,而東方更注重他們的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我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有這么鮮明的差異。我所認識的美國運動員,他們對于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出戰(zhàn)奧運會感到十分驕傲。可能不同國家對開展體育運動的支持方式不一樣,由此所造就的體育文化氛圍也各有特點,但至少就我所了解的而言,現(xiàn)在來到中國參賽的世界各國運動員在國家榮譽感方面毫不遜色。所以我并不相信在今后幾周內會看到這方面有什么懸殊的差異,仿佛一國的文化與社會制度必定會在運動員身上打上顯而易見的烙印似的。當然,每一個運動員都代表著某一個具體的文化,而且每個社會的歷史是非常不同的。當我初次來中國的時候,我便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在悠遠的時間河流中獲取了豐富的滋養(yǎng)。當然,其他的國家也有值得他們驕傲的東西,但當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要從其他人那里吸取最優(yōu)秀的東西,而且要想象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全球化帶來的無限機遇將是前所未有的,一地的文化將擴散蔓延,可能影響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相隔大洋的人們可以及時交流。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當前所有的技術,凝聚所有人的努力共同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這個意義上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擁有獨立發(fā)展道路的國家,它不依賴外國政府的援助,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建設,完成了一個曾經落后的農業(yè)國家的現(xiàn)代化任務,將我曾經眼見的1971年的冷清景象建設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從拔地而起的新式建筑,從人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歷史巨變,并意識到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作為一個美國人,我始終認為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是通往和平和繁榮的關鍵之路。但是遠不止如此,來到這里參加奧運會的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挑戰(zhàn),在座的各位亦然。大家都會關注比賽,并為那些冠軍的勝出而倍感驕傲,在歡慶這一節(jié)日的同時攜起來手迎接挑戰(zhàn)。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參與、互動,奧林匹克運動會也不會成為全球化時代讓我們如此期盼的一件盛事。
我知道,在座有許多冠軍,大家也會聽到他們的見解。我感謝你們,同時也謝謝奧運冠軍們,感謝他們給我們精神上的洗禮,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瞬間,他們也讓我們了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取決于相互之間的信任和責任。謝謝大家讓我站在這里,同時感謝大家參與奧運會!
楊瀾:讓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基辛格博士!基辛格博士總是帶給我們一些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維和全新的啟發(fā),他為我們生動地講述了今昔之別以及如何能夠使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冠軍的人文理念與普世價值
伊恩·索普
“冠軍是人文主義的典范,雖然可能僅僅是一小群人,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服務,而且建立新的標準,為后代造福,并不斷創(chuàng)新以推動社會發(fā)展?!?/p>
楊瀾:下面為我們演講的嘉賓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游泳運動員,他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先后打破400米、4×1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紀錄并獲得金牌,另外還獲得了4×200米自由泳金牌,他同時也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400米和200米自由泳金牌。有請伊恩·索普!
伊恩·索普:我想這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因為我是在基辛格博士之后來回答“什么造就了冠軍”這個有意思的問題。我思考了一段時間,我想我們要區(qū)別的是“冠軍”的兩種非常不同的含義。一種是我所代表的冠軍,奧運會的冠軍,這只是別人送給我們的頭銜,因為一個人取得了成就從而順其自然加之于我們頭上的榮譽和光環(huán);冠軍的另一種含義可能有所不同,它側重于以下方面:冠軍是人文主義的典范,雖然可能僅僅是一小群人,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做事情,而且建立新的標準,為后代造福,并不斷創(chuàng)新以推動社會發(fā)展。
伊恩·索普(Ian Thorpe),澳大利亞著名游泳運動員。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先后打破400米、4×1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紀錄并獲得金牌,另外獲得4×200米自由泳金牌。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400米和200米自由泳金牌。
這樣的冠軍含義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長期以來這個概念一直促進著我們的發(fā)展。事實上它不管是在科技、藝術還是體育等各個方面都在滲透和擴展,才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社會。我想更重要的并不是說這群人今天成就了什么業(yè)績,而是他們體現(xiàn)的意志品質如何激勵今后的冠軍,未來的冠軍正等待著我們去給予他們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