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蔡邦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邦華先生1902年出生于江蘇溧陽,早年曾留學日本、德國,歸國后執(zhí)教國立北京農業(yè)大學、浙江大學等,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13年。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奉命赴臺灣參與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并任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1953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領銜昆蟲學研究工作。作為我國現(xiàn)代昆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先生一生筆耕不輟、教澤綿延,為我國的昆蟲學研究和育人事業(yè)做出了卓著貢獻。
蔡邦華先生將畢生精力和心血都獻給了他熱愛的科教事業(yè)。20世紀上半葉,世界政治經濟時局風云激蕩,海外學成歸國的蔡邦華先生,在當時十分艱難的時局下,仍然醉心科學研究、矢志教書育人,取得了蜚聲海內外的學術成果。新中國成立后,先生繼續(xù)奮斗在科教戰(zhàn)線,在昆蟲分類學、昆蟲生態(tài)學、森林昆蟲學等領域做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為我國昆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育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蔡老光輝的一生及其取得的杰出成就,應該歸結于他始終遵循的奉獻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為人準則。
蔡老的奉獻精神貴在始終將強烈的愛國心與事業(yè)心相結合。少年時期的蔡邦華選擇了科學救國之路,離家遠渡日本求學,學成后立即回國,成為當時國立北京農業(yè)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箲?zhàn)期間,浙江大學自宜山遷至遵義時,他受命作為浙江大學遷校委員會成員,并被選為遵義新校舍籌備委員,為學校西遷發(fā)展和保存中華文脈做出了重要貢獻。蔡老一生中所選擇的研究課題,均是當時國家面臨的重大需求,20世紀30-40年代最重要的農業(yè)害蟲“南螟北蝗”、50年代最重要的森林害蟲松毛蟲、60-70年代的建筑害蟲白蟻都是他深入研究的對象。此外,他很早就關注和提倡害蟲的綜合防治,發(fā)表了大量研究文章和建議報告,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在實踐中廣泛采用。
蔡老的科學態(tài)度貴在始終將求是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合。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強調了發(fā)展植物檢疫事業(yè)的重要性。20世紀40年代,浙江大學在湄潭艱苦辦學期間,蔡老就地開創(chuàng)了我國五倍子科學研究,其成果被李約瑟博士推薦發(fā)表在英國倫敦皇家昆蟲學會會報上。20世紀50-60年代,蔡老綜合他對水稻螟蟲和松毛蟲研究的經驗,提出了農林害蟲的綜合防治思想和措施。蔡老是我國最早開展昆蟲分類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先后發(fā)現(xiàn)昆蟲類群新屬、新亞屬、新種團、新種和新亞種等150余個,科學創(chuàng)建了昆蟲分類的新系統(tǒng),并編著了我國第一部“昆蟲分類學”。蔡老是我國昆蟲生態(tài)學和森林昆蟲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他的許多開創(chuàng)性研究都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蔡老的為人準則貴在始終將正直為人與真誠待人相結合。他曾不顧個人安危,多次保護學生。平日平易近人,關心學生成長,不僅與學生一起深入田野調查,而且親筆為學生寫就業(yè)推薦信,鼓勵學生為國家服務。蔡老在學術討論中始終發(fā)揚民主,傾聽各方意見,鼓勵晚輩暢所欲言,甚至公開修正自己的觀點,師生之間親密如友、感情融洽。蔡老一生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他的為人風范更是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今年恰逢蔡邦華先生誕辰110周年,亦正值浙江大學建校115周年。蔡老一生,與浙江大學結下了世紀之緣,他見證和參與了浙江大學篳路藍縷、弦歌不絕的辦學歷程,他為保存和延續(xù)求是文脈而日夜操勞、殫精竭慮,他為維護學校秩序和學生權益四處奔走呼吁,他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和最珍貴的回憶都留在了求是園。我們將永遠銘記蔡邦華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教育家的功德業(yè)績和精神風范,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堅定地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
這部《蔡邦華院士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乃是為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學界宗師而作,其中收錄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和圖片,選載了部分先生的重要著作和相關紀念文章。這些資料和文章的匯集出版,充分表達了對先生為人、為學的崇敬和感激,深切緬懷先生對浙江大學、對祖國科教事業(yè)的深厚感情和重要貢獻。余衷心希望文集能夠引領后學、鼓舞志氣,將先生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不斷發(fā)揚光大。
是為序。
浙江大學校長
二〇一二年元月一日于求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