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劉禹錫詩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梁守中 譯注


前言

劉禹錫,字夢得,郡望中山(今屬河北),籍貫洛陽,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出生于蘇州嘉興縣,卒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后世稱劉賓客。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后,開始由興盛走向衰落。唐德宗時,直臣被貶,藩鎮(zhèn)勢大,宦官專權(quán)。德宗本人貪婪聚斂,到處搜刮,要各地節(jié)度使額外進奉財物,又大興“宮市”,民不聊生。德宗末年,朝野出現(xiàn)革新政治的要求和思潮。于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一些有識之士,趁著德宗駕崩、順宗即位的機會,于貞元二十一年進行了一場政治革新。參加革新的首領人物是王伾和王叔文。王叔文曾是順宗當太子時的侍讀,他經(jīng)常向太子談民間疾苦,希望太子以后能改革弊政。在二王執(zhí)政期間,王叔文經(jīng)?!耙礤a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1],足見劉、柳在這場革新中的重要地位。可惜隨著順宗病重,宦官與藩鎮(zhèn)內(nèi)外勾結(jié),脅逼順宗內(nèi)禪,傳位給太子李純(憲宗),這場革新也就結(jié)束了。順宗內(nèi)禪為太上皇時,于八月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故史稱此次革新為“永貞革新”?!坝镭懜镄隆笔『螅跏逦谋毁n死,王伾遭貶后病死,劉禹錫、柳宗元、韓泰、韓曄、韋執(zhí)誼、陳諫、凌準、程異等八人一起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唐順宗不久也死去。

劉禹錫先是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途次荊南(今湖北江陵)時,又改授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第二年正月,唐憲宗改元元和,大赦天下。但詔書中明令:劉、柳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使劉禹錫十分失望,然而卻沒有消磨他的斗志。九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奉召返回長安。但朝中的執(zhí)政者并不喜歡王叔文集團的舊人回京,于是劉、柳等人又陸續(xù)被貶為遠州刺史;劉禹錫更因?qū)懥恕稇蛸浛椿ㄖT君子》一詩,“語涉譏刺,執(zhí)政不悅”[2],被貶到最為偏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去,后得御史中丞裴度說情,才改貶連州。以后又陸續(xù)轉(zhuǎn)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直到唐敬宗寶歷二年,才奉召返東都洛陽,任主客郎中?!鞍蜕匠鄾龅?,二十三年棄置身”,便是他前后兩次被貶生活的概括。兩年后,他得宰相裴度之薦,再次被召回長安,本擬出任知制誥,又因?qū)懥恕对儆涡加^絕句》,在詩序中重提當年寫《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舊事,語含譏諷,“執(zhí)政聞詩序,滋不悅”[3],結(jié)果又只能出任禮部郎中、集賢殿學士之職。又四年,裴度罷相,劉隨即出任蘇州刺史,頗有政績。以后轉(zhuǎn)汝州(今河南臨汝)、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后因足疾,返東都洛陽,改授太子賓客,又改秘書監(jiān),不久,又加檢校禮部尚書的官銜,直至生命結(jié)束。

劉禹錫在去世的那一年,于病中撰寫了《子劉子自傳》。在自傳中,他無所畏懼地對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加以肯定,并對唐順宗之死,提出了疑惑。他認為王叔文“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在長達二十三年的被貶之后,他并沒有改變原來對政治革新的看法。在自傳中,他還以“借漢說唐”的手法,揭露了順宗內(nèi)禪的內(nèi)幕。他寫道:“是時太上(指順宗)久疾寢,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對。宮掖事秘,而建桓立順,功歸貴臣?!被?、順是指漢桓帝和漢順帝,他們都是被宦官擁立的;貴臣正是指宦官。這就很清楚地說明,唐順宗是在宦官的挾持下被迫讓位的,而唐憲宗的繼位也正是宦官所擁立的。對于以上這兩個重大問題,劉禹錫從“永貞革新”失敗后到他生命結(jié)束前,一直隱忍了三十七年,終于在臨死之前,勇敢地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自傳末尾的銘中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被仡櫼簧麑ψ约涸缒陞⒓印坝镭懜镄隆笔遣⒉缓蠡诘?,雖然這個革新抱負未能實現(xiàn),但自己的立身行事卻是可以問心無愧的了。

劉禹錫詩歌,各體俱備,均有佳作。他的優(yōu)秀作品,多是寫于被貶的二十多年間。初貶朗州時,他寫了許多諷喻詩,借以寄托身世,諷刺時事。在連、夔、和三州,他努力向民歌學習,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寫成《竹枝詞》、《堤上行》等一系列優(yōu)秀詩篇;同時,他還寫了不少質(zhì)量很高的懷古詩。結(jié)束被貶生活后,他重回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政治和生活的境遇好了,好詩也就不多了。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竹枝詞和懷古詩更為突出,人們一提到劉禹錫的詩,很自然就想起“楊柳青青江水平”和“朱雀橋邊野草花”了。明人瞿佑在《歸田詩話》中說:“予為童子時,在薦橋舊居,春日新燕飛繞檐間,先姑誦劉夢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句,至今每見飛燕,輒思之?!笨梢娖湓姷某删秃蜕钸h影響。

劉禹錫在謫居朗州時所寫的諷喻詩中,盡情傾吐了胸中的郁悶,“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然與騷人同風”(《讀張曲江集作》)。這些詩戰(zhàn)斗性強,是劉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昏鏡詞》中,他諷刺那些寶昏鏡而棄明鏡的陋容者,揭露了他們自欺欺人的丑惡面目:

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

陋容多自欺,謂若他鏡明。

瑕疵既不見,妍態(tài)隨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

在《昏鏡詞》的姐妹篇《磨鏡篇》中,則顯示了作者雖遭貶謫卻仍然充滿信心。他堅信有朝一日,那被流塵掩蔽的明鏡會重放光輝,使鬼魅現(xiàn)出原形:

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

山神氣沮,野魅真形出。

劉禹錫的諷喻詩,始終把諷刺的矛頭指向形形色色的丑惡東西。在他的筆下,那“喧騰鼓舞喜昏黑”、“利嘴迎人看不得”的蚊子,那“笙簧百囀音韻多”、“舌端萬變乘春暉”的百舌鳥,那“瞥下云中爭腐鼠”、“鷹隼儀型螻蟻心”的飛鳶,分別諷刺那些見不得陽光的吸血家伙、隨風轉(zhuǎn)舵的投機者和卑鄙齷齪的小人。對于這種種丑類,他的憎惡是十分鮮明的。

劉禹錫在朗州還寫了不少直抒胸臆的詩篇和一些有濃厚民俗特色的作品。如《學阮公體》“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不學腰如磬,徒使甑生塵”;《詠史》“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等詩句,都明確地表現(xiàn)了他不肯隨波逐流,顯示了他的正直與不屈。而如《競渡曲》則出色地描寫了龍舟競渡的激烈場面:

揚枹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躤鬣動,飲河形影聯(lián)。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這些描寫使我們至今讀之,還能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在轉(zhuǎn)到連州之后,詩人所寫的《插田歌》和《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風格和形式都與《競渡曲》相類似,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不同的是前者使用七古形式,后者使用五古形式。

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主張國家統(tǒng)一。當他在連州得知朝廷削平了吳元濟和李師道的叛亂時,高興地寫下了《平蔡州》、《平齊行》、《城西行》等詩。詩人特別滿意《平蔡州》,自覺此詩可與韓愈的《平淮西碑》和柳宗元的《平淮夷雅》相媲美[4]。對于劉禹錫的這個自我評價,清人翁方綱是深以為然的,他稱譽說:“此詩誠集中高作也。敘淮西事當以夢得此詩為第一?!?sup>[5]

在夔州期間,劉禹錫前后寫了十一首《竹枝詞》,還寫了《踏歌詞》、《堤上行》、《浪淘沙詞》等等。這類民歌體詩作,或抒寫真摯愛情,或描繪山川風物,或感嘆世途險惡,詞句淺白而不俚俗,寫得多彩多姿,散發(fā)出清新的生活氣息。如描寫愛情生活的: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踏歌詞》)

前一首寫迷離的愛意,后一首寫悵惘的情思,均情致綿綿。

又如描摹山川風物的: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竹枝詞》)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堤上行》)

前一首寫西南山區(qū)人民的生活習俗,后一首寫江邊日暮爭渡的景象,都很有地方色彩。再如感嘆世途艱難的:

瞿唐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竹枝詞》)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詞》)

作者寫這兩首詩時,正是被貶期間,其中是有很深的個人感慨的。

劉禹錫的《竹枝詞》等民歌體作品,是他作品中成就突出的一部分,剛健清新,淺白流暢,多被群眾所傳唱。《新唐書》本傳載:劉禹錫謫居朗州時,“作《竹枝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舊唐書》本傳也說:“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詞?!弊阋娝摹吨裰υ~》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其后,他還寫了《淮陰行》、《楊柳枝詞》等樂府體詩,也都很有藝術(shù)價值,深得后世的好評??傊@類樂府體詩,都是他外放做州郡刺史、司馬時,廣泛接觸人民群眾,大量吸取民歌營養(yǎng)后的創(chuàng)新之作。倘若他長在京城做官,就不可能取得這樣豐碩的成果??梢哉f,他在詩歌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質(zhì)是他的革新思想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一種延續(xù)。

在外放期間,劉禹錫還寫了不少借古諷今的懷古詩。這是劉詩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有《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蜀先主廟》、《觀八陣圖》和《姑蘇臺》等?!督鹆晡孱}》是一組以聯(lián)章形式出現(xiàn)的懷古詩,當時就受到同時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的嘆賞,認為“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其中最出色的是《石頭城》和《烏衣巷》: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這兩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很高,很多唐詩選本都選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被譽為“驪龍之珠”的《西塞山懷古》,是懷古詩中的一篇力作。它表達了詩人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渴望四海一家的強烈愿望: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在《蜀先主廟》和《觀八陣圖》中,詩人贊美了劉備的“英雄氣”和諸葛亮的“神機”,斥責了后主劉禪的“不象賢”。在《金陵懷古》里,他觸景生情,向統(tǒng)治者指出了逸豫亡身的道理: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這些懷古詩,大談前朝盛衰興亡的教訓,并特別點了陳叔寶、劉禪、孫皓這幾個出名的昏君,目的都是為了向封建統(tǒng)治者提出忠告:唐王朝已經(jīng)江河日下了,如不吸取教訓,也是會走上覆亡的道路的。他在《金陵懷古》中指出的“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歷史教訓,是對唐王朝痛下針砭的。他深刻地指出:政事決定國家的興亡,而山川形勢是不足恃的。假若唐王朝還是迷信于表面的強大而不修政事的話,覆亡也就不遠了!

關(guān)心國家命運,堅持革新思想,保持樂觀信心,是劉禹錫一生事業(yè)遭際的主要特點,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格調(diào)。在他生活的各時期和不同方面,都有一些即興的名篇,無不體現(xiàn)這樣的特點和格調(diào)。例如謫居朗州時寫的《秋詞》,他一反歷代文人悲秋的調(diào)子,昂揚向上,直抒胸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結(jié)束朗州生活重返長安時,他有感于朝中新貴盡是在他被貶后而提拔起來的,慨然寫下《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結(jié)果這首詩使他受到很大的懲罰,執(zhí)政者要把他貶到最為偏遠的播州去。然而當他再次回到京城時,他又舊事重提,寫下了前詩的續(xù)篇《再游玄都觀絕句》,顯示了他的決不屈服的精神: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鋒芒畢露,難怪幾百年后的瞿佑也驚嘆地說:“譏刺并及君上矣!”[6]

劉禹錫晚年有三首關(guān)于歌者的詩,寫得很出色,極盡今昔盛衰之嘆。其中《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一詩,充分流露出他對“永貞革新”舊友的懷念: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云間第一歌。

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

他如《望洞庭》中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和樂天春詞》中的“行到中庭數(shù)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和令狐相公別牡丹》中的“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都是傳誦一時的名句。

劉禹錫對共同參加過“永貞革新”的舊友懷有深厚的情誼。他對呂溫的早逝極表傷悼,寫下了《哭呂衡州》一詩。他和柳宗元反復唱和、通信,在得知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時,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竟至“驚號大叫,如得狂病”[7]。他沉痛地寫下了《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一詩,三年后,又寫下《傷愚溪三首》,低徊反復,哀思不盡。在他結(jié)束長期被貶生活回到洛陽時,見到了舊友韓泰,寫下了《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其中“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離別苦多相見少,一生心事在書題”,“本欲醉中輕遠別,不知翻引酒悲來”等句,包含了無限的感慨。

本來,嘆老傷逝之作是很容易寫得情調(diào)低沉的,但劉禹錫卻能“老而不衰”,充滿“英邁之氣”[8],唱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樣雄健之聲,寫出“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這樣富有哲理的句子。這和他在《秋詞》中的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是一致的。這種精神,即使到了暮年也沒有消失,我們從《始聞秋風》中的“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了。

當然,劉禹錫也寫過低沉傷感之作。同是謫居期間,同是寫秋天,《謫居悼往》和《秋風引》的情調(diào)就比較悲涼惆悵。晚年退居洛陽后的詩酒唱和,大多是內(nèi)容蒼白的。至于那些哀挽帝王、懷念歌妓、酬僧談禪的作品,就更為消極。

像一切有成就的大詩人一樣,劉禹錫在當時和后世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同時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就稱贊他是“詩豪”,認為“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并說他“‘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類詩句,真謂神妙”[9]。宋代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大家,都對劉禹錫的詩歌深表佩服。陳師道在《后山詩話》中說蘇軾“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黃庭堅說:“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10]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所引的《雪浪齋日記》說,王安石很欣賞劉禹錫“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二句,并親筆寫了掛在府第中。吳景旭《歷代詩話》所引的《復齋漫錄》更指出,王安石本人的“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就是脫胎于上述劉句。黃庭堅極贊劉禹錫的《竹枝詞》和《淮陰行》,認為劉在“元和間誠可以獨步”,“白樂天、元微之為之,皆不入此律也”[11]。翁方綱也看到劉禹錫在竹枝詞方面的成就,認為“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詞”[12]。

清人王士禎認為“竹枝泛詠風土”,“與絕句迥別”[13]。其實,竹枝詞也是絕句的形式,只是直接取自新鮮活潑的民歌,保持民歌體制本色,比較通俗易懂,善詠風土人情,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自劉禹錫創(chuàng)制竹枝詞后,后人便把這類歌詠地方風俗和男女之情的七絕詩,稱之為“竹枝詞”,而實則為一種提高了的民歌體。此后,差不多各代各地都有“竹枝詞”產(chǎn)生,如北宋蘇軾的《竹枝詞》,元代楊維楨的《西湖竹枝》,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州竹枝詞》,清代鄭板橋的《濰縣竹枝詞》和近代梁啟超的《臺灣竹枝詞》,都不同程度地為發(fā)展竹枝詞這一詩歌形式做過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

劉禹錫在絕句方面的成就是突出的。清人對他的七絕極為推許。管世銘說:“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sup>[14]李重華認為唐人七絕自“李白、王昌齡后,當以劉夢得為最”[15]。王夫之更把劉的七絕譽為“小詩之圣證”,認為“夢得而后,唯天分高朗者能步其芳塵”,并指出明代徐文長、袁中郎等人是“以夢得為活譜”的[16]。沈德潛認為七絕詩自盛唐之后,劉禹錫等人“托興幽微,克稱嗣響”[17],并特別指出“山圍故國”一詩“氣象稍殊,亦堪接武”前賢[18]。

對于劉禹錫詩的成就,明人楊慎評價最高,他說:“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19]大致自宋以后,對劉詩評價便日益見高。宋人胡仔認為“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20]。南宋劉克莊亦盛贊夢得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小家數(shù)不能及也。絕句尤工”。又說“其詩尤多感慨”,“精華老而不竭”[21]。至清代,沈德潛把劉禹錫與白居易、柳宗元二人并列,并認為劉禹錫高于劉長卿。他說:“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蕭山毛大可尊白詘劉,每難測其詣趣。柳子厚哀怨有節(jié)律,中騷體,與夢得故是敵手。”[22]清人趙駿烈亦指出劉詩不弱于白詩,并指出蘇軾的諷刺詩與劉禹錫很有淵源關(guān)系,他說:“元和長慶諸公,與香山唱和齊名者,劉賓客為稱首。眉山(指蘇軾)起北宋,為大家,其少亦嘗規(guī)模賓客。已取其集而讀之,風神骨格,雖不能窺見其萬一,大約劉之比白,邊幅較狹,而精詣未之或遜。蘇之無所不有,其比物托興處,法乳亦有自來矣?!?sup>[23]元人方回更認為“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guān)鎖”[24]。又說:“每讀劉賓客詩,似乎百十選一,以傳諸世者,言言精確?!?sup>[25]清人紀昀也認為方回“論夢得是”[26],并對劉禹錫懷古一類詩歌大加贊賞。

從以上所引的各家評論中,可見劉禹錫在我國詩壇上是占有顯著地位的,給后世的影響也很大。讀者從本書所選的大多數(shù)詩歌中可以得到印證。

劉禹錫還是一個出色的散文家。他擅長寫論述性散文,并且頗為自信。他在《祭韓吏部文》中說:“子長在筆,予長在論。持矛舉楯,卒不能困。”認為自己的文章并不低于韓愈,而是可以與之相匹敵的?!短煺摗啡?,是劉禹錫在韓愈與柳宗元關(guān)于天人問題的哲學論戰(zhàn)中,對柳宗元的策應和支持。他在《天論》上篇中說:“余之友河東解人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文信美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故余作《天論》以極其辯云。”這就表明,他寫《天論》是為了補充和發(fā)展柳宗元《天說》中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以便把這場天人關(guān)系問題的哲學辯論引向深入。因而它也成為古代哲學史上的重要論著。

在《天論》中,劉禹錫論證了天的物質(zhì)性,天與人的關(guān)系,以及產(chǎn)生天命論的根源等問題。他認為,天與人的關(guān)系,是一種“交相勝”、“還相用”的關(guān)系。天地萬物之間,既有其矛盾斗爭的一面,也有其互相依存的一面。人類只要掌握了“數(shù)”(約指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就能因勢利導,達到“勝天”的目的。劉禹錫這些觀點,發(fā)展了荀子、王充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三篇雖是哲學論文,卻寫得很有文采,語言流暢,辭藻優(yōu)美,比喻生動,說服力強,堪稱上乘之作。

《華佗論》是劉禹錫的又一篇重要論文。此文指出曹操殺華佗的錯誤,慨嘆地說:“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即荀彧)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zhí)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諸!”文章借古諷今,譴責“執(zhí)柄者”輕殺材能。末尾更明確期待這些掌權(quán)者能夠有所覺悟,不要重犯曹操濫殺無辜的錯誤:“吾觀自曹魏以來,執(zhí)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殺材能眾矣。又烏用書佗之事為?嗚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勸且懲也?!蔽恼聦懹谕跏逦谋毁n死之后,故通篇極其悲憤;文中的“材能”,所指甚明。此文義正辭嚴,理直氣壯,千載之后,猶覺其筆鋒森然,凜不可犯。

劉禹錫還寫有《因論》七篇(《鑒藥》、《訊甿》、《嘆?!?、《儆舟》、《原力》、《說驥》、《述病》),這是一組寓意深刻的雜文。這七篇雜文,敘事與議論相結(jié)合,一事一議,有感而發(fā)。它通過客觀事物中廣泛存在著的禍福、安危、大小、利鈍、聲實、棄取等互相對立的矛盾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情況,表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鑒藥》中,劉禹錫以治病用藥必須劑量適中為喻,說明處理事情必須掌握分寸,如果超過了適當?shù)姆执?,事情就會發(fā)生變化,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在《儆舟》中,劉禹錫又以航船不覆毀于危險處而沉沒于安穩(wěn)處為例,說明提高警惕,可使危險轉(zhuǎn)化為平安;麻痹大意,可使平安轉(zhuǎn)化為危險。危險和禍害,往往“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另如《訊甿》中所談到的聲譽與實績的關(guān)系,《嘆?!分兴惆l(fā)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感慨,都是很有深意的?!兑蛘摗菲咂?,語言生動,主題集中,因小見大,含意深刻,與柳宗元的《三戒》和韓愈的《雜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論述性的散文外,他的《陋室銘》簡練雋逸,情韻俱高,千古傳誦。寫于朗州的《砥石賦》,表達了他雖受貶謫,卻仍砥礪志節(jié),保持雄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暫被銹蝕的寶刀一樣,得以重露鋒芒,繼續(xù)為國家效力。直到晚年,他依舊精華不衰。他在《秋聲賦》中感慨地說道:“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鞲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闭媸恰傲沂磕耗辏瑝研牟灰选?,足見一個政治革新者的襟懷,是大異于一般流俗之輩的。

與劉禹錫同時代的李翱,對劉的散文成就極表稱賞,他說:“翱昔日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27]這段話說明,劉禹錫在唐代古文運動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柳宗元也曾稱譽劉禹錫“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28],對他的散文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

劉禹錫與柳宗元一樣,都是詩文俱佳的;不同的是,柳宗元文名大于詩名,而劉禹錫則詩名大于文名。故本書選譯劉禹錫的詩文時,以詩為主,以文為次。詩的排列次序,以近體在前,古體在后;文的順序則是論文在前,銘賦在后。譯詩時,以達意為主,力求能譯出原詩的意思;同時盡量押大致相近的韻,以求音節(jié)諧婉。譯注期間,曾參考近人、今人的一些著述,除必要的引用注明作者外,其他恕不一一點明出處。

選譯者學識淺陋,疏誤之處定然不少,懇請廣大讀者教正。

梁守中(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


注釋

[1]《舊唐書·劉禹錫傳》。

[2]《舊唐書·劉禹錫傳》。

[3]《舊唐書·劉禹錫傳》。

[4]見王讜《唐語林》卷二。

[5]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6]瞿佑《歸田詩話》卷上。

[7]劉禹錫《祭柳員外文》。

[8]瞿佑《歸田詩話》卷上。

[9]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

[10]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

[11]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

[12]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13]王士禎《帶經(jīng)堂詩話》卷二九。

[14]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卷二九之《七絕凡例》。

[15]李重華《貞一齋詩說》。

[16]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

[17]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凡例》。

[18]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19]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二。

[20]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

[21]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

[22]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23]趙駿烈序《劉賓客集九卷》(雍正刊本)。

[24]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

[25]方回《瀛奎律髓》卷三。

[26]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之紀批。

[27]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引。

[28]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