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篇
一 生年考證新析
(一)舊說檢理
沈約《宋書·隱逸傳》中的陶淵明傳記,說他去世的時候是六十三歲:“潛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sup>[1]元嘉四年(427)卒是確鑿的,顏延之《陶征士誄》(下簡稱《誄》)有云:“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尋陽縣之某里?!?sup>[2]淵明《自祭文》也說“歲惟丁卯,律中無射”,正是元嘉四年九月。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即據此定為元嘉四年九月去世。但陶淵明去世可能在稍后,不一定寫完這篇《自祭文》就去世了。淵明在《自祭文》中也沒有說到他的得年,但說:“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边@個“百年”是“一生”的代名詞,即后來杜甫“百年多病獨登臺”的“百年”。文章后面還說:“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边@個“百齡”,也是前面“百年”的意思,說自己“壽涉百齡”,是說自己是老死善終,盡天年的,不是夭死。梁啟超考證陶淵明得年五十六,古直考證其得年五十二,與陶淵明本人這個自敘首先就不符,五十多就去世,是算不得老死的。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過了六十歲自然死亡,可以說是老死壽終了。
顏延之《誄》載于《文選》,后來有些《陶淵明集》附載顏延之此文,將其中“春秋若干”寫作“春秋六十三”。袁行霈認為:“此乃陶集附錄,或編校者據沈《傳》有先入之見,遂增此六字,不如《文選》可信也。”[3]這是有道理的。袁氏又據顏《誄》不著淵明得年這一點來懷疑《宋書》本傳之記載:“顏延之與淵明情款,于其死后不久作誄文尚且不知其享年,而沈約晚于顏延之,又從何得知?據《宋書·自序》,其書乃齊永明五年(487)春被敕撰,永明六年(488)二月畢功,此時距淵明去世已六十一年,其說何據,自然成為疑問。兩相比較,寧可相信顏《誄》而懷疑沈《傳》?!?sup>[4]顏延之雖與陶淵明是友人,但對于他的具體年齡不太清楚,是有可能的。至于沈約《宋書》所載淵明得年的來歷,是我們下面要具體討論的。
按《宋書》所載元嘉四年卒,得年六十三推算,陶淵明應該是出生在東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365)。在南宋人張作《吳譜辨證》之前,歷來的學者都沒有對此提出異議,南宋時所修的好幾種陶淵明年譜都是按照《宋書》的說法。但張
從陶詩的本文里找到了一個證據,提出陶氏享年七十六歲的說法。他的《吳譜辨證》一開頭就提出此說:
先生《辛丑游斜川》詩言“開歲倏五十”,若以詩為正,則先生生于壬子歲。自壬子至辛丑,為年五十,迄丁卯考終,是得年七十六。①
辛丑為晉安帝隆安五年(401),陶公說自己這一年已經五十歲,當然就可以知道他是壬子年即晉穆帝永和八年(352)出生的,到丁卯去世時為七十六歲。如果此詩文字上無異議,則張氏的說法,足破《宋書》的記載。但南宋李公煥的《箋注陶淵明集》則仍按“六十三”之說,認為“開歲倏五十”的五十,應該是“五日”。其云:
按辛丑歲靖節(jié)年三十七,詩曰:開歲倏五十,乃義熙十年甲寅,以詩語證之,序為誤,今作開歲倏五日,則與序中正月五日語意相貫。[5]
后來的陶詩版本注“又作日”,即是根據李公煥注本的校改,并無流傳版本的依據?!叭铡钡牟輹鴮懛?,與“十”有些相似。但“開歲倏五日”,語氣較突兀,且與下句“吾生行歸休”一句意思不承接。所以歷來學者采取此說者不多。
陶詩流傳最廣,異文也最多,在南宋時保存下來的另外一些陶集版本中,“辛丑”又作“辛酉”(421)。湯漢注《陶靖節(jié)詩》,于此首“辛丑”下即注:“一作酉?!边@一年是劉宋永初二年,如果認定辛酉是紀年,又根據詩中“開歲倏五十”的說法,則陶淵明去世時是五十六歲,上推其出生年為晉簡文帝咸安二年(372)。梁啟超說陶淵明得年五十六,就是根據這個理由的。[6]
我們不妨據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將《游斜川》的相關文字錄下:
游斜川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缹Σ蛔悖使操x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xiāng)里,以記其時日。
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逯欽立先生認為“辛酉”是計日,非計年。他根據陳垣的《二十史朔閏表》推算,義熙十年(414)的正月初一,朔日正是辛酉日。按元嘉四年六十三歲去世說,這年淵明正值五十歲,所以說“開歲倏五十”。他的一個理由是說,晉人的風俗,是在正月初一祖祭游宴。陶淵明的斜川之游,正是遵循這個風俗。具體說法,請參看逯氏校注《陶淵明集》附錄二《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義熙十年》。[7]就我所知,南方許多地方,正月初一的確是士庶出游的日子。但陶淵明在詩序中明說“正月五日”,所以逯先生又不得不說“正月五日”的“五”是錯了的,這就削弱了逯氏前說的說服力。
總之,在陶淵明疑年問題上,《游斜川》這一首詩中的文字是關鍵?!伴_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边@幾句讀來,“五十”也應該是沒錯的。開歲即元旦。淵明說:“開了歲,我就五十歲。行年將老。想到這事,不覺內心動蕩,所以這個日子舉行這樣的游覽活動?!卞窒壬ⅲ骸靶袣w休,行,將。歸休,歸而休息。行歸休,謂從此就要不再出仕?!?sup>[8]但逯先生既說此詩作在五十歲時,那么淵明四十二歲辭官彭澤,隱居多年,不應該現在還說“從此就要不再出仕”。這個“吾生行歸休”好像還是生命將盡的意思比較合適,所以才有“念之動中懷”之語。
關于陶淵明的得年,自南宋張據《游斜川》“辛丑”與“開歲倏五十”對《宋書》六十三歲的記載提出懷疑后,近人辨疑尤多。主要的方法,都是力求從陶淵明自己的詩文中提出證據。有些詩人的寫作,對時、地的因素比較忽略,他的作品中對于生平活動的時間,以及創(chuàng)作的時間與地點,都很少記載。比如說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就是這樣。魏晉人的詩,多不太注重時、地等歷史方面的因素。這可能是魏晉詩的純抒情性的一種表現。劉宋以降的詩人才開始重視時與地的因素,謝靈運就是一個典型。那陶淵明的詩,又是怎樣的呢?大概有兩類:一類是純粹的抒情詩,沿著阮籍等人而來的,如《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這些作品都收在卷四里;另有一類作品,都有干支紀年,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總共有八九首。另外,陶淵明在詩文中,也是愛說他自己的年齡的。這差不多可說是淵明寫詩的一個特點了。淵明有比較強的史學的意識,對歷史頗有研究,也寫了一些史傳述贊??梢姕Y明是重視生命個體的經歷與經驗的。我們現在為陶淵明的生平活動的一些時、地的問題考證紛紛紜紜,似乎應該怪陶淵明自己對生平缺少交代。但情況恰恰相反,陶淵明的作品中,有關時間與地點的信息其實不少。應該說,陶、謝的詩,都有實錄的意識,對于具體的時間與空間地點,都留下好多信息。謝靈運在這方面很可能是受陶淵明影響。根據這一點,大家似乎會不約而同產生這樣的自信,根據陶淵明的作品,總能解決他的得年問題。所以,歷來考證陶氏得年,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是以其作品為內證。這甚至可視為一種研究方法。梁啟超是近人中第一個這樣做的,并且影響很大。他將陶集中有自述年紀的文字統統搜集了一遍后說:“集中自述年紀之語句,凡十二處?!彼谐鲞@十二處:
(一)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稓w園田居》
(二)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缎劣险挛迦沼涡贝ā?/p>
(三)俛六九五十四年?!对乖姵{》
(四)弱冠二十逢世阻,始室喪其偏。同上
(五)俛四十年?!哆B雨獨飲》
(六)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
(七)總發(fā)抱孤念,奄出四九三十六年?!段焐隁q六月中遇火》
(八)行行向不惑四十,淹留自無成?!讹嬀啤?/p>
(九)是時向立年三十,志意多所恥。同上
(十)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峨s詩》
(十一)吾年過五十。《與子儼等疏》
(十二)我年二六十二,爾才九齡?!都莱淌厦梦摹?sup>[9]
根據上述文字,我們發(fā)現陶淵明是頗重數字的人,甚至喜歡在詩中用乘法語言,如六九、四九、二六之類。這也許是他們當時的一種語言習慣,也可以說是陶詩語言靠近日常語言的一種特點,值得注意。那么梁啟超是怎樣考證的呢?概括地說,他用上述第二條即《游斜川》詩得出陶淵明得年五十六歲。但我們說“辛酉”“辛丑”本來就有兩種版本,所以這一條不能作為確證。于是只能求之其他幾條以為旁證。其余十一條,都不是確定的,梁氏經過處理,全用來推翻“六十三歲”之說。他列出八條材料,以證淵明得年不可能是六十三歲。梁氏還有一個說法,“先生自十二歲至五十四歲之事跡,既屢見于詩文中,若壽過六十,不應無一字道及”。[10]意思是說,如果淵明是六十三歲去世,怎么詩文都沒有說到六十歲呢?如果說那是因為年老了不大寫文章了,但他卻有《自祭文》與《擬挽歌辭三首》的創(chuàng)作。這大概是支持梁啟超堅信淵明沒有活過六十歲的一個重要的感性認識。我們知道,支持考證結論的實證材料很重要,由于實證材料的不足,所形成的考證結論多是感性的認識。對于梁啟超的說法,游國恩氏作了一篇《陶潛年紀辨疑》,是全面駁梁說的。他說梁說“驟然一看,覺得這話好像是不可動搖的大翻案。但仔細研究一下,卻大謬不然”。[11]然游氏據以反駁梁氏的,還是用“辛丑”“開歲倏五日”這兩條。但我們知道,“五日”原是李公煥校改的。其余駁梁諸條,都不是硬性材料。總之,從梁說與游說這兩個最系統的推論陶氏得年的考證中,我們看到的都不能視為定論。也許可以這樣說,存在于陶集本文中的這么多的關于年紀、事跡的自述,的確隱藏著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這個答案要怎么得到呢?似乎誰也沒有找到真能開啟它的鑰匙。
除了“七十六歲”說(張)②、“五十六歲”說(梁啟超)[12]之外,古直持“五十二歲”說[13]。古直根據《與子儼等疏》“天地賦命,生必有死……吾年過五十”,《擬挽歌辭三首》其一“早終非命促”,顏延之《誄》“年在中身”這幾條,認為淵明是五十過后就死去了。這幾條都是不確定的。其中《與子儼等疏》并非臨終遺囑。至于《擬挽歌辭三首》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更是一般的生命短促之嘆。活了六十三歲的人,未嘗不可以這樣感嘆。至于顏《誄》的“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視死如歸,臨兇若吉,藥劑弗嘗,禱祀非恤”,[14]是說淵明五十歲以后,即患痁疾,并不是說他死的時候,正在“中身”。孫德謙《六朝麗指·六六,隸事之法》認為顏延之“年在中身”的“中身”是用《尚書》“文王受命惟中身”。其論云:
顏延年《陶征士誄》“年在中身”,是以《書》“文王受命惟中身”而言淵明之壽,同于文王也。文王九十七而崩,則淵明卒年亦當在九十七歲矣。若從《尚書》本義,文王享國五十年,受命之時只四十七歲,將淵明沒年,僅在四十七乎?惟知“中身”代文王,而淵明之生卒可以考矣。[15]
說淵明卒年九十七歲,自屬荒誕之論。顏氏若用《尚書》“中身”之義,也應該是后一種。即淵明在五十左右即嬰疾。淵明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到五十歲以后身體不好,經?;疾〉那闆r:“吾年過五十……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边@也是他寫疏給兒子們的原因,但不是這時就去世了。由于生活的艱苦以及勞作等原因,淵明晚年是疾病纏身的。據上面的分析,古直推翻“六十三歲”說也是靠不住的。但古直另有他認為確鑿的證據,他根據《祭程氏妹文》中淵明自言母親去世時十二歲,“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加上《祭從弟敬遠文》“相及齠齒”推論淵明比陶敬遠大五歲,敬遠死于辛亥年(411),文中說他“年甫過立,奄與世辭”,推定其三十一歲、淵明本年三十六。由此下推至元嘉四年,得出淵明得年五十二歲的結論。但是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祭從弟敬遠文》是這樣說的:“歲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從弟敬遠,卜辰云窆,永寧后土?!闭f的是敬遠下棺安葬的日子,并未明確地說敬遠即是這一年死的。我們知道,過去的人,不一定是死后就能下葬的,常常因為經濟的原因,先厝置別處,究竟厝置多少時間,那是沒有定的。杜甫的棺木厝置五十多年后,他的孫子才有能力將祖父搬回老家安葬,并請元稹寫下那篇著名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我們看淵明的這篇祭文,也不像熱喪的祭文,而是敬遠死后已久,今當窆葬,又重觸哀感。文中深情地回憶兩人的友好過往,至說敬遠之死,是這樣寫的:
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事不可尋,思亦何極,日徂月流,寒暑代息。死生異方,存亡有域。候晨永歸,指途載陟。呱呱遺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禮儀孔閑。庭樹如故,齋宇廓然。孰云敬遠,何時復還?
從上面吁嘆的文字來看,描述的正是敬遠去世數年后的情形,其中有“日徂月流,寒暑代息”這樣一個時間過程。又如“庭樹如故,齋宇廓然”,是寫落葬儀式時重經敬遠故宇。這些都不像剛去世時的情形。敬遠的兒子話還說得不太好,大概敬遠去世時剛出生。這樣看來,敬遠的安葬距離他去世,應該有三五年時間。按六十三歲計,淵明作此文時四十一歲,他比敬遠大五六歲光景,敬遠又是三十一二歲去世的,“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這樣是恰合的。所以,古直的考證,看起來鐵板釘釘,但忽略了葬年并不一定是死年這個常識。這也是求證太切的原因所致。他甚至認為“宋書之誤,直至梁任公《陶淵明年譜》始發(fā)其覆”。[16]這就不對了,明明是宋人張作《吳譜辨證》第一個提出來的。梁的“五十六歲”說、古的“五十二歲”說,還有一個不成立的旁證,我在上面說過,淵明《自祭文》明明說自己老死善終,五十六、五十二歲去世,都不能說是老死善終。
鄧安生的《陶淵明年譜》提出“五十九歲”說,并為龔斌《陶淵明詩集校箋》所引用。鄧氏受逯氏的啟發(fā),仍從《游斜川》詩入手,他接受逯氏的計日的說法,但仍持“辛丑”說,認為《游斜川詩序》“辛丑正月五日”乃干支紀日,然后根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查得義熙十四年(418)的正月五日正是辛丑。那么根據詩中“開歲倏五十”,下推至元嘉四年去世,得出淵明得年五十九的說法,[17]也不能說已找到確鑿證據了。
多種說法,紛紜歧出,莫衷一是。但諸家對《宋書》“六十三歲”的記載的質疑,以及各自據以確定淵明生年、得年的證據,都非確鑿無疑。維護《宋書》記載的學者,如游國恩、逯欽立等人,對各家質疑之說多有駁證,但都重在破而非立。[18]各家的具體說法,為避贅煩,就不一一討論了。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的考證,一一地去反駁“非六十三歲”說,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尋找出支持“六十三歲”說即維護《宋書》舊說的材料。如果找到能夠證明“六十三歲”說的文獻資料,自然異說不攻自破。所以,考證從本質上說,是依賴于發(fā)現。
(二)《宋書》記載淵明得年無誤
筆者的看法是,張的說法畢竟是一個孤證,尤其是還存在著異文的問題。對此張
自己似乎也拿不準,所以說“若以詩為正”,③用了一個“若”字,耐人尋味。后來的學者雖然找了一些補證,但都不是直接的證據,類多推測之辭。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還是按《宋書》的記載為妥。一種看法認為,沈約《宋書》修成距淵明去世已六十一年,并且全部寫作時間只有一年,不能保證沒有問題,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又會增加一些錯誤,因此沈約《宋書》“六十三歲”的記載不可靠。梁啟超等人的這種懷疑有一定道理。[19]沈約《宋書》雖然只用一年多時間就撰成,但實際上劉宋一代十分重視本朝的歷史,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就已經開始修撰國史,著名學者何承天草立紀傳。陶淵明在晉末,朝廷曾征召他為著作佐郎,他不肯出仕,與周續(xù)之、劉遺民合稱“尋陽三隱”。在當時士林希企隱逸、朝廷褒尚逸民的社會風氣中,他也是能代表一個方面的重要人物。加上他曾經任宋武帝劉裕的幕僚,其在劉宋當朝所修之《宋書》中就已被列入傳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此時距他去世才十二年。也就是說,陶淵明立傳的資格,是劉宋時期修史書時就定下來的。何承天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徐爰等人又參照何承天等人的舊稿續(xù)修國史(以上據沈約《上宋書表》)。沈約《宋書》之所以完成得這樣快,就是因為有前人的基礎。趙翼《廿二史札記》有“宋書多徐爰舊本”之說(卷九)。[20]所以《宋書》的陶淵明傳是劉宋時何承天、徐爰等人所撰,非沈約所撰。傳中所記的陶淵明享年,是當代史家的實錄,非異代史家的推測。退一步說,就算是沈約所撰,其中的享年的資料,自然也是根據前面文獻的記載。
另一方面,劉宋重隱士,朝廷既然常有征召隱士之舉,則檔案文書中關于那些有名隱士的生平材料是不會缺乏的。陶淵明既然被征召過,按慣例會隸名官府,當他去世時,按常理州郡是要向朝廷報告的?!端螘分杏嘘P他的卒年、享年的記載,很可能來自這一類的材料。其實不僅陶淵明,其他著名隱士也會有類似的待遇?!端螘る[逸傳》中所列的十七位隱士,其中十六人的卒年、享年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戴颙:“(元嘉)十八年,卒,時年六十四。”[21]
宗炳:“元嘉二十年,炳卒,時年六十九?!?sup>[22]
周續(xù)之:“景平元年卒,時年四十七?!?sup>[23]
王弘之:“弘之(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24]
阮萬齡:“元嘉二十五卒,時年七十二?!?sup>[25]
孔淳之:“元嘉七年,卒,時年五十九?!?sup>[26]
劉凝之:“元嘉二十五年,卒,時年五十九?!?sup>[27]
龔祈:“元嘉十七年,卒,時年四十二。”[28]
陶潛:“潛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sup>[29]
宗彧之:“元嘉八年,卒,時年五十?!?sup>[30]
沈道虔:“元嘉二十六年,卒,時年八十二?!?sup>[31]
郭希林:“(元嘉)十年,卒,時年四十七。”[32]
雷次宗:“(元嘉)二十五,卒于鐘山,時年六十三?!?sup>[33]
朱百年:“百年孝建元年卒山中,時年八十七?!?sup>[34]
王素:“(泰始)七年,卒,時年五十四。”[35]
關康之:“順帝昇明元年,卒,時年六十三?!?sup>[36]
只有翟法賜一人因為“棲身幽巖,人罕見者”,后來“卒于巖石之間,不知年月”。[37]可見當時曾蒙征召的著名隱士的卒年、享年史籍都有明確的記載。法賜一人不知去世年月,史家特為說明。這更可證《宋書》記隱逸必書其卒年、年紀的體例。這很可能關乎當時隱逸之制度。我們沒有理由唯獨對其中關于陶淵明的享年的記載加之質疑。
(三)《飲酒二十首》其十九等詩提供的內證
從內證方面來看,雖然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找不出可以直接證明他享年六十三歲的材料,但筆者曾反復用六十三歲說和其他幾種不同的說法概覽全集,覺得后者處處捍格不通,前者則多有印證。我在這里只舉《飲酒二十首》這組詩的第十九首來做些分析: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宋書》本傳:“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sup>[38]《飲酒二十首》其十九正是陶淵明晚年回憶這件事情時寫的。關于淵明為州祭酒的時間,王質《栗里譜》定為其三十歲以前。該譜“太元十九年甲午”條:“君年三十,有《歸田園》詩云:‘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鯙橹菁谰?,當在其前。不堪,乃解歸。故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尋亦卻主簿。”[39]撇開王質認為《歸田園居五首》是州祭酒解歸后所寫這一點不說,他的淵明三十歲前為州祭酒的觀點,為后人所接受。至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明確地定于太元十八年(393)陶氏二十九歲時,其在“十八年癸巳”條下云:“是歲為江州祭酒,未幾辭歸。州復以主簿召,不就?!讹嬀啤吩娫疲骸犖艨嚅L饑,投耒去學仕?!衷疲骸菚r向立年?!w先生以二十九歲始出仕,實癸巳歲也。本傳云:‘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恕讹嬀啤吩娤戮渌^‘拂衣歸田里’者也。”[40]其后持淵明得年六十三歲說者,皆宗此說??芍^無疑義。
現在我們來看這首詩中反映出來的陶淵明的年齡問題。“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這兩句是指詩人二十九歲時初出仕為州祭酒,因為忍受不了當吏員的生活,沒過多少日子就回家了?!笆菚r向立年,志意多所恥”說的就是這件事。宋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即據此定《宋書》本傳所載的“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為二十九歲。這一點歷來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關鍵在于“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這兩句,是說陶淵明二十九歲辭州祭酒后的心情,還是指辭彭澤令后的心情?這兩句應該是寫當時要終老田里的心情。陶淵明在這里交代,自己終老田園的打算,是在那時定下來的。如果是指后者,則“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是說彭澤辭官歸隱后已經十二年。宋人湯漢根據“終死歸田里”“亭亭復一紀”這兩句,定淵明這組詩為義熙十二三年時的作品:
彭澤之歸,在義熙元年乙巳。此云復一紀,則賦此《飲酒》詩當是義熙十二三年間。[41]
但“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明明說的是淵明二十九歲辭州祭酒時的事情。淵明從辭州祭酒到彭澤休官,還有十二三年的閑居與出仕的經歷。說了二十九歲辭州祭酒后,直接跳到十二三年之后彭澤辭官歸田,未免跳躍性太大,并且與“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這幾句意思重復,全詩的敘述次序也顯得很紊亂。所以我認為“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是陶淵明追憶二十九歲辭州祭酒時的心情,是說當時就準備終老田園,并不是說這之后就終死歸田里。上引吳仁杰之說,也認為《飲酒二十首》“拂衣歸田里”即指為州祭酒辭歸之事,非指后為彭澤令辭歸之事。事實上,諸史陶傳都記載陶淵明州祭酒辭歸后躬耕之事?!端螘る[逸傳》: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42]
其他如蕭統《陶淵明傳》及《晉書》《南史》的陶傳,都是這樣記載的。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太元十八年”條也根據史書這種記載,記為:“解職后,開始‘躬耕自資’。此時居住在尋陽(柴桑)上京閑居?!?sup>[43]這里說得很清楚,淵明早年既有高致,著《五柳先生傳》以寄懷。后來以“親老家貧”而出仕,但不久就解歸。州召主簿又不就,而是以躬耕自資。這就是詩中所說的“終死(一作‘拂衣’)歸田里”。但是后來又出仕鎮(zhèn)軍、建威參軍,并且仕途中淹留無成,最后終于確定終身歸隱,辭官彭澤。詩人不具體交代中間的一段仕歷,只用“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來概括中間這十二三年的仕歷,就是指中間這一段經歷。陶澍的《靖節(jié)先生年譜考異》已主此說:
若以先生為生于壬子,則集中“是時向立年”等句,合之時事,皆不可通。近見余姚黃璋著辨數則,力主季長以生壬子為是。然既據《飲酒》詩“投耒去學仕”“是時向立年”之句,謂先生為州祭酒時年二十九,不思詩固又云“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是先生之止,止于四十也。若生壬子,則二十九為州祭酒,歲當庚辰,少日自解去,中間州召主簿不就,并未仕也,何待歷十余年至四十始賦止。且既止矣,何又歷十余年至五十復出為參軍乎?惟生乙丑,至彭澤解綬正四十一歲。[44]
“亭亭復一紀”的“復”字正表達出其在仕途遷延的被動心情。《祭從弟敬遠文》所說“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即是這“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中的事情。至“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才是寫彭澤歸田之事,即《祭從弟敬遠文》中的“斂策歸來”,而“世路廓悠悠”的“世路”,正是指“亭亭復一紀”中的出仕應世的經歷。
《飲酒二十首》這一組詩,具體的寫作年月雖然不能確定,但根據全詩所反映的內容,是淵明晚年歸隱后所作。組詩第六首有“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之語,“弊廬”即南村,淵明義熙七年(411)四十八歲時移居南村(參看本篇“籍貫、里居、隱居”的考證)。所以《飲酒二十首》這一組詩,應該是其四十八歲移居南村后所作。第十九首詩的“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數句,就是指辭官歸隱之事。漢人疏廣辭官歸鄉(xiāng)之后,不把為官時所得的金銀留給子孫,而是揮金于酒食游宴。淵明覺得自己辭官后雖不能像疏廣那樣揮金,但由于親舊的饋贈,幾杯濁酒還是喝得上的。此詩之外,如第四首“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第六首“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第九首中詩人回答父老勸其再度出仕的話,“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第十二首“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都是表現其決計終隱田園之后的心情。
現在可以總結一下我們的討論:《飲酒二十首》其十九,前八句回憶詩人二十九歲(即“向立年”)“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一事?!叭饺叫菤饬?,亭亭復一紀”,是緊接著敘述其二十九歲之后的事情?!耙患o”十二年,加上二十九歲正好是四十一歲??梢姕Y明辭官彭澤時確為四十一歲,而《歸去來兮辭》中已明說這一年為“乙巳歲”,即晉義熙元年(405)??芍嗽姙闇Y明辭彭澤歸田后所作。由此上推,淵明生年確為公元365年,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去世時為六十三歲,《宋書》所記無誤。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兩句亦多為考淵明年紀者所引,有兩種解釋的方法。一種解釋方法是上下句意思連在一起,說的都是弱冠的事,就是弱冠遭遇世阻,且喪妻或妾。王質認為是指淵明二十歲喪妾,《栗里譜》“太元九年甲申”條云:“君年二十。失妾。《楚調》詩云:‘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薜允腺衫?,所謂‘夫耕于前,妻鋤于后’,當是翟湯家。湯、莊、矯、法賜四世,以隱行知名,亦柴桑人?!?sup>[45]淵明妻翟氏,蕭統《陶淵明傳》云:“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46]至《南史》本傳則云:“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云?!?sup>[47]李公煥仍認為是指喪妻:“其年二十喪偶,繼娶翟氏?!?sup>[48]另一種解釋,是將兩句作偶句讀,各說一事。即弱冠時逢世阻,始室年喪其妻?!笆际摇笔侨畾q。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十九年甲午”條云:“是年先生三十矣,有悼亡之戚。故《示龐主簿鄧治中》云:‘始室喪其偏。’《禮》:‘三十曰壯,有室。’《左傳》:‘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氏?!抛ⅲ骸珕试还??!壬杜c子儼等疏》云:‘汝輩雖不同生,當思四海兄弟之義。他人尚爾,況共父之人哉!’先生蓋兩娶。本傳:‘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瘎t繼室實翟氏?!?sup>[49]陶澍云:“又斗南以喪偏為三十歲事,蓋以‘始室’‘弱冠’為偶句,義亦可通?!?sup>[50]此說為后人所宗。至于“弱冠逢世阻”,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云:“按《晉紀》及《五行志》,太元八年春三月,始興、南康、廬陵大水,南康平地五尺。十年夏五月,大水。秋七月,旱饑,先生時年方冠,連年旱潦饑饉,故云?!?sup>[51]陶澍《靖節(jié)先生年譜考異》更加上其他史實:“澍按,是時秦兵入寇,天下分裂。所謂‘世阻’,固不止于旱潦饑饉也。”[52]
①張:《吳譜辨證》,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附,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7頁。
②張:《吳譜辨證》,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27頁。
③張:《吳譜辨證》,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27頁。
[1] 沈約:《宋書》卷九十三,冊八,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90頁。
[2]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十八,冊三,第2646頁。
[3]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頁。
[4]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第260—261頁。
[5] 《箋注陶淵明集》卷二,冊一。
[6] 梁啟超:《陶淵明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43—144頁。
[7] 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80—282頁。本書所引陶淵明作品,如無特別注明,皆用此版本。
[8] 《陶淵明集》卷二,第45頁。
[9] 梁啟超:《陶淵明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42—143頁。
[10] 同上書,第143頁。
[11] 游國恩:《陶潛年紀辨疑》,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69頁。
[12] 梁啟超:《陶淵明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63頁。
[13] 古直:《陶靖節(jié)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212頁。
[14] 王質《陶淵明年譜》引顏《誄》作“疢維痁疾”(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27頁),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亦作“疢”。而《全宋文》錄顏《誄》作“疚維痁疾”(《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卷三十八,冊三,第2646頁)。
[15] 孫德謙:《六朝麗指》,王水照編《歷代文話》本,冊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475頁。
[16] 古直:《陶靖節(jié)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80頁。
[17] 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附《陶淵明年譜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06—507頁,527—528頁。
[18] 參見游國恩《陶潛年紀辨疑》,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68頁;《陶淵明集》附錄二《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第290頁。
[19] 袁行霈:《陶淵明享年考辨》,《陶淵明研究》,第212頁。
[20]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79—180頁。
[21] 《宋書》卷九十三,冊八,第2278頁。
[22] 同上書,第2279頁。
[23] 同上書,第2281頁。
[24] 同上書,第2282頁。
[25] 同上書,第2283頁。
[26] 同上書,第2284頁。
[27] 同上書,第2285頁。
[28] 同上。
[29] 同上書,第2290頁。
[30] 同上書,第2291頁。
[31] 同上書,第2292頁。
[32] 《宋書》卷九十三,冊八,第2292頁。
[33] 同上書,第2294頁。
[34] 同上書,第2295頁。
[35] 同上書,第2296頁。
[36] 同上書,第2297頁。
[37] 同上書,第2286頁。
[38] 同上書,第2287頁。
[39] 王質:《栗里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2頁。
[40] 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2—13頁。
[41] 陶潛撰,湯漢注:《陶靖節(jié)詩》卷三,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宋元閩刻精華”叢書影印宋淳祐湯漢刻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頁。
[42] 《宋書》卷九十三,冊八,第2286頁。
[43] 《陶淵明集》,第265頁。
[44] 陶淵明著,陶澍集注:《陶淵明全集》,龔斌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8—229頁。
[45] 王質:《栗里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2頁。
[46] 《箋注陶淵明集》卷十,冊四。
[47] 《南史》卷七十五,冊六,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59頁。
[48] 《箋注陶淵明集》卷二,冊一。陶澍《靖節(jié)先生年譜考異》引此作湯東澗注,然宋刊本湯漢《陶靖節(jié)詩》本詩下無此注,疑誤。
[49] 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3頁。
[50] 《陶淵明全集》,第232頁。
[51] 吳仁杰:《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第12頁。
[52] 《陶淵明全集》,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