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慧南普覺祖師

黃龍宗禪詩 作者:


慧南普覺祖師

【禪師簡介】

隆興府(南昌)慧南禪師(1002—1069),石霜楚圓禪師之法嗣,禪宗黃龍派之祖。宋代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十一歲出家,初從州懷玉寺(一說定水院)智鑾禪師,十九歲在懷玉寺受具足戒。二十三歲參廬山歸宗寺自寶禪師,半年后又到棲賢寺參澄諟禪師三年,后往靖安縣泐潭寺依云門四世宗匠懷澄禪師,再往南岳衡山謁福嚴(yán)寺智賢禪師,最后于石霜山承法于臨濟傳人慈明楚圓禪師。得法后祖師先后住持了同安崇勝寺、廬山歸宗寺、黃檗積翠寺、光孝寺等,治平三年住黃龍山崇恩禪院,“傳石霜之印,行臨濟之令”,設(shè)“黃龍三關(guān)”接世度人,法席鼎盛,宗風(fēng)大振,蔚然而成黃龍一派。祖師于宋熙寧二年入寂,世壽六十八,謚號“普覺禪師”,嗣法弟子八十三人,有黃龍祖心禪師、泐潭克文禪師、泐潭洪英禪師、仰山行偉禪師、隆慶慶閑禪師、云蓋守智禪師、玄沙合文禪師、黃檗惟勝禪師、百丈元肅禪師、大溈懷秀禪師、石霜琳禪師、開元子琦禪師、上藍(lán)順禪師、三祖法宗禪師、四祖法演禪師、五祖曉常禪師、云居元祐禪師、歸宗志芝庵主等。遺有《黃龍南禪師語錄》及續(xù)補各一卷、《黃龍南禪師書尺集》一卷等行于世。

寄南岳芭蕉庵主

一別靈源又一春,欲期再會恨無因。

吾師有種芭蕉訣①,慎莫傳持取次人。

——《黃龍四家語錄》之《黃龍南》②

【注釋】

①芭蕉:南岳芭蕉庵主是大道谷泉禪師(1056—1064),慈明楚圓的師兄,黃龍慧南的師叔?;盍司攀q,故事收在《神僧傳》。

②《黃龍四家語錄》:編者惠泉為黃龍四世之法孫,除編集《普覺禪師語錄》外,復(fù)將黃龍慧南、晦堂祖心、死心悟新、超宗慧方等四家語錄匯為一編,名為《黃龍四家語錄》,該書收于《卍續(xù)藏》第一二○冊。

【賞析】

在黃龍寺前的靈源沖告別又是一年了,多么想再見到師叔大道谷泉禪師您啊,但是左思右想?yún)s找不到遠(yuǎn)道拜訪的理由和機會,“欲期再會恨無因”呀。

靈源在黃龍寺的正前方,是進出黃龍寺的必經(jīng)之途,唐宋之際,朝廷三次封賜黃龍寺,因此黃龍寺的地位相當(dāng)高,進寺朝拜的無論官員僧眾,到此一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自然的對最為尊貴的客人也是送到靈源沖的靈源橋的。大道谷泉禪師是慧南的師叔,得道的高僧、叢林中的異人,不僅與慧南的師傅也是自己的師兄慈明楚圓交好,而且與慧南的交情也不錯,對于這樣一位德高望重、亦師亦友的前輩,慧南肯定是送至靈源橋上的,故而詩一開頭就是“一別靈源”。

這里起聯(lián)以寫實的手法,將自己對師叔的思念之情、想見又無由相見的悵然心理表露無遺,字里行間感情充沛、思緒充盈,使人一讀之下就對他們倆的深厚情誼洞察明了,如果知曉他們之間這種亦師亦友關(guān)系的話,那對他們的這種超乎常情的交情就更會心生感慨與羨慕,這也為詩的后闕做了很好的鋪墊、為后面的轉(zhuǎn)折埋好了伏筆。

要知道慧南的這位師叔、這位“芭蕉庵主”,是一位世外高人、隱居能手,經(jīng)常行蹤詭秘、神龍不見首尾,而且脾氣特別怪,一生不授徒傳法,“汝自匡徒我自眠”,這是他向他的師兄闡述心跡的詩句。對于這樣一位位尊、年長、道高、德勛的前輩,要勸說其收徒授受一般人是不敢開口的,但作為其侄輩的慧南卻敢,僅從這一點就可覷見他們關(guān)系的非同一般。

當(dāng)然畢竟是對長輩說話,而且說的隱然有點難人所難的味道,因此慧南的口氣是相當(dāng)尊敬、相當(dāng)委婉的,他先戴高帽——推崇師叔禪修高,有“種芭蕉之訣”,接著正話反說,好像是提醒師叔不要稀里糊涂就收下徒弟,你這么高超的法術(shù)可一定要慎重選取傳人,而實際上是敦促這位師叔早收弟子、早傳法人。當(dāng)然最終慧南的規(guī)勸也沒有發(fā)生作用,因為所有的燈錄里都沒有其法嗣弟子的記錄。

酬泐潭①月長老②惠草鞋

當(dāng)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師特惠來。

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著上妙高臺。

——《黃龍四家錄》之《黃龍南》

【注釋】

①泐潭:泐潭寺。泐潭寺始建于唐,初為馬祖道場,在江西靖安縣。初名“泐潭寺”,后稱“法林寺”,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賜“寶峰”匾額,乃易名“寶峰寺”,沿用至今,因寺筑于石門山境內(nèi),故有“石門古剎”之稱。

②月長老:洪州泐潭曉月禪師,本州章氏子,瑯邪覺禪師法嗣,為黃龍慧南法門的叔伯師兄弟。

【賞析】

詩一開頭就引用“只履西歸”之典,開門見山、氣勢磅礴,而且運用夸張的手法,將師兄贈送的草鞋拔高到與達摩祖師的草鞋一樣的高度,一秉臨濟“大開大合、大機大用”的禪風(fēng),一展黃龍“見佛殺佛、見祖殺祖”的霸氣,所謂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短短一十四個字,不僅將對故人惠物的謝意傾情道出,而且言不離道,相機將自己的禪學(xué)修為、禪理見解、禪修抱負(fù)和盤托出!

“佛法無二”“見佛不拜”“人自成佛”,黃龍禪是一以貫之并秉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宗旨的,因此慧南接著向師兄表明自己的志向與決心:“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著上妙高臺?!笨匆妿熜帜闼徒o我的草鞋,我就知道你是了解我的,我也一定不會辜負(fù)你的期望,定會在天上明月般灑遍塵世的佛光清輝里,著上你送給我的草鞋,不停腳步地跋涉在參究佛法的路上、去往經(jīng)藏的中心曬經(jīng)的“妙高臺”的攀登中,永不懈怠,生命不息、參悟不止!

頌云門①北斗藏身②句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

時人欲識藏身病,拈取簸箕別處舂。

——《黃龍南禪師語錄》

【注釋】

①云門:⑴云門宗,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宗青原法系。五代時青原禪師云門文偃所創(chuàng),因文偃禪師住韶州(廣東)云門山光泰禪院,因取其山名宗。⑵云門文偃禪師(864—949),俗姓張,姑蘇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文偃初參睦州道明,后謁雪峰義存得宗印,為雪峰法嗣。素有“云門天子”“臨濟將軍”“曹洞土民”之稱。有《云門匡真禪師廣錄》流傳,法嗣三十六人:南岳般若啟柔禪師、筠州黃檗法濟禪師、襄州洞山守初大師等;

②北斗藏身:禪宗公案。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云門答:北斗里藏身?!痹谥袊说男叛鲋?,南極仙翁掌管人的壽命,北斗金星掌管人的死亡。北斗里藏身,等于是說他的身體在死神的手里。而既然沒有身體,北斗也好,南斗也好,它處處在也處處不在;即使說它在北斗,也沒什么不對。云門禪師用“北斗里藏身”來回答法身,不是比喻,而是說明,是非常簡潔明白的一句話。

【賞析】

星拱北、水朝東,這是億萬年來亙古不變的自然現(xiàn)象,是自然規(guī)律內(nèi)在作用的客觀表現(xiàn),從來不因為我們認(rèn)識、思維、想象的需要而發(fā)生變化,一如偉大而無處不在的佛性,萬古長青而且恒定不變。

北斗永遠(yuǎn)是那個北斗,不管你賦予它什么功用、什么名字,你說它掌管人的死亡也好、說它掌管人的壽命也罷,都是你人為加給它的說辭,是凡人自縛、自礙、自障、自迷、自誤的結(jié)果,實際上北斗還是本真的那個北斗,不因外界的知見發(fā)生絲毫的改變。倒是自以為是、執(zhí)迷不悟的我們,要趕快去除偏執(zhí)、去除雜念、去除自障,順從自然、遵循規(guī)律,解除分別心,糾正先入之見,另起爐灶、選過舂碓,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世界、把握規(guī)律、認(rèn)識真理、正解佛性。

行人莫與路為仇

杰出叢林是趙州①,老婆勘破有來由②。

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

——《五燈會元》③卷十七《慧南》

【注釋】

①趙州:唐代著名禪僧趙州從諗(778—897),俗姓郝,曹州(今山東曹縣)人,南泉普愿禪師法嗣,謚“真際大師”?!毒暗聜鳠翡洝肪硎袀?。

②老婆勘破:禪宗公案名。又稱臺山婆子:五臺山路上有一婆子,凡有僧問臺山路向甚么處去。婆云:驀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個師僧又恁么去?后有僧舉似趙州,州云:待我去勘過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其答。州還,謂眾云:臺山婆子,我勘破了。趙州從諗以“勘破婆子”之語,顯示隨處作主之意。

③《五燈會元》:簡稱《五燈》,下同。南宋普濟撰,二十卷,目錄二卷。本書取五種燈錄等撮其精要,刪繁就簡,將五種燈錄共一五○卷之龐大部帙縮為二十卷,會為一書,故作此稱。收于《卍續(xù)藏》第一三八冊。

【賞析】

趙州勘婆公案,是禪宗經(jīng)常參究的一則話頭,慧南跟隨楚圓參禪,楚圓以此公案勘驗他,慧南汗下不能答,后來大悟作了此詩呈獻楚圓。

原詩第二句“老婆勘破有來由”為“老婆勘破沒來由”,楚圓禪師讀后無語,僅以手指“沒”字,慧南心領(lǐng)神會,易為“有”字,楚圓遂予印可。既感動又佩服的慧南發(fā)自心底深處地喊出:“杰出叢林是趙州!”

這首詩的關(guān)鍵在后兩句,經(jīng)過前面的大是大非、坎坎坷坷,接二連三的問路者,接二連三的跌跤者,而通過趙州的勘驗,問路指路同時銷落,俱入虛無,終于等來了天下太平、四海風(fēng)靜。各位道友可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詳,珍惜狼煙四起后的寧靜,不要無事生非、恩將仇報,身居福中要懂得惜福,更不要做出行走與路為仇、撐舟與水為敵的大傻事來。

趙州吃茶

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①。

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誰辨滿甌花。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注釋】

①趙州吃茶:禪宗著名公案。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睅熢疲骸俺圆枞?!”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么教伊吃茶去?”師云:“院主?!痹褐鲬?yīng)諾。師云:“吃茶去!”

【賞析】

“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參禪悟道的路上,不論親疏遠(yuǎn)近、貧窮富貴,那真如佛性的獲取與領(lǐng)悟,都只能靠你自己,任誰也不能代替,就如飲茶,不是親口嘗試,咋明個中滋味?

這個趙州茶,說起來與黃龍晦堂祖心開悟死心悟新倒頗相像,每每悟新言語抵牾時,祖心就叱之:“住、住、住,說食豈能飽人耶?”黃龍禪一貫主張“少說多做”“多虛不如少實”“說百里不如行一里”,其義旨就在于親力親為,與趙州的“喝茶去”話異理同。

當(dāng)然話雖這么說、理是這個理,但你們看看這天天、月月、年年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求學(xué)者,一個個急急忙忙的,有幾個人看到和分辨那盛滿茶甌的鮮花?發(fā)現(xiàn)和知見那鮮艷奪目、無處不在的佛性呢?

生緣

(三關(guān)①之一)

生緣有語人皆識②,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

——《五燈會元》卷十七《慧南》

【注釋】

①三關(guān):黃龍宗開宗立派、支撐門戶的重要門庭設(shè)施和理論基礎(chǔ)。具體表現(xiàn)為黃龍祖師慧南的教引“三轉(zhuǎn)語”:一曰:人人皆有生緣,上座生緣何處?二曰:我手何似佛手?三曰:我腳何似驢腳?示問三十余年,學(xué)者莫能契旨,叢林目為“三關(guān)”。

②生緣:佛教語,塵世的緣分或受生轉(zhuǎn)世的因緣。

【賞析】

出生籍貫這些耳熟能詳、人云亦云的東西是大多數(shù)人都能知曉應(yīng)對的,但一離開文字的知見、失去經(jīng)驗的借鑒,還有幾人能自信自立,在世俗的誘惑中保持純真的天性,于紛繁復(fù)雜的紅塵里判別迷情、識取真諦呢?就像海里的水母,什么時候能不依靠蝦為向?qū)?,能夠自己找見前進之路、參學(xué)之徑、開悟之途?

光輝燦爛、照耀萬物的真如佛性,每天不離不棄高掛在大眾的眼前、張目即見,就像養(yǎng)育世界的太陽依時準(zhǔn)點、不偏不倚懸浮在東邊的山梁上一樣,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尋常、那么的普通,但就這么常見、顯目的存在,這么熟識、慣見的日用,于中能有幾人洞察了其奧妙、發(fā)現(xiàn)了其規(guī)律、識取了其本性,就像趙州和尚的茶,誰喝出了其中的滋味、品出了個中玄機?

佛手

(三關(guān)之二)

我手佛手兼舉,禪人直下薦取。

不動干戈道出,當(dāng)處超佛越祖。

——《五燈會元》卷十七《慧南》

【賞析】

佛法無二、冤親平等,禪悟之道最怕的就是心存親疏內(nèi)外的分別之心,事實上世間萬物一律平等,所不同的只在它的外表,是事物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其內(nèi)里實質(zhì)是一樣的,因為世上佛性如一無二。正因為此,我手與佛手有什么區(qū)別呢,你們只需要簡簡單單、直上直下識取就行了呀。但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卻沒有幾人能“直下薦取”,往往在人佛之間心存障礙、眼分兩色,不能體悟凡圣一體、我自為佛之真諦妙識。

古云:坐著說如何起來行。道理是這個道理,既簡單又明白,但要真正參透領(lǐng)悟卻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否則還不滿世界的佛祖圣賢,但若你一旦苦盡甜來,悟出了當(dāng)中的因果、明取了自家田地,那么你也不必再動刀動棒、喝五吆六、云門餅、趙州茶的,就會心地光明、通體舒泰,達到了即佛即祖、甚至超佛越祖的心態(tài)與境界。

驢腳

(三關(guān)之三)

我腳驢腳并行,步步踏著無生①。

會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縱橫。

——《五燈會元》卷十七《慧南》

【注釋】

①無生: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洞髮毞e經(jīng)》卷八七:“無生者,非先有生,后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p>

【賞析】

認(rèn)識到了我腳驢腳如一,視世上一體大同,外無凡圣之見、內(nèi)無分別之想,如此則已近道,達到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地步了。一只驢腳,千百年來,折殺多少好漢、迷悟多少僧俗,人性的澄清純明不是與生就有的嗎?塵世的迷誤、后天的引誘造下了多少罪孽,讓純真的俗眾在情迷污濁中不能自拔、受盡折磨,實際上只要你摒棄分別之心、分清體用之別,管它驢腳人腳佛腳,你只用它走、你只認(rèn)它行不就夠了嗎?如果這樣的話,那你不僅會發(fā)現(xiàn)知了無所不能的佛性,而且還會感受到大開大合、云收云卷、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暢快與豪情,到那時你就可以在滾滾紅塵中縱橫捭闔、在茫茫大地上來去自由。

總頌

(三關(guān)之四)

生緣斷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

為報五湖參學(xué)者,三關(guān)一一透將來。

——《五燈會元》卷十七《慧南》

【賞析】

生緣、佛手、驢腳,這個世人認(rèn)為的“三關(guān)”,是老衲我為了方便大眾參學(xué)而創(chuàng)建的“話頭”,現(xiàn)在我已一一為大眾解答明白,你們是否已洞察知曉了呢?“千般說萬般諭,只要教君早回去”,一眾道友,明白了也未呀?

佛法、佛性是多么的明了直白,只要你們拋卻陳見,不執(zhí)著己見,去除分別心,認(rèn)識體悟凡圣無二,自信豁達、有主見,不為迷情蒙蔽、不為欲望左右,就定能發(fā)現(xiàn)本身具有的、隨時隨地存在的佛性,因為我們“人人盡握靈蛇之珠,個個自抱荊山之璞”,只是平日里常?!安磺笾T圣,埋卻己靈”,“今人求道外求聲,尋聲逐色轉(zhuǎn)勞神。勞神復(fù)勞神,顛倒何紛紛”,所以說“凡圣情盡,體露真常。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實際上“道遠(yuǎn)乎哉,觸事而真。圣遠(yuǎn)乎哉,體之即神”,人人頂門上,杲日當(dāng)空。個個腳跟下,清風(fēng)匝地”,只要你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左顧右盼、在修禪的過程中信心堅定,你們就能獲得開悟、證得圓滿、了達生死、脫離苦海。

退院別廬山

十年廬岳僧,一旦出巖層。

舊友臨江別,孤舟帶鶴登。

水流隨岸曲,帆勢任風(fēng)騰。

去住本無著,禪家絕愛憎。

——《黃龍南禪師語錄》

【賞析】

這首詩寫于慧南禪師于歸宗寺失火焚燒至燼,禪師因此入獄兩個多月,獄中吏胥百計求隙,禪師怡然引咎,不以累人,《禪宗鍛煉說》載:

黃龍南住歸宗時,一夕火起,大眾嘩動山谷,而師安坐如平時。僧洪準(zhǔn)欲掖之走,師叱之。準(zhǔn)曰:和尚縱厭世相,慈明法道何所賴耶?

因整衣起,而火已及榻。坐抵獄,為吏者拷掠百至,師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兩月而后得釋,須發(fā)不剪,皮骨僅存。真點胸迎于中途,見之,不自知泣下。曰:師兄何至是也!師叱之曰:這俗漢!真不覺下拜。

獲釋后的慧南無處可去,乃率眾至筠州(今宜豐)的黃檗,結(jié)茅于河岸,號“積翠庵”,該詩就作于慧南別廬山之時,古時走水路赴筠州的線路是穿鄱陽、入贛江、出袁水。

禪師在廬山一住十年,離別旖旎秀美的廬山和十年來相濡以沫的僧眾,自不免戀戀不舍——所謂圣人不離常情也。“十年”與“一旦”的強烈反差,流露出依戀流連的情懷。離山之時,雖然禪師剛脫戴罪之身,但由于其崇高品質(zhì)、威望及為人,廬山的好友故舊、當(dāng)?shù)匕傩斩紤賾俨簧幔恢彼偷浇叀?/p>

禪師也是世上高人,雖然剛得免牢獄之災(zāi),但他一點也不沮喪,反而興致高昂,不僅攜鶴登舟,而且對水隨岸曲、毫無滯礙,帆因風(fēng)勢、隨意軒騰的禪理作了很好理悟。最后更是豁達豪邁,一個“本無著”、一個“絕愛憎”,將自己禪定如山、心如止水、事順自然的高深修行展示得淋漓盡致,同時也使詩篇脫離了低俗的應(yīng)景之作、弦箭文章的窠臼,大幅度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境界和意趣!

柏樹子

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摑摑倒須彌山①。

撒手到家人不識,鵲噪鴉鳴柏樹間②。

——《五燈會元》卷十七《慧南》

【注釋】

①須彌山:又名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傳說須彌山周圍有咸海環(huán)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瓈(并非玻璃,而是類似水晶)四寶構(gòu)成,高八萬四千由旬(即一百一十萬公里),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②柏樹:禪宗著名的公案。即庭前柏樹子,又作趙州柏樹子,趙州柏樹,是趙州從諗禪師以庭前的柏樹子表示達摩西來意。有僧問趙州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回答說:“庭前柏樹子?!鄙f:你不要用境示來人。”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僧又問:“那么你且說說什么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賞析】

學(xué)佛參禪說到底是悟生死、明世事,也就是修正、重塑個人世界觀和思維體系,因此要破除原有的知見、清除心中的迷蒙,有時就必須痛下殺手、大機大用、大開大合,所謂“破舊立新”,打碎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沒有一點殺伐動靜、沒有一點英雄氣概是很難做到的,因此祖師一反常態(tài)、出人意表地提倡“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摑摑倒須彌山”。

這好像有點不像是一個出家人說的話、寫的詩,這是因為我們對禪家不了解而導(dǎo)致的誤解,實際上禪門中不僅有大機用的獅子吼,而且還有啟人心智的“殺人劍、活人刀”等很多禪悟銳器。這里祖師正是活用宗門中的“活人刀”,目的就是要我們脫胎換骨、改頭換面,達到“撒手到家人不識”地步,這時你可能就明白懂得了趙州“柏樹子”的真諦了,你聽老鴉喜鵲都在那棵柏樹上歡呼雀躍,為你祝賀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