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我從小喜歡看《浮生六記》,但每次也只看《閨房記樂》與《坎坷記愁》,大約這兩段是有故事的。
直到我接到翻譯的任務(wù),才認(rèn)真地看了全部的文字,才慢慢了解了一個立體的沈復(fù)、還有一段真實的清朝歷史,以及在那段歷史中一個個體的人生起伏。
李白有詩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边@大約便是《浮生六記》的由來吧。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個體的悲歡離合,在時代的長河里也不過爾爾。然而,要感謝沈復(fù)能夠用筆為我們記錄下那個時代一個家庭的悲悲喜喜,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那個時代背景中,在浮世間隨波逐流卻又不愿放棄自己的沈三白和陳蕓。
談到清代文學(xué),人們總會提及《紅樓夢》?!都t樓夢》更多地是一部世情小說,是從一個貴族的視角看時代與家庭變遷。而《浮生六記》描繪的是清代普通人的生活。陳寅恪對此進行了非??陀^中肯的評價:“吾國文學(xué),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guān)系,而于正式男女關(guān)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tǒng)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后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chuàng)作?!?/p>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浮生六記》堪與《紅樓夢》比肩。紅學(xué)家俞平伯一生鐘愛《浮生六記》,贊其“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
我最愛蕓,大概讀過《浮生六記》的人沒有不愛她的吧。接到這次翻譯任務(wù),很認(rèn)真地把《閑情記趣》和《浪游記快》讀了好幾遍,依然難增喜愛之情,或許原因便是這兩部蕓出場太少吧。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蕓并不是最美麗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靈動最可愛的。林語堂也是這樣認(rèn)為的。
蕓,聰慧秀麗,自幼喪父,家境貧寒,靠女紅養(yǎng)家糊口,自學(xué)讀書識字,偶也得幾句詩句,如“秋深人瘦菊花肥”,這讓我想起李清照,卻又想起林黛玉。蕓大抵就是這樣有才氣的女子。后來她結(jié)婚,遇到一個她愛的也愛她的男子—沈復(fù)。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如果你不看《坎坷記愁》,你絕對想象不到,原來兩個人的生活竟然也會拮據(jù)到難以為繼的地步。因為蕓太會生活了,所以我們看不到她的困窘。她懂得插花的藝術(shù),她會與丈夫促膝長談品詩論畫,她會女扮男裝與丈夫偷偷溜出去,她會費盡心思只為給丈夫找一個又美又有風(fēng)韻的小妾。就連沈復(fù)自己都如此評價妻子:現(xiàn)在閨中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蕓這樣蕙質(zhì)蘭心有生活趣味的女子了。
不僅如此,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沈復(fù)這一生都為衣食而奔波,但是蕓從未抱怨過,哪怕經(jīng)歷世事坎坷,她也都是溫言安慰,無半句怨言。試問,誰不想有這樣一個妻子。這是沈復(fù)的幸運。
然而,再讀乃至多讀《浮生六記》,忽然又生出感慨,沈復(fù),終究是辜負(fù)了蕓的。因為家庭瑣事,兩人被父親趕出家門,寄居在朋友的蕭爽樓中,沈復(fù)喜歡高談闊論,呼朋喚友,所以蕓經(jīng)常典當(dāng)釵環(huán)為他沽酒。后沈復(fù)隨朋友去廣州做生意,結(jié)識了歌姬喜兒,纏綿悱惻于花艇幾個月,耗費百金,只苦了在蕭爽樓省吃儉用的蕓。最后兩人返家,卻又因蕓給自己的夫君納妾結(jié)盟歌妓惹了堂上公婆不喜,只得投奔友人去鄉(xiāng)下居住,最終骨肉分離,客死他鄉(xiāng)。夫妻相伴二十三年,半生歡喜,半生流離,直到生死離別,蕓從未抱怨過一句,她依然感謝上蒼讓她遇到了這個男人,那唯一念在口里的來世讓天下無數(shù)怨偶唏噓不已。
一路翻譯下來,卻仍沉迷于沈復(fù)筆下的平淡生活中的那一點點詩意,依然羨慕于夫妻二人艱難枯燥生活中的相濡以沫,感慨于他們的超脫淡然。不得不承認(rèn),這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
只是個人能力有限,翻譯的文字不能準(zhǔn)確地傳達書中的精神要義,也煩請讀者諒解了。
《浮生六記》共包括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但《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已佚,今僅存其余四記。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六記,其實后兩記都不過是后人添加的,就如同《紅樓夢》的后四十回,大約是可惜之余,聊慰讀者之故。因此本人只取前四記而已。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