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兩件珍藏
茅于美
我慈愛的父親,以94歲的高齡,于1989年11月12日棄我們而去了。懷念他的悲哀,使我久久提不起筆來。父親平素珍惜光陰,又十分善于利用時間,以他孜孜不倦的勤勞,加之健康長壽,所以留給世人的東西特別多。正如四妹于燕所說:“真想寫一點文章,可是他的事情那么多,無論說到哪,都會涌出幾萬字,真難下筆啊。”是的,這也是我遲遲動不了筆的另一個原因。我每觸動一縷思緒,他老人家的事跡就像泉水一般趵突而出。我擔心這泉水流失無蹤,竭力要把它堵住。然而奔流的泉水,豈是人力可以長久堵塞的?我只好控制它緩緩流出,使我能一掬掬地捧給世人。
若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株樹木,那么父親這棵樹的主干部分是:他對教育的貢獻,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輾轉(zhuǎn)跋涉到貴州平越辦大學的艱苦歷程;他在橋梁工程上的建樹,錢塘江鐵路公路大橋的創(chuàng)舉,武漢長江大橋的精心設計;他對人才的賞識、愛惜、培養(yǎng)和揚長避短的安排使用;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那些感人的事跡大多已見諸公開出版物,我這里采摘的是旁枝側(cè)條上的幾片綠葉,雖不起眼,卻耐人尋味。
父親年逾八十之后,好幾次有人提出要替他寫傳記,后來也有人寫了,但他本人對這事始終不熱心。問到他,他總是婉言謝絕。他的著作里對自己的一生歷程有所反映,有的已出版了,有的尚存手稿。他的《錢塘江建橋回憶》一書里有一篇《征程六十年》和《附錄》,約略記述了他的一生大事,他認為已經(jīng)可以交代過去了。作為他的長女,我總覺得責無旁貸,暗地里為他寫了十章類似傳記的文章。我曾讀過兩章給他聽,他聽后半晌沉默不語。后來說:“這些東西在我生前最好別拿出來。”我體會他的意思:寫傳易流于溢美。“被人恭維,是極難堪的事?!彼麕е哪奈⑿φf。他喜歡朋友,愛和青少年交談,最怕被“拔高”,以致被“孤立”起來,弄得“高處不勝寒?!?/p>
父親自云出生于鎮(zhèn)江一個“寒士之家”。早年讀書出國學習,全靠成績優(yōu)良,公費資助。他深諳稼穡艱難,錢財不易,所以對物資非常愛惜。比如,他用紙張十分節(jié)省,稿紙信紙從不浪費。寫個小條,一定用寫廢了的紙,并裁成小條,不用整張的紙。他不但愛惜東西,還長于整理東西。他的文稿、書信、文件、照片,甚至底片全部分門別類,按年月編集成冊,別人看了,一目了然。他的幾部手稿都是在“文革”后期整理成冊的。他用購物的硬包裝紙,親手制作成封面,再用家人裁衣剩下的綢緞下腳料,勻勻整整地粘好封面,裝訂成冊。各本尺寸標準一致。在每一本手稿封面左上角貼上分類標簽,用毛筆正楷書寫題目。它們被陳放在玻璃書櫥里,像是正規(guī)出版的一套叢書。這套“叢書”內(nèi)容豐富,且很有特色,我僅舉《盛典存柬》為例,即可說明。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
說來也怪,這是一本別人會扔進字紙簍的、過了時的紙片匯集而成的書,每一張都是他參加過的各種會議的請?zhí)?/p>
新中國成立前,我家住在上海銅仁路。這本紀念冊上貼的第一張就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在1949年6月15日星期三邀請父親參加會議并便宴的通知和請?zhí)2痪?,父親到北京工作,參加了政協(xié),請?zhí)湍陱鸵荒甑囟嗔似饋?。那張印得典雅精致的是開國大典的觀禮請柬。40年來,每逢“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天安門城樓上觀禮的請?zhí)烁赣H有出國任務和“文革”期間有所缺漏外,都收集并貼在這個冊子里。
那時父親住在北京東單西裱褙胡同,他在胡同口的一家文具店購買彩色紙,裁得一樣大小,裝訂起來,把這些會議通知,參加文藝晚會、宴會的請柬(甚至當天菜單),按年月為序一頁一頁地貼得規(guī)規(guī)整整。從1949年到1989年,跨度40年,這些舊紙片聚集起來,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發(fā)展的縮影。父親訂好后,給我看了,叫我給這本冊子取個名字。我瀏覽一遍,覺得好玩極了,就為它取名《盛典存柬》。父親說這個名字取得不錯,就用毛筆在封面題簽條子上,寫上這四個大字。這個本子經(jīng)父親親手裝幀,古色古香別具一格。當時這本東西只不過是父親忙里偷閑弄著玩兒的。然而今天翻閱,這些無意中收集的“一次性使用片”,怕難以有人收集得如此齊全了,它作為一套國事活動的原始文獻,具有文物珍藏的價值。
手稿之外,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和兩位老朋友一同編纂選錄的九本《橋話》。這九大冊是些什么內(nèi)容呢?說來也有趣。這是一套有如辭典一類的東西。在“文革”后期,他和朋友覺得無事可做,而浪費光陰又覺是莫大罪過,于是他突發(fā)奇想。他老先生平日愛讀些文學作品,他見中國古典詩詞中涉及“橋梁”的詩句很多,于是他和兩位老友認認真真工作起來。其中的陸公達老先生為找資料天天跑北京圖書館,早出晚歸,翻閱全唐詩、全宋詞、元曲及各家選本,把古往今來關于描寫橋梁、歌頌橋梁,隱喻明喻,及橋邊悲歡離合的典故,用工工整整的小楷,抄錄在一式的稿紙上。父親親手裝訂,設計封面。日積月累,居然裝訂成厚厚的一套《橋話》。如今安放在書櫥中,卻也洋洋大觀,可稱是一部關于橋梁的文藝鑒賞辭典。
父親治學涉獵很廣,不但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上多所建樹;在文學藝術上,他也有濃厚的興趣。床邊枕邊,常備有各種書籍。他尤喜中外古典名著,最欣賞的是莎士比亞和曹雪芹的作品,說是“百讀不厭”的。對于文學,他還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如果陌生人聽了會以為他是一位文學評論家呢。
親愛的父親離開了我們,每想起他,那端坐書桌旁、握筆凝思的神情宛如雕像一般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是悲痛嗎?不,是勝過悲痛的力量。它仿佛教誨著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奉獻”之中,他曾經(jīng)說過:一根火柴雖小,但它燃燒自己時卻點燃了別的東西。父親的一生也像一根從頭燒到尾的火柴:不斷地燃燒,不斷地奉獻,直到化為灰燼,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作者是茅老長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