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jié) 蜜月克羅茨納赫

馬克思自述傳略 作者:劉乃勇 著


第十一節(jié) 蜜月克羅茨納赫

我在[克羅茨納赫]同我的妻子結婚。[245]

解說:盧格6月4日寫信給馬克思說,弗呂貝爾打算在法國開一家書店,這需要籌措一大筆資金,盧格建議采取發(fā)行股份的形式來籌措,發(fā)行1000股,每股50塔勒。[246]

解說:6月12日,在燕妮的家中,馬克思(25歲)和燕妮(29歲)簽署了婚約。[247]

現住科倫的哲學博士卡爾·馬克思先生和

現住克羅茨納赫的無職業(yè)的約翰娜·貝爾塔·尤莉亞·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小姐

婚 約

1843年6月12日

第715號

朕,弗里德里希-威廉,天賜普魯士國王,

下萊茵大公等等,布告周知

茲有卡爾·馬克思,哲學博士,居住在科倫,為一方;約翰娜·貝爾塔·尤莉亞·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無職業(yè),居住在克羅茨納赫,為另一方,恭立在本證書末簽名人、居住在科布倫茨司法區(qū)克羅茨納赫的普魯士王國公證人威廉·克里斯蒂安·亨利希·布格爾和本證書末署名的兩證人面前。

在場雙方聲明,他們立意通過婚姻結合起來,婚禮將于近期隆重舉行。對未來的婚姻,他們已協商一致,達成下列條款、條件和民事后果:

一、凡不受下列各條專項限制的財產應屬未來夫妻的共同財產。

二、此共同財產所有權也完全適用于夫妻雙方未來的不動產,如果未來的夫妻把將來他們所繼承或其中某一方所獲得的不動產宣布為動產的話;這些由他們完全轉為共同財產的未來的不動產由他們與動產同樣對待,因此,根據民事法典第一千五百零五條之規(guī)定將不動產轉為動產。

三、夫妻一方婚前所負之債,所承擔應付的、繼承的或其他途徑承擔的債務,一律由各人自己償還,因此,這些債務應與共同財產無關。

至此,未來夫妻之間一切均已商妥,規(guī)定明確,本婚約即據此訂立,并向在場各方清楚宣讀。

本婚約于一八四三年六月十二日在克羅茨納赫孀居之馮·威斯特華倫女士之宅邸內簽訂,參加者尚有應邀前來之公證人認識的證人——約翰·安東·里克斯,私人身份;彼得·貝爾茨,裁縫,兩人均居住在克羅茨納赫。本文件先由公證人知其姓名、等級和居住地的上述提到的雙方簽字,繼由證人和公證人簽字,以資證明。

本文件的正本保存于公證人處,其上貼有價值二塔勒的印花,由下列各人親筆簽名:

“卡爾·馬克思博士、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約·安·里克斯、彼得·貝爾茨和公證人布格爾?!?/span>

同時,朕命令并指示與此有關之各司法執(zhí)行人員執(zhí)行本文件;總檢察官和地方法院檢察官遵循本文件;各部隊的軍官、指揮官及其副手們堅決支持本文件,如果有人依法向他們提出請求的話。

此第一主要副本由公證人簽字并加蓋其關防,以資證明。

茲證明此文件確系主要副本。

公證人 布格爾

(文件上蓋有公證人的圓形關防(□政府機關印章)

并附有支領酬金者的名單,

酬金總數為六塔勒十五格羅申,

其中包括給證人的酬金以及手續(xù)費。)

解說:燕妮回憶說,“6月19日我們舉行了婚禮?!?sup>[248]“當我結婚的時候,我慈愛的母親給了我許多精致華麗的銀器,這些銀器是蘇格蘭制造的,并印有阿蓋爾的徽章。”[249]婚后他們去旅行結婚。燕妮回憶說,“我們從克羅茨納赫經過埃伯恩堡到達萊茵普法爾茨,然后經過巴登-巴登又回到克羅茨納赫?!?sup>[250]他們帶著燕妮的母親給的一些錢,把錢放在一個小匣子里帶在身邊,他們途中乘坐馬車,投宿旅館。窮困的朋友們來做客的時候,他們就把小匣子打開放在桌上,每個人愿意拿多少就拿多少。不久,這個小匣子就空了。[251]

解說:即使是蜜月期間,馬克思也并未停止理論思考,他積極地在理論上研究和反思自己遇到的問題。

我作為《萊茵報》的主編,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先生就摩塞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zhàn)。最后,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252]

解說:恩格斯也回憶,“不止一次地聽到馬克思說,正是他對林木盜竊法和摩塞爾河地區(qū)農民處境的研究,推動他由純政治轉向研究經濟關系,從而走向社會主義?!?sup>[253]

解說:為了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7、8月間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著作,并做了一組共5本255頁關于24部書的筆記。第一本和第三本寫有《歷史-政治筆記》的標題和1843年7月的時間,第二本寫有《法國史筆記》的標題和1843年7月、8月的時間,第四本標明1843年7月、8月的時間,沒有標題,第五本既沒有寫標題也沒有標時間。筆記中闡發(fā)了馬克思自己的無產階級政治斗爭的學說。這組筆記被研究者稱為克羅茨納赫筆記[254]?!度R茵報》時期的實踐,加之此時對政治歷史的研究,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從懷疑態(tài)度開始轉向基本上持批判態(tài)度。具體著手的是批判黑格爾哲學的一個分支——法哲學。

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255]

當黑格爾辯證法還很流行的時候,我就批判過黑格爾辯證法的神秘方面。[256]

《萊茵報》無疑破壞了普魯士書報檢查的效能?!凇度R茵報》被查封以后,普魯士政府通過我父親的朋友、秘密監(jiān)察顧問埃塞爾向我提出了一些建議。當時埃塞爾和我都在克羅茨納赫療養(yǎng)地。[257]

解說:盧格也來到這里,他說,“在克羅茨納赫,我見到了馬克思,并且轉達了費爾巴哈的問候。他結婚已經有幾個星期了。他的夫人是很了解新哲學的。在年輕的女士們中間,人們經常會發(fā)現這種關心哲學的情況。這對伉儷熱情地詢問有關費爾巴哈的情況……由維干德出版費爾巴哈的《全集》的計劃,馬克思也很贊成這樣做。他本來想寫信給[費爾巴哈]并催促……辦這件事?!?sup>[258]然后,盧格又離開了克羅茨納赫。

解說:8月,馬克思收到盧格用德文和法文繕寫的《德法年鑒》雜志的大綱方案。馬克思撰寫了自己的《德法年鑒》大綱方案,相比較來看,馬克思的方案更激進。在大綱方案中,馬克思提到了“政治經濟學”。[259]

用一句括來表明我們雜志的方針: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這種工作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yè)。[260]

解說:這里,馬克思不僅重申了在中學時代就有的人生理想,而且產生了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思想萌芽。

解說:盧格邀請馬克思作為書店股東,他回憶說:“我在……一封信中,……建議他[馬克思]做書店的股東,而這件事沒有他的同意是不行的?!?sup>[261]后來盧格來信對馬克思說,弗呂貝爾于9月20日到達了巴黎,并和盧格決定把書店開設在巴黎。[262]馬克思在9月的回信中說:

“我很高興,您已經下定決心,不再留戀過去,而著意于未來,著意于新的事業(yè)。那么,到巴黎去吧,到這個古老的哲學大學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必須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毫不懷疑,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困難之大我是完全知道的。……雖然對于‘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疑問,但是對于‘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糊涂?!滤汲钡膬?yōu)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抑傅木褪且獙ΜF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樣,我們就能用一句話來表明我們雜志的方針: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這種工作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yè)?!?sup>[263]

解說:在離開克羅茨納赫前往巴黎之前,馬克思寫信向費爾巴哈約稿,建議費爾巴哈批判謝林。馬克思還在10月3日給費爾巴哈的信中寫道:

“幾個月前盧格博士曾順路把我們的《德法年鑒》出版計劃告訴了您,同時征得了您的同意,參加撰稿工作?,F在事情已安排妥當,印刷和出版地點選在巴黎?!?sup>[264]

解說:但是不久費爾巴哈在信中拒絕了馬克思這一邀請。[265]

我曾答應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這個題目給《德法年鑒》寫一篇批判法學和國家學的文章。當整理付印的時候,覺得把單純對思辨思維的批判和對不同事物本身的批判結合起來,是很不適當的,因為這樣會在闡述上受到拘束,并且使人難以理解。此外,需要研究的東西非常豐富多樣,只有以格言式的文字才能用一篇文章把這些材料包括進去,而這種格言式的文字又會造成任意系統化的假象。[266]

解說:通過閱讀歷史、政治方面的著作并詳細地做筆記,馬克思此時對無產階級擁有了廣泛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明顯的實例。理論上對物質生活總體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但是在德國,既缺少研究文獻,又缺少實例,于是馬克思中斷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寫作。[267]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節(jié)錄)

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而思辨的思維者卻把這一切頭足倒置。(解讀:黑格爾認為國家分為社會和家庭,國家決定社會和家庭。必須說明,黑格爾哲學是唯心主義并不是胡說,黑格爾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寫了法哲學這部著作,同樣是立足現實包含了深邃的思想,想用國家來統攝。)

現實性變成了現象,但是除了這種現象,理念便沒有任何其他內容(解讀:馬克思揭了唯心主義的老底)。

他(□黑格爾)忘記了特殊的個體性是人的個體性,國家的職能和活動是人的職能;他忘記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

現實的人(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表現為國家的實質,這一點黑格爾應該是不會覺得奇怪的。

人民的主權不是從國王的主權中派生出來的,相反地,國王的主權倒是以人民的主權為基礎的。

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謎。在這里,國家制度……就其存在、就其現實性說來也日益趨向于自己的現實的基礎、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民,并確定為人民自己的事情。

政治國家的抽象是現代的產物。

官僚在國家中形成特殊的閉關自守的集團?!倭艡C構就實質而言是作為形式主義的國家。……既然官僚機構就實質而言是“作為形式主義的國家”,那么就目的而言它也是這樣。于是,國家的現實目的對官僚機構說來就成了反國家的目的。

官僚機構是和實在的國家并列的虛假的國家。

按黑格爾的說法,國家是自由的最高定在,是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理性的定在。……黑格爾力圖到處把國家說成自由精神的實現,但事實上他是要通過同自由相對立的自然必然性來擺脫一切難以解決的沖突。

凡是立法權真正成為統治基礎的地方,它就完成了偉大的根本的普遍的革命。

人民是否有權來為自己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

人民的單個成員在他們的政治世界的天國是平等的,而在人世的存在中,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卻不平等。

現實的人就是現代國家制度的私人。

黑格爾卻把推論的兩個抽象環(huán)節(jié),即普遍性和單一性,看作真正的對立面,這就正好表現出他的邏輯中的基本的二元論。

黑格爾所注重的是等級要素的現代意義,即成為市民要素的化身,成為bourgeois。

對現代國家制度的真正哲學的批判,不僅要揭露這種制度中實際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釋這些矛盾;真正哲學的批判要理解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從它們的特殊意義上來把握它們。但是,這種理解不在于像黑格爾所想像的那樣到處去尋找邏輯概念的規(guī)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對象的特殊邏輯。(解讀:黑格爾從抽象觀念出發(fā),馬克思認為應當從現實出發(fā)。)

出生只是賦予人以個人的存在,首先只是賦予他以生命,使他成為自然的個人;而國家的規(guī)定,如立法權等等,則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的產兒,而不是自然的個人的產物。

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占有,是一個事實,是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

眾議院和貴族院(或者不管它們叫做什么)在這里不是同一原則的不同的體現,而是屬于兩種根本不同的原則和社會秩序。

黑格爾周身都染上了普魯士官場的那種可憐的妄自尊大的惡習,像官僚一樣心胸狹隘,在對待“人民的主觀意見”的“自信”時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臭架子。他以為在任何地方“國家”和“政府”都是同一個東西。

解說:合伙人弗呂貝爾急切地盼望馬克思到巴黎,他在10月11日給友人的信中說,“我們決定在這里創(chuàng)辦自己的新的事業(yè),……幾乎可以說,德法書店已經在巴黎建立起來了?!R格回家把家眷接來。我們期待著馬克思能于一兩天內到達。”[268]馬克思也不負眾望,與妻子燕妮第一次離開祖國,趕赴法國巴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