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里掘金
蕭思健
十年精美短文,無論是選還是評均非易事。首先是時間跨度上,要集中多少時間才能把十年短文搜尋一遍,然后從中選得精美的,分門別類、排列組合,進而概評、述評、點評,篡集成書。目前,這冊《文眼觀世——中國當代精美短文選評》精選了作者自高中以來十年剪報3000多篇中的260篇,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可謂精品中的精品。
何為精美短文?從入選該書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特點:講品格、有文采、短小精悍。這十個字,是我們每個寫文章的人所追求的。將入選該書的文章當作這樣的范文來讀,是大有裨益的。這是說的選。再說評,作者將260余篇文章在全書中分為8個專輯、19個章節(jié),每個專輯前有概評、章節(jié)前有述評,選文文末有點評。全書260篇精美短文連同概評、述評、點評,也可說是作者的閱讀感悟,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窺看十年社會的一個窗口,給人以啟迪、以警示、以震撼。這種既有范文又配以概評、述評、點評的評析式文體,令人耳目一新。
所以說,本書的問世,對于改進文風,以及對于青年學生的寫作練習有示范性作用;對于報刊精美短文進行常規(guī)性的選評,具有標桿性意義。
我曾在復旦新聞學院工作多年,知道“報里掘金”這句報界名言。雍昕不是報人,他無心“掘金報里”,但報刊的屬性使得《文眼觀世——中國當代精美短文選評》這塊“金子”非他莫屬。因為,報刊是時代的記錄,是散裝的百科全書。他于其間“無心插柳柳成蔭”。
選稿多側重于人文方面,時代印記清晰可見,至于書中每個專輯、章節(jié)及每篇選文的概評、述評、點評,也多是文化視角,或富有哲理,或耐人尋味。
我比較了解報刊的現(xiàn)狀,知道80后、90后每天接觸的大多是電子數(shù)碼傳媒,很少有人再去看報刊了。有人據(jù)此認為,網(wǎng)絡媒體將一統(tǒng)天下,甚至給出了報紙消亡的時間表: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的教授菲利普·邁耶出版的專著《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在該書的中譯本封面上,赫然印著他對報紙消亡的預測:“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國最后一位讀者把最后一張報紙扔進了垃圾桶,從此,報紙消失了?!敝袊袑W者依據(jù)所謂“紙媒移動滅失規(guī)律”,得出“在30年后,報紙將無可救藥”的結論。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張和印刷術的國家,報刊與國人結緣至今有千余年歷史了,接著是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特點、作用,擁有各自的受眾。廣播剛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有人認為報刊沒戲了,結果報刊沒消失;電視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有人認為廣播沒戲了,結果廣播也沒有消失;網(wǎng)絡來了,無紙化辦公的出現(xiàn)更讓人們感覺紙質(zhì)媒介沒戲了。其實,媒體種類之間的分化、分流、改組、重合,每天都在進行著,但吞并、替代,至今尚未發(fā)生。
報刊有它自身的優(yōu)勢。白紙黑字符合國民與生俱來、累積數(shù)千年的閱讀習慣,而且可以反復閱讀,長期保存,成為史料;報刊比上網(wǎng)方便、簡潔,它可以隨人走、伴人行,成為奔忙中的人們形影不離的伙伴。報刊的權威性高,傳閱率高,文章選讀性強,適合于深度背景分析,受眾相對集中。
作者精心讀報、剪報、評報之時,正是大多與作者同齡的80后冷落報刊之際。因而,更為難能可貴。
這或許就是一種文化眼光吧。
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不只是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素養(yǎng)、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應該說,復旦大學有個頗具文化眼光的人文環(huán)境。作者所在單位的領導一發(fā)現(xiàn)“報里掘金”的雍昕,即將其所“掘”請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孫時進教授審閱。孫教授閱后予以充分肯定并推薦出版。復旦大學出版資助基金管理委員會對《文眼觀世——中國當代精美短文選評》進行了初審和復審,認為本書是“具有獨到見解和新穎體系的優(yōu)秀文化讀物”,正式列入出版資助基金資助計劃。
這樣,散落在十年報刊中“大珠小珠”終能“落玉盤”、成此集,于作者、于讀者,均為幸事。
是為序。
(作者為原中共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