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仁慈的祖父
乾隆帝的先世是聲名顯赫的滿族愛新覺羅氏,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開國和奠基的君主。第一代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年號天命;第二代皇太極,即清太宗,年號天聰、崇德;第三代福臨,即清世祖,年號順治;第四代玄燁,即清圣祖,年號康熙;第五代胤禛,即清世宗,年號雍正。乾隆則是第六代皇帝。在他即位以前大約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nèi),中國大地上干戈擾攘,風云變幻,給滿族和愛新覺羅氏造成了崛起東北、驅(qū)兵入關、問鼎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形勢與機遇。這六代皇帝都是中國和滿族中的杰出人物,雄才大略,揮斥方遒,經(jīng)過長時期的奮斗,建立了有清一代的牢固基業(yè)。乾隆皇帝是在前五代皇帝已奠定的基礎上,繼續(xù)努力,發(fā)揮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治國才能,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光輝事業(yè)和杰出功績。
乾隆帝最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認為他天縱圣明,文武兼資,功德彪炳,是自己學習和仿效的楷模。而且乾隆的童年時代和康熙有一段特殊關系,被乾隆視為一生中最大的“榮遇”。以后他經(jīng)?;貞涍@段往事,反復申述,津津樂道。
康熙皇帝統(tǒng)治61年,治績輝煌,貢獻極大。要大略介紹一下他的事跡,也必須寫厚厚的一本書,因此,這里不能詳細敘述。他一生經(jīng)歷許多磨煉,即位時只有8歲,南明的勢力尚未完全消滅,李定國抗師于滇邊,鄭成功移兵入臺灣,接著是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的割據(jù)勢力,惡性膨脹,東南和西南地方,非清廷政令所能及,康熙帝成功地對付了這些異己勢力,于康熙六年(1667)擒鰲拜,奪回了權力。他毅然下削藩令,經(jīng)過八年鏖戰(zhàn),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不久又統(tǒng)一臺灣,收降鄭克塽。這時,南方底定,而北部邊疆又因俄國入侵和準噶爾蒙古的崛起而擾攘不寧。此后,康熙帝把戰(zhàn)略重點轉(zhuǎn)移到北方,在雅克薩擊敗俄國侵略軍,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第二年(1690),準噶爾領袖噶爾丹攻打喀爾喀蒙古,追兵南下,與清軍戰(zhàn)于烏蘭布通,此后長期作戰(zhàn),康熙多次親征,至三十六年(1697),噶爾丹敗死,從此,清政府贏得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長期的安定局面??滴踉诎l(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治理黃河、淮河、永定河,開墾荒地,賑濟災荒,減免賦稅,整頓吏治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促進了歷史的發(fā)展。但他晚年的統(tǒng)治,政務寬縱,法紀松懈,官場腐敗,貪賄之風日盛。特別是內(nèi)部政爭激烈,他的兒子們爭奪儲位,勢如水火,每個企圖爭到儲位的皇子,身邊都有一群支持者,皇族和朝臣們都卷進了紛爭,人心惶惶。年老的康熙,英明一世,面對兒子們的這場鬩墻之爭,一籌莫展,措置乖方,心中十分痛苦。弘歷出生時,這場內(nèi)部斗爭已趨白熱化。
康熙帝中年時期像。
圓明園《鏤月開云圖》,弘歷幼時曾與祖父、父親三人在此賞牡丹,此處被視為太平盛世的象征。
康熙帝御書“治隆唐宋”,寫盡其一生抱負。
弘歷在雍親王府長到12歲,他的祖父康熙竟還不認識他。這在一般人家說來是難以想象的,可對皇家的特殊情況來說,卻沒有什么可怪的。因為康熙子孫成群,孫子有97個,還有一大批孫女,很多孫兒女,他根本從未見到過,甚至連名字也沒有聽說過,弘歷就是這樣。但弘歷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胤禛(雍正皇帝)決定把弘歷介紹給父皇康熙,他相信康熙一定會喜歡這個小皇孫的。
弘歷的機會果然來到了??滴趿荒辏?722)春,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胤禛的賜園圓明園的牡丹臺(后改名鏤月開云,或稱紀恩堂)鮮花盛開,胤禛恭請父皇來園,觀花開宴,乘機奏進弘歷的名字。康熙立即召見。這個12歲的孩子,容貌俊秀,應對得體,經(jīng)書嫻熟,博得祖父的歡心??滴鯇λ勔从屑?,愛撫備至,命將弘歷養(yǎng)育宮中,這是對皇孫的特殊待遇。不久,康熙去熱河,就把弘歷帶在身邊。弘歷和祖父一起生活僅僅半年,在這段短時間內(nèi),祖孫朝夕相處,感情很融洽??滴踉跁炒簣@時,弘歷住在園內(nèi)澹寧居;康熙在避暑山莊,弘歷住在山莊的萬壑松風,離康熙的寢宮不遠??滴踝x書寫字,批答章奏,接見官員,傳膳設宴,弘歷都不離左右,甚至討論軍國大事,都毋庸回避。年老的康熙和年幼的乾隆,祖孫二人,形影不離,關系十分親密。所謂“日覲天顏。綈幾’書,或示章句;玉筵傳膳,每賜芳飴;批閱章奏,屏息侍旁;引見官吏,承顏立側(cè)”。有一次,弘歷看康熙寫字,他很喜歡祖父的書法,卻又不敢索要,康熙看透了這孩子的心思,說:“你喜歡我的字嗎?給你寫幾張罷!”就書寫了長幅一、橫幅一、扇面一,弘歷高高興興地拿上,送給父親珍藏起來。又有一次,康熙泛舟湖上,御舟停泊亭旁,弘歷正在巖壁間游玩,望見御舟,急忙奔跑過來請安??滴鯎乃?,在船上高喊他的名字,要他小心慢走。這些情景在弘歷腦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60年后,乾隆回憶說:“即今步履偶借扶,那復騰蹌健如昔。白頭宮監(jiān)消磨盡,只有巖松足為質(zhì)。左右無人知此者,六十年遙迅瞬息。而我勿言更誰言,永勖惕乾酬祖德?!?sup>
祖孫一起在湖上垂釣,老皇帝吩咐弘歷將釣得的魚送給胤禛。胤禛等皇子隨康熙來熱河,各有自己的賜園,胤禛的賜園在獅子園。每隔十天半月,康熙就讓弘歷回獅子園去看望父母。也許是由于弘歷的緣故,有一次康熙駕幸獅子園,在園中進膳,指名要看看弘歷的生母,這是格外的恩榮,由胤禛的嫡福晉帶領乾隆生母鈕祜祿氏進謁,康熙端詳了很久,連稱“果是有福之人”。乾隆晚年的詩中還提到背誦書文的往事:“憶幼齡經(jīng)讀愛蓮,濂溪義解圣人前?!痹娮⒄f“時扈從皇祖來山莊,曾于觀蓮所命誦《愛蓮說》,并陳義解,皇祖深喜之。今余年七十有七,荏苒時光已六十有五年矣”
?!稅凵徴f》是周敦頤寫的文章,簡短清新,寓意深遠,舊時常作為童蒙課文。周敦頤號濂溪,乾隆在康熙面前背誦并講解周敦頤的文章,故詩云“濂溪義解圣人前”。
康熙喜歡弘歷,不僅他有過人的文才,而且嫻熟武事,小小年紀,已能馳馬挽弓,“或命步射,以示群臣,持滿連中,皇祖必為之色動”。康熙命善用火槍的皇十六子胤祿教弘歷使用火槍。初次練習,胤祿在一百步外縛一羊,弘歷一發(fā)斃羊,康熙知道這個優(yōu)異成績,十分高興。后來,康熙去南苑狩獵,親自在南衙門宮門口考查弘歷的槍法,豎立的靶子較遠,弘歷還是個孩子,抬不動沉重的火槍,槍中放置的子彈火藥較少,因藥少力弱,槍子未能達到靶子,但落地后反彈,仍打在靶子上。康熙很高興,大加稱贊,還賜給一枝“舊準神槍”,乾隆視為至寶,一輩子保存著祖父所賜的神槍。
乾隆帝射熊圖。
弘歷還跟康熙去圍場狩獵。他們進入永安莽喀,康熙用火槍擊中一熊,熊倒地很久,康熙以為熊已被打死,命侍衛(wèi)帶領弘歷去射箭,本意要讓弘歷博得“初圍獲熊”的美名。不料弘歷剛上馬欲進,熊突然起來前奔,康熙急忙發(fā)槍將熊打死。這段危險的經(jīng)歷讓老皇帝捏了一把汗。他還帳后告訴隨駕的和妃說:“這孩子的福氣比我要大,如果他早一點上馬走過去,熊起馬驚,會發(fā)生什么亂子啊!”這位和妃是康熙晚年心愛的妃子,在弘歷養(yǎng)育宮中期間,和妃盡心地照料孩子的起居生活,乾隆十分感激她。和妃活到86歲,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乾隆即位后,尊她為溫惠貴太妃,禮敬甚隆。
自從獵熊遇險后,康熙不再讓弘歷去冒險了。有一次,圍中出現(xiàn)老虎,康熙命皇二十一子胤禧去獵虎,弘歷請求同去??滴鯃詻Q不放,摸著弘歷的面頰說:“這次你不能去,等我去的時候,才能帶上你?!?/p>
康熙和乾隆之間確有一段親密關系,甚至雍正傳位給乾隆的遺詔中也說:“圣祖仁皇帝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yǎng)宮中,恩逾常格。”有人據(jù)此推想:是不是康熙因鐘愛弘歷,故而傳位給胤禛,使弘歷子承父業(yè),以后可繼登帝位,甚至朝鮮使臣在雍正即位后一個月,聽到一種說法,康熙病危時對閣老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sup>這種說法,似難成立,因為康熙年近七旬,鐘愛幼年子孫是老人的常情,康熙晚年身邊經(jīng)常有子孫陪侍,弘歷只是其中的一個,且陪侍時間較短,只有半年。有的子孫,陪侍時間更長,也得到寵愛。如康熙的幼子,皇二十四子胤祕,比乾隆小5歲,據(jù)雍正說:“素為皇考所鐘愛”。還有皇二十一子胤禧,只比弘歷大8個月,騎射出色,文才亦佳,康熙曾命弘歷向胤禧學習射箭??滴踝铉姁鄣膶O子應是廢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皙,時弘皙已成人,作為皇長孫,地位與眾不同,且他的人品、才能,遠近稱贊。據(jù)朝鮮國的使臣說:“皇長孫(即弘皙)頗賢,難于廢立?!庇终f:“或云太子之子甚賢,故不忍立他子而尚爾貶處云矣。”
弘皙必定和康熙有一段更為親密的關系,且賢名聞于異國。如果挑選儲君要考慮第三代繼承人的話,膺選者更可能是成年的弘皙而非童稚的弘歷。朝鮮使臣聽到的話可能是新皇帝雍正為證明自己繼承的合法性而制造的輿論。
第二節(jié) 嚴酷的父親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逝世,胤禛即位,改元雍正。胤禛是乾隆的父親,康熙帝的第十一子,由于胤禛的哥哥很多幼年早殤,不排入行次,胤禛排在第四位,故稱皇四子。胤禛的生母吳雅氏,亦即乾隆的祖母,冊封德妃,后來追尊為孝恭仁皇后。胤禛是吳雅氏的長子,同胞兄弟三人,姊妹三人,但除了皇十四子胤禵(曾名胤禎)以外,都逝世在乾隆出生之前。乾隆見到過的嫡親叔叔只有胤禵一人,而胤禵恰恰是與他父親胤禛爭奪皇位的死對頭。
胤禛書法。
胤禛聰穎好學,熟悉儒家和佛家經(jīng)典,才思敏捷,擅長書法。處理政務,精明練達,勤勞不怠,批答章奏,往往連篇累牘,剖析事理,洞中要害,行政效率極高。而性格剛強果決,生性嚴酷,喜怒無常。早年已分封建府,獨立生活于宮外,又常陪侍父皇康熙出巡、觀政問俗,故接觸社會較多,了解民生疾苦。胤禛生長在兄弟眾多、政爭激烈的嚴酷環(huán)境中,他在長期復雜的斗爭中鍛煉出一副鐵腕手段和殘暴性格,不惜以一切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他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取得勝利,固然是出于幸運的機會,但也和他的能力與性格有關,下面我們即將敘述當年發(fā)生在皇室內(nèi)部的重大斗爭。
雍正的統(tǒng)治雖然只有13年,但他做出了重要貢獻??滴跬砟?,吏治廢弛,凡事寬縱。雍正帝針對時弊,雷厲風行地進行整頓。清理財政,追查虧空,改革賦稅制度,實施地丁合一,實行耗羨歸公,發(fā)給養(yǎng)廉銀,懲治貪污腐敗,獎勵生產(chǎn),興修水利,解放賤民奴仆,中樞設立軍機處,集中權力,提高行政效能。經(jīng)過嚴格整頓,吏治、財政均有明顯的改善。雍正的統(tǒng)治,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他的整頓和改革,康熙晚年的腐敗政治不能迅速糾正,乾隆前期的極盛局面也不可能出現(xiàn)。
盡管雍正帝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但關于他的繼承帝位,流傳著種種說法,是難以理清楚的一樁歷史公案。康熙晚年,諸子之間,搶班奪權,進行斗爭時間很長,株連極廣,影響深遠。這場斗爭的高潮正發(fā)生在弘歷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關系他父親和他自己的前途及命運。在他稚嫩的心靈上,自然會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這里只能簡單敘述發(fā)生在弘歷幼年時代這場家庭中的大變故。
康熙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0個。初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聰明俊秀,能文能武,康熙對他十分寵愛。不料長期的皇儲地位,使胤礽周圍集結(jié)起一批依附和擁戴他的勢力,形成了第二個權力中心,胤礽的行為也越來越專橫放縱,使他和康熙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父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公開爆發(fā)。康熙指責胤礽“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專擅威權,糾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更可異者,伊每夜逼進布城(康熙所居的大帳)裂縫,向內(nèi)竊視。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如此之人,豈可付以祖宗宏業(yè)”。權力的爭奪已使父子關系惡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康熙廢掉皇太子,將胤礽圈禁起來。
這一事件激發(fā)了康熙諸子之間搶奪儲位的斗爭,他們爭先恐后,肆無忌憚地進行活動?;书L子胤禔因系庶出,未立為太子,見胤礽廢黜,認為自己的機會已到,慫恿康熙殺掉胤礽,又發(fā)現(xiàn)胤禔曾請喇嘛用巫術鎮(zhèn)魘胤礽,康熙懷疑這是胤礽精神失常的原因,斥胤禔為“亂臣賊子”,也將其圈禁?;拾俗迂范T才具優(yōu)長,深孚眾望,而野心亦大。他拉攏兄弟和朝臣們擁戴自己,當康熙向大家征求意見時,大家一致推薦胤禩繼立??滴醢l(fā)現(xiàn)胤禩在背后邀結(jié)人心,大罵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胤禩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黨羽,亦皆如此”,胤禩亦遭圈禁。同時因參與搶奪而被圈禁的還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滴踅?jīng)歷這場家庭變故,內(nèi)心十分痛苦,精神大受刺激,導致措置反復,政策失當。五個月以后,出人意料地釋放胤礽,復立為皇太子。在康熙以為,胤礽的不軌行為,出于一時病態(tài),企圖與胤礽和解。事實證明,父子關系已被權力深深腐蝕,裂痕已難彌合,胤礽復位后,很快又糾集舊勢力,對康熙形成威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不得不再廢皇太子。當時供職宮廷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回憶錄中曾敘述康熙這次廢黜太子、訓誡皇子的場面:“當我們到達暢春園,我們驚恐地看到花園里,有八到十個官員和兩個太監(jiān)跪在那里,光著頭,雙手背綁著。不遠處,皇子們一排站立,也光著頭,雙手綁在胸前。不久,皇帝乘坐肩輿從房間里出來,到皇子們面前,爆發(fā)出虎吼一樣的忿怒。責罵皇太子,把他關在宮內(nèi),公開宣布廢掉這個不幸的皇子?!?/p>
胤禵像。
圍繞立儲的長期紛爭,鬧得年老體弱的康熙憤懣抑郁,心力交瘁。此后,直到康熙去世為止,沒有再立皇太子,而且這一問題成了康熙心中的隱痛,不許人們議及。老皇帝心目中屬意哪個兒子,大家不免會有種種猜測。看來,最有希望成為皇位繼承人的似乎輪到了皇十四子胤禵。胤禵原名胤禎,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是一母所生,卻和胤禩交好。康熙稱贊他“確系良將”、“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胤禟說他“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弟兄內(nèi)皆不如”
??滴跷迨吣辏?718),由于準噶爾進兵侵擾西藏,31歲的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主持西部軍務。這是一項重大的任命,涉及西藏、青海和西北地區(qū)的安危和清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大將軍的權力很大,禮儀規(guī)格很高,可用正黃旗纛,親王體制,稱大將軍,從前,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得過“撫遠大將軍”的稱號。這一任命至少給許多人造成了康熙意有所屬的印象。故胤禵出師時,胤禟說:“十四爺現(xiàn)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sup>
事態(tài)的發(fā)展出乎人們的意料,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暢春園。據(jù)官方記載,十三日凌晨病危,召見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五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多羅貝勒胤禩、皇九子固山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固山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以及步軍統(tǒng)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傳遺詔曰: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達傳位詔書,據(jù)說胤禛本人不在場,他因代行祭天大典,住在天壇,聞召急奔暢春園,于午前到達,三次晉見乃父,康熙還能說話,“告以病勢日增之故”,卻一字未提及傳位胤禛的事。八個接受遺詔的人也沒有透露消息或作出暗示。胤禛后來說:“朕向者不特無意于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后,方宣旨于朕?!?sup>這樣頭等重大的事情,康熙和皇子、大臣們竟集體向胤禛保密,于理不通。而且隆科多是參與此事的唯一非皇室的大臣,雍正之立,他顯然有大功。后來隆科多得罪,雍正五年(1727)的上諭中卻說“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乃詭稱伊身帶匕首,以防不測”
。前后矛盾,顯有偽造痕跡,所謂八人傳遺詔之說,令人懷疑。
據(jù)當時傳言,胤禛繼位的情節(jié)曲折離奇,與官方記載大相徑庭?!笆プ婊实墼瓊魇陌⒏缭剩ㄌ煜?,皇上將‘十’字改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隨將允(調(diào)回囚系,太后要見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鐵柱上撞死?;噬嫌职押湾八鷭宥剂粲趯m中?!?sup>照這種說法,胤禛集中了鴆父、弒母、囚弟以及篡位、淫烝等一切罪行。我們要考慮這些流言出自政敵之口,他們在徹底失敗之后,也會把一切臟水潑到政敵身上,發(fā)泄私恨,他們的話同樣不可相信。斧聲燭影是千古難決的疑案,今天要判斷雍正是合法繼承,還是矯詔篡立,都難以提出充分確鑿的證據(jù)。
年羹堯書法。
一個合理的推斷是:康熙的意旨傳位胤禵,可能未及公開宣布就突然死去。當時皇舅隆科多是步軍統(tǒng)領(俗稱九門提督),手握重兵,負責北京的警衛(wèi)任務,并一直隨侍康熙左右。老皇帝得病,他的地位足以左右大局。隆科多為佟國維之子,本屬胤禩集團,后來卻倒向胤禛,他們乘局勢混亂之際,借老皇帝的命令,宣布胤禛繼位,造成既成事實,且臨以兵威,使諸皇子措手不及,不能反抗。胤禛即位一個多月后,給另一親信年羹堯的批文中說:“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sup>隆科多究竟有什么大功,剛剛即位的雍正對他發(fā)出如此溢美的贊譽,合理的解釋是他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幫了胤禛大忙,故胤禛對他感激涕零,形之筆墨。再看皇子們的表現(xiàn),雍正說:“圣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按:指胤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sup>
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按:指胤禟)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zhèn)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
。據(jù)隆科多說:康熙死后,他進城,在西直門大街遇見皇十七子胤禮,“告以皇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即胤禮)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并未在宮迎駕伺候”
??磥?,雍正即位,對此諸皇子均感突然,有的凝思,有的質(zhì)問,有的逃跑。但胤禛和隆科多已設好圈套,諸皇子進入彀中,已無可奈何,其怨恨激憤可知。
雍正帝朝服像。
《平安春信圖》局部,所繪為雍正帝與弘歷。
雍正即位以后,對昔日的政敵殘酷鎮(zhèn)壓。先是集中力量打擊胤禵、胤禟、胤?,把胤禵從前方召回,胤禵和胤禛本屬同胞兄弟,眼看皇位被奪,氣憤難平,見之辭色。雍正斥責他“無知狂悖,氣傲心高”,將其囚禁于康熙的陵地。胤禟被發(fā)往西寧,以后又調(diào)回保定監(jiān)禁,在雍正的密令下,被折磨致死。胤?被派往張家口外,又以不愿出口為名,調(diào)回革爵,抄家囚禁。雍正對胤禵、胤禟、胤?開刀最早,而對最有能力、結(jié)怨最深的胤禩反而晉封廉親王,讓他參與總理政務,其實,這不過是雍正逐個擊破的緩兵之計。胤禩心里也很明白,他向人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果然,不久就逐步剪除胤禩的黨羽,今天殺戮幾個,明天囚禁一批。到后來,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個對雍正功勞最大、備受寵信的大臣也遭遇慘禍。雍正的臉色一變,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遭囚禁,他們得罪的真實原因也許就是“殺人滅口”,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這場皇室慘劇的高潮在雍正四年(1726),胤禩和胤禟先后被折磨致死,卷進這場旋渦被殺、被囚、被貶的皇子、宗室、大臣甚多。還有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哥哥弘時也慘遭大禍,據(jù)《清皇室四譜》記載:“皇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焙霑r是當時還活著的雍正最大的兒子,24歲,已娶妻生子。官書上對弘時的事諱莫如深,雍正朝實錄上連弘時的名字也沒有。弘時以皇帝長子的地位被削宗籍,處分嚴厲的程度和胤禩、胤禟一樣,而且當時就死去,如果不是被賜死,也是憤激自盡。他的罪行一定特別嚴重,雍正的兒子并不多,他何以這樣嚴厲地懲治他的長子,致其死命?可能是弘時對父親的殘忍手段有反感,目睹皇位斗爭的全過程,眼看祖父、祖母、叔伯以至宗室們的遭遇,青年人血氣方剛,反對父親的所作所為,甚至和父親發(fā)生嚴重的頂撞爭吵。應當注意:他的得罪致死發(fā)生在兩個叔叔慘死不到一年后,而且同時恒親王胤祺的兒子弘昇、淳親王胤祐的兒子弘曙被革世子??磥?,小字輩都卷進了這場斗爭中去,除了弘昉、弘晟、弘旺、弘旸已得罪外,弘時和弘昇、弘曙是小字輩中年齡較大、地位較高的幾個人,是不是他們有所聯(lián)系,對雍正的暴虐行為進行抗爭,因而惹得雍正大發(fā)雷霆,不惜嚴厲處分自己的親生子,同時將兩個侄子革去了世子的呢?
我們用了不少篇幅來概略地介紹康雍之間的皇家內(nèi)部的政爭。事情的本末雖不完全清楚,但斗爭的殘酷性使人震驚。弘歷這時已是懂事的少年,康熙死時,他12歲;胤禩、胤禟兩個叔叔被害,他已16歲;哥哥弘時得罪致死,他已17歲。一系列倫常慘變給少年時代的弘歷必定刺激極深,驚駭、迷惑、痛苦、彷徨交織在一起,使他性格上發(fā)生分裂,從利害和感情上講,他理應站在父親一邊,親子之情,自然深厚,而且父親當了皇帝才有自己今天的皇子地位和今后繼位的希望。可殘殺中強烈的血腥味使他不能不掩鼻,在道義上、理性上難以認同父親的所作所為。當然,弘歷比他哥哥弘時更冷靜沉著,不敢過分表露。從他以后即位后,為叔伯哥哥迅速平反,并全盤改變雍正的嚴厲政策,可以窺見他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與不安。
第三節(jié) 生母之謎
名義上乾隆帝有兩位母親,一位是雍正皇帝的皇后烏喇那拉氏,內(nèi)大臣費揚古之女,雍正帝的正妻,康熙冊封她為雍親王的嫡福晉。雍正登基,封皇后,后稱孝敬憲皇后。她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生過一個兒子,名弘暉,是乾隆的嫡長兄,比乾隆大14歲,但弘暉7歲時病死,后來追封為端親王。如果這個孩子不死,以皇后嫡長子之尊,必是帝位的有力競爭者,乾隆也許輪不上做繼承人。按照清宮廷的禮儀,嫡母地位很高,做皇子的弘歷對她禮敬有加。孝敬皇后壽誕,他曾寫過一首祝壽詩,題為《恭?;誓甘邸罚?/p>
蓬萊曉日照金扉,縵云成五色輝。
觴捧六宮趨彩仗,嵩呼四海仰慈闈。
瓊筵恭進仙人膳,文錦歡呈玉女衣。
叨沐恩勤逢令節(jié),年年拜舞慶春暉。
這首詩不過是描寫宮廷慶典的盛況,多為頌揚鋪陳的套話,看不出他對嫡母有多深的感情。雍正九年(1731),烏喇那拉皇后病逝,其時,乾隆20歲,還沒有即帝位,雍正帝和這位皇后,感情似屬平常,皇后死時,雍正得病,剛剛康復,未親臨含斂,并“以明會典皇后喪無親臨祭奠之禮”,也未親臨祭奠,弘歷和弟弟弘晝代替父親,行祭奠之禮。
乾隆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像。
乾隆帝為生母鈕祜祿氏存放頭發(fā)而制作的金發(fā)塔。
乾隆帝南巡圖·京郊。
乾隆帝的另一位母親鈕祜祿氏,是他的生身之母,出自名門,是滿族八大家之一,多名臣名將,世代和皇族聯(lián)姻??滴醯牡诙€妻子孝昭仁皇后,即是鈕祜祿氏,還有一個溫僖貴妃則是孝昭皇后的胞妹,姊妹兩人都嫁給康熙。胤禛所納的鈕祜祿氏,即乾隆生母,大概是孝昭皇后、溫僖貴妃的遠房侄女,乾隆生母這一支裔已屬式微,近族中沒有著名人物。乾隆的外祖父凌柱僅是四品典儀,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中下級官吏,乾隆生母13歲時就被送進皇四子胤禛府內(nèi),胤禛當時是個貝勒,她成了貝勒府中一位平凡的格格,入府7年后生下了弘歷。在封建宮廷內(nèi),妻以夫榮,母以子貴,隨著雍正、乾隆相繼登上帝位,這位原來卑微的貝勒府格格,地位逐漸上升。雍正即位,她被封為熹妃和熹貴妃;乾隆即位,被尊為皇后及皇太后,稱孝圣憲皇后,竟然萬人之上,母儀天下了。她壽命很長,活到85歲。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九,乾隆帝奉圣母皇太后在圓明園九洲清晏觀燈,她身體健康,尚無病癥,十四日發(fā)病,似是受涼感冒的小病,醫(yī)治調(diào)理,病情已好轉(zhuǎn),但老年人畢竟虛弱,疾病反復。至二十二日稍感困乏疲倦,但言笑仍如常,夜間,痰忽上涌,二十三日丑時病逝于圓明園內(nèi)長春仙館。皇太后逝世時,她的兒子乾隆帝已是66歲的皤然老翁了。
鈕祜祿氏身體健康,性格活潑好動,在她身上可以尋找出乾隆皇帝強壯體魄和活躍性格的遺傳原因。乾隆帝以后巡幸各地、游觀娛樂,總是帶著母親,名義上是“奉皇太后安輿出巡”。這位老太太也樂此不疲,不管年齡已大,路途遙遠,總是高高興興地出外旅游。一路上供應侍候,自然十分周到、殷勤,但風塵仆仆比在宮中園中無事靜養(yǎng),總要辛苦得多。也許正因為她不喜歡宮廷中寂寞刻板的生活節(jié)奏,她寧愿跟著兒子到處奔走,游山玩水。她隨乾隆四次南巡,二次幸五臺,三次去泰山、謁孔林,又曾至嵩山?;实勖磕耆ケ苁钌角f,太后大多同行,她在避暑山莊有自己的專用房舍“松鶴齋”。她逝世前一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已經(jīng)84歲,春天跟著乾隆巡幸山東,登泰山,步履甚健,乾隆寫詩說:“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兒微白頭。上瑞古今真此罕,后言是否聽其浮?!?sup>巡幸山東,歷時60天?;乇本┖蟀雮€多月,母子倆又前往避暑山莊。如此高齡的老太太還興高采烈地攀登舍利塔頂。乾隆又寫詩說:“曼壽已登八十五,堵波猶陟九層尖。如此健步佛仙佑,益切衷心愛慶兼。”
乾隆對他的母親感情深摯,發(fā)自天性,故禮敬有加,始終不渝。平日園居,乾隆住在圓明園,皇太后住在暢春園,相距不遠,乾隆經(jīng)常到母親那里,三天問安,五天侍膳,對母親的生活起居,關心備至。還常把母親接進圓明園,住在自己昔日的書房長春仙館內(nèi),共敘天倫之樂。她的誕辰都要大事慶賀,“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以上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瑯、彝鼎、瓷器、書畫、綺繡、幣帛、花果,諸外國珍品,靡不具備”,極盡奢侈鋪張之能事,比皇帝的誕辰更要盛大隆重。皇太后的遺誥中贊揚兒子的孝道:“木蘭秋狝前期,必奉予幸避暑山莊,以協(xié)夏清之禮;新正御園慶節(jié),必奉予駐長春仙館,以愜宴賞之情。至凡遇萬壽大典,必躬自起舞,以申愛敬,每當宮廷侍宴,必親制詩畫,以博欣愉?!?sup>
皇太后逝世,乾隆十分悲慟。他本有詩癖,這一年內(nèi),詩興大減,作品寥寥。他寫過一些思念母親的詩,其中一首是“山陵無奈日以遠,色笑如常夢乃虛。只有階前一泓水,流音嗚咽答長歔”
,表達了自己深深的哀思。
盡管乾隆母子之間,感情深篤,但皇太后恪守祖宗法制,從不干預兒子的政務?;实垡沧⒁獠皇鼓赣H卷入政務糾紛,乾隆即位后第三天,就發(fā)出一道諭旨,告誡宮內(nèi)太監(jiān)女子:“凡國家政事,關系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后聞之心煩……宮禁之中,凡有外言,不過太監(jiān)等得之市井傳聞,多有舛誤,設或妄傳至皇太后前,向朕說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若少有違,關系甚巨,重勞皇太后圣心,于事無益。爾等嚴行傳諭,嗣后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nèi)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陳福、張保系派出侍奉皇太后之人,乃其專責,并令知之?!?sup>這道命令被嚴格地執(zhí)行、盡量使皇太后與外間隔絕,使得皇權獨尊,不受任何干擾,也保證了母子之間長期的和睦關系。有一次順天府東有一座廟宇,已廢圮,太后命乾隆重加修葺,乾隆當然只能應命,但太后怎么會想起修葺這座廟宇,自然是太監(jiān)們出的主意,乾隆對太監(jiān)們提出了警告。好事的太監(jiān)引悟真庵的尼姑進入大內(nèi),又帶領太后的弟弟進宮,入蒼震門謝恩,這都是違反后宮規(guī)章的,乾隆礙于太后情面,不好發(fā)作,但對太監(jiān)們屢次提出告誡。乾隆對母族親戚雖優(yōu)加賞賜,但并無特權,更不允許外戚干政。頭等承恩公、散秩大臣伊松阿是皇太后的親侄、乾隆的表兄弟,雖無過錯,卻長年患病,不能供職,本應罷任,乾隆念他“系太后戚屬,是以特加優(yōu)封公爵,免其革退”,但俸祿卻減少了一半,可見他不因私情而影響公務。
《慈寧燕喜圖》局部,描繪乾隆帝為其生母祝壽。
鎮(zhèn)江金山寺,乾隆帝南巡曾數(shù)度駐蹕于此。
關于乾隆皇帝的出生,民間流行著各種傳說。一種傳播甚廣的流言說,乾隆出生于海寧陳氏官宦之家,誕生后被胤禛府抱去,用府內(nèi)一個女嬰偷偷換了弘歷,陳家也不敢聲張出去。故乾隆皇帝是漢人血統(tǒng),他長大當皇帝后,南巡必去海寧,住在陳家,為陳家題寫了“愛日堂”、“春暉堂”等匾額,追念其本生父母。按:浙江海寧陳氏,世代簪纓,康乾之際的大官僚有陳詵、陳元龍、陳邦彥、陳邦直、陳世倌等,家中確實有皇帝賜的匾額,乾隆南巡,幾次住在陳家,但這些都和乾隆的出生無關。首先,胤禛沒有必要去抱養(yǎng)別人家的男孩子,因為在弘歷以前已有四個男孩,這些男孩雖都早死,但弘歷生時,他的三哥弘時尚在,已有8歲,弘歷的弟弟弘晝也快要出生,僅比弘歷小3個月。胤禛既有男孩,而且另一位格格也將分娩,為什么要用自己的女兒去偷換別人家的兒子呢?而且,當時胤禛和兄弟們爭奪儲位的斗爭很激烈,行為小心謹慎,如果此事被揭發(fā),將成為政敵們攻擊的口實,胤禛也不會愚蠢到這種程度。至于海寧陳家的匾額,并非乾隆所寫,其中“愛日堂”是康熙御筆賜給陳元龍的,“春暉堂”也是康熙御筆賜給陳邦彥的,不能張冠李戴,套在乾隆頭上?;实蹖戇@類匾額,是對大臣們父親、母親的褒獎,并非指自己的生身父母。至于乾隆南巡,確有四次到過海寧,每次都住在陳家安瀾園內(nèi)。這是因為要視察浙江的海塘工程,故而御駕頻臨,不能附會到海寧去探親。海塘是當時的水利要工,費帑無數(shù),關系民生甚大。乾隆第一、二次南巡在十六年(1751)和二十二年(1757),海塘工程還不十分重要,因此乾隆并未去海寧。第三次南巡在二十七年(1762),因海潮北趨,海寧的塘工吃緊,而當時又有柴塘和石塘的爭議,乾隆才親臨視察,以便決策。此后海塘工程長期延續(xù),乾隆多次南巡,每次必去海寧。如果他去海寧是為了探親的話,為什么第一、二次南巡偏偏都沒有到過海寧呢?至于他在海寧每次都住在陳家安瀾園,是因為海寧是個小縣城,此外并無可供皇帝住的地方,安瀾園屬于官宦人家的私園,是海寧最優(yōu)美的園林,地方寬敞,景色清幽,最適于皇帝駐蹕。乾隆很喜歡這個地方,“安瀾”之名也是他所起的,寓意海瀾平安,和視察塘工之意相關??傊?,乾隆生于海寧陳家的傳說是沒有根據(jù)的。
海寧陳氏安瀾園全景圖。
還有一種流言,說乾隆不是鈕祜祿氏的親生子,而是胤禛陪侍康熙帝圍獵,和大隊失散,跑到避暑山莊附近和一個丑陋宮女野合所出,這個傳說寫進了小說,頗為人知,其實也是子虛烏有,因為在地點和時間上都對不攏。圍獵的地方在今圍場,離開避暑山莊有數(shù)百里之遙,要走幾天路程,胤禛在圍獵中離隊,怎能走到山莊附近?而且狩獵都在秋天,故稱“秋狝”。乾隆的生日是八月十三日,根據(jù)妊娠日期推算,他母親懷孕應當在前一年的陰歷十一月。隆冬氣候,皇帝和皇子們早已離開圍場和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去,哪有留在這里狩獵之理?這是根本不可信的。
第四節(jié) 兄弟情誼
乾隆帝有9個異母兄弟。他們的名字、生卒年、行序、生母如下表所示。
雍正諸子表
乾隆帝如按年齒行序,是雍正的第五子,但按皇室排行卻是第四,故稱皇四子。按清朝前期的慣例,排行與序齒是不一致的,凡是皇子幼殤,不排入行次,由于乾隆帝的二哥弘昐,只活了一年半,屬于幼殤,未排行次。故而本是第五子的弘歷成了皇四子,而乾隆的大弟弘晝成了皇五子,十弟弘瞻成了皇六子(因雍正的七、八、九三子均殤,未排行次)。但到乾隆時,改變了宮廷慣例,所有皇子不管活了多久,全都排入行次,又將幼殤的弘昐、福直、?;荨⒏E媾牌?、八、九、十。因為四、五、六已被乾隆和弘晝、弘瞻占用,弘昐等只能排第七以下、屈居其弟之后了。
乾隆帝的9個兄弟,活到成年的只有3人,即弘時、弘晝、弘瞻。
弘時是乾隆帝的三哥,比乾隆大7歲,齊妃李氏所生,死于雍正五年(1727),活了23歲。官書中對這位皇子記載甚少,雍正實錄中連弘時的名字也沒有出現(xiàn)過。事實上,他是在與父親雍正帝發(fā)生嚴重沖突后,被削籍致死,官書中對這段難言的隱情諱莫如深。但據(jù)《清皇室四譜》的記載:“皇三子弘時……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弘時是當時還活著的最年長的皇子,已娶妻妾,生子永珅。弘時以皇帝長子的地位,受到削宗籍的嚴重處分,并因而喪命。用“年少放縱,行事不謹”這類輕描淡寫的話是說明不了他的彌天大罪的。這樣的嚴重處分,雍正帝曾施之于他最痛恨的胤禩和胤禟兩個弟弟身上,如果不是重大的政治沖突,雍正帝何忍這樣嚴厲地懲治自己的親生子?而且弘時被削宗籍的同時丟了性命,如果不是被賜死,也可能是弘時憤激羞辱而自盡。雍正活著的兒子并不多,他如此狠心地對待自己最年長的兒子,削其宗籍,致其死命,骨肉倫常之間的相殘,莫甚于此。官書中沒有宣示弘時的罪名,其中必有難言之隱,合理的推測是他和父輩那場皇位繼承的斗爭有牽連,他可能對父親的殘忍手段比較反感,目睹大家庭內(nèi)喋血蕭墻的全過程,眼看祖母、叔伯以及宗室、大臣們的遭遇,20多歲的青年血氣方剛,反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形之于色,甚至和父親發(fā)生嚴重的頂撞爭吵,這并不是不可能的。據(jù)說雍正的生母德妃即因反對兒子的所作所為而撞鐵柱身亡,又乾隆帝剛剛即位,就馬上為此案平反,可見雍正的殘暴行為連他的母親、兒子都是不支持的。弘時的削籍身亡發(fā)生在兩個叔叔——胤禩和胤禟被雍正帝害死不到一年之后,很可能是在這一敏感問題上和雍正鬧翻,因而得罪。值得注意的是:弘時得罪的同時,恒親王胤祺(雍正的五弟)的兒子弘昇、淳親王胤祐(雍正的七弟)的兒子弘曙同時得罪、被革去世子,此事發(fā)生在雍正五年(1727)八月,也是極嚴厲的處分?!肚迨犯濉泛唵翁岬胶霑N、弘曙“雍正五年,坐事,削世子”,未明言他們的罪,而弘時之死也在雍正五年八月。他們?nèi)送瑫r得罪,恐非巧合,而是表明三個人是同一案件的罪犯??磥?,小字輩都被卷進了這場殘酷斗爭。在此之前弘昉(雍正長兄胤禔之子)、弘晟(雍正三兄誠親王胤祉之子)、弘旺(雍正八弟胤禩之子)、弘旸(雍正九弟胤禟之子)、弘春(雍正十四弟胤禵之子)均受牽連得罪。弘時和弘昇、弘曙是小字輩中年齡較大、地位較高的幾個人??赡苁撬麄兡晟贇馐?,不明利害,仗著自己的地位、身份,聯(lián)合起來,對雍正帝的殘暴行為進行抗爭。是不是因此而惹得雍正帝大發(fā)雷霆,不惜置親生子于死地,同時將兩個侄子革去了親王世子的呢?
圓明園《洞天深處圖》,乾隆帝兄弟早年在此讀書。
看來乾隆帝對自己三哥的悲慘遭遇頗為同情,故即位后立即為弘時平反昭雪,收入玉牒。但乾隆帝和弘時平時接觸似不多,兩人相差7歲,年齡、性格、興趣各不相同,也不在一起讀書。雍正帝曾聘王懋竑為弘時的業(yè)師,王曾作《朱子年譜》,是當時的名儒,“雍正元年,調(diào)安慶教授王懋竑來京,乾清門引見。奉旨,授翰林院編修,著在三阿哥處行走”。不過王懋竑第二年即乞假歸里,只在短時間內(nèi)當過弘時的教師。雍正帝為弘歷、弘晝擇師也在雍正元年(1723),教師中并無王懋竑的名字,可見當時已18歲的弘時和11歲的兩個弟弟弘歷、弘晝并不在一起讀書。又乾隆帝即位前寫了許多詩文,常常提到和自己年齡相近、一起讀書的叔叔、弟弟,但從未提到自己的三哥弘時。
在諸兄弟中與乾隆帝關系最親密的是五弟弘晝,封和親王。他與乾隆同歲,小3個月,為雍正的側(cè)室耿氏所生,耿氏后封裕貴妃。弘歷與弘晝從小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師讀書,從未分離過。兩個天真的小孩子,生活在深宮之內(nèi),手足之情甚篤。乾隆帝說:“吾弟少于吾甫三月?;矢冈跐撣r,育吾二人于東西室,及九歲讀書,同受經(jīng)于傅先生”,“與吾自孩提以至于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余既以同氣之親,相親相勖于平日,晨夕之與俱,筆硯之與共,爾我形骸之悉化”。又說:“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yōu)游書府,日寢饋于經(jīng)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發(fā)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guī)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于是?!?sup>
乾隆所說,他和弘晝幼年相處的兄弟友情,大概是事實。弘晝也說:“吾兄隨皇父在藩邸,朝夕共處,寢食相同。及皇祖見愛,養(yǎng)育宮中,恪慎溫恭,皇祖見之未嘗不喜,皇父聞之,未嘗不樂,而又念弟之在家,不能常聚,跡雖兩地,心則相通……及皇父尊居九五,吾二人下帷讀書,朝夕共處,寢食相同者如舊。同氣之歡,豈語言文字所能盡載乎!”
這篇文章是弘晝在乾隆即位以前寫的,口氣是對哥哥說話,并非有意奉承皇帝。他們兄弟倆長期在一起,只在12歲時,弘歷曾被祖父帶進宮中,不到一年時間,兩個小孩子,隔離兩處,不能見面,互相思念,“跡雖兩地,心則相通”,可見他們之間感情的深摯。他們讀書在一起,吟詩、作畫、打獵、游樂也在一起。乾隆帝即位以前所寫的詩文,贈給弘晝或記載與弘晝一起活動的篇章甚多。如送弘晝往山東祭孔廟序文,同游玉泉、西苑諸詩,同去南苑圍獵,同舟夜歸,同過萬壽寺,同讀杜詩,壽五弟以及題五弟葫蘆筆筒等詩,反映了青少年時代兩兄弟的親密關系。
圓明園《武陵春色圖》,乾隆帝少年時曾讀書于此,后有題詩:“復岫回環(huán)一水通,春瀟片片貼波紅。鈔鑼溪不離繁囿,只在輕煙淡靄中。”
雍正帝秘密建儲,并未公開宣布自己的繼承人。但他早就屬意于乾隆,雍正元年(1723),即將弘歷的名字寫入傳位詔諭中,密封箴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他在表面上似乎不露聲色,兩個兒子,一樣對待,不分軒輊,政治和生活待遇上是平等的,同受教育,同享尊榮。雍正九年(1731),兄弟同時受封,弘歷封和碩寶親王,弘晝封和碩和親王。兩人又經(jīng)常被派,代雍正帝執(zhí)行重要的祭祀活動。以后,兄弟二人又同時受命參與苗疆事務的討論和決策,以鍛煉他們的政治才能。雍正帝的用心,是讓人們不知道誰是將來的帝位繼承者,以免像康熙時,預立太子,形成一個皇太子的勢力集團,尾大不掉,引起內(nèi)爭。
其實,誰是雍正的繼承人,當時的王公大臣們完全可以猜測出來。因為雍正即位時,活在世上的兒子僅有四人,即弘時、弘歷、弘晝、?;荩ㄓ鬃雍胝埃t至雍正十一年(1733)生)。弘時雖已成人,但平素得不到父親的眷愛,雍正五年(1727)得罪,削籍身死,他不會被選為繼承人。福惠年幼,雍正即位時僅2歲,活到雍正六年(1728)死去,連正式的名字尚未賜給,也可以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只有弘歷和弘晝,年齡相同,同受父親寵愛,似乎都有接班的資格。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親密的兄弟,實際上是皇位的潛在的競爭對手。但如果仔細考察,弘歷各方面的條件又比弘晝優(yōu)越得多,他比弘晝大3個月,在弘時死后,他是雍正帝最大的兒子,以中國封建時代立嫡立長的傳統(tǒng)觀念衡量,他自然勝出一籌。更重要的是弘歷幼慧,受康熙帝寵愛,曾被養(yǎng)育宮中,這段歷史是弘歷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雍正居藩邸,兩個兒子是同齡人,他只把弘歷介紹給康熙,康熙也只把弘歷帶進宮內(nèi),弘晝卻沒有這種優(yōu)遇,可見兩代老皇帝的寵眷所在。雍正帝秘密建儲的詔諭中說:“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yǎng)宮中,恩逾常格……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sup>弘歷資質(zhì)聰明,確也比弟弟勝強得多。兩人一起讀書,弘歷資性穎悟,所授課程很快就能熟記背誦,而弘晝較遲鈍,功課總是落在后面,到了該散學的時候,他的功課尚未做完。他們的老師福敏對弘歷說:“弟弟還在書房里,做哥哥的怎好先走?”就給弘歷增加些新功課,使兄弟倆一起散學。弘歷還是個小孩子,心中不高興,卻因此多學了不少課文,增長了更多知識,后來乾隆帝回憶這段經(jīng)歷:“余幼時,日所授書,每易成誦,課常早畢。先生即謂予曰:‘今日之課雖畢,曷不兼治明日之課?!燃懊魅諒腿弧N岬芎陀H王資性稍鈍,日課恒落后。先生則曰:‘弟在書齋,兄豈可不留以待之?!瘡土钣杓诱n,俟其既畢同散,彼時孩氣,未嘗不以為怨。今思之,則實有益于己。故余所讀之書倍多,實善誘之力也?!?sup>
弘晝自己也承認比不上哥哥,“弟之視兄,雖所處則同,而會心有深淺,氣力有厚薄,屬辭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語焉”
。這些話確也反映了一定的實情。
雍正帝在世時,雖未宣布弘歷為繼承人,但從存世的四個皇子中,人們不難推測到誰會繼承帝位。而且雍正在言語和行動中也有意無意地暗示了消息,皇子們自己的心中也是清楚的。雍正元年(1723)正月,祈谷禮成,雍正單獨召見乾隆,分賜胙肉,這種特殊禮遇非同尋常,弘歷當時也是明白的。他85歲時回憶說:“雍正元年正月,皇考召予至養(yǎng)心殿,以肉一臠賜食,而和親王未與也。予嘗之,味純美而不辨何肉,皇考亦未明諭,敬識之勿敢忘。踐阼后,回憶是日正祈谷禮成后,圣意必以初元郊祀,將予后日克承大寶,上告昊穹,付托之重,已定于此時矣。”又同年年底,康熙帝逝世一周年,按理雍正應親往景陵祭拜,卻命弘歷代自己前去。乾隆帝78歲時提及這段往事:“雍正元年,皇考曾兩詣景陵,冬至月屆,皇祖周年大祭,俯允諸王大臣之請,因停往謁,命予恭往代祭,實不無深意也,時予年十三。”
應該說,包括弘歷本人在內(nèi)的一些人對雍正帝這些舉動的含義是清楚的,只是心照不宣而已。還有一點可以注意到:弘歷的生母鈕祜祿氏,本為藩邸格格,雍正時,封熹妃,進熹貴妃,位分僅在皇后之下;而弘時的生母李氏藩邸時已為側(cè)福晉,雍正間僅封齊妃;弘晝的生母耿氏,亦為藩邸格格,但年齡、資格長于鈕祜祿氏,僅封裕嬪、裕妃;弘瞻的生母劉氏,僅封謙嬪。終雍正之世,這四位皇子的生母中,只有鈕祜祿氏得封貴妃,位分最高?!澳敢宰淤F”,由此可以推想到,哪一位皇子該是雍正帝屬意的繼承人。
景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市。
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弘瞻像。
雍正在位,弘歷和弘晝朝夕相處,友愛頗深,但一旦弘歷登上了寶座,身份和關系驟然變化。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兩者之間不容易取得一個平衡點。弘晝要在往常平等相待的弘歷面前俯首稱臣,內(nèi)心未必能平靜;而乾隆帝對這位曾是帝位潛在競爭者的弟弟,也未必不心存芥蒂。弘晝性格驕亢,盛氣凌人,滿朝文武都畏懼他。有一次,他和軍機大臣訥親鬧意見,竟不顧體面,拔拳相向,當眾毆辱訥親。他又奢侈貪財,雍正藩邸的私產(chǎn)悉歸所有,在王公宗室中是首屈一指的豪富,還想索要雍親王原府邸。乾隆帝以此府為兩代龍飛之地,不宜作為王府,斷然拒絕他的要求,而將原雍親王府改為禮佛的喇嘛廟——雍和宮。弘晝以御弟的身份,言語不甚檢點。有一次乾隆帝命他在正大光明殿監(jiān)試八旗子弟,乾隆帝遲遲未退席,弘晝請皇帝退朝就食,乾隆怕八旗士子習性頑劣,夾帶作弊,仍未退朝。弘晝發(fā)起小脾氣來,對皇帝說:“你難道連我也不相信,怕我被士子們買通了嗎?”對皇帝說這種話,極不恭敬。乾隆帝很不高興,但沒有說話,即退朝走了。有人提醒了弘晝,第二天,弘晝向皇帝請罪,乾隆告誡他:“昨天,如果我答復一句,雙方頂撞起來,你就該粉身碎骨了。你的話雖然不好聽,但我知道你內(nèi)心友愛,故而原諒了你,今后要謹慎,不要再說這種話了。”小小的言語失檢,在專制統(tǒng)治者面前,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即使親兄弟也不例外。乾隆帝為了改變清前期宗室王公干預朝政的習慣,對皇親國戚,包括自己的弟弟在內(nèi),在名位和生活上給以隆重的優(yōu)遇,但政治上要求很嚴格,不許干政,還經(jīng)常借些小事對他們敲打敲打,提醒他們循禮守分,不要忘乎所以?!吧霞次缓?,優(yōu)待和、果二王(即和親王弘晝、果親王弘瞻),每陪膳賜宴,賦詩飲酒,殆無虛日。猶必時加訓迪,不許干預政事,保全名譽?!?sup>乾隆十七年(1752)和親王弘晝與裕親王廣祿、履親王允祹、慎郡王允禧、順承郡王臺斐英阿奉命盤查倉庫,這本來是例行公事,這些王爺們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想不到皇帝卻借此做文章,責他們“未能盡心”,要議他們的罪。宗人府哪敢得罪這些鳳子龍孫,議革他們所兼的都統(tǒng)或罰都統(tǒng)俸餉,請皇帝在兩種處分中,任擇其一。乾隆很不高興,指責宗人府“兩議請旨……故意嘗試,甚屬取巧……如此瞻徇,豈受其請托耶?抑借以傾陷耶?”
將宗人府王公嚴加議處,命都察院嚴察議處。都察院的官吏們接到這一棘手的案件,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道皇帝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只得從嚴議處,革去王爵。不料乾隆帝又大發(fā)脾氣說:“王公等非干大故,從無革去王爵、降為庶人之理,都察院果以此議為當乎?否乎……明知朕必不革去兩親王兩郡王,而故如此立議,以為可以立身無過,而于朝廷之體制,事理之當否,概不之論,是豈大臣實心敬事之道……乃諸臣議事,一不衷之于理,非以嘗試取巧,則以從重而恩出自上為自全之術,無以實心為國家任事者,朕將奚望,亦甚自慚?!?sup>
結(jié)果,王爺們罰王俸一年,而都察院官員們俱革職留任?;实鄣奶焱呱钅獪y,這無非要讓王爺們知道:自己是絕對的權威,對任何人都可以生殺予奪。同時,也告誡百官們:即使皇親國戚,也必須依法處理,既不許徇情包庇,也不許故意重處,以避嫌疑,而把處理的責任推到皇帝身上。
弘晝錦衣玉食,但在專制皇權的壓抑下,不得不小心謹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喜歡聽戲曲,專愛弋陽腔,家中養(yǎng)著戲班子,自己將舊劇戲文改寫,用弋調(diào)演唱,大概改寫的水平低下,客人們掩耳厭聽,而弘晝樂此不疲。又因長期抑郁寡歡,養(yǎng)成一種變態(tài)心理,無聊地演習自己的喪禮,制訂了死后的喪禮儀式,自己高坐院子里,裝成活死人,陳設各種冥器,命王府的護衛(wèi)仆從供飯哭祭,自己則吃著祭品,以此自娛。弘晝死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57歲。
乾隆帝的幼弟弘瞻,謙妃劉氏所生。乾隆即帝位時只有兩歲。這位小弟弟似乎從小就對哥哥懷著畏懼的心理,因他幼時常住在圓明園,故稱圓明園阿哥。有一次,幼小的弘瞻在園內(nèi)玩耍,乾隆帝看到了他,召他近前想和他說話,他卻害怕皇帝哥哥,一溜煙跑掉了。乾隆帝滿心不高興,不好責怪小孩子,把太監(jiān)們罵了一頓。弘瞻長大以后,善作詩詞,且富藏書,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詩人沈德潛。雍正帝的第十七弟允禮,封果親王,頗受信任,乾隆初參與輔政。允禮死于乾隆三年(1738),死后無子,即以弘瞻過繼。允禮“在諸王中較為殷富,弘瞻既得嗣封,租稅所入,給用以外,每歲贏余,不啻巨萬”,但弘瞻性儉嗇,積聚許多錢財,對待下屬很苛刻嚴厲,行為放縱不檢,因開設煤窯,強占平民產(chǎn)業(yè),又曾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牒,他卻上奏要先去打獵,然后再去盛京。乾隆帝對他很不滿意,屢加訓飭。但弘瞻卻以為這些小事情,仗著御弟身份,皇帝不能把自己怎么樣。兄弟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于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爆發(fā),當時審理兩淮鹽政高恒代京師王公大臣販人參牟利一案,據(jù)高恒供稱:弘瞻因欠了商人江起,的錢,派王府護衛(wèi)帶江到高恒處,托售人參,牟利以償還欠債。這件事大失御弟的身份。乾隆帝決心進一步查究,查出弘瞻令各處織造、關差購買蟒袍、朝衣、刺繡、古玩以及優(yōu)伶,只給很少價錢。又朝廷簡派官吏,弘瞻以門下私人囑托軍機大臣阿里袞選用,阿里袞未答應。乾隆帝對此事極為惱火,斥責“弘瞻冥心干與朝政,毫無顧忌,一至于此。此風一長,將內(nèi)務府旗員之不已,外而滿漢職官,內(nèi)而部院司寺,勢將何所不可……朕實為之寒心”。乾隆帝決定要懲戒這位放縱的幼弟,把他一切乖謬的行為揭發(fā)出來,算一筆總賬。弘瞻的生母謙妃壽辰,乾隆未曾加賜稱祝,弘瞻憤激不滿,形之于色,向乾隆帝微詞諷刺,乾隆反駁他:坐擁厚,而侍奉母妃菲薄,反而常向母妃索取財物,“豈為人子者所宜出此耶!”有一次,圓明園“九州清晏”失火,諸王都進園救火,弘瞻住處最近,來到最晚,且和皇子們嘻嘻哈哈,毫無關念之情。又弘瞻和弘晝一起,至皇太后宮中請安,在皇太后座位旁邊跪坐,該處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責備兩個弟弟“儀節(jié)僭妄”、“尚知有天澤之辨哉!”諸罪俱發(fā),弘瞻被革去親王,降為貝勒,解除一切差使,永遠停俸。連弘晝亦因“于皇太后前跪坐無狀”,罰王俸三年,這是乾隆帝和幼弟之間矛盾不和的集中爆發(fā)。弘瞻被革去親王后,閉門家居,抑郁不歡,得病。病危時,乾隆帝親臨視疾,弘瞻在衾褥間叩首謝罪。乾隆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動,嗚咽失聲,拉著弘瞻的手說: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處分,以改變你的脾氣,想不到你會因此得這樣重的病。立即恢復弘瞻的封爵,弘瞻不久即死,時在乾隆三十年(1765)三月,年32歲。
第五節(jié) 理學名師
弘歷幼年時代,父輩的爭權斗爭雖很激烈,但他的生活卻平靜、安定,享受著皇家的富貴尊榮,受到良好的教育。雍正即位以前,他住在雍親王府,和弟弟弘晝分居于東西室。附近有柏林寺,弘歷、弘晝常去玩耍,做皇帝后,他對這個地方很眷戀,重修柏林寺時,他題寫碑文說:“人之情雖善忘,而孩提時事,或不忘者,以其見聞久而孺慕切也。茲寺之葺,其不可已者以此?!?sup>二百多年以來,柏林寺之名相沿未改,它坐落在今雍和宮東側(cè),為北京圖書館之古籍部。
柏林寺。
弘歷、弘晝6歲時讀書,書房在如意室,起初似乎沒有正式聘請老師。在他們9歲時,胤禛給兩個兒子請了一位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啟蒙授讀。福敏為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但官運不佳,20余年未得升遷。福敏服膺程朱理學,為人方正耿直,寬容有度,“公嚴氣正性,凜不可犯,習之處,開心吐懷,廓然無城府”。且教讀有方,對學生嚴格要求。弘歷對他十分尊敬,終生感念師恩。說他:“循循既善誘,嚴若秋霜披?!?sup>大概因他教讀皇子有功,雍正三年(1725)放外任,署浙江巡撫,又署湖廣總督,內(nèi)調(diào)為吏部尚書、左都御史、協(xié)辦大學士等職。他做官的本領似屬平常,雍正末,屢遭譴責。到他的學生登上帝座,又一次發(fā)跡,擢武英殿大學士,加太保。乾隆帝說“先生服官,政績無所表見,而方正嚴憚,且能多方誘迪,于課讀為長。余初就外傅,始基之立,實有以成之,故每追念不置云”
。
雍正即位后,弘歷、弘晝成了皇子,身份提高了,對他們的教育也不同了。雍正始設上書房,上書房在乾清宮附近,屋五楹,北向。并制定了教育皇子的嚴格制度。雍正元年(1723),聘請徐元夢、張廷玉、朱軾、嵇曾筠四人為師傅。按從前的規(guī)矩,皇子拜師,彼此長揖,雍正帝特別重視兒子們的學業(yè),尊重他們的師長,命在懋勤殿,向四位老師行拜見之禮。這四人中,徐元夢是滿族,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資歷最老,康雍乾三朝都曾授皇子讀書,他是精通滿語的專家,擔任宮廷的滿語教習,不久因罪去職,故教讀弘歷的時間很短。張廷玉,安徽桐城人,是雍正朝最受寵信的大學士,撰旨任務繁忙,很少有時間參加教學,但他長在北京,管理翰林院,有時也去上書房察看,對皇子們的教育稍有影響。嵇曾筠,江蘇長洲人,康熙四十五年(1707)進士,是一位水利專家,入值上書房不久,即出為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長期在外治河,未實際教讀。這四人中,只有朱軾教學最久,故乾隆詩中說:“皇考選朝臣,授業(yè)我兄弟。四人胥宿儒,徐(元夢)朱(軾)及張(廷玉)嵇(曾筠)。設席懋勤殿,命行拜師禮。其三時去來(原注:徐未久得罪去,張以書寫諭旨事繁,旬月中偶一至上書房,嵇則出為河督。惟先生常至書齋,為余兄弟講授),可亭則恒矣(引者按:可亭即朱軾)。時已熟經(jīng)文,每為闡經(jīng)旨。漢則稱賈董,宋惟宗五子(原注:謂周程張朱)。恒云不在言,惟在行而已。如坐春風中,十三年迅耳?!?sup>
朱軾(1665—1735),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他從知縣開始,歷任主事、郎中、陜西學政,頗有政績??滴跄┕僦琳憬矒幔卫礤X塘江工程,亦有成效,擢左都御史。雍正時,入值上書房后,晉吏部尚書、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朱軾是著名的理學家,研究《禮記》,又精明能干,躬親治事,政務雖繁,不廢學問,生活則很儉樸?!肮珵檎?,練達有體。自為縣及浙撫,未嘗假賓佐,摘伏多洞中,吏不能為奸,政事之外益著書”,“自諸生至宰相,食不二味,衣不鮮華,而愛國忘家,唯民休戚是念,凡所學必以身踐之”
。朱軾服膺宋朝張載的學說,主張身體力行,后來乾隆帝也經(jīng)常強調(diào)這一點,可能是受老師的影響。他擔任師傅時,弘歷兄弟12歲,“已熟讀詩書四子書,背誦不遺一字”,學業(yè)已有良好的基礎,但尚待進一步培育深造,他們的性格氣質(zhì)以及興趣愛好,則尚在發(fā)育變化,并未定型。朱軾的教導,對于乾隆帝性格、志向、知識、愛好的形成,起了很巨大的作用。他根據(jù)皇子們已有的程度,教讀《易經(jīng)》、《春秋》、戴禮以及宋儒性理諸書、《通鑒綱目》、《史記》、《漢書》、唐宋八家之文,向皇子們講解儒家經(jīng)典以及理學的精蘊奧義,兼及社會現(xiàn)實、民生疾苦、前朝歷史。所謂“學術醇正、望重朝端”、“朕自幼讀書宮中,常聞講論”,“今上(按:指乾隆帝)在藩邸時聞公講生民休戚,歷朝治亂甚悉”
。朱軾所講是儒家那套修齊治平、帝王南面之學,他確實成功地按儒家的模式,參與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賦予他必要的觀念、知識和能力。乾隆帝對這位老師十分尊敬,即位以前,他給朱軾贈詩,可見他的景仰之心:
早歲承綸,成童授簡編。
芳規(guī)看表帥,函丈獲周旋。
……
十載如旬日,高山復大川。
汲長難試綆,質(zhì)魯記窺淵。
惟借開陳力,常資接引緣。
前途粗省識,往笈事精研。
方示尋鄒屐,旋招泛汨船。
高深終莫測,言象未忘筌。
雍正死時,朱軾方被派赴浙江勘視海塘,走到半路上,乾隆即位,由于他長期住在宮中,未自建藩府,又不交接外官,所認識和了解的官員極少,他想到的第一個可靠而又能干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朱軾,立即召朱軾折回北京,協(xié)同總理事務。在短短一年時間內(nèi),朱軾和乾隆帝關系特別密切,“公以舊學重臣,日趨內(nèi)廷,辰入酉退,屢陳便宜”。乾隆初政,以寬大糾正雍正的嚴刻,這一方針的制定與執(zhí)行當與朱軾有關。袁枚為朱軾撰寫的《神道碑》中說:“公奉世宗詔,侍皇上青宮最久?;噬系菢O未一載,仁言圣政,重累而下,九州八陔,靡不異音同嘆,慶堯舜復生。然則公啟沃之功可以想見,而公之風概,又豈可求諸唐虞下哉!”
可惜朱軾到乾隆元年(1736)九月即病死,年70歲。在乾隆帝急需支持、幫助的時候匆匆地離開人世,使新皇帝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只能使用雍正留下的大臣們,無法組成自己所熟悉、所信賴的新的工作班子。
即使朱軾學問優(yōu)長,久侍講幄,可是他的官位已高,兼職繁多。教讀期間,他曾往江浙修海塘工程,協(xié)助怡親王允祥管理畿輔的水利營田,允祥死,又歸他主管。他事務繁雜,精力分散,雍正帝為了不耽誤兒子們的學業(yè),又于雍正元年(1723)六月聘請了一位專任教師蔡世遠。蔡在對乾隆的教育上,和福敏、朱軾一樣,起了重大作用。后來,乾隆帝只承認這三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師,為了尊敬他們,稱他們?yōu)椤案}埡蚕壬?、“朱可亭先生”、“蔡聞之先生”?/p>
《御纂性理精義》,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蔡世遠,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是張伯行、李光地的門生,曾協(xié)助李光地編纂《性理精義》,這本書也是后來弘歷、弘晝兄弟學習的課本。蔡世遠是一位教育家,他和父親兩代主持福建鰲峰書院?!笆侄▽W約,躬行率先,儒風大振。父子相繼為全閩學子師,前此未有也?!?sup>蔡世遠入值上書房后,雖得了禮部侍郎的官銜,但并無實際兼職,故能致力于教讀,“侍直內(nèi)廷十年,卯入而酉出,未嘗一日輟”
。蔡是一個崇拜宋儒的純正的理學家,他稱:“宋朝當理學昌明之會,周程張朱,比肩而起,德性學問之功,昭昭若揭天壤?!?sup>
其講學的內(nèi)容,自然也是這一套,“公侍皇子,凡進講四書五經(jīng)及宋五子之書,必近而引之身心發(fā)言處事所宜”,“自身心以至治平之道,一以程朱為訓,而必本于誠”
。乾隆帝雖然對理學有一些不滿的言論,但綜觀其一生,其言行仍不出程朱理學的牢籠,這當和他三位理學家老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而蔡世遠對乾隆帝的作用十分重要,乾隆一生崇奉韓愈文、杜甫詩,即是受蔡的影響。乾隆自己說:“所從之師雖多,而得力于讀書之用,莫如聞之先生……皇考命入尚書房授讀,余時學為古文,先生謂:當以昌黎為宗,且言惟理足可以載道,氣盛可以達辭,至今作文資其益?!?sup>
乾隆帝自認得益于蔡世遠,而蔡的見解與桐城派的文論極為相似,這也并不奇怪,因為蔡世遠和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方苞正好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弘歷和這位老師的關系很親密,蔡世遠得病,弘歷寫詩送給他:
早日披衣喚小僮,新裁柔翰走詩筒。
問師冷日迍邅景,憶我春風坐臥中。
表現(xiàn)了師生間噓寒問暖的融洽之情。蔡世遠死于雍正十二年(1747),沒有來得及看到自己的學生登上帝座。他著有《二希堂集》,自稱“學問未敢望朱文公(按:指朱熹),庶幾其真希元(按:指真德秀)乎!事業(yè)未敢望諸葛武侯(按:指諸葛亮),庶幾其范希文(按:指范仲淹)乎!名二希堂之旨以此”。弘歷曾為此書作序。后來,乾隆在養(yǎng)心殿辟“三希堂”,收藏歷代名家法帖,他所以命名“三希”可以作三種解釋,一是希賢、希圣、希天;一是藏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一是蔡世遠有“二?!?,自己欲希蔡世遠之“?!?。由此可見,乾隆對自己這位老師也是欽佩之至。
乾隆的老師,除以上提到福敏、朱軾、蔡世遠以及徐元夢、張廷玉、嵇曾筠之外,還有一些人在雍正年間入值上書房,陪侍讀書。雍正七年(1742)有顧成天,八年(1743)有蔣廷錫、胡煦,九年(1744)有邵基,十年(1745)有鄂爾泰,十二年有梁詩正,其他還有蔡珽、劉統(tǒng)勛、任啟運、戴瀚等人。乾隆帝后來追憶當年上書房的舊人說:“皇考重英賢,率命書房走。鄂(爾泰)蔣以閣臣,蔡(珽)陳(法)列卿九。胡(煦)、顧(成天)、劉(統(tǒng)勛)、梁(詩正)、任(啟運)、邵(基)、戴(瀚)來先后。其時學亦成,云師而實友。不足當絳帷,姓名茲舉偶。”他認為:這些人實際上不是自己的老師,真正的老師是福敏、蔡世遠、朱軾三人。乾隆皇帝自稱于福敏“得學之基”,于蔡世遠“得學之用”,于朱軾“得學之體”。
故宮三希堂內(nèi)景。
第六節(jié) 同窗知己
和弘歷、弘晝一起讀書,關系最親近的有兩人。一是誠親王允祕,一是平郡王福彭。
允祕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四子,也是最小的兒子,于弘歷等是叔輩,卻比弘歷小5歲,賦性聰穎,得康熙鐘愛。雍正帝說:“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所鐘愛。”弘歷被康熙養(yǎng)育宮中,就和允祕生活在一起,故弘歷說:“每憶髫童際,親承圣祖恩……辟咡依前膝,含飴共夕飧。七齡叔敏達,十二我愚芚?!?sup>
這是弘歷描寫康熙和他們兩個孩子一起進膳的情形。雍正即帝位,設上書房,允祕年幼,和兩位年齡稍大的侄子弘歷、弘晝一起讀書,也在一起賦詩飲酒,寫字賞畫,游春踏青,泛舟娛樂。《樂善堂全集定本》中留下了與二十四叔(允祕)賦詩、行獵與郊游的若干詩篇,其中一首說:“近歲恩加渥,書齋業(yè)共敦。文章森義府,翰墨煥崇垣。緗帙循環(huán)誦,瓊編次第翻。數(shù)曾相賞析,幾度易寒暄。講學欣同幄,延師更一門。曉晡常并席,歲臘偶開樽。聯(lián)騎趨香陌,輕舟泛御園。騄驪工步驟,鸞鳳必騰騫?!?sup>
這首長詩描寫他們一起在書房攻讀課業(yè),論文誦詩,而且同席飲食,同游共樂的情形。他對這位年輕的叔父甚為稱贊敬重,說他“性情恒靜正,體貌更恭溫。尚友希千載,成文易百言。夙嘗勤典籍,頻自惜朝昏。深領書中味,渾忘戶外喧”??磥?,允祕是一位溫文爾雅、勤奮讀書、才學出眾且超脫于世事塵務的謙謙君子。允祕與弘歷、弘晝同時得封親王,他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享年58歲。
弘歷另一位親密的同學是平郡王福彭,努爾哈赤的八世孫,屬于代善、岳托一支。岳托因戰(zhàn)功始封克勤郡王,后世改稱平郡王(乾隆中葉又恢復原名克勤郡王),是清代世襲罔替的八家“鐵帽子王”之一。論歲數(shù),福彭比弘歷大3歲,論輩分,弘歷、弘晝是福彭的祖父輩。福彭是偉大文學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親表兄,他的生母曹氏是平郡王訥爾蘇的嫡福晉,即是曹寅的親生女。福彭英年早慧,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賞識,是王公子弟中的佼佼者。早年即被康熙皇帝看中,養(yǎng)育宮中讀書,“王幼而侍圣祖仁皇帝宮中,躬承恩眷”,這是不同尋常的優(yōu)遇??滴醯膶O子太多,近百人,有許多他連相貌、名字也不知道,更不要說進宮和皇帝一起生活。乾隆皇帝到11歲時才被祖父賞識,入宮讀書。乾隆帝視為不世之榮,一輩子感銘不忘,福彭以遠支宗室的幼童而被養(yǎng)育宮中,更為難得。若非福彭聰明絕頂,才智過人,一定得不到這樣的令許多權貴羨慕的優(yōu)遇。
雍正六年(1728),弘歷、弘晝已滿18歲,無論學業(yè)上、性格上、身體上都已發(fā)育成熟。比他們大三歲的平郡王福彭被挑選入宮,陪同皇子們讀書,這是雍正帝希望品學兼優(yōu)的福彭能夠影響弘歷、弘晝,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從此,福彭成了皇子們的同窗摯友。這時,由于福彭之父訥爾蘇已獲罪革爵,福彭嗣封平郡王。雍正八年(1730),福彭奉詔代雍正帝前往盛京,修理祖陵前的水道,臨行前,弘歷寫序贈送。不久,福彭又被派管理旗務,署都統(tǒng),擢宗人府宗正。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在辦理軍機處行走,是當時最年輕的一位軍機大臣,可見雍正帝對他的器重。當時,清軍和準噶爾作戰(zhàn),在和通泊失利,潰不成軍,前線營伍混亂,需要一位有膽略、有才能的統(tǒng)帥去收拾殘局,整頓軍隊。清廷不乏能征慣戰(zhàn)的宿將,而雍正帝都沒有看中,偏偏選上了只有25歲的福彭。雍正十一年,任命他為定邊大將軍,馳往邊關,肩負起前線的軍事重任。福彭和弘歷兄弟,同窗六載,友誼甚深,可稱莫逆之交,臨行之日,弘歷送行到清河,賦詩三首贈別。其一云:
武略文韜藉指揮,書齋倍覺有光輝。六年此日清河畔,君作行人我獨歸。
這首詩表現(xiàn)了同學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乾隆帝在即帝位前所作的《樂善堂全集定本》中,贈給福彭的詩文甚多,他對這位同學推挹備至,稱贊福彭“年雖少而器識深沉,謙卑自牧,嫻學問,通事理”,又說“王器量寬宏,才德優(yōu)長,在書室中與之論文,每每知大意,而與言政事,則若貫驪珠而析鴻毛也”
。在福彭赴前線以后,弘歷對這位摯友眷念甚深,在和福彭離別的一周年,他寫詩:
徘徊倚石欄,閑望抒清吟。
卻憶昨年秋,今夕送知音。(原注:癸丑年八月三日平郡王奉命西征)
邊陲渺天末,颯沓霜風侵。
撫景懷契闊,躊躇思不禁。
南仲方出車,頡利未生擒。
月明人盡望,壯士秋思沉。
又一個秋夜雨中,弘歷躺在床上,回想起當年雨中和福彭駕舟游覽的情形:
夜涼霜簟好安眠,芭蕉響滴殘夢醒。
醒后悠悠動遠思,思在龍堆連霜嶺。
如心居士(按:指福彭之別號)在軍營,年來王事勞馳騁。
即此清涼夜雨秋,行帳殘燈懸耿耿。
……
猶憶去年煙雨中,綠蓑共泛滄波艇。
借有好風吹送詩,知君應在三秋領。
在某個冬夜,弘歷住在溫暖的房中,卻想起萬里以外的福彭天寒戍邊的辛苦,又寫詩:
暖閣董爐刻漏移,閑情萬里憶相知。
高齋趣永三余樂,絕塞風寒列戍悲。
約計凱旋應指日,欲緘書寄更無期。
難堪剪燭清吟夜,念到寒更毳幙時。
從這些贈詩中,可見弘歷與福彭同學六載,相交之懇摯,友誼之深厚。
福彭駐節(jié)烏里雅蘇臺、科布多、鄂爾坤等城,又筑城額爾德尼昭,治軍有方,頗著勞績。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死,乾隆繼位,立即召福彭回京,協(xié)辦總理事務處。這一機構(gòu)在雍正帝喪期內(nèi)是代替軍機處的最高中樞機構(gòu)。福彭的地位僅次于兩位皇叔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而在鄂爾泰、張廷玉、訥親之上??磥?,乾隆帝非常賞識和倚重這位老同學,他的政治前途正未可限量。但情況的發(fā)展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盡管福彭年輕有為,又當乾隆帝正在用人之際,福彭仍屬于乾隆初年政治舞臺一瞬即殞的明星,未能大展其抱負。原因是:乾隆帝鑒于清前期宗室王公把持政局、屢次釀成內(nèi)部斗爭,決心鏟除宗室干政的舊習,將所有親王、郡王排斥于中樞機構(gòu)之外,為貫徹這一政治原則,連自己的知心好友福彭亦不例外。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裁撤總理政務處,恢復軍機處。允祿、允禮和福彭從優(yōu)議敘或議敘,但均未進入軍機處,這樣,才學優(yōu)長的福彭成了乾隆初政治改革的犧牲品,斷送了他的政治前程。從此以后,歷經(jīng)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無宗室王公進入軍機處者。直到1860年北京政變后,慈禧太后與奕訢鋤滅肅順等。奕訢加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又開晚清宗室柄政之局面。
福彭雖有才能,與乾隆同窗至好,一度被重用,但由于乾隆帝銳意革新,只給宗室王公優(yōu)厚的待遇,不使他們掌政,故福彭失去了一展政治才能的機會,后來雖曾管理過正黃旗、正白旗事務,但未曾大用。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福彭病逝,年40歲。諭旨稱:“平郡王宣力有年,恪勤素著。今聞患病薨逝,朕心深為軫悼。特遣大阿哥攜茶酒往奠,并輟朝二日。”這是特殊的禮遇,乾隆帝對這位昔日同學懷有很深的感情。
和乾隆帝同學的除弘晝、允祕、福彭之外,允禧也是交誼很深的伴侶。允禧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雖為弘歷叔輩,但為同齡人,僅長8個月。早在弘歷受知于康熙、被養(yǎng)育宮中時,兩個小孩子就結(jié)下了友誼。據(jù)弘歷說:自己入宮時,“諸叔父咸善視予,而二十一叔尤肫然有加也”。允禧則稱:“康熙六十一年,爰命皇四子寶親王(按:即弘歷)入侍內(nèi)廷,以示寵異。是時,王年方舞勺(按:指12歲),而予齒亦埒,相對甚歡。及皇上(按:指雍正帝)紹登大寶……每入覲皇上時,遇王輒承獎許,把握深談,大有乳水之合?!?sup>
可見他們二人幼年結(jié)交,極為投合。從允禧的文章中看,他只在入覲雍正帝時,才和乾隆帝相遇,可見他未在上書房與弘歷同學。
但允禧文武雙全,善騎射。據(jù)說康熙帝曾命允禧教弘歷射箭,允禧能夠教同齡的弘歷,可見他身手不凡。他又好讀書,擅長書法繪畫,“詩筆清秀,擅名畫苑”
,自署紫瓊道人,畫風似董源、文征明。弘歷對允禧的詩才畫筆很欽佩,屢次和詩索畫,稱贊他:“吾叔乃詩篇,裁句清而好。近復參畫禪,頗得畫中道?!?sup>
有一次,弘歷寫詩給允禧,索取詩畫,詩云:“胸中早貯千年史,筆下能生萬匯春……瓊瑤乞并縑緗惠,景仰還期步后塵”
,此詩表現(xiàn)了他對允禧的傾倒。允禧送給他詩畫后,弘歷又寫詩三首志謝,再一次表示贊美之情,其中一首是:
南華秋水一泓新,撫景悠然覺爽神。
已愧征詩裁下里,還叨步韻詠陽春。
心情近似天邊月,花竹聊充榻上賓。
桂露滿瓶熏手讀,恐教仙藻污凡塵。
弘歷還有兩位叔叔,一個是二十二叔允祜,也和弘歷同年,雍正十二年(1734)封貝勒;另一個是允祁,比弘歷小兩歲,雍正八年(1730)封鎮(zhèn)國公,乾隆登基后,晉貝勒。當康熙逝世時,他們尚未成人,由雍正養(yǎng)育宮中,亦應在上書房和弘歷一起讀書,但弘歷從沒有說起和他倆同學,也沒有唱和的詩或一起游玩的記載??滴醯鄣男鹤釉熟⒃熟?、允祁、允祕,他們的生母地位均不高,唯允祕得康熙厚愛,能與弘歷、弘晝一起讀書,且早封誠親王,其他三人可能在另處讀書。而雍正帝最為寵信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其子弘曉于雍正八年(1730)襲怡親王爵,雍正帝命他在宮中讀書,與弘歷兄弟亦為同學,弘歷和弘曉交往甚疏,早年詩文中也從未提到弘曉。乾隆即位不久,曾責弘曉“性耽安逸,不知黽勉向?qū)W,以副皇考期望之意,屢煩圣心,降旨訓飭。而王仍未能悛改,皆朕所親見者”。乾隆帝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同學,即蒙古活佛章嘉三世,他幼年穎悟,雍正二年(1724),奉召入宮讀書,時年7歲,比弘歷小5歲,這是我們所知乾隆帝唯一的一位非皇室的同學。
第七節(jié) 讀書生活
雍正帝設立上書房,聘請名流宿儒為老師,以教育皇子們,制度和管理很嚴格?!拔覈抑?,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即皇孫、皇曾孫亦然。既選京堂翰林以分課其讀,復派大學士、尚書數(shù)人以總視其成,更簡滿洲、蒙古大臣、侍衛(wèi)等以肄之國語騎射,長幼相聚,昕夕程功?!?sup>乾隆帝就是在這種嚴格的書房生活中接受了十多年教育。據(jù)目睹皇子們上學情形的趙翼說:他在軍機處值班,每逢早班,五鼓入宮,這時各部院的官員還沒有到來,只有幾名內(nèi)務府蘇喇來往應差。“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程課。未刻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騎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惟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了然于胸中,以之臨敵,復何事不辦?”
趙翼所見是乾隆前期的事,而這正是沿襲了雍正以來的做法。人們說:清代皇帝雖出于少數(shù)民族,但他們的才能、品質(zhì)以及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更勝于漢、唐、宋、明的一些帝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原因是培育皇室成員的一套教育制度很正規(guī)、很嚴格,這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四書纂箋》,康熙朝刻本。
弘歷等學習非常勤奮、非常專心,成天誦經(jīng)研史、吟詩作文,或者騎馬射箭,每天學習的時間約在10個小時以上。他的老師蔡世遠“侍值內(nèi)廷十年,卯入而酉出,未嘗一日輟”,老師在宮中滯留的時間,大體上就是學生們的學習時間。人們稱贊他們“朝有課,夕有程,寒暑靡間”
?!盎仕淖樱ㄖ负霘v)無日不酌古準今,朝吟暮誦,無日不構(gòu)思抽秘,據(jù)案舒卷?!?sup>
皇子們讀書的上書房,在乾清宮左,五楹,面北向,皇帝在乾清宮可以聽到上書房的讀書聲,故乾隆帝有《每御乾清宮,輒聞尚書房諸皇子誦讀聲,欣然會心,兼憶舊況詩》。雍正帝很關心兒子們的學業(yè),萬幾之暇,親自到上書房考察課程。雍正七年(1729),他來到書房,一時興至,執(zhí)筆展紙,揮灑宸翰,寫了一副對聯(lián)“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賞給弘歷、弘晝。雍正帝擅長書法,這副對聯(lián)寓意深切,寫得蒼勁有力,兄弟倆掛在書房中作為座右銘。后來,弘歷專為此寫了兩篇論文,解釋并發(fā)揮對聯(lián)的含義。
雍正帝御筆。
弘歷的讀書處在上書房,平日居住在西二所。雍正五年(1727),他和皇后富察氏結(jié)婚時,即以此處為新房,其后將西二所改建升格,稱重華宮。乾隆帝認為:這是一座有紀念意義的建筑,里面貯藏著青少年時代的日用舊物,包括康熙、雍正和乾隆母親所賜物品,富察皇后的遺物(富察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以及皇子時代的衣服和用品。“重華宮為朕藩邸時舊居,朕頻加修葺……現(xiàn)在重華宮陳設大柜一對,乃孝賢皇后嘉禮時妝奩,其東首頂柜,朕尊藏皇祖所賜物件,西首頂柜之東,尊藏皇考所賜物件,其西尊藏圣母皇太后所賜物件。兩頂柜下所貯,皆朕潛邸時常用服物?!?sup>重華宮前有樂善堂,則為乾隆青少年時代的書房。舜所謂“樂取于人以為善”,后漢東平王所謂“為善最樂”。乾隆自稱:“于大舜之善與人間,雖有志而未逮,而東平王之為善最樂,則不敢不勉焉?!?sup>
因而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樂善堂”,他未即位前所寫詩文,亦以“樂善堂”為名。
弘歷等有時不住在宮內(nèi),隨處所至,均有書房,如南海瀛臺附近的補桐書屋,即為其幼年讀書處之一。他自己說:“雍正二年,在此讀書,屈指至今二十年矣。”還寫詩說:“三千插架有蕓編,占畢明窗憶向年。舊學商量無寸進,補桐書屋自依然?!?sup>
南海的日知閣也是他讀書的地方,故他將自己所作一些短篇輯為《日知薈說》。圓明園中,弘歷起先住桃花塢(此地后改名“武陵春色”),以后移居長春仙館,桃花塢內(nèi)有兩處書房,其一為“樂善堂”,與大內(nèi)重華宮前的“樂善堂”同名,這是非常幽靜別致的去處,“余有書屋數(shù)間,清爽幽靜,山水之趣,琴鶴之玩,時呈于前。菜圃數(shù)畦,桃花滿林,堪以寓目。顏之曰‘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取于人以為善之意也”
。此外,弘歷還去過南苑與避暑山莊,故南苑行宮有蔭榆書屋、裕性軒、澹思書屋,避暑山莊有萬壑松風等處,都是他曾經(jīng)讀過書的地方。
乾隆帝《樂善堂全集定本》目錄。
對弘歷的教育是用理想的封建帝王的模式來陶冶他、鑄造他。他朝夕諷誦,從四書五經(jīng)中尋求智慧和哲理,從歷史書籍中體會帝王的統(tǒng)治術,從宋代理學家的著作中鉆研性命理欲的一套大道理。應該說,這種教育是相當成功的。歷史上的帝王還很少有像他這樣長期、嚴格、系統(tǒng)地受到教育。青年時代,他寫作大量經(jīng)說、史論、序跋、詩賦。雍正八年(1730),曾將所作輯成《樂善堂文鈔》14卷,至乾隆元年(1736),作品更多,正式刊刻為《樂善堂全集》40卷,乾隆二十三年(1759)對這個刻本不滿意,進行刪削,成為《樂善堂全集定本》30卷,此外尚有《日知薈說》。這是弘歷讀書時的課業(yè)與作品,可以窺見其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他還學寫過枯燥呆板的八股文,但后來編文集時乾隆帝命令把八股文刪去。
弘歷早年服膺宋儒,尤其推崇朱子。他認為:漢以后大道淪喪,宋代理學家們振廢絕續(xù),使道統(tǒng)得以恢復、發(fā)展,功在不朽。他的詩中說:
自漢迄宋初,道昏人如醉。
二程實見知,主敬標赤幟。
朱子集其成,經(jīng)天復行地。
絕續(xù)遞相衍,斯文統(tǒng)緒寄。
他在許多文章中講論內(nèi)圣外王之學,發(fā)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標榜仁義道德,和當皇帝后所寫的經(jīng)筵講義差不多。他說:“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故德盛者王,德衰者滅”,“上下一心,君臣相德,天下乂安,民受其?!?sup>
,“圣帝明王為治,莫不以禮為本,然后漸之以仁,摩之以義,和之以樂而天下化成”
。當然,他也很懂得,單靠儒家那套仁義的說教還不能進行鞏固的統(tǒng)治,武力和刑法也是不可缺少的統(tǒng)治手段,因此也講恩威并施,“以威御之則還而不至于不遜”
。
枷椅。
他似乎特別喜愛歷史,所寫史論五十余篇,還有許多詠史詩,議論各個朝代的統(tǒng)治特點,許多皇帝和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上下古今,褒貶評騭,探討他們的施政得失,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弘歷眼界很高,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瞧得上的,真是睥睨千古,無足當意者,只勉強選取了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三個人,但認為漢文帝雖賢而輔佐乏人,宋仁宗才能亦不足,只有唐太宗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文皇(即唐太宗)治世功,在漢文景右。斗米值三錢,太倉粟腐臭。關東暨嶺南,開門夜無寇。論古緬遐思,治功非幸覯。文貞(按:指魏徵)立朝端,彌縫而匡救。九重亦虛己,勤政夜繼晝。勵精圖至治,俗用臻富厚。二十余年間,中外稱明后。”他也指出唐太宗的缺點,如后期的志滿倦政以及家法不正以致身后發(fā)生武則天的“女禍”。值得注意的是,他所寫史論,集中在漢、唐、宋三代。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淫威下,即使貴為皇子,也不敢對近期的歷史(包括明代和本朝歷史)多所議論。只是到了乾隆統(tǒng)治的中后期,他才專心研究明清歷史,翻了許多案,提出許多觀點,為清朝統(tǒng)治尋找意識形態(tài)的根據(jù)。
弘歷資性穎異,讀書勤奮,撰文敏捷,析理透徹。鄂爾泰稱他“動容出辭,溫肅之氣具備,偶聆議論,則窮本探源,有經(jīng)有緯”。福彭說他“每為文,筆不停輟,千言立就,而玄思泉涌,采翰云生”
,張廷玉說他“常不假思索,一揮數(shù)千言立就。清詞邃旨,首尾爛然,數(shù)年來俱不下千篇”
。這些雖然是恭維話,但弘歷確有過人的才能,思敏文捷,故既能處理繁劇的政務,而留下的詩文作品也特別多。
弘歷經(jīng)長期的教育熏陶,對儒家經(jīng)典上的政治教條和歷史上的治亂興亡,十分熟悉,保證了他日后進行統(tǒng)治,得心應手。為了最高統(tǒng)治的利益,他必須按照封建政治原則去行事和施政。他學會了自我克制,壓抑或改變自己的意愿、感情、欲望,一切站在君主的立場上去思考,去判斷,去實施。當然,他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天性、愛好、情緒又往往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譬如,他一生獨攬大權,專斷獨行,而內(nèi)心深處又有不競得失、淡于榮利的思想,他寫過這樣的詩句:“失者何必愁,得者何必喜。我愿世間人,平等觀如是”,“持竿不為貪鱸鲙,天水空明萬慮消”
,不像是操持生殺大權的專制皇帝的口吻。他進行過許多次戰(zhàn)爭,以“十全武功”自詡,但早期作品中強烈地追求和平,厭惡戰(zhàn)爭,“洗盡塵氛永息師,男為其家婦育兒。九州安堵樂雍熙,壯士勇力亦奚為”
,“軍行十萬壯男兒,各各歸家勤耕穡”
。一個模范的封建皇帝,他需要決斷,需要割棄感情,需要掩蓋自己的真實思想,去進行政治角逐。他比普通人處在內(nèi)心世界更加激烈、永遠不斷的矛盾與戰(zhàn)斗之中。
我們沒有看到弘歷青年時代對當前政局有何評論,這對皇子來說是絕不容許的。但在《樂善堂全集定本》內(nèi)有一篇論說,曲折地透露了他的心情。這篇論文的題目是《寬則得眾論》,寫于雍正后期,文章中大力贊揚寬大政治,說:“誠能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己大德,則人亦感其恩而心悅誠服矣!茍為不然,以褊急為念,以刻薄為務,則雖勤于為治,如始皇之程石觀書,隋文之躬親吏職,亦何益哉!”我們知道,雍正帝為整飭吏治而嚴刑苛法,誅戮臣下甚多,人人惶恐不安,而弘歷卻說應該“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己大德”,這不是和當前的政治趨向恰恰相反嗎?他指責為“褊急”、“刻薄”的秦始皇、隋文帝“程石觀書”、“躬親吏職”豈不是正好在為他的父皇作寫照嗎?可以推想:弘歷早就對雍正苛嚴的方針有意見,這篇論文是他真實思想在無意中的流露。雍正帝雖然鐘愛弘歷,并且已寫下密詔,傳位給他,但父子之間性格不同,觀點差異,政治上有分歧,這一點雍正帝似乎早已覺察,曾批評過弘歷。據(jù)乾隆帝后來說:“皇考嘗以朕為賦性寬緩,屢教誡之。朕仰承圣訓,深用警惕?!?sup>
弘歷除學習漢文功課外,還學習滿、蒙文。他精通滿族的語言文字,自稱“國語自幼習之”,他極力提倡滿族要學習滿文,機密的軍機文書有時用滿文而不用漢文。如征討準噶爾時,諭令將軍永常,“所有關系軍機事件,俱用清字具奏”
。為提倡滿文,每御經(jīng)筵,滿漢文并用,自己將御制論說先用漢文讀一遍,又用滿文讀一遍。他又懂蒙古文,自己說:“乾隆八年始習蒙古語。”
能用蒙古語和蒙古族王公們交談,故更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愛戴。他后來還學會了維吾爾語、藏語與金川番語,可算是一位語言學專家。
詩文書畫是弘歷平生愛好。這種愛好在青少年時代已培養(yǎng)起來,年歲越大,興致越濃。他主張寫詩是抒發(fā)性情,反對雕文斲句,“我聞古人語,詩以道性情。題韻隨手拈,易如翻手成”。其詩的優(yōu)點是平易自然,但不經(jīng)推敲,率而成句,缺少詩味。古代詩人中,他最推崇杜甫,其次則是陶淵明、白居易。他說:“大雅止姬周,何人繼三百。卓哉杜陵翁,允擅詞場伯。歌謠寫忠懇,灝氣渾郁積。李韓望后塵,鮑謝讓前席。緬想浣花溪,披讀仰高格。詩史非妄評,良足娛朝夕?!?sup>
表明了他對杜詩的傾倒。他青年時曾經(jīng)學畫,繪畫水平不高,畫作亦少,但很有鑒賞能力,所見歷代名畫很多,流連欣賞,為各種畫幅題詩甚多。
乾隆帝御書《初集詩小序》。
第八節(jié) 田獵、娛樂和其他
乾隆帝微弧射鹿圖。
騎馬射箭是滿族青少年的必修課,弘歷對此極為精通,他11歲就隨祖父往熱河、南苑打獵,曾向第十五叔允祿、第二十一叔允禧學習火槍、射箭。他經(jīng)常和兄弟叔侄或到西廠騎馬射箭,或去南苑行圍打獵,留下了不少詩篇。你看他打獵時興致勃勃,大顯身手:“秋陽皎皎秋風起,千山萬山收紅紫。南苑平蕪曉色寒,游絲白日長空里。我從前歲罷秋圍,經(jīng)年未到南海子。重來歷歷憶舊游,真教見獵心猶喜。黃羊麋鹿?jié)M平郊,捷射爭夸馳騄駬……合圍少試秋草原,驍騰未改舊時美。一馳射中雙兔兒,再馳殪彼一封豕?!焙霘v等馳逐郊原,多么稱心愜意。再看他們在西廠騎射,暮春天氣,落英繽紛,弘歷等一面跨馬揚鞭,彎弓發(fā)箭,一面欣賞著周圍景色:“離離紫陌花,苒苒暮春天。紛紅一以萎,綠楊全鎖煙。可惜流鶯語,驚起曉窗眠。秣我青驪駒,策我珊瑚鞭。乘興聯(lián)騎去,晴郊草芊芊。馳射平原中,隨意娛芳年?!?sup>騎射田獵既是講習武事,也是戶外活動、鍛煉身體、欣賞風景、游覽娛樂的好機會。這些皇室青年長期憋在深宮中,一旦到野外活動,內(nèi)心的歡樂可想而知。弘歷的很多詩中表露了這種心情,他所寫有些習射、田獵詩幾乎就是春游詩,如:“拂柳穿花過小溪,紫騮不用錦障泥。東風可是能裁剪,飄灑香紅散馬蹄?!薄拔骱G辶餮条r,相將此日蕩蘭船。溶溶新漲春蕪合,始識分來似玉泉?!?sup>
這兩首詩從字面和句意上理解是地道的游春和泛舟詩,但他的題目卻是《西廠習射即事》,可見習武田獵和春秋郊游幾乎是一回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盡管弘歷自幼生長深宮,長期在書齋中讀書,還是有一定機會接觸社會、接觸實際。他十分關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了解民間的疾苦。他在御園內(nèi)開辟一小片土地,督促太監(jiān)們種麥蒔菜,以體驗農(nóng)事,他寫詩說:
秋露零場圃,金風氣蕭索。
百谷已告成,呼童庤錢镈。
為地只盈畝,頗可驗耕鑿。
居茲西成候,策杖課收獲。
他經(jīng)營這片土地相當認真,天旱,麥苗枯萎,他命太監(jiān)們戽水澆灌,救活麥苗,“須臾苗盡起,生意良可玩。爾仆聽我言,莫怨體流汗。不見萬頃田,農(nóng)夫遍澆灌”。他出外謁陵、打獵或散步,常常有機會觀察農(nóng)事,和農(nóng)民談話,了解情況。他在一首詩里描寫喜獲豐收時田間的情形相當生動、逼真:
麥苗入夏結(jié)穗黃,東壟西壟碩且長。
老農(nóng)此日走田忙,腰鐮遍割樂歲穰。
笑看黃云各成片,密莖隨手行行亂。
肩挑背負曬檐頭,饘粥有余他不羨。
呼兒莫逐飛來雀,令渠亦識收成樂。
他雖然身居高位,錦衣玉食,還想到農(nóng)民的痛苦,希望當政的人能體恤農(nóng)民疾苦。他在觀看秋收時曾寫下如下的詩:“畦東與畦西,是處竟秋獲。手刈賽疾遲,背負爭強弱。遺秉與滯穗,寡婦亦云樂。吾聞四民中,惟農(nóng)苦莫若。有年谷價低,歉年委溝壑。即今豐稔收,租重主人索。益信為政者,仁民最先著?!?sup>某個冬夜,弘歷坐在暖閣的火爐旁,想到了啼饑號寒的窮人:“地爐燃炭暖氣徐,俯仰丈室慚溫飽。此時緬想饑寒人,茅屋欷歔愁未了。”
盡管這種同情只停留在詩歌詠嘆上,但以帝王之尊,多少表現(xiàn)了對貧苦人民的關心,也是難能可貴的。他還熟識北京的民風習俗,寫過一些頗饒情趣的風俗詩,如其中一首:“兒童隊隊趁閑行,市口新張賣畫棚。不惜金錢多買取,歸來弟妹笑相迎?!?sup>
販糧人。
留戀山水勝景,欣賞自然風光,也是弘歷的一大愛好。他自己說“山水與我有宿緣,每遇佳景輒歡暢”,“我非山中人,愛說山中話。行遇好山水,自覺中心快”。他常常和叔叔、弟弟踏青游園,登山泛舟,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某個初秋,弘歷、弘晝、允祕三人同游玉泉山,泛舟平湖,穿行于殘荷之中,舉目遠望,天宇澄澈,心底感到格外的寧靜和滿足,忘掉了塵世的喧囂和宮中的繁華,“便狎鷗鷺群,詎羨笙歌沸”。他們停舟于古寺邊,禮佛尋僧,彈琴閑話,觀賞魚鳥,一洗書齋中的沉悶和疲勞,盡興返棹,“歸來坐明月,蒼然暮色深”。另有一次,他和弘晝駕舟夜歸,湖光瀲滟,月色皎潔,萬籟俱寂,只有周圍的蘆葦中,點點流螢,飛舞明滅。兄弟倆輕船打槳,賦詩唱和,“詩成泊岸松窗臥,還聽沿階蟋蟀鳴”
。多么悠閑自在的生活!此外,他也記下了隨侍父皇游圓明園的情景,春風浩蕩,百花盛開,金鞭黃傘,大輅御輦,百官和侍衛(wèi)們夾道歡呼,又另是一番繁縟豪華的氣象。
清代花卉紋圍棋罐。
除了打獵、騎射、觀賞風景以外,弘歷還有種種娛樂活動,他似乎對斗蟋蟀曾感興趣,寫下長詩形容蟋蟀,“怒氣奮張敵膽寒,闊顙修腰張兩翼”的對抗情形;他也喜好冰上活動,寫過許多關于冰床的詩,描寫“細長明鐵當車輪,架雕文木鋪重茵”
的冰床與“暖坐冰床過玉津”
的冰上觀景;有空時,他也下圍棋,“消遣憑何物,楸枰差可樂。布子定規(guī)模,就勢覘強弱”
;看到從外國進貢的自鳴鐘“銅輪鐵弦,機軸循環(huán)”,驚嘆其“精巧絕倫疑鬼工,倕班流汗難追蹤”
。此外,他還飼鶴養(yǎng)鴿、烹茶品茗、收集古董文玩等。但他的詩中極少提及飲酒和歌舞戲曲,他不善飲酒,不喜歡檀板金箏和輕歌曼舞,故不論青年時代以至60年當皇帝時期所寫幾萬首詩中,幾乎找不到飲酒或歌舞的場面。
雍正帝鑒于康熙晚年對兒子們放松教育,漸至跋扈結(jié)黨,攬權紛爭,故對弘歷、弘晝管束很嚴格。兒子們雖已長大成人,但不讓他們獨立建府,出宮分居,不讓他們有自己的屬官,禁止他們結(jié)交官吏,過問外事。雍正八年(1730)曲阜孔廟修葺竣工,已經(jīng)19歲的弘晝與淳郡王弘暻奉旨前往祭祀,雍正帝為了不讓兒子干預外事,特諭此行“專為文廟祭祀大典,并不與聞地方一事,若有無知生事之人,向皇五子前告狀者,著地方官嚴拿治罪”。所以,弘歷兄弟除讀書、寫詩、田獵、游園以外,無所事事,所交往的人,除老師、同學之外,別無他人,生活頗為單調(diào)寂寞。對弘歷來說,自由活動的好機會是奉派去祭陵,順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都在京東遵化。雍正不常去祭陵,此事常由弘歷代勞。就在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康熙帝的周年忌日、二年(1724)十一月的兩周年忌日,都由弘歷單獨前去祭陵,其他如四年(1726)的夏至和冬至、五年(1727)清明以及十一年(1733)、十三年(1735),也是弘歷前往遵化祭掃祖陵。年輕人遠出掃墓,不啻是踏青尋勝、游覽自然風光的好機會。不過在皇父的管教和眾多侍從的陪同下,弘歷也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游興,適可而止,不敢長時間在外逗留。祭陵途中要經(jīng)過京東盤山,弘歷對此名勝地心向往之,卻從未順道去游覽,只寫下了“寄語山靈還訂約,他時擬上最高峰”
的心愿。直到他即位后,才到盤山游覽,并在此建立了“靜寄山莊”。
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弘歷即將滿16歲,舉行婚禮。新娘子是滿族名門富察氏,后稱孝賢皇后,比弘歷小1歲,是康熙前期著名大臣米思翰的孫女、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弘歷與富察皇后結(jié)褵21年,伉儷情深、恩愛甚篤。富察皇后賢淑節(jié)儉,以通草織絨作首飾,不佩戴金玉珠翠,并用鹿皮和絨氈給皇帝做荷包、佩囊,以示不忘關外先世之遺風,弘歷對她十分愛重?;屎笏烙谇∈辏?748),乾隆帝十分悲痛,說“追思皇后之淑德,惟朕知之最深”。富察氏一門貴盛,乾隆前期最有權勢的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傅恒即是皇后的親弟,額駙福隆安和戰(zhàn)功顯赫、死后追封文襄王的??蛋捕际腔屎蟮挠H侄。
弘歷在藩邸還有兩位側(cè)福晉和七位格格。側(cè)福晉烏喇那拉氏,孝賢皇后死后被封為皇后;另一側(cè)福晉高氏,為大學士高斌之女,后封貴妃。七位格格是蘇氏,后封純皇貴妃;陸氏,后封慶貴妃;金佳氏,后封嘉妃;海佳氏,后封愉妃;富察氏,后封哲妃;陳氏,后封婉妃;黃氏,后封儀嬪。弘歷24歲即帝位以前,見于記載的妻妾共有10人。
雍正十一年,弘歷與弘晝已22歲。弘歷被封為和碩寶親王、弘晝?yōu)楹痛T和親王,同時被封的還有雍正的幼弟,他們親近的二十四叔允祕為和碩3親王。從此以后,雍正帝有意讓他兄弟二人出頭露面,更多地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在政治舞臺上頻頻亮相,這不需要特殊的才能,只需興拜趨走,行禮如儀。雍正十一年(1733),弘歷除往祭景陵外,又奉命祭孔子,祭太歲之神。十二年(1734)奉命祭太廟,祭關帝,祭方澤(地壇)。十三年(1735)奉命祭太歲之神,祭景陵,祭太廟,祭方澤,祭社稷。這年,弘歷、弘晝已24歲,雍正才讓他們參與政務,以資歷練。五月,命允禮、弘歷、弘晝、鄂爾泰、張廷玉、慶復、魏廷珍、憲德、張照、徐本、李禧、甘國璧、呂輝曾等13人辦理苗疆事務。當時,貴州的苗民為反對改土歸流,起而反抗清朝政府,闔境鼎沸,這是當時的棘手課題。弘歷兄弟,在父親的主持下,參加苗疆事務的討論和決策,這是弘歷第一次接觸實際政治。三個月以后,雍正帝逝世,他早已留下了傳位密詔,立弘歷為帝,此遺詔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在鐵腕人物雍正帝撫育、培植下的弘歷已經(jīng)成熟,立即順利地接過擔子,肩負起統(tǒng)治中國的重任。他就是統(tǒng)治中國64年之久的乾隆皇帝。
- 《御制文二集》卷一二,《避暑山莊紀恩堂記》。
- 《御制詩四集》卷九一,《晴碧亭憶舊》。
- 關于這段背誦《愛蓮說》的故事,系據(jù)《御制詩五集》卷二十三,《荷》,乾隆朝《清實錄》亦有此記載。但據(jù)同集卷九十一《游獅子園》則稱:“康熙六十年,予年十一,隨皇考至山莊內(nèi)觀蓮所廊下,皇考命予背誦所讀經(jīng)書,不遺一字。時皇祖近侍,皆在旁環(huán)聽,咸驚穎異?!边@兩次同樣在觀蓮所背書,一是11歲時在父親面前背誦經(jīng)書,另一是12歲在祖父面前背誦《愛蓮說》。不知是兩次背書還是同一次背書而記憶有誤。
- 《御制詩五集》卷七六,《題舊準神槍》。
-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一冊,4378頁。
- 同上書,一〇冊,4323、4334頁。
- 《東華錄》康熙四十七年八月。
- 《東華錄》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
- 《撫遠大將軍奏議》。
- 《文獻叢編》,《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
- 《文獻叢編》,《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
-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上諭。
- 《東華錄》雍正五年十月。
- 《大義覺迷錄》。
- 《掌故叢編》第十輯,《年羹堯奏折》,朱批。
- 《清實錄》雍正四年六月壬戌。
- 《大義覺迷錄》。
- 《東華錄》雍正七年十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四,《恭?;誓甘邸?。
- 《御制詩四集》卷三六,《登泰山九依皇祖詩韻》。乾隆此詩中所說年齡,系按中國的傳統(tǒng)習慣,比其周歲增多一歲。這年,孝圣皇太后周歲實為84,乾隆帝周歲65。
- 《御制詩四集》卷三九,《恭侍圣母登舍利塔喜而成什》。
-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 《清實錄》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庚寅。
- 《御制詩四集》卷六〇,《永慕齋疊前歲舊作》。
- 《清實錄》雍正十三年八月辛卯。
-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
- 《清宮述聞》卷四。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九,《稽古齋文鈔序》。
- 《御制文初集》卷十,《新刻稽古齋文集序》。
- 弘晝:《樂善堂文鈔序》。
- 《清實錄》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 《御制詩四集》卷五八,《懷舊詩·龍翰福先生》。
- 弘晝:《樂善堂文鈔序》。
- 《御制詩五集》卷九三,《洪范九五福之五日考終命聯(lián)句》。
- 《御制詩五集》卷五三,《煙郊行宮作》。
- 昭梿:《嘯亭雜錄》卷一,《友愛昆仲》。
- 《清實錄》乾隆十七年三月辛未。
- 《清實錄》乾隆十七年三月己卯。
- 《清實錄》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己巳。
- 《御制文初集》卷二〇,《重修柏林寺碑文》。
- 《碑傳集》卷二二,雷-:《記所聞相國福敏公語》。
- 《御制詩四集》卷五八,《懷舊詩·龍翰福先生》。
- 《御制詩四集》卷五八,《懷舊詩·可亭朱先生》。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三,黃永年:《朱軾墓志銘》。
- 同上書,張廷玉:《朱軾墓志銘》。
- 同上書,袁枚:《朱軾神道碑》。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四,《春日寄朱可亭先生五十二韻》。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三,袁枚:《朱軾神道碑》。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三,袁枚:《朱軾神道碑》。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六九,李紱:《蔡世遠墓志銘》。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六九,李紱:《蔡世遠墓志銘》。
- 陸言輯:《政學錄》。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六九,方苞:《蔡世遠墓志銘》。
- 《御制詩四集》卷五八,《懷舊詩·聞之蔡先生》。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六,《立春前五日以詩代書問蔡先生病》。
-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六九,方苞:《蔡世遠墓志銘》。
- 《清史稿》卷二二〇,《諸王六·允祕》。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七,《奉題二十四叔父裕德軒三十韻》。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七,《奉題二十四叔父裕德軒三十韻》。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七,《送定邊大將軍平郡王西征序》。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七,《清河送平郡王西征》。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七,《送平郡王奉命往盛京修理福陵前河道序》。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七,《送定邊大將軍平郡王西征序》。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一,《八月三日作》。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二,《夜臥聽雨憶平郡王》。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八,《冬夜憶平郡王》。
- 嘉慶四年,成親王永瑆在軍機處行走,僅十個月,以非祖制停止。又咸豐三年恭親王奕訢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共二年,亦停值。
- 《清實錄》乾隆十三年十一月戊辰。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八,《四余室記》。
- 允禧:《樂善堂文鈔序》。
- 弘歷和允禧的早朝詩中有“髫年書史共追陪”之句大概是指康熙年間,弘歷在宮中曾和允禧一起讀書。見《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六,《奉和二十一叔父癸丑元日早朝原韻》。
- 昭梿:《嘯亭雜錄》卷十,《三王絕技》。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八,《題二十一叔父山靜日長小景》。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九,《夏日寄二十一叔父索詩畫》。
- 同上書,《前寄詩索二十一叔父近制,承感尺幅,兼辱和章仍用原韻志謝》。
- 《清實錄》雍正十三年十月丙寅。
- 《東華錄》乾隆四十三年九月。
- 趙翼:《簷曝雜記》卷一,《皇子讀書》。
- 《國朝耆獻類征》卷六九,李紱:《蔡世遠墓志銘》。
- 張廷玉:《樂善堂文鈔序》。
- 胡煦:《樂善堂文鈔序》。
- 《國朝宮史》上冊,卷一二,210頁。
- 《東華錄》乾隆六十年十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八,《樂善堂記》。
-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二二,《國朝宮室》。
- 《國朝宮史》上冊,卷一四,《御制雨后瀛臺攬景雜詠詩》。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八,《樂善堂記》。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九,《古風》。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六,《書新唐書兵志論》。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上下交而其志同論》。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論》。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論》。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四,《讀貞觀政要》。
- 鄂爾泰:《樂善堂文鈔序》。
- 福彭:《樂善堂文鈔序》。
- 張廷玉:《樂善堂文鈔序》。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七,《遣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四,《柳溪垂釣》。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七,《擬杜工部洗兵馬行》。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九,《夜坐》。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寬則得眾論》。
- 《清實錄》雍正十三年十月甲戌。
- 《御制詩四集》卷八〇,《古稀》詩注。
- 《清實錄》乾隆十九年五月己亥。
- 《御制詩四集》卷八〇,《古稀》詩注。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〇,《遣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五,《讀杜詩》。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六,《春暮西廠騎射》。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三,《西廠習射即事》。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二,《觀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五,《灌麥》。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六,《觀刈麥》。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四,《觀獲》。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一,《冬夜對月書懷》。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三,《帝京雜詠》。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二,《秋日同二十四叔父、五弟游玉泉諸名勝、即事志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一,《同五弟月夜舟歸》。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六,《斗蟋蟀》。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七,《冰床》。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九,《蠟日坐冰床渡太液池志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二,《弈》。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一四,《自鳴鐘》。
- 《清實錄》雍正八年十一月辛巳。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四,《盤山》。
- 《清實錄》乾隆十三年五月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