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皆碑羅竹坡
羅竹坡(1860—?)原名其拔,又名斌,字良茹,別字瑞人,廩生,號鶿溪居士。因仰慕鄉(xiāng)賢胡金竹(方)、黎秫坡(貞)兩先生的品行,故改名竹坡。羅竹坡出生于良溪書香世家,家境富裕,自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博學經(jīng)史,工詩文,能書。性格剛直豪爽,品行高尚,聲名貫鄉(xiāng),他還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會鄉(xiāng)土志》撰稿人之一。
羅竹坡作品
幼年時與棠下橫江敦厚伍叔葆(銓萃)太史(進士)一起拜陸琴石先生為師,由于好學多思,得到老師的看重。他的詩文以抒發(fā)性情為主,不喜雕琢字句,清新自然,獨具一格,老師贊賞他個性灑脫,有膽有識,詩得古人之性情。曾求學于羅浮山,在東坡味泉亭結識了不少有才能的名士,他虛心討教,常與名士們雅聚,酌泉烹茶、吟詩論文或垂釣于河邊。與汪兆鏞、伍銓萃、陳慶笙同學于陳澧(蘭甫)門下,后來相繼拜吳鐵梅(榮泰)、黎麗云、宋心培三人為師,遂閉門日擁書城,潛心研讀理學。尊崇陳白沙先生提倡的“明理、澄心、育人”心學思想。新會名士莫凌霄曾評價他:
理學淵源費耳提,名言羅列偏東西。
江門釣叟閑風月,支派分流到鶿溪。
羅竹坡善結交朋友,方圓百里名人騷客、紳士多和他往來。常邀遠近文人墨客雅集良溪上坑灑灑水,在飛水潭斷崖邊建“漱芳亭”重筑“教子讀書臺,”又在潭中石上刻“洗硯池”。還效仿王羲之曲水流觴歌詠詩文,抒表自己獨到的學識心得,鋒芒呈現(xiàn),胸懷抱負,期待有朝一日發(fā)揮所學。然而所作八股文,不拘泥經(jīng)書章句,而是上下古今,縱橫捭闔,多有怪論,文章思想奇特,不合當時口味,故屢應鄉(xiāng)試不舉。至中年仍為廩生(秀才),后淡于仕進,過著半隱半學、以靜為養(yǎng)的生活。
羅竹坡多年就教于良溪,極力倡導興學育才,倡建東北學堂(棠下中學的前身),創(chuàng)立觀瀾師范(書院)培養(yǎng)人才。為尊崇孔子儒學之道,維持風化,開通民智,振興教育,開創(chuàng)“孔圣會”,會員以良溪人為主,遍及棠下、鶴山等。清末,百廢待舉,盜風日熾,他提出:“官之衛(wèi)民,不如民之自衛(wèi)。”倡議各村修御防衛(wèi),成立鄉(xiāng)團練,十里聯(lián)防,抵御外侵。
他為人正直,雖非衙官小吏,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但凡對民眾有益的事,他即堅持奮不顧身去做,為民排憂解難。如光緒年間發(fā)生的棠下沙富村民持械打斗事件,他挺身而出勸和;蘇梁兩姓爭霸山地,他出面平息紛爭;鶴山雅瑤文樓岡胡羅之案,黃洞鄉(xiāng)民群毆致人重傷,也請他調(diào)解;大林鄉(xiāng)張盛之冤案,也有賴他保釋等。由于他樂于助人,各鄉(xiāng)鄰的爭斗或糾紛都喜歡找他去評理,以求他進行調(diào)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