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三個故事和三個關(guān)鍵詞
雙雙是個70后,大學畢業(yè)以后一直在企業(yè)里做銷售工作。
2003年兒子出生后,她就辭職做了全職媽媽,一心照料孩子。她為孩子買繪本、卡片,為孩子讀故事,陪孩子看書,帶孩子到處游玩……
孩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可以背下整本的故事,還會講很多歌謠和笑話。但是,他不認識字,怎么教也教不會。她試了種種方法,都不行。
不但她教不會,幼兒園的老師也教不會。老師說從來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孩子,看著這么聰明卻什么都學不會。
六年過去,孩子將要上小學,但他還是不認識字,也不會寫字。
雙雙耐心地教了又教。有時候,好像他已經(jīng)學會了,但一轉(zhuǎn)眼又不認識了。
這怎么能上學呢?雙雙絕望了。
沒有人相信這么聰明的孩子不認識字,親友們都認為是媽媽沒教或不會教。
深受挫敗的雙雙想回去上班,但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找不到工作。在與社會脫節(jié)六年之后,她幾乎聽不懂職場上的人們在說什么。她越找越灰心,標準也越降越低,“只要有工作可做,不要錢我也去,但是,連麥當勞都不要我”。
孩子、家庭、工作、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讓她倍感失望。她覺得自己已走投無路。
她哭了又哭,一時想不開要自殺,又擔心自己死了孩子受后媽虐待,于是神經(jīng)兮兮地拉著孩子非要教給他“生活技能”,免得以后受罪。
“完全魔怔了?!彼潞筮@樣評價當時的自己。
在孤獨、痛苦和無所事事當中,有一位朋友向她推薦了一本書,說:“你看,難的不只是你,他們的日子比你更難?!?/p>
那本書的名字叫《蝸牛不放棄》——朋友說是寫孤獨癥孩子和他們的家庭的。
“那一天,我在藍色港灣(1)的噴泉旁邊看那本書,看了好幾個小時。我一邊看一邊哭,不知道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p>
哭過之后,不知為什么,她心里不再如原來那般郁悶和絕望了,甚至,她想要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
她打聽到北京市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發(fā)現(xiàn)這地方居然離自己的家不遠。
她打電話過去,提出想做志愿者。對方表示,現(xiàn)在他們需要的是在周五下午替家長照看孤獨癥孩子的志愿者。
“看孩子?”她倒吸一口冷氣:她就是為了不想面對孩子才出來找工作的,難道找到的工作就是去照看別人家的孩子?
掛斷電話,她越想越不甘心,給星星雨的負責人孫忠凱寫了一封信,詳述自己的情況,提出:只要不照看孩子,讓她做什么都行。
孫忠凱很快回復,約她來發(fā)展部面試。
兩周以后,她以志愿者的身份留在發(fā)展部工作。兩年以后,雙雙成為星星雨的正式員工。
在星星雨,她見到很多有孤獨癥的孩子。他們都和自己的孩子一樣漂亮可愛,但是卻各有各的障礙和問題。她和他們的父母聊天,交流帶孩子的苦樂。她旁聽各方教育專家和特教老師的講座,從中發(fā)現(xiàn)教育孩子的方法。
兒子還是那個兒子,在學校里功課跟不上,成績落后。同樣的字詞別人寫三五遍就記住了,他寫二十遍、三十遍還是記不住。但是,她看孩子的眼光變了。她看到他的障礙,也看到他的長處,看到他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她完全接納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有讀寫方面的障礙,但是他開朗合群,動手能力強,喜愛運動。她不再抱怨他為什么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是為他頂住各種責難和壓力,尋找各種資源、途徑,幫助他用他擅長的方式去學習,讓他按自己的特點成長。
我的第一個故事是關(guān)于改變的:只有你改變了,你的生活才會改變,你的孩子也才會更好地成長。
深更半夜,我在微信群里和一個母親吵起來了。
這位母親有一個將近成年的“低、典、重”(低智力、典型、重度)孤獨癥兒子,沒有語言,經(jīng)常亂發(fā)脾氣,大喊大叫,有時會沒輕沒重地推搡小妹妹,甚至大小便都不能完全自理,時常弄得身上臭烘烘的。
因為自己也有一個和她兒子年齡相仿的兒子,每回她抱怨她的孩子,我都對那些激烈言辭背后的傷痛苦悶感同身受,也會和她聊幾句。
但是有一天,當她反復地說“閉娃(孤獨癥孩子)就是廢物、累贅,沒一點價值。生閉娃就是報應,哪天受不了就弄死他”的時候,我終于忍不住說:“怎么會沒有價值呢?他是你的孩子呀!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p>
“那你說他有什么價值?”她不服氣地反問。
“我的孩子,他也是一個程度比較嚴重的孩子,也有大便不能自理的問題,但是,他有很可愛的時候。他是我們家的一分子。在我孤獨的時候他陪伴在我身邊。他竭盡所能幫助我們每個人。他愛爸爸、愛媽媽、愛弟弟。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他的價值?!蔽艺f。
“我又沒說你的孩子沒價值,我說我自己的孩子還不行嗎?我已經(jīng)夠慘了!求求你別批評我了!”
隔著屏幕,我無法讓她明白:我真的不是在批評她,我只是在提醒自己,一千次、一萬次地提醒自己。
對于“價值”,社會上流行的判斷標準是這樣的:孩子聰明伶俐、出人頭地,有價值;愚笨落后、默默無聞,沒價值。男人有名利地位,有價值;無功無名,不能讓女人揚眉吐氣,沒價值。女人美麗能干、相夫教子,有價值;帶不好孩子,伺候不好丈夫,沒價值……
身為孤獨癥孩子父母的我們是這個價值體系里的失敗者,因為不管我們怎么努力,也沒法把孤獨癥孩子變成“不是孤獨癥”的孩子,沒法把我們自己從“失敗的父母”變成別人眼中“成功的父母”。
如果按這個歧視鏈演繹下去,最受歧視和傷害的就是孩子和我們自己。
在這個價值體系里,生命、愛、同情、善良和真實都是沒有價值的。人與人之間只有功利的關(guān)系,沒有生命的聯(lián)結(jié)?!坝袃r值”的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歧視“沒價值”的人,甚至有權(quán)力對他們?yōu)樗麨?。而“沒有價值”的人則喪失一切權(quán)利,只能去歧視和傷害更加“沒有價值”的人。所以,我們會看到丈夫虐待妻子,母親家暴孩子,幼兒園教師用針扎小孩,精神病醫(yī)院里的臨時工虐待病人,“無能”的父親扼殺有孤獨癥的幼子……
在這種價值體系里,人人孤獨沉淪,又拼命掙扎,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互相傷害。
只有摧毀這種野蠻愚昧的價值體系,我們才能真正去愛我們的孩子,才能建設一個有愛的家庭和文明的社會。
幸好,我們還能夠聽到截然不同的聲音。
我目睹了孤獨癥患者充滿活力和執(zhí)著進取的精神。……孤獨癥患者自然具備廣泛的能力并對各種不同的領域抱有興趣,他們都可以發(fā)揮自身所長,使當今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
我要向孤獨癥患者表達謝意,還有同情與關(guān)懷的情意。通過加強對孤獨癥問題的研究和服務,我們會更好地認識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創(chuàng)造符合人的生命多樣性的生存環(huán)境。要消除歧視和偏見,保障和實現(xiàn)孤獨癥患者的平等權(quán)利。
——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主席 張海迪
對于整天焦頭爛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孤獨癥家長來說,或許會覺得這是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矯情。不是的,只有你認識到孩子的價值,而不是把他視為一個殘次品和累贅,你才能放下心中的內(nèi)疚和怨毒,冷靜看待孩子和你自己,看待孩子對于家庭和社會的意義;你才能在看到痛苦煩難的同時也看到愛的聯(lián)結(jié)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
超越你自己的孤獨,才能擁抱你的孩子,和他一起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否則,我們所有的苦都白受了。
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詞是“價值”。在本書當中,孩子們用真實的成長證明了自我的價值。
十年前,在《蝸牛不放棄》的故事里,石頭還在上中學;康康還在機構(gòu)里做訓練;秋實正在準備藝考;張戈剛剛找到一份新工作;小玄在餐桌上調(diào)皮搗蛋;而我的長子樂漁還在為上普小而努力……
在這本書里,石頭在香港浸會大學攻讀會計學博士;康康在職高學習;張戈已經(jīng)在社區(qū)圖書館工作了十年;小玄考上了大學;樂漁在特殊學校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后,在陽光家園里學習工作技能,他還當了哥哥……
還有更多孩子和家庭的成長故事。
十年磨礪,十年成長。他們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我們親愛的寶貝,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我們進修了一節(jié)又一節(jié)艱難的生命課程,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厥淄拢覀冇X得,一切的努力,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父愛如山”,不是“為母則剛”,不是“英雄的母親和偉大的爹”,不是“我們有多值得欽佩或同情”,而是一段和特殊孩子共同成長的生命旅程。
和所有的父母一樣,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走過許多彎路,犯過許多錯誤。很多時候,我們太重視他學會了什么知識或技能,而忽略了他的情緒、行為問題。有的時候,我們高估或低估了他的能力,要么強求他做那些做不到的事;要么過度保護,不讓他去嘗試,阻礙了他的成長。有的時候,我們太想讓他變得“和別人一樣”,而沒有站在他的立場上理解他的困難,和他一起去面對外界的敵意和壓力。我們覺得為人父母天然應該控制一切、負責一切,一旦控制不了、負責不了就驚慌失措,仿佛世界末日來臨。
但是,萬物自有其時,每一個生命都自有其內(nèi)在的、向上的成長動力。孩子們用成長原宥我們的過失,矯正我們的觀念,引導我們從控制者和主導者變?yōu)樯闹С终摺?/p>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zhuǎn)變。在解放孩子的同時,我們也解放了自己,不再把自己看作孩子的唯一責任者,不再把孩子的成敗進退看作自己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標尺。
不管怎么樣,孩子都會長大。最后決定他在哪里、生活得好不好的不是智商,不是成績,甚至不是單純的個人能力,而是他能否與別人和諧共處,能否愛與被愛。我們在盡力帶好孩子的同時,還要盡力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有愛的社會環(huán)境。
所以,第三個關(guān)鍵詞是“愛”。父母守護孩子,孩子照料父母,是基于愛;家人互相護持,社會扶危濟困,個體回報社會,也是基于愛。
有人說孤獨癥的孩子情感缺失,不懂得愛人。這完全是錯誤的認識。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有豐富的情感。由于天然的社交缺陷,他們可能拙于表達,但也因此顯出他們的純真和直截了當。他們就像生活在永無島的彼得·潘,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用沒有偏見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
正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單純地相信,單純地愛;學會了打破原子化的孤獨存在,與他人建立生命的聯(lián)結(jié),建成守望相助的社會。
“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边@是吳宓先生轉(zhuǎn)引的佛經(jīng)上的箴言。
因為養(yǎng)育了特殊的孩子,我們特別企盼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溫柔、更多的良善、更多的愛。
所以,我們把它傳遞到你的手上。
謝謝。
附注1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全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DD)的代表性疾病。
孤獨癥、自閉癥都是autism的中文譯名。“孤獨癥”的譯法最早出現(xiàn)在1956年翻譯出版的《精神病學》(紀曉明等譯)中,指明了其核心障礙社會性孤獨的含義,一般為醫(yī)生和專業(yè)人士常用,也是政府官方文件用語。“自閉癥”的譯法由日文對“autism”的翻譯而來,通行于中國港臺地區(qū)及東南亞地區(qū),21世紀以后由于媒體較多使用而逐漸在內(nèi)地流行。
阿斯伯格綜合征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中的一種。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診斷并幫助孤獨癥人士的奧地利醫(yī)生漢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通常沒有語言和智力上的障礙,但存在社會性缺失。
本書除特殊情況外,在行文當中統(tǒng)一使用“孤獨癥”這一名稱。
附注2
關(guān)于孤獨癥的發(fā)病率,我國沒有全國性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多年來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的孤獨癥發(fā)病率一直持續(xù)上升。2018年4月,該中心發(fā)布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孤獨癥患病率達到1/59,其中男孩是女孩的4倍。
2004年,北京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進行的抽樣調(diào)查顯示,孤獨癥的發(fā)病率為1.53%。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統(tǒng)計中國大陸有孤獨癥患兒60萬~180萬。國內(nèi)學者認為我國孤獨癥患者在150萬~780萬人之間。
附注3
本書中絕大部分稿件為本人獨立采訪和寫作,部分內(nèi)容曾先后發(fā)表于各類報刊和微信公眾號上,不再一一注明。引用、參考他人資料編寫的文章已注明作者、文章名稱和來源。“故人安在”部分介紹的是在《蝸牛不放棄》中出現(xiàn)但在本書中未再進行采訪的人物。如有疏漏,敬請指出。
(1)北京市知名的大型商業(yè)街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