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書文獻分上下兩編,上編僅編入代表性較強的敘事性故事,下編涵蓋詩、詞、賦、曲等多種文學體裁。
二、本書主要是對古代涉及“魅”相關(guān)的古籍資料進行的匯編與校對,未收錄現(xiàn)代文獻資料。
三、本書的某些敘事故事、詩詞、文賦等資料并非全本,大部分文本均做了調(diào)整和刪減,如讀者需了解資料全貌應(yīng)查閱原始文獻。
四、本書資料所采用的版本并未拘泥于某一本書和某一版本,適當博采眾長。
五、本書資料并未原文摘錄現(xiàn)有校對材料,而是做了適當增、補、刪、改,進行過輯錄和二次點校等工作。
六、本書編者注釋使用“()”,原作者注釋使用“〔〕”,以示區(qū)別。
七、本書篇名優(yōu)先使用原書標題,如原書無標題則由本書編者添加,主要根據(jù)故事主人公、主要地點、主要情節(jié)或代表性詞匯總結(jié)而來,可能與其他版本故事有標題出入。
八、個別詩文單列過多,故采用了集中編排,作者和標題于段首注明。
九、本書全部使用簡體字,同時對異體字進行了一些處理,但也保留了部分異體字。因簡化、訛字修改的異體字(詞):
旁(傍)、瑯邪(瑯琊)、捲(卷)、連延不絕(連綿不絕)、就坐(就座)、馀(余)、筍(筍)、閒(閑)、澹然(淡然)、卻(卻)、呪(咒)、胡蝶(蝴蝶)、碼瑙(瑪瑙)、逕(徑)、恠(怪)、況(況)、決(決)、內(nèi)(內(nèi))、璿(璇)、神祗(神祇)、桔(橘)、疎(疏)、滛(淫)、陰庇(蔭庇)、盤石(磐石)、皁(嗛)、惏(婪)、句踐(勾踐)、會嵇(會稽)、週(周)、夭性(妖性)、薑(姜)、蘋(蘋)、月蝕(月食)、執(zhí)著(執(zhí)著)、採(采)、分付(吩咐)、疋(匹)、索繞(縈繞)、燐(磷)、山查(山楂)、姣?。▼尚。?、膏盲(膏肓)、硫磺(硫黃)等。
因防止歧義,古今字義范圍有異,保留的異體字(詞):
惟(唯)、甚(什)、顛(癲)、擿(摘)、故爾(故而)等。
此外,于、并、干、饑、鐘、沉等字,因簡繁字形不能一一對應(yīng),本書做了甄別保留。
十、本書后期校對,中尚圖編輯亦有貢獻,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