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唐詩傳播與唐詩發(fā)展之關系 作者:吳淑玲 著


序一

詹福瑞

從傳播角度研究唐代文學,是一個交叉學科的課題,也是一個很新鮮、很值得期待的課題。

“傳播”二字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最早是白居易的詩歌,其《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奉短章,用申酬謝》中的“傳播”二字,在詞義使用上就是指詩歌的傳播。淑玲的書稿《唐詩傳播與唐詩發(fā)展之關系》正是在此意義上使用“傳播”二字,其目標在于探討唐詩在唐代的傳播及其對唐詩發(fā)展的促進。

唐代文人很重視詩歌和詩名傳播,有很多唐人重視詩名、刻意追求傳播效果的故事,如摔琴換名、旗亭畫壁、金龜換酒、政事堂題詩、詩贊項斯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墓适?,成為唐代詩歌傳播中的佳話。但長久以來,這些佳話中的傳播學價值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掘和利用。更有很多唐詩傳播方面的材料,一直躺在故紙堆中,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研究價值。淑玲的這部書稿,選擇了這一很少為人關注的角度,開拓了唐詩研究的新視角,收獲了很多原創(chuàng)性成果。

書稿從傳播條件、傳播版式、傳播渠道、傳播意識、傳播趣尚、傳播范圍、傳播效應共七個角度對唐詩在唐代傳播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使用,使得這部書稿觀點新穎、論證充分、結(jié)論有理有據(jù)。

書稿的創(chuàng)新成果主要有:唐詩在當時的傳播條件研究——關注了紙張、墻壁、亭柱等物質(zhì)載體,音樂、誦讀等非物質(zhì)載體,驛傳的制度體系,民間的傳抄習尚等,這一層面的有些問題是已有研究成果中關注過的,如傳抄和題壁詩,而這部書稿更注重研究它們給詩歌傳播的有益助力,及其使唐詩傳播廣泛而迅疾的價值;唐詩的傳播版式研究——書稿以所能見到的大量敦煌唐寫本詩歌材料為研究對象,細致歸納和梳理了材料所展現(xiàn)的唐詩寫本的情況,認為唐詩在唐代的文本版式已經(jīng)具備基本規(guī)范,其詩題置放、詩行排列等都代表了唐代詩文手寫本的基本樣式,并對后來的宋代印本詩文版式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唐詩的傳播渠道——當時傳播的渠道非常通暢,官署與官員的匯集和播散,士人之間的互相交流,書肆的經(jīng)營,民間的傳寫、誦讀和藝人的傳唱,共同完成了唐詩傳播渠道的交響曲;唐詩的傳播意識——由于唐代科舉考試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唐代文人大多特別注重自己的詩名傳播,也注重幫助他人傳播詩名,這種有意識傳播對唐詩的當時傳播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無意識傳播指唐人因重視詩歌喜愛詩歌所成就的唐代詩歌的自主傳抄、吟誦、演唱等,這為唐詩在當時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也有個別詩人不太注重自己的詩歌傳播,這種傳播意識中的阻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詩歌的當時傳播,使得有些詩人雖然成就輝煌,卻沒能在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如杜甫有時會有意限制自己詩歌的傳播,這可能是導致杜甫在他生活的時代詩名不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詩的傳播范圍——書稿以敦煌為典型范例,說明當時的詩歌傳播使得邊遠之地的詩歌也能夠及時感受到大唐王朝詩歌風尚的律動,能夠跟隨著時代的節(jié)拍變化;唐詩的傳播趣尚——探討了唐詩在當時傳播中會受到唐人欣賞趣味和時代傳播趣味的影響,以至于他們在那個時代所欣賞的詩歌風尚與今天我們所欣賞的唐詩優(yōu)秀作品并不完全一致;唐詩的傳播效應——唐詩在當時的傳播有非常好的效果,對唐詩的發(fā)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不僅讓唐人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詩情畫意,而且促進了唐人的詩藝研磨和唐詩的藝術進步,為唐詩培養(yǎng)了一代代新人。以上這些嶄新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詩歌的當時傳播,可用“盛況空前”形容之。所謂“人皆傳寫”、“家藏一本”、“天下亦唱為樂曲”、“天下以為歌詞”之類,都是對唐詩傳播盛況的記錄。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分析,這樣一種傳播盛況,是唐人整體詩歌素質(zhì)的現(xiàn)實基礎,是唐代詩人成長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基礎,因此也必然是唐詩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書稿在此基礎上揭示唐詩發(fā)展原因的又一層面,可以認為是填補了學界的一項空白。

唐詩研究是一個成果堆積如山、選題很難的領域,書稿在寫作過程中,盡力避開已有研究成果,努力于開拓研究新視角,解決過去研究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對于那些實在避不開的話題,則盡最大可能發(fā)掘其詩歌傳播的研究價值。淑玲的這些努力,均注重個人的思考和創(chuàng)建,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頗值得肯定與褒揚的。

想起了當年她在國圖查資料到我這里來時的愁容滿面。那時她心里似乎很沒底氣,但我知道她是肯下功夫、愛動腦子的,給了她很多鼓勵,并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對敦煌材料的利用,一定要避開當時敦煌研究的話題,讓那些躺著的材料站起來為“傳播”這一論題說話。她的功夫下得比較到位,細致的材料梳理和觀點歸納、較多的創(chuàng)建,得到了首都師范大學鄧小軍先生和北大、清華的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傅璇琮先生也一直關注這一課題的進展,淑玲聞聽此消息,非常激動,課題完成后第一時間就給傅先生寄去一份成果,傅先生認真閱讀了書稿,從多個角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詳細的修改意見。

今天,這部書稿交由中華書局出版,是她學術成果的一個標志性進步。欣慰之余,為其作序,希望她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佳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