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中西詩歌比較研究(第2版) 作者:茅于美 著


自序

比較文學在歐洲興起于19世紀中葉的法國,稱法國學派,側重研究兩個國家文學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美國自立學派,以作品的藝術鑒賞和評價為主要目的,進行純比較研究,出現于19世紀末。我國呢,自覺地運用比較方法來評論介紹世界文學作品的,早期有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王國維(《觀堂集林》)等人?,F代如魯迅、胡適、馮友蘭、聞一多、郭沫若、茅盾、錢鐘書、朱光潛、馮至諸位先生在中西文學的比較研究方面也作出過重要貢獻。此外,吳宓(雨僧)先生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fā)表過《論新文化運動》,首先向國內介紹了比較文學的概念。這是20世紀20年代初的事。筆者有幸,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昆明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系學習時,就是他的學生。(1)他當時就開設“英詩”和“比較文學”課程。所以比較文學在我國也約有百年的歷史了。但是由于我國近幾十年來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難以與國外交往,資料來源缺乏,比較文學的研究自然是路障重重,難于邁步,以致中斷了若干年。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互訪,往來漸多,交談理解,溝通渠道,于是這一學科才又有重新勃興之勢。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陌路相逢,原來是舊時相識。所以那種認為比較文學是一朵迎春初放的奇花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論調抹殺了前輩學者的辛勤勞績。

比較文學的概念眾說紛紜。論述和方法也多有分歧。我個人認為,要把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進行比較,若僅就個別作家或個別作品作單純比較,譬如把濟慈與李賀,華茲華斯與陶淵明,或《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西廂記》,或《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與《長生殿》等等作家、作品,或因身世,或因思想,或因題材,或因形式……作事實聯系的思考,不能說沒有意義,但是這樣的比較近乎就事論事,難免見樹不見林,有時會脫離各自的背景和一定的歷史、社會條件,導致牽強附會。實不如深掘一井而得泉。如果我們能從一種文學體裁,或一個個題材和類型入手,找出中西作家的哲學思維、倫理觀念、藝術表現、美學原則諸方面的異同之處,綜合分析,尋求出作為文化總體的基本規(guī)律來,或許更有社會效益。

文學體裁多樣,為什么我要選擇詩體作為對象來談呢?為了偷懶吧!因為比較總要有個范圍,而詩體比起小說、散文或戲劇來,篇幅自然短小些,似乎可以省點力氣。然而這不是主要原因。我選它的主要考慮是:詩歌是文學體裁最早期的形式,于各國文學均然。因之愈深入古代,各個國家及民族之間的相互不同的特征就愈見其少,而相同的地方則愈見其多。我每讀世界文學中的詩篇,發(fā)現雖然因時地暌隔,詩人之間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情感走向、風土人情等等殊異之處很多,然而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慮、所悲所喜、所愛所憎,以至表現手法、風格情調都不乏相似之處。中西詩人的作品,于巨大處,反映了時代和民族的精神氣質;于細微處,傾吐出個人幽深奧秘的心聲。詩人之間的詩意與詩風的相似相通,竟有不可思議的地方。有人說,若濟慈生于中國宋朝,會寫出晏小山的“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那樣清艷絕倫的詞來;而辛棄疾若生于19世紀的英國,可能唱出拜倫的《哀希臘》那樣壯懷激烈的詩篇來呢!雖是笑談,卻非無因。世界詩篇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可比性。況且,詩體更是人民思想與感情最能直接表達的媒介,如從這里入手,我想是能像化學分析那樣,提煉出中西文學中一些精髓及本質性的東西來的。

有的朋友說,我這本書所研究的范圍涉及面廣,而寫作方法卻近乎蜻蜓點水,一掠而過,難免有“大題小作”之嫌。是的,不期而然地,這種說法正符合我的初衷。因為如果題不大,則無以概括;但如果要大作,恐怕要寫得像“一題是一書”那樣的規(guī)模。這在比較文學目前的發(fā)展階段,還遠非當務之急。我寫此書的意圖是:當今中西文化交流頻繁,彼此吸引,互感興趣??茖W技術的引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正起著使國家日新月異的積極作用。但人文科學怎么樣呢?從國外介紹來的學術信息看,東方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對西方世界正發(fā)生著深層的潛在影響,其趨勢將因持久的接觸而越見分明。為此,文化上的比較研究就躍登于顯要的位置。

要想研究世界整體文化,探源溯流,由于詩歌最能代表人民的心聲,我這里試從中西詩歌比較著手,希望從這里摸索出一條路來。在方法上,我試用散文文體進行論述,有意從主題歸類、內容相近的作為一組,以此組織專題,約可分為幾個方面:就內容而論,有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人與大自然的協(xié)調問題,有人生哲理性的思考。在形式方面,則有詩歌體裁、長短類型、音韻格律的平行研究。在這些課題中不乏交叉跨越者。它們都是詩歌中常見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包括詩人處在各自環(huán)境中的政治態(tài)度、戰(zhàn)爭觀念,對待宇宙大自然,或對愛情得失、遭逢變異的感慨或老少情懷等等,還約略涉及各自的思維方法、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倫理規(guī)范以及美學原則等等。有單一課題的專論,也有復雜課題相互滲透的闡述。每理順一點頭緒,就試寫一題。不敢說自我作古,成一家之言,但不無這種想法:即擬從詩歌這塊園地挖掘下去,以期深入到中西文化的核心,在世界文化溝通與融合方面做些微小的貢獻。譬如服中藥,先需用藥引子,然后方煎下君、臣、佐、使諸味藥材。也可譬喻為在建筑宏偉的橋梁時,在大江兩岸,必先造起引橋作為先導。治療藥物和主橋工程的大量工作需要與旁人一道通力協(xié)作。我這本小書只起鋪路石的一點作用。而要達到上述目的,我寄厚望于青年學者。

另一方面,我相信,從比較文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從詩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總結出一些經驗,看如何才能產生好詩,看什么樣的作品能經受住群眾的選擇、時間的淘汰而巍然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稱得上是經典之作。這樣的經驗總結對于我國新詩的繁榮發(fā)展必然會起到良好的借鑒作用,能使我國無愧于“世界詩國”的光榮稱號,使社會主義新詩壇豐產出勝于前人的名作佳篇。這高一層的希望可以使比較文學的研究進一步促進并提高創(chuàng)作,而不僅局限于為比較而比較。

中西詩歌的范圍很廣,論時間,上下數千年;論地區(qū),縱橫六大洲;其間詩人多如恒河沙數。我這里論述的作家、作品多半局限在20世紀以前,涉及的多是已有定評的作家和作品。論述體裁以抒情詩為主,平行類比側重于中心主題和題材內容的剖析探討。舉例則采用為一般讀者所熟悉的詩集。對西方詩選用《英詩金庫》(Golden Treasury)及名家詩集,對中國則選用普通的詩詞集子,不選用生僻難尋的資料。

本書就比較文學上的一些想法、假設和論證,未敢藏拙,在這里和盤托出。嚶嚶鳥鳴,求其友聲,切磋琢磨,歧予望之。

本稿在成書過程中,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同志在內容編排、題材組織以至文字校訂方面提出不少中肯意見,在此一并致謝。我雖數易其稿,然限于水平,謬誤恐所難免,希望識者不吝匡正之。

茅于美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學系

外國文學教研室

1986年2月

1986年8月修改

1986年11月第三次修改

寫于北京鐵獅子胡同一號

————————————————————

(1)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遷到昆明合并辦學,稱西南聯合大學。那時清華大學是綜合性大學,有文學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