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部分

先秦兩漢言說資料匯編 作者:張勇,任群英,孫敬華


先秦部分

經(jīng)

《周易正義》[1]

卷二《需》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卷二《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卷二《師》

六五:田有禽,利執(zhí)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卷四《明夷》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卷五《革》

九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卷五《震》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卷五《艮》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卷五《漸》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尚書正義》[2]

卷二《堯典》

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p>

卷三《舜典》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p>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p>

卷四《大禹謨》

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p>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p>

卷四《皋陶謨》

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卷五《益稷》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p>

皋陶曰:“俞!師汝昌言?!?/p>

帝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工以納言,時而揚之……”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

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

卷八《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栉┞勅瓯娧?,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卷八《仲虺之誥》

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卷八《伊訓》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圣謨洋洋,嘉言孔彰。

卷八《太甲上》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p>

卷八《太甲下》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枰赞q言亂舊政。

卷八《咸有一德》

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

卷九《盤庚上》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戚,出矢言。

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相時民,猶胥顧于箴言,其發(fā)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

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p>

卷九《盤庚下》

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

卷一〇《說命上》

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群臣咸諫于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蓖跤棺鲿哉a曰:“以臺正于四方,惟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p>

卷一〇《說命中》

惟說命總百官?!踉唬骸爸荚?!說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p>

卷一一《泰誓中》

王乃徇師而誓曰:“嗚呼!西土有眾,咸聽朕言。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

卷一一《牧誓》

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

卷一三《旅獒》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卷一三《金縢》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p>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zhí)事,對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p>

卷一四《康誥》

王曰:“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p>

卷一六《多士》

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

卷一六《無逸》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p>

卷一七《蔡仲之命》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

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詳乃視聽,罔以側(cè)言改厥度,則予一人汝嘉。”

卷一七《多方》

周公曰:“……有夏誕厥逸,不肯戚言于民,……”

卷一七《立政》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

卷一八《君陳》

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

卷一八《顧命》

王曰:“……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裉旖导泊ヅd弗悟。爾尚明時朕言,……”

卷一九《畢命》

王若曰:“……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

卷一九《冏命》

王若曰:“伯冏,……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其惟吉士?!?/p>

卷二十《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亟厣普浹?,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p>

《毛詩正義》[3]

卷一之二《葛覃》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卷一之三《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之。

卷一之三《漢廣》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N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卷一之四《草蟲》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卷二之一《終風》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則嚏。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則懷。

卷二之三《泉水》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遄臻于衛(wèi),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卷二之三《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卷三之一《墻有茨》

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卷三之二《載馳》

載馳載驅(qū),歸唁衛(wèi)侯。驅(qū)馬悠悠,言至于漕?!毂税⑶?,言采其虻。

卷三之二《考盤》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卷三之三《氓》

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约人煲?,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偨侵?,言笑晏晏。

卷三之三《伯兮》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卷四之三《女曰雞鳴》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卷四之三《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卷四之四《揚之水》

無信人之言,人實誆女?!瓱o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卷五之三《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汾一方,言采其桑?!朔谝磺圆善渌?。

卷六之二《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卷九之四《出車》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執(zhí)訊獲丑,薄言還歸。

卷九之四《杕杜》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敷哔芍?,會言近止,征夫邇止!

卷一〇之一《彤弓》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彤弓弨兮,受言載之?!瓘€兮,受言櫜之?!?/p>

卷一〇之二《采芑》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畝?!⊙圆绍唬诒诵绿?,于此中鄉(xiāng)。

卷一〇之三《車攻》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卷一一之一《沔水》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卷一一之一《黃鳥》

言旋言歸,復我邦族?!孕詺w,復我諸兄?!孕詺w,復我諸父。

卷一一之二《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橐鲋剩跃蜖柧??!倚衅湟埃圆善渖??;橐鲋?,言就爾宿。爾不我畜,言歸斯復。我行其野,言采其葍。

卷一二之一《節(jié)南山》

民言無嘉,慘莫懲嗟。

卷一二之一《正月》

民之訛言,亦孔之將?!醚宰钥冢宰钥?。……民之訛言,寧莫之懲。……維號斯言,有倫有脊。

卷一二之二《雨無正》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聽言則答,譖言則退?!г詹荒苎?,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鼠思泣血,無言不疾。

卷一二之三《巧言》

盜言孔甘,亂是用啖……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shù)之。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卷一二之三《巷伯》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卷一三之一《大東》

眷言顧之,潸焉出涕。……

卷一三之二《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T父兄弟,備言燕私。

卷一四之三《青蠅》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卷一五之一《采菽》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旗。

卷一五之二《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也灰娰?,言從之邁。

卷一五之二《采綠》

予發(fā)曲局,薄言歸沐。……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釣,言綸之繩?!S魴及,薄言觀者。

卷一五之三《瓠葉》

君子有酒,酌言嘗之?!佑芯?,酌言獻之?!佑芯?,酌言酢之?!佑芯?,酌言酬之。

卷一六之三《皇矣》

臨沖閑閑,崇墉言言。

卷一六之五《下武》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姥孕⑺?,孝思維則?!姥孕⑺?,昭哉嗣服。

卷一七之三《公劉》

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卷一七之四《板》

我言維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薄戏蚬喙啵∽榆E蹺。匪我言耄,爾用憂謔。

卷一八之一《抑》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坠缰?,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無易由言,無曰茍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無言不仇,無德不報?!笕救崮?,言緡之絲?!渚S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耸謹y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卷一八之二《桑柔》

維此圣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卷一八之三《烝民》

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人亦有言:“德如毛。民鮮克舉之?!?/p>

卷一九之二《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榮百神。

卷一九之三《有客》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執(zhí),以執(zhí)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

卷二〇之一《

薄言者,有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薄言者,有,有骍有騏,以車伾伾?!⊙?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3/22/1731248738787.jpg" />者,有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3/22/1731254542259.jpg" />者,有骃有,有有魚,以車祛祛。

卷二〇之一《有

振振鷺,鷺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樂兮?!裾聱槪樣陲w。鼓咽咽,醉言歸。于胥樂兮。

卷二〇之一《泮水》

魯侯戾止,言觀其旗。其旗茷茷,鸞聲噦噦。

《周禮注疏》[4]

卷第七《九嬪》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于王所。

卷第二十二《冢人》

及葬。言鸞車象人。

卷第二十二《大司樂》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卷第二十五《占夢》

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

卷第三十六《夷隸》

夷隸掌役牧人養(yǎng)牛馬,與鳥言。

卷第三十六《貉隸》

貉隸掌役服不氏,而養(yǎng)獸而教擾之,掌與獸言。

卷第三十六《禁暴氏》

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撟誣犯禁者,作言語而不信者,以告而誅之。

卷第三十八《象胥》

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xié)其禮與其辭言傳之。

《儀禮注疏》[5]

卷第七《士相見禮第三》

君在堂,升見無方階,辯君所在。凡言非對也,妥而后傳言。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若父則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卷第二十一《聘禮》

聘于夫人,用璋,享用琮,如初禮,若有言,則以束帛,如享禮。

卷第四十一《既夕禮》

哭晝夜無時,非喪事不言。

卷第四十八《少牢饋食禮》

祝主人皆拜妥尸。尸不言,尸答拜。遂坐?!魅瞬谎裕葙?。

《禮記正義》[6]

卷第一《曲禮上第一》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

卷第二《曲禮上》

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內(nèi)言不出于梱。

卷第三《曲禮上》

凡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

卷第四《曲禮下第二》

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

卷第五《曲禮下》

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仍?。見天子,曰“類見”,言謚曰類。

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

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诔远Y,問禮對以禮。

卷第七《檀弓上》

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p>

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卷第八《檀弓上》

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君子未之言也。

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庇凶釉唬骸笆欠蔷又砸??!痹釉唬骸皡⒁猜勚T夫子也?!庇凶佑衷唬骸笆欠蔷又砸病!痹釉唬骸皡⒁才c子游聞之?!庇凶釉唬骸叭?。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痹右运寡愿嬗谧佑巍W佑卧唬骸吧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蜃釉唬骸羰瞧涿乙?。死不如速朽之愈也?!乐傩啵瑸榛杆抉R言之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與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觀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

卷第九《檀弓下第四》

喪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難言也。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歡?!兄T?”

卷第十《檀弓下》

二名不偏諱,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

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其口。

卷第十一《王制第五》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yǎng),士遇之途,弗與言也。

卷第十二《王制》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卷第十三《王制》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關(guān)執(zhí)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卷第十八《曾子問第七》

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

卷第十九《曾子問》

宗子死,稱名不言孝,身沒而已。

卷第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凡祭、與養(yǎng)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shù)。

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蛞缘逻M,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若內(nèi)豎言疾,則世子親齊玄而養(yǎng)。

卷第二十七《內(nèi)則第十二》

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瓋?nèi)言不出,外言不入。

卷第二十八《內(nèi)則》

凡養(yǎng)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yǎng)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yǎng)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

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般革,女般絲。

卷第二十九《玉藻第十三》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君若賜之爵,則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飲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虛爵。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

卷第三十《玉藻》

士于君所言大夫,沒矣則稱謚若字。名士,與大夫言。名士,字大夫。

言容繭繭,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厲肅。

卷第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

納夷蠻之樂于大廟,言廣魯于天下也。

卷第三十五《少儀第十七》

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zhì)言語,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卷第三十六《學記第十八》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卷第三十九《樂記》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即樂。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p>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卷第四十二《雜記下第二十一》

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

卷第四十三《雜記下》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卷第四十五《喪大記》

寢苫枕凷,非喪事不言。

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主人拜稽顙。君稱言,視祝而踴,主人踴。

卷第四十七《祭義第二十四》

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子贛問曰:“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今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子曰:“……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卷第四十八《祭義》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樂正子春:“……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p>

卷第五十《哀公問第二十七》

哀公問于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shè)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

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公曰:“寡人雖無似也,原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傻寐労?。”……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遂言曰:“……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

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后罪何?”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p>

卷第五十《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于禮。

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

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發(fā)朦矣。

卷第五十一《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于此而已乎?!?/p>

卷第五十一《坊記第三十》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p>

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子云:“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p>

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歡?!薄釉疲骸案改冈诓环Q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nèi),戲而不嘆。……”

卷第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卷第五十三《中庸》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p>

卷第五十四《表記第三十二》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p>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p>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娫唬骸疅o言不仇,無德不報。’”

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已,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責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弊釉唬骸笆戮笱匀雱t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p>

卷第五十五《緇衣第三十三》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p>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p>

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弊釉唬骸把杂形锒杏懈褚?,是以生前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

子曰:“……人茍或言之。必聞其聲。……”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对姟吩疲骸坠缰瑁锌赡ヒ?;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

卷第五十七《問傳第三十七》

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此哀之發(fā)于言語者也。

卷第五十八《投壺第四十》

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背立、毋逾言,背立、逾言有常爵?!?/p>

卷第五十九《儒行第四十一》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言不再,流言不極。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p>

言談?wù)?。仁之文也?/p>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p>

卷第六十一《婚義第四十四》

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卷第六十一《鄉(xiāng)飲酒義第四十五》

言是席之正,非專為飲食也,為行禮也,此所以貴禮而賤財也?!允窍希菍轱嬍骋?。

賓必南向。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yǎng)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向仁,右義,背藏也。介必東向,介賓主也。主人必居東方,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也。

卷第六十二《射義第四十六》

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

卷第六十三《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書》曰:“高宗諒暗,三年不言”,善之也,此之謂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謂臣下也。

《春秋左傳正義》[7]

卷第四(隱公六年至十一年)

(經(jīng)六年冬)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p>

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傳二年春)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p>

卷第八(莊公元年至十年)

(傳九年春)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仇也,請受而甘心焉?!?/p>

卷第九(莊公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傳十一年秋)“……言懼而名禮,其庶乎!”

(傳十四年夏)使謂原繁曰“……且寡人出,伯父無里言?!?/p>

(傳十四年夏)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卷第十(莊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

(傳二十八年春)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

卷第十一(閔公元年至二年)

(傳元年春)管敬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侯親昵,不可棄也?!?/p>

卷第十三(僖公六年至十四年)

(傳七年)春,齊人伐鄭,孔叔言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于?。俊?/p>

(傳七年秋)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タ筛囊惨??!?/p>

(傳七年秋)管仲言于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傳七年秋)鄭伯使大子華聽命于會,言于齊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p>

(傳九年)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傳九年秋)荀叔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言而愛身乎?……”

(傳九年冬)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傳九年冬)今其言多忌克,難哉!。

(傳十年春)晉侯殺里克以說。

(傳十年冬)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

(傳十年冬)丕豹奔秦,言于秦伯曰:“晉侯背大主而忌小怨,民弗與也。伐之必出?!?/p>

(傳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

卷第十四(僖公十五年至二十一年)

(傳十五年秋)公曰:“……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傳十五年秋)子桑曰:“……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p>

(傳十五年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恐國人不從,故先賞之于朝?!?/p>

(傳十五年秋)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卷第十五(僖公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傳二十二年秋)晉大子圉為質(zhì)于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彼焯託w。富辰言于王曰:“請召大叔?!对姟吩唬骸畢f(xié)比其鄰,婚姻孔云。’……”

(傳二十四年春)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ń橹疲υ唬骸坝榷е?,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女偕隱?!?/p>

卷第十六(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

(傳二十五年春)狐偃言于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p>

(傳二十七年冬)趙衰曰:“郤谷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湓囍??!?/p>

傳二十八年春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zhàn)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抗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

卷第十八(文公元年至四年)

(傳元年冬)殽之役,晉人既歸秦帥,秦大夫及左右皆言于秦伯曰:“是敗也,孟明之罪也,必殺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非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貪故也,孤之謂矣。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復使為政。

卷第十九上(文公五年至十年)

懼而辭曰:“臣免于死,又有讒言,謂臣將逃,臣歸死于司敗也?!?/p>

卷第十九下(文公十一年至十五年)

(傳十二年冬)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p>

(傳十三年春)壽馀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笔故繒?,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不可悔也。”

(傳十三年春)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p>

卷第二十(文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傳十八年冬)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卷第二十三(宣公十二年)

(傳十二年夏)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p>

(傳十二年冬)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討,我則死之?!?/p>

卷第二十四(宣公十三年至十八年)

(傳十四年冬)冬,公孫歸父會齊侯于谷。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缸痈娓咝釉唬骸白蛹移渫龊?,懷于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孟獻子言于公曰:“臣聞小國之免于大國也,聘而獻物,于是有庭實旅百。朝而獻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貨。謀其不免也。誅而薦賄,則無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圖之?!惫珢偂?/p>

(傳十五年春)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傳十五年夏)申犀稽首于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蓖醪荒艽稹?/p>

卷第二十五(成公元年至四年)

(傳二年夏)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吾子忍之!”

卷第二十六(成公五年至十年)

(經(jīng))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傳)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季文子餞之,私焉,曰:“……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傳八年冬)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

卷第二十七(成公十一年至十五年)

(傳十二年秋)賓曰:“……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可以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遂入,卒事。歸以語范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吾死無日矣夫!”

(傳十五年冬)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難?!?/p>

卷第二十八(成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傳十六年夏)對曰:“……今楚內(nèi)棄其民,而外絕其好,瀆齊盟,而食話言,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p>

(傳十六年夏)苗賁皇言于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于王卒,必大敗之?!?/p>

卷第二十九(襄公元年至四年)

(傳二年夏)君子曰:“……《詩》曰:‘其惟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傳二年夏)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棄力與言,其誰昵我?免寡人,唯二三子?!?/p>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干大命,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p>

卷第三十(襄公五年至九年)

(傳五年春)王使王叔陳生愬戎于晉,晉人執(zhí)之。士魴如京師,言王叔之貳于戎也。

(傳七年冬)衛(wèi)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尋孫桓子之盟。

(傳八年夏)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p>

(傳九年冬)荀偃曰:“改載書!”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p>

(傳九年冬)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盟誓之言,豈敢背之?

卷第三十二(襄公十三年至十五年)

(傳十四年春)范宣子親數(shù)諸朝,曰:“……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知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汝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zhí)汝。”對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懵焉?!?/p>

(傳十四年夏)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于晉而復之。

(傳十四年夏)衛(wèi)侯與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曰:“衛(wèi)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糞土也。亡而不變,何以復國?”

(傳十四年冬)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

卷第三十三(襄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傳十六年)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

(傳十八年秋)他日,見諸道,與之言,同。巫曰:“今茲主必死,若有事于東方,則可以逞。”獻子許諾。

(傳十八年)冬,十月,會于魯濟,尋溴梁之言,同伐齊。

卷第三十四(襄公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傳二十年秋)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不與民同欲也?!瓣惡钪茳S出奔楚”,言非其罪也。

卷第三十五(襄公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傳二十二年秋)晏平仲言于齊侯曰:“商任之會,受命于晉。今納欒氏,將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弗聽。

(傳二十三年春)午言曰:“今也得欒孺子,何如?”對曰:“得主而為之死,猶不死也。”皆嘆,有泣者。爵行,又言。皆曰:“得主,何貳之有?”盈出,遍拜之。

(傳二十三年秋)武子曰:“吾言于君,君弗聽也。以為盟主而利其難。群臣若急,君于何有?子姑止之?!?/p>

(傳二十四年春)宣子曰:“……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卷第三十七(襄公二十六年)

(傳二十六年春)叔向曰:“……子員道二國之言無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p>

(傳二十六年春)返,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無憂色,亦無寬言,猶夫人也。若不已,死無日矣。”

(傳二十六年春)公至,使讓大叔文子曰:“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聞衛(wèi)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古人有言曰:‘非所怨,勿怨?!讶嗽挂??!睂υ唬骸啊疾荒苜E,通外內(nèi)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從近關(guān)出。公使止之。

卷第三十八(襄公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傳二十七年夏)告人曰:“……志以發(fā)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叔向曰:“……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p>

(傳二十七年夏)子木與之言,弗能對。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對也。

(傳二十七年夏)(趙孟)對曰:“夫人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隱。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p>

(傳二十七年夏)趙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p>

(傳二十七年夏)趙孟曰:“……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后亡?!?/p>

(傳二十八年秋)子大叔曰:“……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無乃非盟載之言,以缺君德,而執(zhí)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不然,其何勞之憚?”

卷第三十九(襄公二十九年)

(傳二十九年夏)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見疏也?!?/p>

(傳二十九年夏)季孫見之,則言季氏如他日。不見,則終不言季氏。

(傳二十九年夏)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于三族乎!”說叔向,將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難?!?/p>

卷第四十(襄公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傳三十年夏)羽頡因之,與之比,而事趙文子,言伐鄭之說焉。

(傳三十年冬)子皮曰:“虎帥以聽,誰敢犯子?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

(傳三十一年春)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吾子何與季孫言之,可以樹善,君子也?!?/p>

卷第四十一(昭公元年)

(傳元年夏)晉侯聞子產(chǎn)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敝刭V之。

卷第四十二(昭公二年至四年)

(傳三年春)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对姟吩唬骸尤珈恚瑏y庶遄已?!涫侵^乎!”

(傳三年夏)文子曰:“退!二子之言,義也。違義,禍也。余不能治余縣,又焉用州?其以徼禍也?君子曰:‘弗知實難。’知而弗從,禍莫大焉。有言州必死?!?/p>

卷第四十三(昭公五年至六年)

(傳五年春)曰:“……于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p>

卷第四十四(昭公七年至八年)

(傳七年夏)曰:“人有言曰:‘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p>

(傳七年夏)宣子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于樂大心。

《傳》八年,春,石言于晉魏榆。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駥m室崇侈,民力凋盡,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晉侯方筑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涫侵^乎!”

卷第四十五(昭公九年至十二年)

(傳九年夏)(杜蒯)曰:“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臣實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惫f,徹酒。

(傳十一年春)蔡大夫曰:“王貪而無信,唯蔡于感,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辈毯畈豢伞?/p>

(傳十一年秋)單子會韓宣子于戚,視下言徐。叔向曰:“……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視不過結(jié)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則有缺。今單子為王官伯,而命事于會,視不登帶,言不過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從,無守氣也?!?/p>

(傳十二年冬)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

卷第四十六(昭公十三年)

(傳十三年秋)齊人懼,對曰:“小國言之,大國制之,敢不聽從?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p>

卷第四十七(昭公十四年至十六年)

(傳十四年冬)仲尼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shù)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shù)其賄也,以寬衛(wèi)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夫!”

(傳十六年秋)平子曰:“子服回之言猶信,子服氏有子哉?!?/p>

卷第四十八(昭公十七年至十九年)

(傳十八年夏)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编嵢苏堄弥赢a(chǎn)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梢跃韧?,子何愛焉?”子產(chǎn)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

卷第四十九(昭公二十年)

(傳二十年春)費無極言于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其事集矣?!蓖跣胖?,問伍奢。伍奢對曰:“君一過多矣,何言于讒?”王執(zhí)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zhí)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卷第五十(昭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傳二十二年春)楚薳越使告于宋曰:“……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艋荼1忠?,無亢不衷,以獎亂人,孤之望也。唯君圖之!”

(傳二十二年夏)樊頃子曰:“非言也,必不克?!?/p>

(傳二十三年秋)不言戰(zhàn),楚未陳也。

卷第五十一(昭公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

(傳二十五年夏)簡子曰:“鞅也,請終身守此言也?!?/p>

(傳二十五年秋)又使言,公執(zhí)戈懼之,乃走。又使言,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惫匝?,公以告臧孫,臧孫以難。告郈孫,郈孫以可,勸。告子家懿伯,懿伯曰:“讒人以君僥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為也。舍民數(shù)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且政在焉,其難圖也?!惫酥^o曰:“臣與聞命矣,言若泄,臣不獲死?!蹦损^于公。

卷第五十二(昭公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二十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處于鄆,言在外也。

(傳二十七年春)告鱄設(shè)諸曰:“上國有言曰:‘不索,何獲?’我,王嗣也,吾欲求之。”

(傳二十七年秋)楚郗宛之難,國言未已,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沈尹戌言于子常曰:“……今子殺人以興謗,不弗圖,不亦異乎?……”子常曰:“是瓦之罪,敢不良圖?!本旁录何?,子常殺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以說于國,謗言乃止。

(傳二十八年秋)賈辛將適其縣,見于魏子。魏子曰:“辛來!……一言而善。叔向……,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賈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今子少不揚,子若無言,吾幾失子矣。言不可以已也如是。遂如故知?!?/p>

卷第五十三(昭公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

(傳三十一年夏)眾曰:“在一言矣,君必逐之!”

(傳三十二年冬)書曰:“公薨于干侯?!毖允渌?。

(傳三十二年冬)對曰:“……卜人謁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為公室輔?!吧绮啡酥?,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p>

卷第五十四(定公元年至四年)

(傳元年夏)季孫曰:“子家子亟言于我,未嘗不中吾志也。吾欲與之從政,子必止之,且聽命焉?!?/p>

(傳四年春)將會,衛(wèi)子行敬子言于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p>

(傳四年夏)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傳四年冬)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p>

(傳四年冬)鑢金初官于子期氏,實與隨人要言。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蓖醺钭悠谥?,以與隨人盟。

卷第五十五(定公五年至九年)

(傳六年秋)他日,公謂樂祁曰:“唯寡人說子之言,子必往?!?/p>

卷第五十六(定公十年至十五年)

(傳十三年夏)安于曰:“與其害于民,寧我獨死,請以我說。”

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p>

(傳十年秋)對曰:“臣之業(yè),在《揚水》卒章之四言矣?!?/p>

(傳十年秋)駟赤謂侯犯曰:“眾言異矣。子不如易于齊,與其死也,猶是郈也,而得紓焉,何必此?……”

(傳十四年秋)戲陽速告人曰:“大子則禍余。大子無道,使余殺其母。余不許,將戕于余;若殺夫人,將以余說。余是故許而弗為,以紓余死。諺曰:‘民保于信?!嵋孕帕x也。”

(傳十五年夏)仲尼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p>

卷第五十七(哀公元年至五年)

(傳二年秋)蔡侯告大夫,殺公子駟以說,哭而遷墓。

(傳三年秋)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于君與大夫而立之?!裆?,男也,敢告。”遂奔衛(wèi)。

(傳五年夏)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于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于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于無君?”

卷第五十八(哀公六年至十一年)

(傳六年春)齊陳乞偽事高、國者,每朝必驂乘焉。所從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逼我,盍去諸?’”

(傳七年冬)曹鄙人公孫強好弋,獲白雁,獻之,且言田弋之說,悅之。因訪政事,大悅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行。強言霸說于曹伯,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

(傳十一年冬)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三發(fā),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

卷第五十九(哀公十二年至十五年)

(傳十二年夏)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

(傳十二年秋)衛(wèi)侯歸,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執(zhí)焉,而又悅其言,從之固矣?!?/p>

(傳十四年春)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于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諸御鞅言于公,曰:“陳、闞不可并也,君其擇焉。”……初,陳豹欲為子我臣,使公孫言己,已有喪而止。既而言之,……他日,與之言政,悅,遂有寵。謂之曰:“我盡逐陳氏,而立汝,若何?”

(傳十四年夏)公曰:“吾早從鞅之言,不及此?!?/p>

(傳十四年夏)向巢來奔,宋公使止之,曰:“寡人與子有言矣,不可以絕向氏之祀?!?/p>

(傳十四年夏)退而告人,曰:“吾以從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傳十五年夏)今君命逆使人曰:“……先民有言曰:‘無穢虐士?!?/p>

卷第六十(哀公十六年至二十七年)

(傳十六年夏)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p>

(傳十六年夏)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悅。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眳侨朔ド?,白公敗之。

(傳十六年秋)對曰:“余知其死所,而長者使余勿言?!痹唬骸安谎詫⑴搿!?/p>

(傳十六年秋)良夫代執(zhí)火者而言,曰:“疾與亡君,皆君之子也。召之而擇材焉,可也。若不材,器可得也。”

(傳十七年冬)將入城,簡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亂滅國者無后。”

(傳二十年冬)對曰:“黯也,進不見惡,退無謗言?!?/p>

(傳二十四年夏)萊章曰:“君卑政暴,往歲克敵,今又勝都,天奉多矣,又焉能進?是偽言也。役將班矣!”

(傳二十五年夏)郭重仆,見二子,曰:“惡言多矣,君請盡之?!惫缬谖逦?,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于大行,又謂重也肥?!惫唬骸笆鞘逞远嘁?,能無肥乎?”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

《春秋公羊傳注疏》[8]

卷第二(隱公二年至四年)

(傳四年秋)公子翚恐若其言聞乎桓,于是謂桓曰:“吾為子口隱矣?!?/p>

卷第五(桓公七年至十八年)

(傳十一年秋)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

卷第七(莊公八年至十七年)

(經(jīng)傳八年)春,王正月。師次于郎,以俟陳人、蔡人。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

(傳十年春)二月,公侵宋,曷為或言侵,或言伐?粗者曰侵,精者曰伐。戰(zhàn)不言伐,圍不言戰(zhàn),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

卷第九(莊公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

(經(jīng)三十二年秋)季子和藥而飲之,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魯國。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后乎魯國。于是從其言而飲之,飲之無傫氏,至乎王堤而死。

卷第十(僖公元年至七年)

(經(jīng)傳)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弒君,子不言即位。

(傳二年夏)荀息曰:“宮之奇,智則智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請終以往。”

(經(jīng)傳六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伐鄭,圍新城。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強也。

卷第十一(僖公八年至二十一年)

(傳十年春)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傳十年春)荀息對曰:“使死者返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返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薄飨⒘⒆孔?,里克弒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傳十年夏)然則曷為不言惠公之入?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

卷第十二(僖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經(jīng)傳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鄭。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

(經(jīng)傳二十六年)冬,楚人伐宋,圍緡。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刺道用師也。

(經(jīng)傳二十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wèi),曷為再言晉侯?非兩之也,然則何以不言遂?未侵曹也。未侵曹,則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

(經(jīng)傳二十八年春)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zhí)曹伯,畀宋人。畀者何?與也。其言畀宋人何?與使聽之也。曹伯之罪何?甚惡也。其甚惡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傳二十八年夏)陳侯如會,其言如會何。后會也。公朝于王所,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致天子也。

(傳三十一年夏)曷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禮也。四卜,非禮也?!聻榛蜓悦馍?,或言免牛?免牲,禮也。免牛,非禮也。

卷第十五(宣公元年至九年)

(經(jīng)傳)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繼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卷第十六(宣公十年至十八年)

(傳十二年夏)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寡人得見君中玉面,而微至乎此?!?/p>

卷第十七(成公元年至十年)

(經(jīng)傳)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來言者何?內(nèi)辭也,脅我使我歸之也。

卷第十八(成公十一年至十八年)

(傳十五年冬)《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nèi)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經(jīng)傳十六年秋)九月,晉人執(zhí)季孫行父,舍之于招丘。執(zhí)未可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悕矣。執(zhí)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仁之何?代公執(zhí)也。

卷第二十(襄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經(jīng)傳十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臺。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伐而不言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卷第二十一(襄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

(經(jīng)傳二十六年春)甲午,衛(wèi)侯衎復歸于衛(wèi)。此諼君以弒也。其言復歸何?惡剽也。曷為晉剽?剽之立,于是未有說也。然則曷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惡衛(wèi)侯也。

卷第二十六(定公六年至十五年)

(經(jīng)傳十三年)冬,晉荀寅及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晉趙鞅歸于晉。此叛也,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其以地正國奈何?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cè)之惡人也。此逐君側(cè)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卷第二十七(哀公元年至十年)

(經(jīng)傳七年)秋,公伐邾婁。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內(nèi)辭也,若使他人然。

《春秋穀梁傳注疏》[9]

卷第二(隱公四年至十一年)

(經(jīng)傳)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傳曰:“言伐言取,所以惡也?!?/p>

(傳八年秋)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卷第三(桓公元年至七年)

(傳元年春)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已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于先君也。

(經(jīng)傳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卷第四(桓公八年至十八年)

(經(jīng)傳九年)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

(經(jīng)傳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wèi)侯、鄭伯來戰(zhàn)于郎。來戰(zhàn)者,前定之戰(zhàn)也。內(nèi)不言戰(zhàn),言戰(zhàn)則敗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者,為內(nèi)諱也。

(經(jīng)傳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zhàn)于宋,非與所與伐戰(zhàn)也。不言與鄭戰(zhàn),恥不和也。

(經(jīng)傳十三年春)其言及者,由內(nèi)及之也。其曰戰(zhàn)者,由外言之也。

(經(jīng)傳十七年夏)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之者,為內(nèi)諱也。

卷第五(莊公元年至十八年)

元年,春,王正月。繼弒君,不言即位,正也。

(傳元年春)不言氏姓,貶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也;不若于言者,人絕之也。

(傳十年秋)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中國不言敗,蔡侯其見獲乎?其言敗,何也?釋蔡侯之獲也。以歸,猶愈乎執(zhí)也。

(經(jīng)傳十七年)夏,齊人殲于遂。殲者,盡也。然則何為不言遂人盡齊人也?無遂之辭也,無遂則何為言遂,其猶存遂也。

(十八年春)春,王三月,日有食之。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

卷第六(莊公十九年至三十二年,閔公元年至二年)

(經(jīng)傳二十二年春)癸丑,葬我小君文姜。小君,非君也,不治其民,其曰君,何也?以其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陳人殺其公子御寇。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為大夫也。

(傳二十三春)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內(nèi)臣也。

(傳二十三夏)微國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來,于外也。

(傳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言葬不言卒,不葬者也。

(經(jīng)傳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齊侯來獻捷者,內(nèi)齊侯也。不言使,內(nèi)與同,不言使也。

卷第七(僖公元年至五年)

元年,春,王正月。繼弒君不言即位,正也。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齊侯之意也?!洳谎圆懿?,何也?以其不言齊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不言齊侯也。

(傳二年春)則其不言城衛(wèi),何也?衛(wèi)未遷也。其不言衛(wèi)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經(jīng)傳三年夏)夏,四月,不雨。一時言不雨者,憫雨也。

卷第八(僖公六年至十八年)

(經(jīng)傳六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伐鄭,圍新城。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病鄭也,著鄭伯之罪也。

(傳八年秋)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

(傳十四年夏)來朝者,來請已也。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以病繒子也。

(傳十六年春)稱公弟叔仲,賢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孫,疏之也。

(經(jīng)傳十七年)夏,滅項。孰滅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

(經(jīng)傳十八年夏)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zhàn)于甗,齊師敗績。戰(zhàn)不言伐,客不言及,言及,惡宋也。

卷第九(僖公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傳二十二年冬)倍則攻,敵則戰(zhàn),少則守,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經(jīng)傳二十六年冬)冬,楚人伐宋,圍閔。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

(傳二十八年夏)公朝于王所。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傳二十八年冬)言曰公朝,逆辭也,而尊天子。會于溫,言小諸侯。溫,河北地,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瓡x人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此入而執(zhí),其不言入,何也?不外王命于衛(wèi)也。歸之于京師,緩辭也,斷在京師也。

卷第十(文公元年至八年)

(傳二年春)不言公,處父伉也。為公諱也?!我圆谎怨鐣x?所恥也。出不書,返不致也。

(傳六年冬)晉殺其大夫陽處父。稱國以殺,罪累上也。襄公已葬,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君漏言也。上泄則下暗,下暗則上聾,且暗且聾,無以相通?!┭砸玻适吭毂俣?,詭辭而出。

卷第十一(文公九年至十八年)

(經(jīng)傳九年春)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京,大也。師,眾也。言周必以眾與大言之也。

(傳十一年冬)然則何為不言獲也?曰:古者不重創(chuàng),不擒二毛,故不言獲為內(nèi)諱也。

(傳十二年冬)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稱帥師,言有難也。

(傳十四年秋)九月甲申,公孫敖卒于齊。奔大夫不言卒,而言卒,何也?為受其喪,不可不卒也,其地于外也。

卷第十二(宣公元年至十八年)

(經(jīng)傳元年春)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其不言氏,喪未畢,故略之也。其曰婦,緣姑言之之辭也,遂之挈,由上致之也。

(經(jīng)傳元年夏)六月,齊人取濟西田。內(nèi)不言取,言取,授之也,以是為賂齊也。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之口,緩辭也,傷自牛作也。

(經(jīng)傳)七年,春,衛(wèi)侯使孫良夫來盟。來盟,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國與之。不言其人,亦以國與之。不日,前定之盟不日。

卷第十三(成公元年至八年)

(經(jīng)傳元年春)無冰,終時無冰則志。此未終時而言無冰,何也?

(傳七年春)不言日,急辭也。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卷第十四(成公九年至十八年)

(傳九年秋)晉欒書帥師伐鄭,不言戰(zhàn),以鄭伯也,為尊者諱恥。

(傳十二年春)言其上下之道,無以存也。上雖失之,孰敢有之?今上下皆失之矣。

(經(jīng)傳十二年)秋,晉人敗狄于交剛。中國與夷狄不言戰(zhàn),皆曰敗之。夷狄不日。

十有三年,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乞,重辭也。古之人重師,故以乞言之也。

卷第十五(襄公元年至十五年)

(傳五年夏)叔孫豹、繒世子巫如晉。外不言如,而言如,為我事往也。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邰。伐國不言圍邑,舉重也,取邑不書。圍,安足書也!

卷第十六(襄公十六年至三十一年)

(經(jīng)傳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莊公失言,淫于崔氏。

(傳二十七年夏)衛(wèi)殺其大夫?qū)幭?,稱國以殺,罪累上也。寧喜弒君,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嘗為大夫,與之涉公事矣。

(傳三十年秋)外夫人不書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災,隱而葬之也。

(傳三十年秋)晉人、齊人、宋人、衛(wèi)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于澶淵,宋災故。會不言其所為,其曰宋災故,何也?不言災故,則無以見其善也。

卷第十七(昭公元年至十三年)

(傳四年秋)執(zhí)齊慶封,殺之。此入而殺,其不言入,何也?慶封對乎吳鐘離,其不言伐鐘離,何也?不與吳封也。慶封其以齊氏,何也?為齊討也。靈王使人以慶封令于軍中曰:“有若齊慶封弒其君者乎?”慶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痹唬骸坝腥舫訃?,弒其兄之子而代之為君者乎?”軍人粲然皆笑。

(昭公五年夏傳)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以者,不以者也,來奔者不言出。及防茲,以大及小也。

(傳十三年夏)自晉,晉有奉焉爾。歸而弒,不言歸。言歸,非弒也。歸一事也,弒一事也,而遂言之,以比之歸弒,比不弒也。

卷第十八(昭公十四年至三十二年)

(經(jīng)傳十四年冬)冬,莒殺其公子意恢。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無大夫也。

(傳二十二年夏)王室亂,亂之為言,事未有所成也。

(傳二十三年秋)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其言敗,釋其滅也。

(傳二十五年秋)九月,乙亥,公孫于齊。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

(傳二十五年冬)十有二月,齊侯取鄆。取,易辭也。內(nèi)不言取,以其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

(傳二十六年春)以齊侯之見公,可以言至自齊也。居于鄆者,公在外也。

(二十六年夏)夏,公圍成。非國不言圍,所以言圍者,以大公也。

(經(jīng)傳三十一年夏)晉侯使荀櫟唁公于干侯。唁公不得入于魯也,曰:“既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p>

(經(jīng)傳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濫來奔,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別乎邾也。其不言濫子,何也?非天子所封也。來奔,內(nèi)不言叛也。

卷第十九(定公元年至十五年)

元年,春,王。不言正月,定無正也。定之無正,何也?昭公之終,非正終也。定之始,非正始也。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不言即位,喪在外也。

(經(jīng)傳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言新,有舊也。

(傳四年冬)為是興師而伐楚,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我圆谎詼缫??欲存楚也。

(傳五年春)不言歸之者,專辭也,義邇也。

(傳十三年冬)晉趙鞅歸于晉,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貴其以地反也,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許悔過也,許悔過,則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國也。以地正國,則何以言叛?其入無君命也。

(傳十五年夏)邾子來奔喪,喪急,故以奔言之。

卷第二十(哀公元年至十四年)

(傳元年夏)子之所言者,牲之變也,而曰我一該郊之變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雖有變,不道也。

(傳六年秋)陽生入而弒其君,以陳乞主之,何也?不以陽生君荼也。其不以陽生君荼,何也?陽生正,荼不正。不正則其曰君,何也?荼雖不正,已受命矣。入者,內(nèi)弗受也。荼不正,何用弗受?以其受命,可以言弗受也。

(傳七年秋)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其言來者,有外魯之辭焉。

(傳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諱取同姓也。

(經(jīng)傳)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引取之也,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獲麟,故大其適也。其不言來,不外麟于中國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國也。

《論語注疏》[10]

卷一《學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p>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卷二《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余,則寡尤?!?/p>

卷三《八佾第三》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卷四《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卷五《公冶長第五》

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p>

子曰:“盍各言爾志?”

卷六《雍也第六》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啠耘R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p>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卷七《述而第七》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卷八《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

卷九《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p>

卷一〇《鄉(xiāng)黨第十》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食不語,寢不言。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卷一一《先進第十一》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p>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p>

卷一二《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痹唬骸捌溲砸沧?,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卷一三《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子于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p>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缰獮榫y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把员匦牛斜毓?,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p>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p>

卷一四《憲問第十四》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p>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p>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p>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撸伪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弊釉唬骸捌淙唬M其然乎?”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p>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p>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p>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p>

卷一五《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張書諸紳。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弊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睅熋岢觥W訌垎栐唬骸芭c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p>

卷一六《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p>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p>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勗娐劧Y,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卷一七《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薄昂脧氖露绞r,可謂智乎?”曰:“不可?!薄叭赵率乓?,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樱≠戎允且?。前言戲之耳?!?/p>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p>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弊釉唬骸暗缆牰菊f,德之棄也?!?/p>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卷一八《微子第十八》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p>

卷一九《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p>

卷二〇《堯曰第二十》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p>

《孝經(jīng)注疏》[11]

卷一《開宗明義章第一》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p>

卷二《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卷七《諫諍章第十五》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卷九《喪親章第十八》

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爾雅注疏》[12]

卷二《釋詁下》

話、猷、載、行、訛,言也。

卷三《釋言第二》

訊,言也。

卷四《釋訓第三》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

鬼之為言歸也。

卷五《釋樂第七》

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孟子注疏》[13]

卷一下《梁惠王上》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卷二下《梁惠王下》

王顧左右而言他。

卷三上《公孫丑上》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p>

“告子曰:‘不得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p>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正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p>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p>

曰:“惡,是何言也!……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卷三下《公孫丑上》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p>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p>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p>

卷四上《公孫丑下》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p>

孟子謂蚔氐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shù)月矣,未可以言與?……”……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歡為輔行。王歡朝暮見,返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返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卷四下《公孫丑下》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何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卷五上《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p>

卷五下《滕文公上》

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p>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p>

卷六上《滕文公下》

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卷六下《滕文公下》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p>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卷七上《離婁上》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p>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卷七下《離婁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p>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卷八上《離婁下》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返,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zhí)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仇??艹鸷畏校俊?/p>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p>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p>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p>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p>

卷八下《離婁下》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p>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guī)熗?,入門,有進而與右?guī)熝哉?,有就右?guī)熤?,而與右?guī)熝哉摺?/p>

孟子不與右?guī)熝?,右?guī)煵粣偅唬骸爸T君子皆與歡言,孟子獨不與歡言,是簡歡也。”

卷九上《萬章上》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此之謂也。

卷九下《萬章上》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p>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有諸?”

卷一一上《告子上》

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卷一一下《告子上》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毖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卷一二上《告子下》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痹唬骸跋壬緞t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p>

卷一二下《告子下》

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p>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卷一三上《盡心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施于四體,不言而喻。

卷一三下《盡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p>

卷一四上《盡心下》

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zhàn)?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p>

卷一四下《盡心下》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舔舌之也??梢匝远谎?,是以不言舔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孟子曰:“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p>

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


[1] 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中華書局,2008。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中華書局,2008。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中華書局,2008。

[7]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8]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蹋腥A書局,2008。

[9]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十三經(jīng)注疏》,清·阮元???,中華書局,2008。

[10]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