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挺進北極

雪龍出征:中國首次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 作者:馬夫 編


二、挺進北極

●上海市的副市長屠光紹、艾寶俊發(fā)表了祝辭。他們在講話中都說:“此次北極科考是本世紀中國最后一次壯舉,將永遠記錄在中國科學考察的史冊上?!?/p>

●吳金友說:“今天發(fā)生的是非常正常的小故障,我們認為有能力、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修理好,經(jīng)過船長和陳隊長商量,沒向海洋局報告,就做出了停船的決定?!?/p>

●“雪龍”號穿越了國際日期變更線。船上廣播通知大家:“請大家把手表由7月11日23時30分改成7月10日23時30分?!?/p>

雪龍?zhí)栭_始整裝出發(fā)

1999年6月30日,“雪龍”號考察船靜靜地??吭谏虾F謻|外高橋集裝箱新碼頭。

所有的隊員都在做出發(fā)前的準備,船上和碼頭都顯得一片繁忙。13時30分,隊長陳立奇在“雪龍”號船上,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上宣讀了考察隊員分組名單。

近90名考察隊員被分成了5個組,即大洋組、海冰組和大氣組;記者分為影視組和文字組。

分組的目的是為了工作和生活的方便。因為在船上,很多工作需要大家輪流做,比如幫廚、打掃衛(wèi)生、端飯菜等等。

除了簡單地講了一下隊員的分組情況,后勤組領導大部分時間是給大家詳細講解船上電子信箱的設置和使用方法。

大家都知道,在茫茫大海中一走就是兩個月,信是發(fā)不出去了,衛(wèi)星電話好幾十塊錢一分鐘,電子郵件就成了與外界溝通的手段。因此,大家都聽得特別認真。

后勤組領導告訴大家:船上設了一個公用機房,里面有4臺臺式機和一臺打印機。在這兒,大家可以把郵件發(fā)到機房的一臺服務器上,再通過衛(wèi)星電話統(tǒng)一發(fā)送到網(wǎng)絡上。

為了節(jié)省費用,船上的服務器暫定為每天15時和第二天3時各聯(lián)通一次。技術人員再三告訴大家,盡可能使用純文本格式發(fā)稿,而且最好先壓縮再發(fā)送。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科技處副處長秦為稼還強調(diào)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賬號,誰用多少錢計算機都會記得一清二楚?!?/p>

全體會議開完后,考察隊的領導們接著又開干部會。船下邊的碼頭上,工人在布置第二天出發(fā)儀式會場。兩行藍底白字在雨中顯得異常清晰,上面寫著: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暨雪龍首航北極啟航儀式

7月1日,是“雪龍”號啟航的日子。大家在船上吃早飯的時候天還下著雨,沒想到雨很快就停了。

啟航儀式就在碼頭舉行。寬闊平坦的碼頭被布置得色彩斑斕,前幾天還很空蕩的高橋新碼頭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長長的橫幅上寫著“向極地英雄致敬”、“發(fā)揚南極精神,??疾礻爢T一路平安”等標語。這里成了人們在“雪龍”號啟航儀式開始前競相拍照的一個景點。

9時,國家海洋局局長張登義宣布:

啟航儀式正式開始!

頓時,肅立在岸邊的軍樂隊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后,各界群眾代表和少先隊員向考察隊員獻了鮮花。

接著,上海市的副市長屠光紹、艾寶俊發(fā)表了祝辭。屠光紹在講話中說:

此次北極科考是本世紀中國最后一次壯舉,將永遠記錄在中國科學考察的史冊上。

隨后,國家海洋局局長張登義也講了話。

緊接著,上海文英小學的小學生們,打著“北極科學考察預備隊”的旗幟,列隊在岸邊為考察船送行。

一位叫楊欣潔的小學生說:

希望你們回來以后,能為我們講述考察探險的經(jīng)歷,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北極這塊神奇的土地。

這個學校的全體學生,還給北極考察隊遞交了一封公開信,信上寫道:

我們將看報紙、聽廣播,時時關注你們,

與你們“同行”。

孩子們還在信里叮囑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叔叔阿姨們,一定要小心北極熊。

10時整,國家海洋局局長張登義宣布:

正式啟航!

霎時間,汽笛一聲長鳴,隨后,“雪龍”號緩緩駛離碼頭。

就在這歷史性時刻,幾天來一直雨水如注的上海,雨忽然停了。更難得的是,在船緩緩駛出港口的一剎那,“老天爺”終于露出笑臉,陽光穿云而出,隨后又隱藏在陰云中,讓所有考察隊員和出席啟航儀式的來賓驚喜不已。

后來,考察隊協(xié)調(diào)員吳金友說:

這一天氣的巧合為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開了一個好頭,也為這一中國科學考察史上的壯舉留下了一段佳話。

考察隊員和在岸上的送行人群互相揮手道別,“再見”的祝福聲在海上久久回蕩。

雪龍?zhí)栐诮S柧?/p>

考察船離開上海碼頭之后并沒有繼續(xù)前進,而是停泊在一個離岸很近的海面上,繼續(xù)進行沒有完全就緒的準備工作。

按計劃,考察船6月30日上午離開上海外高橋碼頭,應該駛向長江口的錨地,在那兒停泊一天。

安排停船的目的,按考察隊隊長陳立奇的話說,是給船上的科學家留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平穩(wěn)的環(huán)境下,從集裝箱里把儀器搬出來。另外,也可檢查一下儀器,如果萬一有什么疏漏,可以采取補救措施。

“雪龍”號船長袁邵宏說:

這次備航的時間太短,很多船員都是在昨天下午,才有3個小時的時間回家看看,有的連跟家里人告別的時間都沒有。

這次出海,大家都沒有接受救生訓練,所以7月2日早上,我們要進行救生訓練。訓練完成后,等科學家們調(diào)好儀器,我們的船才會正式起程向北極進發(fā)。

7月2日7時30分,廣播里傳來船長袁邵宏的聲音:

8時準時進行棄船救生訓練。

大家匆匆忙忙起床,連早飯也顧不上吃,警報器就拉響了。于是,大家趕緊提了救生衣直奔甲板,幾位記者順手把相機也帶上了。

船上120多人分乘兩輛救生艇和兩只救生筏。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不會發(fā)生像“泰坦尼克”號上那種救生器材不夠用的情況。

記者組50多個人,指定搭乘2號救生艇。這是一種橄欖形、全密封的船,不像一般船上的救生船是敞開的,倒像一個潛水艇。這種形制,就是針對極地嚴寒專門設計的。

全體人員都穿好救生衣在甲板集合。船員們七手八腳把救生艇往海里放。這個鐵家伙發(fā)出巨大的汽笛聲,船尾的推進器也高速旋轉起來。

船放到一半,表明一切正常,演習宣布結束。

這時出現(xiàn)了一點故障:救生艇上不去了,因為起吊機的電源開關打不開了。經(jīng)過幾分鐘緊張檢查,故障排除了。

“雪龍”號汪大副安慰大家說:“電力系統(tǒng)不影響安全,因為艇是靠自身重量放下去的。”

演習結束后不久,“雪龍”號考察船于12時30分正式出發(fā)了。

海上航行順利排障礙

7月3日,“雪龍”號經(jīng)過30多個小時的航行,進入對馬海峽。

對馬海峽位于朝鮮半島和日本之間?!把垺碧栆悦啃r15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駛。晚上,穿過了對馬海峽。

天氣多云,有風,海浪較大,船有些晃動。部分隊員從昨天晚上起,開始再度出現(xiàn)輕度暈船現(xiàn)象,不過大多已經(jīng)恢復。

船上的生活和工作也開始變得有條理了??茖W家們在整理儀器設備,船上還創(chuàng)辦了一份名叫《極地探索》的小報,稿件已經(jīng)備齊,正在做排版工作,估計第二天就能出版。

下午,首席科學家陳立奇做了第一個專題報告,題目是“北極變化對全球的影響”。

隨后5天的報告安排也已經(jīng)落實,除了科學家的專題學術報告外,還安排了記者做采訪見聞報告。

自7月1日從上海啟航以來,“雪龍”號一路綠燈,在風平浪靜中行駛在日本海,次日早上將穿越宗谷海峽,進入鄂霍次克海。

據(jù)國家海洋局氣象預報中心研究員解思梅博士介紹說,考察船離開上海時,處于一個低壓氣旋的邊緣,天氣陰有小雨將有霧。

但開航一段時間后,天氣好轉。在5天的航程中,一共遇到3個低壓氣旋,船一直跟在氣旋的后面,從而避開了風浪和大霧。

解思梅比喻說,這就好比開車遇到紅燈,常常會老是紅燈,而遇到綠燈,則一路綠燈。

船長袁紹宏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說:“日本海在這個季節(jié)往往是多霧,以前航行遇到過5米以上的大浪。”

考察船航行的這幾天卻是風平浪靜,能見度良好。為了緊跟著氣旋,考察隊放棄了原計劃在日本海進行的第一次停船采樣的計劃。

解思梅博士說,未來幾天內(nèi),“雪龍”號前方還有幾個高壓氣旋,與考察船同方向向前移動。預計11日到達美國阿拉斯加羅姆港。在“雪龍”號完成第一階段的航行之前,都會有好天氣相伴。

7月6日凌晨,“雪龍”號船穿越了北太平洋日本海的宗谷海峽。13時,考察船停船兩個小時,進行第二次采樣及試驗。

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秦為稼說:

進行此次考察預演是為了讓考察隊員們試用設備、熟練操作,以及進行協(xié)調(diào)配合訓練。

海洋考察預演項目包括:在后甲板,海洋組的隊員把一個海底表面沉積物采樣箱放入了1000米深的海中,表明6000米的深水絞車工作正常。

在右甲板,隊員把一個梅花狀生物和分層采水器放入了1000米深海水中進行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測量,得到的溫度、鹽度曲線證明探頭工作正常。

預演中,考察隊大氣組還放飛了一個拋棄式無線接收器對濕度和氣壓以及臭氧含量的測量。放飛后,數(shù)據(jù)接收情況一切良好。

在考察船附近,可以看見庫葉島上的山影,偶爾有幾條海豚在遠處水面探頭窺視。

所有上甲板的人都穿上了防寒服。大家都在擔心:這么早就用上了“全部家當”,過幾天到了北極該怎么辦呀?

7月9日上午,“雪龍”號考察船進入白令海時,出現(xiàn)了機械故障。9時10分,“雪龍”號主推力軸承出現(xiàn)大量漏油現(xiàn)象。主推力軸承是螺旋漿的動力輸送部件,其最大推力可達180噸。

經(jīng)檢查,漏油的原因是油盤松動,密封件損壞。輪機長報告駕駛臺后,要求減速行駛?!把垺碧柭O聛?,開始檢修。

停船期間,一艘俄羅斯巡邏軍艦前來詢問,在得知不需要幫助后離去。

輪機部全體動員,原來估計12個小時左右能修好的故障,用了5個小時就修好了。

18時,由吳金友主持記者碰面會,船長袁紹宏向大家介紹了船只發(fā)生故障的詳細經(jīng)過。

據(jù)介紹,“雪龍”號是第一次出現(xiàn)這么嚴重的機械故障。介紹完畢,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發(fā)稿。

“雪龍”號繼續(xù)推進。

20時召開的記者會仍由吳金友主持。

大家看到,這次考察隊長、首席科學家陳立奇到了會場。吳金友面帶尷尬笑容,首先對大家說:“非常對不起大家,剛才開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在又要開這個會,向大家說明情況?!?/p>

吳金友接著說:“今天發(fā)生的是非常正常的小故障,我們認為有能力、也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修理好,經(jīng)過船長和陳隊長商量,沒向海洋局報告,就做出了停船的決定。為了不影響整個工作,希望大家不要發(fā)布消息?!?/p>

記者們開始非常不理解,后來想想也有道理。船發(fā)生故障,航海日記一定要記,隊長也肯定會向北京報告。怕只怕記者各有角度,“家里”產(chǎn)生誤解。

暫泊加羅姆港待援

7月10日,“雪龍”號在白令海中行駛,還有10多個小時,考察船就要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了。

由上海的盛夏,猛然就要進入寒冷的冬季,大家總算領略了“跑步進入冬季”的滋味了。

考察隊員們商量了一下,決定7月10日舉辦一個晚會,以慶祝即將到來的“仲冬節(jié)”。因為中國的節(jié)氣中有一個“冬至”,為區(qū)別起見,極地的人管這個離太陽最遠的時刻叫“仲冬節(jié)”。

早在兩天前,大家就開始張羅這場晚會。最開始,大家的意思是辦成一個綜合性的晚會,每個班組出一個節(jié)目。

政委李遠忠提出異議說:“不行,時間太倉促,演出質(zhì)量無法保證。怕會搞得不倫不類的。”

于是,晚會就改成了卡拉OK大賽。

《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岳庚著短袖襯衫,打領帶做男主持。他的同事袁力著短裙做女主持。

此外,彭鵬居然找出一件旗袍,做外語主持,因為,船上還有4位外國朋友。

介紹評委和選手出場時,任建明和聶曉陽一人打鼓、一人敲鑼,氣氛熱鬧非凡。

除了值班的船員,能到的隊員都來了。晚會是由《北極探索》編輯部承辦。

演唱期間穿插頒獎,由陳立奇為創(chuàng)刊號做出突出貢獻者頒獎。

23時30分,“雪龍”號穿越了國際日期變更線。船上廣播通知大家:

請大家把手表由7月11日23時30分改成7月10日23時30分。

這次晚會,直到凌晨才結束。隨后,船不斷向東行駛,隊員們的時鐘也不停地向前撥。當時船上鐘點和北京已有3個小時的時差。

時鐘說撥就撥,很簡單??墒牵蠹业纳镧娍刹辉敢飧@么快就“撥”過來。首先是肚子和睡眠的問題。于是,到了開飯時間不餓,到了睡覺時間不困就成了問題。

船長袁紹宏打趣兒說:“現(xiàn)在咱們有船時、北京時、世界時,加上馬上靠羅姆港,還要算美國阿拉斯加夏令時??稍蹅冎挥幸粔K手表、一個鬧鐘和一個掛鐘,恐怕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誰也搞不清楚啦!”

7月11日,“雪龍”號預計14時到達美國阿拉斯加羅姆港。之前,考察隊召開了全體隊員會議,政委李遠忠告誡大家要遵守港口規(guī)定,其中包括不要洗澡、洗衣服。

李遠忠告訴大家說:“‘雪龍’號將停在羅姆港外約一海里的地方,不進港。本來給大家都辦好了美國簽證,計劃在羅姆港停留3天,但當時正式?jīng)Q定任何隊員都不上岸。時間太緊,我們只準備在港外停留10多個小時?!?/p>

據(jù)說,實際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經(jīng)費問題,經(jīng)港停留要花費數(shù)以萬計的美元;二是標準問題。

美國海關的標準是世界上最嚴格的,他們對所有進入港的船只都要進行衛(wèi)生、環(huán)保、安全方面的嚴格檢查,稍有不合格就要罰款,聽說數(shù)額高達5萬美元。

這是“雪龍”號第一次到達美國港口,也是中國考察船第一次到達。會不會挨罰,船上的領導們心里也沒底,因此干脆來個不進港。

“雪龍”號停在羅姆港外,目的是要等上來兩名隊員,一位是臺灣明新技術學院的張瑞剛博士,他帶了一臺昂貴的絕對重力儀;另一名是臺灣《聯(lián)合報》的記者李彥甫,他上船經(jīng)過了國務院港澳辦的批準。

另外,“雪龍”號請專程從芬蘭飛來的工程師上船維修氣象自動觀測儀。早在考察船到達羅姆港之前,船上的兩個最重要的儀器出了問題。一個是氣象自動觀測儀,一個梅花采水器。

為此,領導們吃不好、睡不香。電話、傳真來來回回好多遍,總算聯(lián)系上了維修專家。

氣象自動觀測儀是1999年6月,國家海洋局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從芬蘭的一家公司購進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氣象自動觀測儀,專門用于此次北極考察。但離岸前,不小心就被公司的工程師把儀器的主板給燒了。

而梅花采水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水取樣設備,圓形鋼架的一圈排著11個采水窗口,狀如梅花。

這次科考主題是海冰氣聯(lián)合觀察,少了這兩樣設備,考察的三分之二內(nèi)容就沒法做了。

由于這3個人上“雪龍”號都要辦理出境手續(xù),芬蘭工程師下船后還要辦理入境手續(xù)。羅姆港此時根本沒有海關和港監(jiān)人員,美國專門從另一個城市派員來為他們辦理有關手續(xù)。

這3人將租一條漁船上船。美國海關和港監(jiān)人員會不會上船檢查?政委說還不能確定,所以他讓大家做好準備,把個人衛(wèi)生整理好,更不能往海里扔垃圾。

在港外拋錨期間,船上的污水不再排放。由于船上所能容納的污水有限。所以政委說:“要洗澡今天晚上趕快行動,明天起不準再洗澡和洗衣服?!?/p>

不進港,其實大家也沒有什么太大遺憾,因為羅姆港實在太小。這里是冷戰(zhàn)時期俄美對抗的最前沿,也是美軍的基地之一。

分不清白天與黑夜,分不清日出和日落,分不清東西還是南北,這就是考察隊員們到達羅姆港第二天的感覺。

距離產(chǎn)生美。在離開近3.5公里的遠處仔細觀察一座小鎮(zhèn),這是大家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記者們有的用望遠鏡一點點地看,有的用長焦鏡頭一張張地拍。這也是對陸地的一種親近。

羅姆港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很安靜,沒有煙冒出來,也沒有聲音傳過來,只看見飛機一架一架地起降。

從地圖上看,這里有鐵路通到碼頭,還有公路,機場有兩個,一大一小。鎮(zhèn)中沒有高樓,教堂的尖頂成為制高點。

盡管當時是夏天,但山上的積雪還沒融盡,小鎮(zhèn)仿佛在頭上扎了條絲帶,平添了幾分嫵媚。最高的山頂上,四方略帶點弧形的預警雷達天線,在太陽的照射下發(fā)出黝黑的光芒。

小鎮(zhèn)面臨的白令海峽最狹處只有20海里,把美國的阿拉斯加和俄國的西伯利亞隔開。平時沒有船在這里靠港,只有幾條小船安靜地泊在岸邊。

恰巧一艘綠色和平組織的船也泊在港外,曾上過那條船的李樂詩對大家說,那是綠色和平組織最大的一艘船。可大副估計,噸位不過2000左右,只有我們船的十分之一。

來自臺灣的兩名隊員還沒有上船,因為《聯(lián)合報》記者的手續(xù)出了麻煩。他雖經(jīng)國務院港澳辦批準,但沒有在中國海關辦理入境手續(xù),就不能上中國的船。

大家聽說他正通過北京的辦事處辦理,如果第二天還辦不好,將會錯過一次良機。

按照科考計劃,第二天下午,考察隊將起錨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隨后,考察隊員將在北冰洋進行16個站位的海、冰、氣聯(lián)合考察,并在北緯73度實施第一個站點的作業(yè)。

第二天起錨后,船上將進行直升機試飛等作業(yè)準備。根據(jù)當時收到的冰情,北極的冰區(qū)比計劃中的靠南,這給預訂的考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考察隊密切注視以后的冰情變化,并根據(jù)不同的冰情抓緊時間進行備用方案。這一階段調(diào)查完成后,“雪龍”號將進入永久冰區(qū)。

7月12日,芬蘭工程師在羅姆港登船,把氣象儀修好。不久,采水器也找到問題了,原來是電池壞了,只有電壓,沒有電流。不過考察隊也付出了代價。接送芬蘭人上下船,雇的是當?shù)厝说男⊥А?/p>

當時“雪龍”號離岸僅一海里多一點,小艇往返一趟要花接近一萬元人民幣,3趟總共花去將近3萬元人民幣?!把垺碧栕约阂灿行⊥?,但美方海關不放行。

張瑞剛是和《聯(lián)合報》記者一起到達羅姆港等待上船的,但最終登上“雪龍”號甲板的,只是張瑞剛一個人。

當日下午,海冰考察隊召開了協(xié)調(diào)會,討論進入冰區(qū)后的觀察和海冰站上的觀測任務。

根據(jù)協(xié)調(diào)會初步認定,這一階段還將設8個觀測點,它們分別距離“雪龍”號500米到1000米左右,其中一個距離會遠些,且需要連續(xù)考察7到10天。

這是因為,冰況隨時在變化,航行路線和最北端的位置都是相對的,沒有最后確定。但是總的原則是:“雪龍”號破冰不撞冰,航行的最北點為海注站的位置,直升機將部分冰雪考察隊員向北送。

這就是說,“雪龍”號開足馬力向北行駛,一直到不能前進,就停下來,但不采用倒車,再向前沖撞冰層的做法前進。

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節(jié)約了油料。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方案,因為航行最北點的位置在這次考察的科學目的中并不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