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悠悠唱三江
朱仲祥
好久那個沒到這方來哎,這方的涼水長哎青苔哎。吹開來青苔喝涼水喲,長聲吆吆唱起來哎,哎好久沒到這方哎,唱起歌兒過山巖哎,站在坡上望一望哎,涼風悠悠噻吹喲過來,好久沒到這方來哎,這方的樹兒長成材哎,青山綠水逗人愛哎,一對秧雞兒噻飛喲過來……
這是一首曾經廣泛流傳于青衣江畔的民歌,以其詼諧幽默的歌詞、歡快熱烈的曲調,打動著每一位聽者。
其實,青衣江流域的民歌,歷史源遠流長,最遠可追溯到唐宋時期。那時,生活在這一帶的青衣羌人,以及后來從黔地來四川定居的獠人,都是熱愛歌唱和舞蹈的民族,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生動活潑的民歌,來抒發(fā)對生活的由衷熱愛和對事物的自我評判。那時流行于樂山一帶的竹枝詞,就是典型的民間歌詞創(chuàng)作樣式。比如唐代女詩人薛濤所寫的《題竹郎廟》,就是一首竹枝詞。陸游主政嘉州(今樂山)時,忙完公務之后,來到岷江上游的青衣縣,立即被鄉(xiāng)村男女的田間對唱所吸引,特別是他們抒發(fā)感情的質樸深情,讓他自愧不如。于是他學習創(chuàng)作了竹枝調的《玻璃江感賦》,詩曰:“玻璃江水深千尺,不如江上離人心。君行未過青衣縣,妾心已到峨眉陰。”詩人儼然化身為一位多情女子,對情郎的絕情離去悲悲戚戚,依依不舍,卻又心生怨恨。清初詩人王士禎來到嘉定城中竹公溪,一連寫作了《漢嘉竹枝詞五首》:“漏天未放十分晴,處處江村有笛聲。水遠山長聽不足,竹郎祠下竹雞鳴?!薄爸窆G悠悠,也合三江一處流。珍重嘉陽山水色,來朝送客下戎州?!薄娙丝芍^一氣呵成,把這方水土上的民風民俗做了真切的刻畫。清代樂山詩人陳宗源創(chuàng)作的《青衣江打魚歌》,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實,歷代大詩人都注意從民歌中吸取養(yǎng)分,對民間的歌曲樣式很感興趣,虛心向當地居民學習,留下了不少十分寶貴的堪稱典范的民歌。
青衣江流域山多,所以這里的民歌又叫山歌。這里的人們居住在山間,勞作在山間,歌唱在山間。他們從這個山頭朝著那個山頭隨便一唱,立即就會得到對面山頭的回應,形成山歌對答、此起彼伏的效果。他們所唱的內容,大多和生產生活緊密聯系。那時候,民歌伴隨著他們的每一個生活環(huán)節(jié)和側面。他們勞動時歌唱,空閑時歌唱;他們高興時歌唱,痛苦時歌唱。他們用民歌疏解疲勞,鼓舞干勁,比如各種勞動號子;也用民歌歌唱生活,抒發(fā)感情,像眾多的情歌;也有譏諷達官貴人、表達個人愛憎的。民歌歌唱者隨性而為,不拘格律,于即興創(chuàng)作中體現才華,表達喜怒哀樂。而今閱讀經過整理的若干民歌,我們不能不佩服歌唱者隨機應變的機敏才情。
青衣江水道,連接著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自古以來航運十分發(fā)達,江上舟來楫往,帆影飄逸,拉纖便成了行船的常態(tài)。船工們在拉纖中,創(chuàng)作出了豐富多彩的船工號子。拉纖是一項需要相互協調配合的強體力勞作,為了協調全船操作步調、鼓舞船工勞動情緒而形成的各種旋律格調,是具有獨特地方風格的民間音樂。岷江由于船只噸位大,五十噸以上的木船都配有號子。喊號子的人稱為號工。行船時,船夫們聽到號子如得軍令,一起奮力拉纖或劃船。樂山境內的幾條大河,因其沿襲的傳統不一樣,拉纖的號子也各不相同。比如岷江上行船相對平緩,船工號子多在動作的協調上下功夫,其節(jié)奏相對不那么急促。大渡河水流相對湍急,上灘過浪的時候較多,其號子重在鼓勁,節(jié)奏比較急促,調子雄渾激昂。而青衣江的水流時緩時急,岷江號子與銅河(大渡河俗稱)號子的特點兼而有之,悲涼蒼勁,雄渾沉郁,鏗鏘有力。
俗語言:“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眾A江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獨特的民俗文化。作為夾江民間藝術“五朵金花”之一的竹麻號子,就是夾江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歌,流行于馬村、中興、迎江、華頭等產紙區(qū)。以往打竹麻制漿全為人工操作,生產中邊打邊唱,一人領唱眾人和,既協調了動作又減輕了疲勞。因此,嗓音好歌詞記得多的人很受重視,老板爭相聘請他們擔任領唱。竹麻號子的曲牌和腔調自成體系,有高腔、平調、“當當且”“連環(huán)扣”“扯麻花”“銀絲調”“石王調”等十多種。竹麻號子可一曲單唱,也可數曲聯唱,節(jié)奏較強,變化較多,具有地道的夾江紙鄉(xiāng)氣息。歌詞內容與山歌大同小異,既有隨意套唱,又有即興創(chuàng)作,見啥唱啥,連過路的路人都可入歌。
相比那些船工號子、竹麻號子,平日里田間勞作所唱的山歌,就相對輕松活潑一點。他們插秧時有栽秧歌,打谷時有打谷歌,割草時有打草歌,放牛時有牛兒歌。這些民歌依然是見什么唱什么,或者想起什么唱什么,但總體和所從事的勞動生活相關聯,把勞動作為“起興”的由頭,所以大體上有個選材范圍的框定。比如《好久沒到這方來》:“好久沒到這方來,大田栽秧排對排,鄉(xiāng)親老表一起來噻,歡樂的歌聲唱哎起來,好久沒到這方來呀,喲喲,這方的姑娘長成才喲,呀呀,呀兒海棠花兒香,呀兒海棠花兒香,大姐是個好人才呀,喲喲,幺妹擔水送茶來喲,呀呀!”他們甚至把農活的時令節(jié)氣和技術要領編進民歌,以達到口口相傳的目的。穿行在春天或者秋天的田野上,不時有悠揚粗獷的山歌,越過成片的秧苗或樹林,映山映水地傳過來,此起彼伏地傳入耳簾,這是一種多么愉悅的感受。
愛情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常談常新的話題。婉轉多情的三江流水,不僅哺育了兩岸的子民,也哺育了兩岸的愛情。這一流域的民歌,最新鮮活潑也最打動人心的,還是其中的情歌。他們勞作時唱情歌,空閑時唱情歌;他們站在山巔時唱情歌,坐在自家院子里唱情歌。他們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愛意,訴說衷腸。比如有首夾江民歌《送哥送到田里頭》:“送哥送到瑪瑙河,妹捧河水給哥喝;阿哥喝了手捧水,三年五載口不渴?!睙崃掖竽懙恢卑?,可謂含義深厚,余韻悠長。
樂山一帶的情歌分兩種:獨唱和對唱,齊唱的幾乎沒有。比如獨唱的,“青江漲水淹石包,石包上面栽葡萄。好吃還是葡萄果,好耍還是小嬌嬌?!币粋€人在那里吐露心聲,傾訴相思。比如對唱的,“(女)耳聽情郎好聲音,躲在哪里不作聲,是好是壞見一面,免俺時常掛在心。(男)草鞋爛了四股筋,青蛙死了腳長伸,黃鱔死了不閉眼,愛妹至死不變心。”女的小心試探,男的信誓旦旦,在一男一女的深情對唱中,展開了一幅動人心魄的風情畫卷,讓你內心蕩起溫暖的漣漪。
這些情歌,或含蓄婉轉,或熱烈大膽。不論是哪種風格,都一樣直入人心,勝過許多裝腔作勢的現代詩歌。他們所取意象的鮮活,是關在屋子里面絕對想不出來的。比如“大河漲水小河渾,鰱魚跳到鯉魚坑,河內魚多渾了水,情妹郎多亂了心。”借河里魚多作比,表達對情妹的責備,每一個意象都新鮮而獨特。品味這些情歌,你會想起《詩經》或是漢樂府里有關愛情的經典詩句。只不過這些民歌更加機敏俏皮,更加接地氣。
青衣江民歌伴隨著青衣江水滾滾流淌,長流不息。雖然今天的社會已經多元化,人們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已經各異,但打撈這些先民勞動生活中口口相傳的民歌,卻可以讓我們浮躁的心變得平靜。俗話說,大俗才能大雅。這些鄉(xiāng)村俚調的民歌,自有其深刻的民族藝術屬性和民族藝術基因,也正是我們今天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吸收的寶貴資源。品味青衣江流域的民歌,如同品味一壇陳年老酒,醇香而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