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潘凱雄
在為去年的這本年度“最佳隨筆”寫序時,我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隨筆這種文體在當下的確是越來越‘隨便’了,它的邊際也越來越難以廓清,不過它至少比論文要‘隨性’,比散文要‘隨理’?!睍r隔一年,當閱讀7今年數(shù)以百篇的隨筆作品時,筆者更加強化了這種感覺。既然“隨筆這種文體在當下的確是越來越‘隨便’了,它的邊際也越來越難以廓清”,這就意味著每年可供選擇的文字量大大增加。面對如此龐大的文字量:一方面,作為“最佳隨筆”編選者所面臨的挑戰(zhàn)顯而易見,只有盡可能地多閱讀、多比較,才有可能遴選出你心目中的“最佳”;另一方面,這種選擇還面臨著兩條不同的路徑,即或分門別類面面俱到地在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各選出若干代表,集成為“年度最佳”?;蛴兴鶠橛兴粸榈夭磺竺嫔系娜c上的亮,作為這一“年度最佳”的一片風景。如果說筆者往年的編選多遵循的是前一條路徑,那么今年則是選擇了后者。
就總體而言,圍繞社會、時代和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發(fā)聲是今年入選的重點板塊之一也是本人所認為的亮點之所在。本年選幾乎前一半的篇什差不多都是屬于這一類型。這些隨筆所觸及的問題雖然各不相同,但在“切中時弊”這一點上可謂殊途同歸。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主題如果要精粹與犀利或許更適合于雜文的表達,如果要嚴謹與翔實則也可以選擇學術論文的文體。這樣的看法自然有其道理之所在,但換一個角度看,雜文固然犀利精粹,但畢竟受制于篇幅,只能是點到即止,而論文又終究有其自身的學術規(guī)范性要求,讀起來畢竟需要一定的專業(yè)背景和學術支持。相比之下,“隨筆”這樣的文體圍繞著“隨性”與“隨理”率性展開,在篇幅上比雜文放得開,在表達上比論文來得活,對大眾讀者而言,可讀性與普及性無疑要強化了許多。
傳播知識、鉤沉歷史、以資為鏡是今年入選“年度最佳”的又一亮點板塊。在本人讀到今年的不少隨筆文字中,有不少滿足于說一般道理或些許感覺,看上去很“哲學”,但失之于“玄”或“小”。所謂“玄”是指那些故弄玄虛、貌似深刻之作,所謂“小”則是指那些沉溺于一己之小情感、小調(diào)調(diào)的呻吟。在我看來,與其讓這些“玄”或“小”的文字來消費讀者的時光。不如實實在在地選擇一些傳播知識、鉤沉歷史、以資為鏡的文字來豐富讀者的大腦與心靈。這些文字或以人物為經(jīng)、或以事件為緯,無論古今,指向多為當下,不同于傳記不同于紀實,有事實有材料有分析有見解,看似信筆由之,實則為當下提供借鏡,這樣的消費自然要實惠得多。
以如上兩條路徑的選擇構成了今年“年度最佳”之主干,或許不足以概括今年年度隨筆寫作之全貌,也不無我個人的偏好之所在。好在本人自十余年前開始承擔這份任務始就一直在重申:我絕不敢妄言自己的選擇就是“年度最佳”,但力求做到所選作品在這一年度中是有特點有個性的,今年的選擇同樣也是圍繞著這樣的追求在努力。
最后的三層意思是每年完成這篇文字時必須要重復的:首先,許多作家對本書的成稿予以察力支持,對此我深表謝意;其二,怒本人孤陋寡聞,少數(shù)入選作品之作家一時還未聯(lián)系上,惟因不忍割愛,故未先征得其同意就冒昧將其大作入選,在深表歉意之時,也請他們在見到本書后及時與出版社聯(lián)系;第三,限于本人學識及閱讀量所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見諒。
是為序。
2014歲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