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托克維爾和他的著作(4)

約法傳統(tǒng)與美國建國 作者:林國基


可用以彰顯托克維爾這些傾向的最好例子出現(xiàn)在這本書第一部分中所作的一個比較,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出版于1834年,1840年在出版第二部分時,第一部分作為第一和第二卷出現(xiàn),隨同出版。托克維爾在第一部分密切跟從他觀察到的那些事實。即便他一直行進在一條先驗的道路上,他通常也能夠迅捷地以美國現(xiàn)象來檢驗他的理論:這些事實賦予他的理論以實質性的內容(或者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并平衡他的理論,而理論則聯(lián)結并闡明這些現(xiàn)象。但是在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三卷),托克維爾則遠離地面,翱翔在天空,并經常迷失在他高妙沉思的云霧當中。托克維爾在寫作這一部分時,穿越大西洋之旅給他造成的諸多直接印象已經開始褪色。盡管他雅致而多產,但他卻不具備足夠深刻的思考,也沒能從廣闊的歷史當中擷取足夠的事實儲備,以便給他的反思賦予身體和內容,而這些反思恰恰關系到他當時正在應對的那些晦暗的問題。圣伯夫曾這樣談論他:“他在傾聽之前就開始玄想,這使得他的思考有時候顯得空洞無物?!碧菀矤栐浽趪鴷懈袊@:“我何時能像托克維爾先生說的那樣充滿洞見地使用直覺去思考!”因此,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并非對美國民主的研究,相反,卻是對平等之于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思想造就的特性及其產生的影響而進行的一系列抽象反思,盡管這些反思都是敏銳的和精心編織起來的;這些反思在一些判斷力卓越之士看來,總是有值得說道和仰慕之處,但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卻只能稱得上是玄想而已。在這些沉思當中蘊藏著過度的自信,仿佛真的可以構造一種普遍的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當中無限多樣化的事實,這些沉思還時常重復一些沒有差別感的區(qū)分,或者給出一些過于模糊的范式,這一切都過于空泛而無緣于實際應用。

托克維爾這部作品中的這些缺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它的價值呢?就我們當前的目的來說,所謂的價值意味著從他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1833年合眾國的實際狀況,包括政治狀況、社會狀況和智識狀況在內,并且從他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究竟是哪些力量在那個時代運行著,并決定了這個民族的道路和制度的發(fā)展。

實際上,這些缺陷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傷害到這本書作為事實記錄者的價值。托克維爾作為一個觀察者是如此審慎、如此不具偏見,以致我懷疑是否能找出一項單獨的評論是完全錯誤的,因而是可以棄之不顧的。他所作的每項陳述多少都會具備某種基礎。但是,這種基礎對于推論、沉思和預言構造起來的上層建筑來說卻常常過于弱小了,而這個上層建筑卻又必須依托這個基礎才得以建造。不妨借用化學當中的一個比喻,他的分析通常只是在質的方面是正確的,一旦問題涉及量的方面,這些分析卻總是錯誤的。事實就擺在那里,但是此一事實也許并不如托克維爾認為的那樣意義重大,或者不過是一種瞬間即逝的事實,或者說,此一事實的重要性會在或者很快將在其他事實面前遭到削弱,而這些另外的事實卻是托克維爾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