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于最初的事物與最后的事物6

尼采全集 作者:弗尼采


因而在這里,幻想不斷把圖像推到它前面,因為幻想依靠白天的視覺印象產生了這些圖像,而夢幻就是這樣產生的——也就是說,臆想的原因被從效果推斷出來,并且是在效果之后被引入的:這一切進行得異常迅速,以至于在這里就像變戲法一樣,產生了一種判斷混亂,一種有前后順序的東西就會顯得像是某種同時產生的東西,甚至像是前后順序顛倒了的東西。——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事件推測出:更為敏銳的邏輯思維以及原因效果的嚴格區(qū)分,是多晚才發(fā)展起來的?。∫驗槲覀兊睦硇耘c理智功能現在仍然無意中要回過頭去抓住那種原始的推斷形式不放,而且我們差不多有半生時間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中。——詩人、藝術家也是將他們的情緒與狀況歸結于完全不真實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令人想起了早先的人類,并能幫助我們理解早先的人類。

14

共鳴。——一切更為強烈的情緒都給相關感覺與情緒帶來一種共鳴,它們幾乎都有激發(fā)記憶的作用。遇到這樣的情緒時,記憶就使我們想起心中的某件事,并意識到相似情況及其起源。于是就形成了關于感情與思想的習慣性的迅速聯系,如果這些感情與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接連產生,最終就不再被感到是復合體,而是統(tǒng)一體了。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談論道德感情、宗教感情,就好像這純粹是些統(tǒng)一體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是有著上百個源泉與支流的大河。在這里,像十分常見的情況那樣,言辭的統(tǒng)一并不保證事物的統(tǒng)一。

15

世界沒有內外之分。——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原子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將上與下的概念轉用到無限空間,其實這些概念在那樣的空間里已沒有任何意義;而一般哲學家則將內與外的概念轉用到世界的本質與現象上,他們認為,人們帶著深入的感覺深入到內部,接近自然之核心。但是這些感覺之所以深入,只是由于帶著這種感覺,通常幾乎不知不覺地會激起某種復雜的思想群,我們稱之為深入;一種感覺是深入的,因為我們把伴隨的思想看作是深入的。但是深入的思想仍然可以離真理非常遙遠,就像每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一樣;人們從深入的感覺中扣除了與之相混合的思想因素,于是剩下的就是那種強烈的感覺,這種感覺與給我們這種感覺的知識沒有關系,就像強烈的信仰只顯示其力量而不顯示被信仰對象的真實性一樣。

16

現象與自在之物。——哲學家習慣于將自己置于生活與經驗面前——置于他們稱之為現象界的東西面前——就像在一幅一勞永逸地展開、一成不變地呈現同一事件的繪畫面前一般:他們認為,這個事件必須得到正確解釋,從而對產生這幅畫的內在本質得出一個結論,也就是說,對總是習慣于被看作是現象界的充分依據的自在之物得出一個結論。與此相反,更嚴格的邏輯學家則在明確地將形而上學的概念確定為絕對的、因而也是無條件的概念之后,否定(形而上學世界的)絕對與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之間有任何聯系:所以自在之物根本不會在現象中顯現,從現象是不可能得出關于自在之物的任何結論的。但是,從這兩方面來看問題,都忽視了這樣的可能性,即那幅畫——也就是我們人類稱之為生活與經驗的東西——是逐漸生成的,而且仍然完全在生成過程中,因此不應該被看作只是固定的大小,人們可以由此出發(fā)得出關于首創(chuàng)者(充分依據)的結論或者拒絕得出結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