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石油戰(zhàn)爭:十面埋伏(2)

目標中國 作者:恩道爾(Engdahl, F.W.)


2006年,中國約30%的進口原油來自非洲,中國對尼日利亞、安哥拉、莫桑比克的投資超過80億美元,還與加納協(xié)商12億美元的電氣化改造貸款,這些都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與此相比,受美國操縱的世界銀行對南部非洲地區(qū)的投資總共才23億美元,而且條件苛刻。

北京的石油外交引來了華盛頓的無端指責,稱“從源頭控制石油”十分不當。但不要忘了,至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外交的重點一直是確保在全世界獲取石油。[2]

自1999年以來,中國累計在蘇丹投資達150億美元,中石油是蘇丹最大的外資公司,僅油田開發(fā)就投資50億美元,還在蘇丹境內鋪設了一條管道,從取得租讓權的1區(qū)、2區(qū)、4區(qū)通往蘇丹港。2005年,蘇丹成為中國海外石油的第四大進口國,到2006年,中國進口石油的8%來自蘇丹南部地區(qū)。蘇丹日產石油50萬桶,運往中國的石油占到其總產量的65%-80%。同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日進口650萬桶,年增長約30%。據美國國際開發(fā)總署估計,中國幾年內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頭號石油進口國。這一現實成為中國擴大非洲外交的動力。

蘇丹的油田主要集中在南方,那里長期動蕩不安。叛亂活動主要受到美國的暗地支持,目的就是把盛產石油的南方從以穆斯林為主的北方分離出去。2005年4月,蘇丹政府宣布在南部地區(qū)發(fā)現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大油田,美歐主流媒體不但充耳不聞,而且使勁炒作達爾富爾爆發(fā)的沖突。

華盛頓派國務卿鮑威爾出面,譴責喀土穆政權在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行為。但此事之前并無真憑實據,只有華盛頓和其麾下的非政府組織給達爾富爾貼上“種族屠殺”的標簽。如果這種做法被國際社會接受,就等于為北約在蘇丹進行政權更迭大開綠燈,華盛頓可以輕松染指蘇丹的主權。為達到渲染的目的,“華府”甚至拉上了好萊塢影星喬治·克魯尼,此人剛被媒體披露為同性戀,巴不得利用人權這樣的話題來為自己貼金。

在2006年11月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的一次在線采訪中,負責人口、難民和移民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埃倫·紹爾布賴直言不諱:“達爾富爾發(fā)生的種族屠殺是對人權的肆意踐踏,美國對此高度重視?!毙〔际舱辉購娬{,達爾富爾種族屠殺早在2003年就已開始,但意大利法官卡塞斯率領的聯合國5人調查組在2004年的結論卻不同,他們認為達爾富爾沒有發(fā)生種族屠殺,只是存在嚴重的侵犯人權現象。[3]

在達爾富爾,反對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的有兩個組織,一是人多勢眾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二是正義公平運動。約翰·加朗是蘇丹人民解放軍(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武裝力量)的首領,此人曾在臭名昭著的美國班寧堡特種部隊學校受訓,一直到2005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國在該地區(qū)重點扶植的對象。自從蘇丹南部發(fā)現石油后,美國就往那里運槍運彈,為當地的沖突火上澆油,導致上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沖突地區(qū)的武器多由軍火商具體操辦,其中不乏維克多·布特之流,此人曾是克格勃的間諜,現在把生意做到了美國。

2003年2月,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總書記馬納韋以政府無視達爾富爾地區(qū)為由,號召向巴希爾政權發(fā)動進攻,目的是在蘇丹建立聯合民主政權,其實就是政權更迭。[4]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