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語——周國平

傅佩榮談人生 作者:傅佩榮


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誰來上是重要的。與別的課以傳授知識為主不同,在哲學課上,傳授知識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他能在課堂上產(chǎn)生一個磁場,把思想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他是一個證人,學生看見他便相信了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這樣一個教師當然不會拿著別人編的現(xiàn)成教材來給學生上課,他必須自己編教材,在其中貫穿著他的獨特眼光和獨立思考。

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教材。他開設的這門課程在臺灣大學受到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是名實相符的。傅先生對于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tài)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征,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qū)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我還欣賞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開闊,沒有門戶之見,在他的課程中做到了兩個打通。一是打通各個精神領域,講哲學而不局限于哲學學科,分別列出專章論述神話、藝術、宗教、教育對于人生哲學的特殊貢獻,把人生問題置于文化的大視野中來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學,西方的重點放在蘇格拉底和存在主義,中國則著重闡述了儒道二家哲學的內(nèi)在理念及其價值,博采眾家之長,在建構現(xiàn)代人生哲學時對一切思想資源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

人們是否贊同本書中的某些具體觀點,這絲毫不重要。一個優(yōu)秀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于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而在于讓學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我對哲學課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使他們約略領悟到哲學的愛智魅力,但這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學教學的結果是南轅北轍,使學生聽見哲學一詞就頭痛,看見貼著哲學標簽的門就扭頭,其實那些門哪里是通往哲學的呢?因此,在向讀者推薦本書的同時,我期待我們通識課程的改革,從而出現(xiàn)一批真正能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的哲學教師和哲學教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