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情孟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雄還是禍端

思想門:先秦諸子思想解讀 作者:黃堅


雖千萬人,吾往矣?!睹献印す珜O丑上》

孟子在中國,是個家喻戶曉的人。

太多的故事、成語、熟語、寓言來源于他。孟母三遷,五十步笑百步,緣木求魚,寡不敵眾,拔苗助長;無敵于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齊人有一妻一妾,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言而喻,杯水車薪,專心致志,盡信書不如無書;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先秦諸子,《孟子》的語言風(fēng)格平白淺易,曉暢爽利,最接近現(xiàn)代中國人的口風(fēng)、語氣。

但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最難說清的人。

秦漢到隋唐,孟子基本處于冬眠沉寂的狀態(tài)。起初,還有漢文帝把《孟子》和《論語》等書,作為博士讀經(jīng)的輔導(dǎo)材料。漢武帝起,《孟子》被清理出皇家體制,《論語》則漸漸升上經(jīng)的地位。孟子生前,能言善辯,好辯成名。死后,荀況寫《非十二子》,把孟子說得一無是處;王充寫《刺孟》,逐條批駁孟子學(xué)說;再往后,批評之聲,也寂滅無聞。千年長河,除了兩三位有心人,對《孟子》做過些簡易注釋,孟子,已被人徹底遺忘。

唐宋輪替,風(fēng)云驟起。

經(jīng)韓愈、王安石、二程、朱熹等完全不同類向之人的共同推擁,孟子一步步重返主流社會舞臺。北宋起,延及元明清三朝,孟子,以孔孟之道之名,超越五經(jīng)和孔門諸氏,穩(wěn)坐亞圣之位,開始“對中國思想史無可形容的影響”(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這種尊崇和影響,與《孟子》書中那些觸目驚心的話語(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望之不似人君等等)形成鮮明對照,讓人深感疑惑。如此尖銳、煽動性、危險的言論,怎么可能與專制帝國和平共處?

把孔孟擺放在神龕中央的儒學(xué),一向標(biāo)示自己溫柔敦厚、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一副中庸之道的模樣。但孟子,時時處處激情澎湃,無所顧忌,說盡狠話,一點也不中庸,反倒有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架勢,動不動就“舍我其誰”。

這樣一個哪咤鬧海、孫猴子鬧天的角色,卻成為北宋以后歷代王朝,正統(tǒng)社會的代表,甚至一維性的思想,所謂“家孔孟而戶程朱”(顧炎武《日知錄》),備極尊寵殊榮。

時至近代,更有不斷的文人學(xué)者,從《孟子》書中,找到“民本”與“民主”。孟子,儼然又成為新時代的思想先驅(qū)。

從封建帝王的“枕邊書”(康熙說,非朱子《四書集注》,則不能治萬邦于衽席),到對抗暴政的預(yù)言、響箭,這是怎樣的跨越與詭異。

伊川先生程頤曾說:“孟子有些英氣”,他這話是從負(fù)面來說的,因為“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四書集注·孟子序說》)。但在旁人看來,說孟子有些英氣,這英氣,多少含有英雄之氣的意思。孟子是英雄嗎?如果是,那是什么樣的英雄?是某家某姓的英雄,還是獨立不倚的英雄,抑或是敵我共敬的英雄?假如孟子是英雄,這樣的英雄,又隱含著怎樣的令人不安?因為,從一種對立,或變化的眼光來看,此時(地)的英雄,也許正是彼時(地)的禍端。

孟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