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語》氣場(2)

浮生之根:經濟學博士的《論語》筆記 作者:陳赤


為什么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那么珍視家庭、族群、情感,那么重視道德、禮儀,那么鼓勵好學、上進?從《論語》中,這些問題似乎都可以找到答案。當我們在組織里崇尚忠誠,在人際交往中崇尚誠信,在家庭關系中崇尚孝道的時候,當我們稱頌圣人、君子、仁人、志士的時候,當我們激勵人時說“三十而立”、“不怨天,不尤人”、“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當我們夸獎人時說“后生可畏”、“文質彬彬”、“成人之美”,當我們提醒人時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叭级笮小?、“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我們批評人時說“飽食終日”,當我們安慰人時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既來之,則安之”,當我們推脫時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我們堅持時說“當仁不讓”,當我們拒絕時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當我們勸架時說“和為貴”,當我們隨意時說“無可無不可”,當我們憤怒時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朽木不可雕也”、“愚不可及”,當我們蔑視時說“色厲(而)內荏”,當我們大度時說“以德報怨”、“既往不咎”,當我們豪邁時說“割雞焉用牛刀”,當我們曠達時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當我們說自己忙得“不亦樂乎”時,當我們學習“察言(而)觀色”時,當我們追求“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誨人不倦”、“不恥下問”的境界時,當我們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時,當我們勸誡別人不要“道聽(而)途說”、“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時,實際上,這些時候我們都是在說《論語》,盡管語境或已變遷,語義或已轉換。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過,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不論它們是在對的時候還是在錯的時候,都比一般所設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確,世界就是由他們統(tǒng)治著。講求實際的人自以為不受任何理論的影響,其實他們經常是被其俘虜。

想一想,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說的話,被記下來,然后流傳至今,被我們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鮮活如新,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也許,既可以說是古老的《論語》活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也可以說今天的我們在許多時候仍然活在《論語》營造的氣場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