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論語》,首先引人入勝的,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天資聰穎、謙遜好學、家貧而不改其樂的顏回;魯莽耿介、俠肝義膽、追隨孔子忠貞不二的子路;富而好禮、胸懷韜略、智計百出的子貢;以勤補拙、刻苦踏實、每日三省、終成大器的曾參;至純至孝、言必有中的閔子騫;淡泊名利、隨性灑脫的曾皙;思維活躍、古怪刁鉆的宰我……當然,最生動的主角還是那位可親可愛、說不盡、道不完的孔夫子!
而讓人齒頰留香的,則是《論語》中的美妙文字,尤其是一個個歷經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為我們今天仍然十分熟悉和常用的成語和熟語,諸如:三十而立,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后生可畏,文質彬彬,成人之美,三人行必有我?guī)?,三思而后行,既來之則安之,當仁不讓,和為貴,以德報怨,既往不咎,割雞焉用牛刀,不亦樂乎,察言觀色,舉一反三,盡善盡美,好學不厭,誨人不倦,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愚不可及,色厲內荏,道聽途說,患得患失……盡管有些語句的語境已有所變遷,語義已有所轉換,但可以說,古老的《論語》仍然活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或者說,今天的我們在許多時候仍然活在《論語》營造的強大氣場中。
不過,真正令人掩卷長思的,卻是這樣一個問題: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在《論語》中所闡述的見解,還能讓今天的我們繼續(xù)獲取教益嗎?
從文化層面來看,當今社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社會和組織應該更加尊重個體,一是各個個體應該更加尊重他人。因此,我們有必要開展一場持久深入的文化復興運動,為有所衰微的文化注入兩股清泉,蕩滌那些衰敗的社會風氣。一股清泉是近代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注重個體價值的哲學思想,要讓社會全面步入依法治理的軌道,使法治精神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得以普遍地實現(xiàn);要讓社會廣泛認識到個體生命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而寶貴的價值,以此舒解和放松目前存在的社會、組織對個體的不必要的約束,使人們能自由、健康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地成長和發(fā)展。另一股清泉是以《論語》為主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其中的仁愛、樂觀、禮讓、好學、堅韌、忠信等思想菁華發(fā)揚光大,使人們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熏陶,從而修養(yǎng)自己、尊重他人,重構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
溫故而知新,寧靜而致遠。在面向宏大而未知的未來時,深入學習和領悟遙遠、深邃的古代哲人的偉大思想,能夠幫助我們立定腳跟,心不動搖,從容應對。在《論語》的思想體系中,至少蘊含著六個對現(xiàn)時代十分有益的重大文化價值,值得我們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