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名經(jīng)紀人曾經(jīng)告訴我﹐藝人都應該有一個特質(zhì)﹕同樣的曲子唱十遍﹑同樣的故事講十遍﹐不但不會厭膩﹐還會一次比一次更起勁兒。
如果這么說﹐那我父親從很久以前﹐早就開始訓練我當一個藝人了。
例如吃飯時﹐他會夾起一塊肥肉﹐先向在座的客人們宣示他的膽固醇很高﹐但碰到老婆做的梅干扣肉還是欲罷不能﹐接著便問﹕「兒子﹐這個叫什么﹖」我則臉不離碗立刻回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次都讓滿桌笑起來。
吃完飯﹐大家在客廳﹐聽我表演完一段鋼琴之后﹐老爸一定會提起某一天當我在練琴時﹐他誤以為我故意彈錯音而敲我腦袋﹐后來發(fā)現(xiàn)我沒錯﹐而當場賠上五塊美金。接著他一定會問﹕「兒子﹐然后怎么樣﹖」我便回答﹕「我當場找了你兩塊錢﹐因為敲得不夠痛」﹐每次都贏得客人叫絕。
還有一個他愛講的﹐就是去香港買照相機﹐跟老千店員斗智的情節(jié)。我扮演老爸﹐老爸扮演香港商人﹐兩人一搭一唱﹐必定博得滿堂彩。
有時候我覺得老爸一定是悶壞了﹐老是需要我陪他唱雙簧。19歲那年放暑假回到臺灣﹐滿口還是ABC腔調(diào)的我就跟著他同臺辦演講﹐全臺走透透。我們的開場簡直就是相聲 --
他﹕「我是劉墉」
我﹕「我是劉軒」
我們﹕「問候各位鄉(xiāng)親﹗」
臺下必定嘩啦啦一陣掌聲。我們一套接一套﹕虎山﹑敲頭﹑香港老千…每場三千多個位子﹐場場爆滿。
然后有一天﹐他跟我說他不講了﹐要我獨臺。
我慌了?!改俏以趺崔k﹖」
他說﹕「你活那么大﹐總該有些自己的故事吧﹗」
我父親就是這樣﹐一下子給予嚴格的訓練﹐一下子又松手﹐說﹕「你自己決定吧﹗」更扯的是﹐還把「你自己決定吧﹗」寫成文章。
對他來說﹐時時刻刻都是機會教育。跟他在森林里跑步就像是上自然課。碰到書法我總是低頭快閃﹐因為他一定會叫我念出上面的字。對我妹妹也不例外。即使現(xiàn)在﹐他還是會擺個小白板在餐桌旁﹐邊吃飯邊考她生字。他每餐必高談闊論﹐而且講完一個笑話﹐還會補充﹕「這個嘛﹐叫做『逆向思考幽默』﹐先設下引子﹐鋪陳笑點…」頓時讓笑話變得一點都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