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岡布隆、底奪、堆巴、拉隆、底熱等地采來石頭以及各種金、銀、鐵等礦石,從帕崗繃取粉刷紅宮的紅土,從查葉巴取平地的阿嘎土,從尺布取片石,從宗堡東面的農(nóng)田取填壓地基的土,從崗雍采集花崗石,從工布及交熱的森林采集木材……然后,手工打造這宮殿。打造宮殿的基本手藝到現(xiàn)在也沒有失傳,維修布達拉宮人們依然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因此,我看見了1645年宮殿建造之際的某些場景,人們正在維修布達拉宮金頂?shù)哪硞€部分,用阿嘎土鋪平屋頂,阿嘎土是一種風化石,西藏建筑的地坪、屋頂大多是用阿嘎土造成的,這種石頭一夯就酥化,加入水不斷的夯就逐漸變得比水泥還堅硬。大約100多姑娘和小伙子站布達拉宮屋頂?shù)囊荒_上,排成兩組,每人拿著一個有長木把子的夯子,唱著夯歌,一邊夯地一邊前進,前進時地面震蕩,旋即夯平,反復進行。一組夯地的時候,另一組休息。夯地時高吭夯歌,夯歌使大家動作協(xié)調(diào),也減輕疲勞。依據(jù)勞動內(nèi)容的變化,夯歌也不同,有輕輕自打夯歌、中間力大夯歌、邊打歌、前進后退歌,起漿歌等,形式有對歌、清唱、慶歌、數(shù)歌等。如果不知道是在夯地,你肯定以為這是一個集體的歌舞。布達拉宮可以說是在歌謠中建造起來的,在西藏,歌謠依然像人類童年時代那樣,是勞動的一部分,人們在勞動的時候總是有歌謠相伴。夯地的民工中有幾個姑娘來自山南,當我們走下布達拉宮的時候,她們忽然飄出宮殿,從后面包圍了我們,這些倉央嘉措的同鄉(xiāng),大膽熱情,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她們已經(jīng)兩人一個地用結(jié)實的手臂把我們摟住了。大笑,然后成為朋友,姑娘們在布達拉的頂上修補屋頂,工作一天可以掙30元,但工作并不是每天都有。春天的時候由村里的小伙子開著手扶拖拉機把她們從山南送到拉薩打工,冬天再把她們接回去。姑娘們在布宮附近租了一個小房子集體住在一起,已經(jīng)來到拉薩打工兩年,從來不生病。后來我們一起進入藏式的小餐館吃飯,在漆黑的館子里聽她們唱各種各樣的歌,然后告別,姑娘們在宮墻下轉(zhuǎn)經(jīng)的人流中消失了。就像一陣好風,一個白日的夢。我相信她們的祖先中也有人在布達拉宮干過活。
布達拉宮的外觀看起來就像巨大的堡壘,它屬于西藏傳統(tǒng)的宮堡式建筑。在松贊干布以前的時代,諸王彼此割據(jù)混戰(zhàn),因此堡壘式的可以防御的建筑盛行。在西藏,壘石為室的技術(shù)已經(jīng)有兩千年的歷史。布達拉宮是這種壘石宮堡式建筑風格的杰作,事實上布達拉宮四周就有四個可以御敵的大碉堡。宮墻的基礎(chǔ)部分寬12米,越往上越來越窄,收分式,到最高處已經(jīng)不到一米,像寶劍之鋒,錐角非常鋒利,據(jù)說,一頭羊順著這個墻角滑下去,就被劃成兩半。宮墻全部用花崗石砌筑,據(jù)說墻體里灌了生鐵汁。布達拉宮外部固若金湯,內(nèi)部是一個活體建筑,無數(shù)木料和石頭,一座森林和一座大山撐起了它。沒有一根釘子,全部是榫鉚結(jié)構(gòu),所有木結(jié)構(gòu)都可以拆換而不影響主體結(jié)構(gòu)。例如拆換二層的梁,不會影響到三層。24小時在不停地運動磨合,以柔克剛,在大自然的變化中,不斷地調(diào)整著與各個季節(jié)的關(guān)系。尼瑪次仁先生說,在秋天大風起兮的時候,如果抱著宮中的柱子,可以感覺到布達拉宮在輕輕飄搖,猶如大樹。如此高大的建筑,粉刷相當困難,人們把配置好的顏料從高處往下流淌下來,低處則是潑灑。藏歷的9月22日是降佛節(jié),這一日到來之前必須把布達拉宮粉刷一次,因為這一天佛祖要率領(lǐng)眾神降臨人間,要把人間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讓諸神來了不想再回去。這一天,人們很早就要起床,睡懶覺的人在神看來就是尸體。說,哦,這里有一個尸體,那里有一個尸體。
布達拉宮體現(xiàn)了佛教思想中的曼荼羅形式。曼荼羅是梵語Mandala的音譯,有“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含義,曼荼羅起源自古代印度,它是某種想象中的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