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說《三字經(jīng)》1(4)

錢說《三字經(jīng)》 作者:錢文忠主講


從身為一害到為民除害,周處還是那個周處,但周處又似乎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周處了。這個可塑性和可控性,就體現(xiàn)了后天對人的影響之大。

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后天環(huán)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遷移。那么,怎樣才能保證人們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呢?《三字經(jīng)》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方法呢?

錢說《三字經(jīng)》的魅力,卻忽視了傳統(tǒng)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另一面,也就是《三字經(jīng)》最強調(diào)的道德教育。在學習知識之前,先要學習做人。怎么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怎么擁有健全成熟的人所必須有的道德?這才是教育者們應該重視的問題,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百F以?!钡摹皩!庇袃蓪右馑迹阂粚右馑际菍W習要有所專注;另一層意思是學貴有恒,要用一種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識的獲得。我們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一些事例來說明《三字經(jīng)》的這一觀點。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唐伯虎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自小就是繪畫天才,天賦很好。他的繪畫很早就小有名氣,當?shù)氐母缓澜?jīng)常把小唐伯虎請去作畫。少年成名,唐伯虎當然有點兒沾沾自喜。但是,唐伯虎的母親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覺得這樣淺嘗輒止,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滿足是不行的,必須專心致志,好好去學幾年繪畫,把繪畫藝術(shù)給鉆透了。母親把這個道理跟唐伯虎講了,讓他去跟沈周學畫。唐伯虎也很高興,反正離家也不遠,就背著媽媽給他準備的行李高高興興地去拜沈周為師學藝。到了沈周那里學了也就一兩年,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畫得很不錯了,再看看老師的畫,也不見得比自己強到哪里去,所以習畫就不太專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變化,就通知唐伯虎的師母,準備一桌飯菜,送送唐伯虎:“讓他出師吧,不用再學了。”做完了這桌飯菜,就把飯菜安排到院子里一個獨立的房間里。唐伯虎走進一看,發(fā)現(xiàn)這房子居然有四扇門。他從一扇門進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門,而每一扇門外都是不同的風景:這一道門外姹紫嫣紅,那一道門外鶯歌燕舞,還一道門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覺得好玩,心想:“這師傅可真夠壞的啊,家里有這么好玩的去處也不告訴我,我先不吃飯了,先出去看看。”往東門去看看那姹紫嫣紅,“咚”一下撞一個包;往南門去看看那鶯歌燕舞,“咚”一下又撞一個包;往西門去看看那小溪潺潺,“咚”一下又撞一個包。原來三扇門和外面的風景全是沈周在墻上畫的畫。唐伯虎一下子明白了,畫無止境,自己這點兒水平真是差遠了。從那往后,唐伯虎專心致志,又學了好多年,終于學有所成。

這個故事說明,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必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

態(tài)度的重要性被強調(diào)之后,《三字經(jīng)》接下來講述了幾個有關學習的典故,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我們應該為學習中的孩子準備什么樣的土壤條件?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外部環(huán)境?請看下一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