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深知,一個人事業(yè)的成敗,是以他的人才多寡而定的。因此,對于那些有才干的人,他總是非常器重,即使對方是有缺點的人,甚至是喜歡與自己唱反調的人,曾國藩也能夠以大局為重,將個人感受置之度外,以寬大的心胸團結他們。在組建自己的湘軍時,曾國藩說道:“卒與卒不和,將與將不和……離心離德,斷不足以滅賊而成大功。
“針對這一關鍵問題,曾國藩作足了準備。他在招募兵丁的時候,按地理來招人,同村同鄉(xiāng)的人都安排在一起。例如,李元度看重平江一帶的人,劉長佑選用的人不是自己的部下親屬,就是內部人士的鄉(xiāng)鄰,曾國栓只在家鄉(xiāng)十里以內的范圍招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感情基礎為紐帶,為全軍打下精誠團結,眾將一心的基礎。曾國藩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湘軍:“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罢且驗橄孳妰炔磕軌驁F結一致,才能夠屢敗屢戰(zhàn),也從來都不曾臨陣脫逃,最終一步一步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曾國藩自己雖然并不擅長領兵打仗,但他卻對團結人心有著深刻的理解,并帶出了一個齊心合力、生死相依的團隊,打造了一支聲名顯赫的湘軍。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坐到大清第一重臣的位置,與他的團結精神和團結意識是分不開的。
相信每個人都對“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都耳熟能詳。團結,寫在紙上也許只是兩個普通的漢字,一個簡短的詞語,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千百年來賦予它如此深刻的意義呢?為什么人們一聽到團結,就會從內心深處涌出一種勁頭、力量,或者是希望?團結、協(xié)作,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fā)展、共同進退,既能凝聚力量,還能將人心凝聚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原本不可能發(fā)生的奇跡。從古至今,每一個善于利用團隊力量的人,最終也都因為團結的力量而受益匪淺!
對于一個團隊來說,如何團結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和大家形成一種緊密團結的氛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從曾國藩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誠為貴是一種途徑,同時,在相處的過程中,也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感情,這個紐帶可以很好地讓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奮進的過程中不離不棄,讓團隊之間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著名企業(yè)家史玉柱在點評《贏在中國》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團隊成員之間保持內心的真誠,才是大家不離不棄的真正原因?!币粋€團隊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并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堅持的結果,而是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作為團隊中的一員,只有抱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才能和團隊成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鞏固團隊堅不可摧,無可匹敵的力量。無論任何時候,都請不要脫離你所在的團隊,否則,你只能離成功越來越遠。這是曾國藩給我們的升遷啟示,更是適用于每個人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