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最近幾年,中國的城市化在加速,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到去年(2012年),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勞動力在城市中就業(yè)。但是,和中國的整個經濟發(fā)展一樣,城市化也存在著一個效率太低的問題。從世紀之交開始,許多省級、副省級城市大量征用城市周邊農民的土地,大拆大建,用“攤大餅”、平面擴張的方式推進城市化。這種比拼造大城的運動造成了種種消極的后果:一方面,城市建設浪費的資源太多,城市化的代價太高;另一方面,建成的城市結構不合理,營運效率很低,降低了城市工商業(yè)的競爭力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城市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出現城市化效率低下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首先是土地產權制度的缺陷。在合作化以后,農民帶著自己的土地“入社”,不能退出,土地所有權就轉歸集體所有,實際上掌握在基層政權的領導人手里。而城市土地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則屬于國家所有。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政府有權按根據農業(yè)產值計算的極低價格征用土地,巨大的差價由政府、開發(fā)商和其他拿到批租土地的人們分享。對于政府來說,這造成對所謂“土地財政”的依賴。對于開發(fā)商來說,價格的扭曲造成了土地使用上的極大浪費。與此同時,造成了龐大的尋租溫床,使一些與土地批租和經營有關的機構的官員“前腐后繼”,大案要案頻發(fā)。
第二是政府職能的錯位。從歷史源頭上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城市都是從“市”,也就是市場交易中心發(fā)展而來的;而中國的大多數城市卻是從“城”,也就是“都”(政治中心)發(fā)展而來的。
政府的職能本來應該是提供公共品并保障市場有效運作。在市場有效運作的條件下,城市的規(guī)模和產業(yè)結構會通過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而趨于合理化,政府只是因勢利導地進行規(guī)劃引導。而在政府主導“駕馭市場”的體制下,中國的城市化不是“從下到上”地以市場發(fā)展為基礎進行,而是“從上到下”地按照政府和領導的要求進行的。就像人們常說的,城市像公司,書記是它的董事長,市長是它的總經理。這樣,許多官員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己對城市化的理解,運用行政權力來“經營城市”,決定城市的規(guī)模和產業(y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