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暖風(十一)

這個世界是有趣的 作者:星云大師 馮驥才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蕦O朱允炆已經稱帝,建元建文,而作為皇帝叔叔的朱棣纂奪侄兒的王位,于情理不通,于禮法不容。于是在朱元璋崩駕一年零兩個月后,燕王朱棣便以朝中齊泰、黃子澄等奸臣在皇帝面前撥弄是非為借口,毅然打起“清君側”的大旗,宣布起兵,以靖“國難”。

大風起兮,猛士如云。朱棣手執(zhí)丈八蛇矛親率大軍離開北平,一路車騎交錯、戈矛并舉、刀劍迸擊、戰(zhàn)馬鳴嘶。燕軍過固安,渡巨馬河,趟白水溝,橫跨長江天塹……經過4年的征戰(zhàn)廝殺,終于攻克了南京城。

燕軍入城后,朱棣立即派出人馬,前往皇宮捉拿建文帝朱允炆。這時,皇宮突然起火,烈焰沖天,混亂中卻找不到建文帝的蹤跡。朱棣聞訊,急忙下令緊閉宮門、城門,派人四處搜尋。一連數(shù)日,一無所獲。把一些沒死的太監(jiān)和宮女找來詢問,一位大膽的太監(jiān)指著一具燒焦的尸體說這便是皇帝,其余內侍也隨聲附和。于是朱棣命人把這具尸體當作皇帝盛殮起來。至于那是真皇帝、假皇帝抑或是一名太監(jiān)宮女,卻無從證實。因為有的太監(jiān)說,皇帝死于大火。一個當年服侍朱元璋后又服侍朱建文的太監(jiān),在經受了一頓拷打和恐嚇后,又說出了皇帝朱建文已經逃走的故事,并把逃走經過說得極為具體詳細——

當金川門失守的消息傳至皇宮后,建文帝長吁短嘆,徘徊前庭,打算自盡。這時一個老太監(jiān)猛然想起了太祖朱元璋的遺囑,便急忙拿出一個鐵皮箱遞給皇帝,說是太祖臨終前交給他收藏的,太祖特意叮囑:“遇大難,啟之?!苯ㄎ牡鄞蜷_鐵箱一看,里面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賢”、“應能”三個名字。有三副袈裟,僧靴僧帽,一把剃刀,十錠銀子。另外還有太祖朱元璋親筆朱書一封:“應文從鬼門出逃,余人從御溝出走?!?/p>

剛巧建文帝身邊的兩個太監(jiān)一個叫楊應能,一個叫葉希賢,兩人讀罷朱書,像是心有所悟,解開了“天機”,便自愿與朱允炆一起落發(fā)為僧,按朱書所示,分頭逃離京城。

關于建文帝的生死,眾說紛紜,難辨真?zhèn)?。有人說他出逃后先到神樂觀暫避戰(zhàn)亂,之后三人相伴浪跡江湖,行蹤遍及云南、四川、貴州、陜西、江蘇等地,并在國外度過了后半生……各種傳說已無確切文字史料記載,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大懸案。不過,朱棣稱帝后,確實派出許多心腹查訪過朱允炆的蹤跡。大臣胡熒到處巡游就領有這一旨意,后來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就曾肩負這項重大使命,其主要目的就是打探建文帝是否已逃往海外并建立新的政權。

明成祖朱棣經過四年的血戰(zhàn),終于用無數(shù)尸骨鋪成了一條通往皇宮的大道,當年那個輝煌的夢實現(xiàn)了。他在群臣的一片勸進聲中在南京稱帝后,改年號為永樂。由于他鎮(zhèn)守北平多年,深知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決定遷都北平,并于永樂四年征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今天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就是在此期間及以后陸續(xù)建造而成并為后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