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民主與教育 (1)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潘光旦

人世間三角的局面很多,自由、民主與教育所構成的也是一個,并且是很重要的一個。除了天地人的三角,除了遺傳、環(huán)境、文化的三角,大約沒有比它更大更重要的了。這三角之中,自由很顯然的是生命的目的,教育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民主可以說是運用這手段的環(huán)境。沒有民主的政治與社會環(huán)境,自由的教育是做不到的。這至少是從事于教育而對于政治沒有直接的興趣的人不得不有的一種看法。若在一個政治家或政治學者看來,教育也未始不是造成民主環(huán)境的一個手段。綜合兩方面的立場看,我們不妨說,教育需要民主的環(huán)境,而這種需要的滿足,一部分,以至于大部分,也得靠教育的努力;期待著民主環(huán)境的來臨,再實行以自由為目的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能的,是不通的。

我們先討論三角的兩邊,自由與教育,然后配上第三邊,民主。

一年以前,我對自由的看法,曾經有所論列。消極方面,我認為我們決不能把自由與散漫混為一談,因為散漫的人不自由,他不能隨時集結;也不能與放縱混為一談,因為放縱的人也不自由,他不能隨時收斂。只會打游擊戰(zhàn)的人,只會打陣地戰(zhàn)的人,是同樣的不自由。一個拘泥的道學宗,一個沉湎于聲色、貨利、權位的人,也是同樣的不自由。積極方面,我又提出自由就是中庸,就是通達,如果我們把不偏不易的舊解釋撇開,而把中庸的概念和經權的概念聯系了看,甚至于當作一回事看(實際上是一回事,“中庸不可能”之理就是“可與立未可與權”之理),我們就很容易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我提出這一點來,目的端在指出自由一詞所代表的看法并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看法,更不是相當于洪水猛獸的看法,我們大可不必因談虎而色變。下文還是一貫的用自由二字,而不用中庸二字。

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個人要自由,社會也要自由;西方自希臘時代起,中國自先秦時代起,都有此看法。惟有自由的生命才能比較長久地保持它的活力,個人如此,社會也是如此。生命脫離了人力的控制,不再能自由收放,自由分合,自由的斟酌損益,補短截長,是遲早要陷于死亡的絕境的,個人的不能盡其天年,民族社會的曇花一現,大抵可以追溯到這一層基本的原因,特別是在民族社會一方面,因為它不比個人,以常理推之,是沒有什么天年的限制的。

不過社會的自由終究建筑在個人的自由之上。一個建筑在奴隸經濟上的社會,一個百分之一是獨裁者,而百分之九十九是順民所組成的國家,要維持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歷史上既無其例,當代一二嘗試的例子也正在很快的摧殺敗壞之中。

個人的自由不是天賦的,是人為的,不是現成的,是爭取的。以前西方的政論家認為自由是天賦人權之一;究竟有沒有所謂人權,此種人權是不是由于天賦,我們姑存而不論,我們只承認人既不同于普通的飛走之倫,便不會沒有自由的企求。飛走之倫,內則受制于本能,外則受制于環(huán)境,是說不上此種企求的。人也未嘗沒有本能,但本能可容制裁疏導;人又未嘗不仰仗環(huán)境,但環(huán)境可容選擇、修潤,以至于開辟創(chuàng)制。能抑制疏導我們的本能,能選擇、修潤、開辟、創(chuàng)制我們的環(huán)境,就是自由,就是我們所以異于尋常飛走之倫的那一點“幾?!保ゴ藥紫?,名稱是人,實際是禽獸。

不過這種應付本能與應付環(huán)境的力量,在人類也不過是一種“潛能”,而不是一種“動能”。要化潛能為動能,端賴教育。潛能之說,可能就近乎以前政論家的“天賦人權”之說,但要潛能變成動能,而發(fā)生實際的效用,卻終須人工的培養(yǎng),人工的培養(yǎng)就是教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