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15)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此外,部分師生也曾參加過一些“救災”的工作,多數(shù)捐些錢,少數(shù)到了災區(qū)前線。一九二一年我隨同兩個美國教師,其中一個就是上面所說搞“圓明園研究”的人,兩次到過河北省的唐縣,前后跨四十天。第一次用同學捐款辦了個粥廠,計口發(fā)小米粥,一天兩回;第二次幫農(nóng)民挖洋井,沒有搞出成績來?,F(xiàn)在回頭看,這一類“貼膏藥”的企圖是可恥的。一方面,我們每天要和受旱災的農(nóng)民們,在小米粥的分量上,論斤較兩,大費唇舌,而第一天到縣里,縣老太爺歡迎我們,卻來了一桌海參席。另一方面,我每天忙著,而作為我的領(lǐng)導的美國教員,除了難得向我發(fā)些“指示”而外,我簡直不知道他們忙些甚么。當時只知道他們有老師的身份,只聯(lián)系上層,管些大事,小事服勞,當然是我的份。如今回想,他們一定是借了救濟之名,搞著些別的勾當。當?shù)赜械氖敲绹虝蜑樗甲叩闹袊掏剑绹處熅蛯:退麄儊硗?。至于“救災”之外,又搞些什么別的勾當,那只能恨我自己當時還根本不認識什么叫帝國主義,尤其是美帝國主義,因而在這方面絲毫沒有政治嗅覺,就說不上了。

同學來自各省,幾乎都有他們的同鄉(xiāng)會,但省與省之間的畛域之見不深,似乎一直沒有發(fā)生過問題。廣東同鄉(xiāng)會的活動最多一些,通告板上常有他們開會的消息,平時廣東同學也喜歡聚在一起,說廣東話,別省的同學是對他們有閑話的。有的說,地方主義的氣味太濃厚了;有的說,這還是因為方言的關(guān)系;有人反問,同樣有語言上的困難,何以福建同學的表現(xiàn)便不大一樣?更有人問,同學中十之七八是講吳語的江蘇同學,何以他們根本沒有搞過同鄉(xiāng)會?當年清華沒有江蘇同鄉(xiāng)會倒是個事實。但這也不能用來說明江蘇同學就沒有地方主義。解放初的土地改革運動證明江南的封建勢力很嚴重,而距此三四十年前,江蘇人便沒有濃厚的地方主義,是很難設(shè)想的。當時清華師生中,既以江蘇籍的為最多,人多勢大,到處要占些上風,也許根本用不著同鄉(xiāng)會的一類的組織,來加以保證。在別省同學的心目中,江蘇同學可能更不受歡迎。只是因為我自己是江蘇人,未能理會罷了。

部分同學也搞些基督教的宗教活動,以青年會為中心。清華師生中的基督徒不算太少。住“美國地”的教師,其中一部分還是北美青年會代為招聘來的,當然全部是,不消說了。許多通英語的中國教師出身于基督教的家庭和教會學校,至少對基督教有過多年的接觸,學生中也有些是虔誠的信徒。有些還是牧師的兒子,吃飯睡覺之前,例須禱告一次。全國青年會的組織看到了這是塊好園地,很早就在這里成立了支會,歸北京青年會學生部直接聯(lián)系,學生部的“干事”中有美國人,也有中國人(現(xiàn)在主持“三自革新運動”的吳耀宗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人),時常來校指導工作。當時的經(jīng)?;顒邮峭ㄟ^所謂“主日禮拜”、“查經(jīng)班”以及每年暑假在西山舉行的“夏令會”等活動,來傳播基督教教義,鞏固原有的信徒,吸收新信徒。前兩種活動的主領(lǐng)人員,亦即宣揚教義最有力的人員,當然以來自“美闌地”的教師為最多,也有圣約翰等大學畢業(yè)的中國教員,如林語堂之流。參加“查經(jīng)班”的同學還不少,其中有的怕人批評,說是借此多個練習英語的機會。但也確有為了練習英語,參加進去的。至于領(lǐng)班的人往往以英語為“餌”,來釣取學生,是不消多說的了。夏令會則由北京青年會主辦,報名參加的不限于清華學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