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有一次聽到一位聰明的太太問,新月是否總是在相同的星期幾出現(xiàn)。她補充說也許最好是不知道,因為,如果人們事先不知道什么時候、在天上的哪個地方能夠看見新月,那么它的出現(xiàn)總會給人帶來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對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動時間表的人們,新月也總是出乎意料地來到的。我們并不會因為我們對一年四季的職司有足夠的知識,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報春花,而在發(fā)現(xiàn)一株早開的報春花時就不那么高興。我們也知道蘋果樹是在結(jié)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結(jié)果子之后開花的,但當五月份我們到一家果園去度假日時,這并不會減少我們對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驚訝。
一位當代的英國小說家曾經(jīng)有一次被外國人問到:在英國,最重要的莊稼是什么。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黑麥?!毕襁@樣的完全的無知,在我看來似乎帶有豪言壯語的味道;但是,即使是不識字的人的無知也是巨大的。使用電話機的普通人解釋不了電話機是怎樣工作的。他把電話、火車、鑄造排字機、飛機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正像我們的祖先把福音書中的奇跡視作理所當然的東西一樣。對這些東西,他既不懷疑也不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好像只是調(diào)查了一個小圈子里面的事實,并把這些事實變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識被大多數(shù)人看作是華而不實的東西,然而我們還是經(jīng)常對我們的無知做出反應(yīng),并加以反對的。我們不時地喚起自己并思考。我們喜歡對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像據(jù)說曾經(jīng)使亞里士多德感到困惑的問題——“為什么從中午到子夜打噴嚏是好的,但從半夜到中午打噴嚏則是不吉利的”——人類感受過的最大歡樂之一是:迅速逃到無知中去追求知識。無知的巨大樂趣,歸根結(jié)底,是提問題的樂趣。已經(jīng)失去了這種樂趣的人或已經(jīng)用這種樂趣去換取教條的樂趣(這就是回答問題的樂趣)的人,已經(jīng)在開始僵化。人們羨慕像喬伊特[1]那樣愛一問到底的人,他在六十歲之后還坐下來學(xué)習(xí)生理學(xué)。我們中間的大多數(shù)人在到達他這個年齡以前很久就已經(jīng)失去了無知感。我們甚至對我們像松鼠那樣積攢的一點知識感到自負,并把不斷增長的年齡本身看作是無所不知的源泉。我們忘記了蘇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聞名于世并不是因為他無所不知,而是因為他在七十歲的時候認識到他還什么都不知道。
198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