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海內(nèi)外對中國的政治改革,議論愈來愈多。原因是,國內(nèi)社會矛盾不少,政治體制未能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維穩(wěn)”的成本和所花氣力愈來愈高,另一方面,國際形勢嚴峻,美國圍堵中國的意圖愈來愈明顯,并不因胡錦濤訪美而有根本的改變,美日韓聯(lián)合軍演頻頻,西方通過諾貝爾和平獎向中國施壓,周邊國家對中國頗有疑慮,外交活動并不十分順暢。
領導層有政治改革的強音
胡錦濤訪美,表示中國“承認并尊重人權的普遍原則”,也認為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必須與各國的國情相結合。他還說,中國關于人權問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胡錦濤訪美時答美國報紙的書面訪問時回答說:“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便沒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辈⒄f政治體制改革要“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可以說,人權問題與政治改革密不可分,中國正處在政治改革的十字路口。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繼續(xù)提出要“積極穩(wěn)妥推行政治改革”,雖然是老話,但比十七大所提的“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多了“積極穩(wěn)妥”4個字。
更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總理在去年8、9月兩個月期間,面對國內(nèi)外傳媒,7次談論到政治體制改革。溫總理的談話,當然不可能看作是個人抒發(fā)的見解,而應看作是中共高層的一種呼聲。
毛澤東說過:“黨外有黨,黨內(nèi)有派,歷來如此。”因此共產(chǎn)黨內(nèi)有不同聲音,并不奇怪。胡錦濤主席在美國提出承認和尊重人權的普遍原則,但在國內(nèi)就是有人公開反對“普世價值”。既得利益集團在權力進入市場,在專權得到好處之際,當然不愿意在政治改革中受到約制。他們反對政治改革是必然的,開明勢力和專制勢力的較量是激烈的。應該承認,目前專制勢力仍處在強勢,溫家寶對于政治改革的講話,被人公然加以刪除和攔截,就是一個標志。所以他一如朱镕基前總理那樣,朱說了要為他準備“一副棺材”的狠話,溫則說了“風雨無阻,至死方休”的堅定語言。
政治改革三要素
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提出政治改革的方案,1986年又指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證經(jīng)濟改革的成果”。
政治改革應該改革些什么呢?
第一,要改革權力過分集中。鄧小平說,權力過分集中,就會“妨礙集體智慧的發(fā)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目前各級黨政機關,第一把手說了算的情況十分普遍,決策上破壞集體領導的事很多,專權由此形成常態(tài),并且造成權力的人身依附現(xiàn)象。
第二,要確立權力制衡。公權腐敗現(xiàn)象蔓延,帶有普遍性。權力參與并控制市場交易,借國營、國有之名進行壟斷,形成類如舊社會官僚資本的現(xiàn)象,引起社會不滿,并破壞市場經(jīng)濟的公平交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