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怎么樣去用人呢?那就要識人、知人,司馬光把選拔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說:“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逼┤?,如果根據名聲來選拔人才,就會出現競相博取聲名而善惡混淆的狀況;如果根據檔案上的政績來選拔下屬,則巧詐橫生而真?zhèn)蜗嗝啊Uf到底,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于領導者“至公至明而已矣”。領導者只要出以公心,明察是非優(yōu)劣,不以親疏貴賤或個人喜怒好惡改變自己的判斷,就一定能選拔到合適的人才。
如何知人?行勝于言。譬如說,“欲知治經之士,則視其記覽博洽,講論精通,斯為善治經矣;欲知治獄之士,則視其曲盡情偽,無所冤抑,斯為善治獄矣;欲知治財之士,則視其倉庫盈產,百姓富給,斯為善治財矣;欲知治兵之士,則視其戰(zhàn)勝攻取,敵人畏服,斯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通鑒》卷七十三)。“行勝于言”,司馬光在實踐中考察人才、按照政績選拔人才的觀點,對于我們今天領導者用人也很有啟發(fā)。
《通鑒》反復記載了歷史上創(chuàng)業(yè)君臣用人上的成敗得失。為什么強盛的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通鑒》突出了其用人上的嚴重錯誤。秦二世偏信趙高,“天下潰叛,不得聞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用人要賞罰分明:“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用人要充分信任人,敢于授權:“疑則勿任,任則勿疑?!?/p>
《通鑒》記載了一些相關的故事?!锻ㄨb》卷九、卷十、卷六十三記載,魏得許攸破袁紹,漢得陳平誅項羽。許攸本來是袁紹的部下,但是袁紹言不聽計不從。許攸建議他看好烏林的糧草,但是袁紹不接納。許攸建議曹魏在官渡,袁紹可以出一支騎兵去襲其老巢,到許昌把漢獻帝拿下。袁紹還是不聽從。領導如果對是非、安危搞不清楚是不行的。許攸投奔曹操,曹操來不及穿鞋子赤著腳就迎出來了。許攸問曹操,你現在有多少糧?曹操撒謊,說差不多有夠吃一年的糧。許攸說你說實話,曹操說差不多半年吧。后來曹操不得不說實話,只有半個月的糧草了。許攸告訴他,你現在去攻袁紹的糧倉。曹操馬上采納,結果取得了成功。項羽也不采納陳平的建議,結果陳平到劉邦那里得到重用。領導如果忠奸賢愚分辨不清楚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司馬光講的這三點確實是核心問題,領導懂不懂政治,是否懂得爭取民心,有沒有判斷力,決斷以后能否馬上采取措施。領導不能光看到問題而不能采取措施。
古人治國是很有傳統的。我們現在講管理總是習慣去向西方學,其實可以先把中國祖先的優(yōu)秀經驗學來。因為西方與中國不一樣,古今也有很多情況差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因為其特色才不一樣。我們有一套治國的理念和治國的辦法,這些跟今天的治國領導學、管理學是相通的,既有共性也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