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之間的一些通信現在還能看到。司馬光在一封信函中說,“觀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之意,必欲力戰(zhàn)天下之人”。王安石針鋒相對地回答道,如果君實(司馬光字君實)你責備我在宰相的位子上這么久,沒有幫助皇帝大有作為,沒有能夠惠澤天下的百姓,那么我承認有罪過;但是如果你認為當今什么事情都不用辦,一切恪守祖宗之法就行,那你的意思我不明白。當時的激烈交鋒,也反映出士大夫勇于擔當的氣概。
從王安石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看到士大夫對于個人修養(yǎng)、人生進退的態(tài)度。他在熙寧十年(1077)第二次離開宰相位置,回到金陵(江寧府,今南京)。元豐中,蘇軾從黃州回京城開封,路過金陵,往日政見不同的這兩人終日游賞在一起,共同談論古昔經典的文學作品,體味佛教禪宗的精髓,彼此敬佩。
王安石雖然不做官了,仍有當地官員不時前來看望。元豐末年,他住在蔣山一帶,平時騎驢出入。一次,正值盛暑,當地的提點刑獄官員李茂直前往探望,路上碰巧遇到。于是王安石坐在矮凳上,那位官員坐在一張胡床(折疊坐具)上,在路邊聊天。說得時間長了,太陽轉過去曬到二人。隨從把傘張開,日光卻漏在王安石身上。李茂直吩咐隨從為相公遮陽,王安石卻很坦然地說:“用不著。我下輩子可能轉生為牛,每天正是要日下耕田?!钡环?,看得出下野后的王安石,心態(tài)之平和、豁達。
王安石具有高深的文學造詣。他不僅是長于散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著名的詩人。不只是五言詩、七言詩,他的六言詩也很出色。《題西太一宮壁》是王安石題寫在道教宮觀西太一宮的粉壁之上的。這些公共場所、游人聚集處,都有粉刷過的墻壁專門供文人墨客在上面題詞。詩中說:“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焙竺鎺拙涫钦f他當年曾經跟隨父兄到此,現在頭發(fā)已經花白,舊地重游,想找尋當年去過的地方,居然無從尋覓。元祐年間,王安石去世后,蘇軾來到西太一宮,看到這首舊作,“注目久之”,最后只說了一句:“此老野狐精也。”可見其內心的傾慕。黃庭堅次韻賦詩,說“風急啼烏未了,雨來戰(zhàn)蟻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間北看成南”。人們通常會說,跟在唐人后面,是宋代詩人的不幸,因為很難超越唐詩的成就。但實際上,宋詩還是有自己的特點,像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雖然遣詞用句可能平淡無華,但在其中蘊含著很多深邃的哲理思考。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流俗之言)不足恤”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精神支柱。錢穆在《國史大綱》里講到,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負,從根本上來講沒有達到他們心目中深遠的目標;但是他們?yōu)槿?、為學的精神意氣一直影響到最近期的中國。確實如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他時就提到歷史上王安石的“三不足”;2008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也說到王安石的“三不足”,這種精神一直影響到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