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宋代這一歷史時期?近代以來,學界看法相當不同。從20個世紀前中期以來,在我們的各種教科書里,有個比較一致的提法,就是說宋代是個“積貧積弱”的時期。所謂的“貧”,是指國力、財政上面的貧乏困窘;“弱”主要是指在對外競爭,特別是軍事競爭中力量薄弱。這樣的說法,我們沿用了大約半個世紀之久。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些海外學者的說法。這里列舉的是英國史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的專著《古代中國的發(fā)展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法國漢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講南宋歷史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以及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寫的《中國:新的歷史》(China: A New History)?!吨袊盒碌臍v史》其中一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作者認為北宋與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為什么中國學者的傳統(tǒng)認識和西方學者的一些認識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差?我自己寫過一篇小文章討論這個問題,我想這主要是由研究者不同的立場和認識角度決定的。國內學術界對于宋代的認識框架,基本上是近代以來形成的,包含著當代人反觀歷史的特有體悟。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積郁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充溢著建設強國的期冀。在這種狀況與心境之下,對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與對于漢唐盛世的懷戀聯(lián)系在一起。而西方學者則沒有這種內心感受,他們從一種外在的角度觀察中國的歷史。另外,政治史是國內學術界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所在,政權間的角力是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西方學者則出自與我們不同的學術背景,他們更加注重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注意對于整個世界文明的牽動、輻射作用。因為彼此出發(fā)點不同,關注的問題不同,造成了中外學者對宋代總體評價的不盡相同。
我們還可以介紹一些海外學者對于宋代的認識。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曾經說過,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后得多,但是以后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fā)展了。法國學者謝和耐也說,在宋代所發(fā)生的變化不是個別的,而是一種質的變化,“其基本特征可以說已是近代中國特征的端倪了”。李約瑟(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的緒論中說:“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fā)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不管是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闭f到中國應用科學的進展,首先會想到的是歷史上的四大發(fā)明。四大發(fā)明除了造紙術以外,其他三項技術的關鍵改進期、應用普及期及向外傳播期都是在宋代。馬克思稱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宋代方方面面的發(fā)展確實對世界文明起到了一種牽動和輻射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宋代放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唐到宋經歷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變遷過程。如果予以比較簡潔、明確的概括,或許可以歸納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所謂“化”,其實就是一個過程、一種傾向、一脈趨勢。宋代正處于這種變遷的過程之中,對于這一時代的認識,關系到我們對整個中國歷史走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