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右仆射封德彝跟唐太宗匯報,說當下兵力不足,需擴大兵源,建議18歲以上的中男,也檢點入軍。當時,唐朝政府的法律規(guī)定是男子到了20歲才可以承擔國家的兵役,但迫于封德彝所說的這種形勢,皇帝就同意了這個建議。敕書發(fā)出三四次,魏徵堅持不簽署。不但不簽署,還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對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體還沒有長成之類。封德彝也不示弱,說中男也有長得很強壯的。太宗于是大怒,繼續(xù)出敕,魏徵還是不簽署。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把魏徵和門下省負責人王珪都招來開會。太宗聲色俱厲地說: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會點入軍中。若體貌魁偉,當然可以征發(fā)。你這么固執(zhí),簡直不可理喻!魏徵據(jù)理力爭,認為其一,軍隊的問題在于兵力和戰(zhàn)斗力,戰(zhàn)斗力在精不在多,與其擴大兵源,不如加強訓練。其二,“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魏徵是從國家更長遠的利益來看待征兵問題,認為不能把年輕人都點了兵,都點了兵,賦稅怎么辦?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辦?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國家治理要有長遠規(guī)劃,不能只看眼前。道理很簡單,一討論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發(fā)這個文件。最終,皇帝被魏徵說服。魏徴的理念是正確的,國家在平時應該節(jié)約民力,為的是防止突發(fā)情況,所以居安思危很重要。這個政策沒有出臺,門下省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門下省是唐朝制度設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機構,它的審核程序,使得決策過程更加理性,可以從源頭上盡量避免錯誤。
魏徵不僅敢于提意見,而且善于提意見。他能夠把道理說清說透,還善于因勢利導,充分利用表揚的方式達到幫助皇帝改正錯誤的目的。
貞觀七年,蜀王妃的父親楊譽非法買賣奴婢,被有關部門扣押審訊。蜀王妃的哥哥是千牛衛(wèi)士,在皇帝身邊負責安全保衛(wèi)工作,于是向皇帝申訴說:我父親沒有犯那么嚴重的錯誤,但是有關部門因為仇恨皇親國戚,就將我父親扣押了。唐太宗聽后,勃然大怒,認為自己的顏面受到傷害,要解除有關人員的官職。這時魏徵出來講話,他說:“城狐和社鼠都不強大,只是因為它們有所憑恃,所以清除起來很不容易。何況世家貴戚,從來號稱難治,漢、晉以來,朝廷對他們都沒有辦法。武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很驕縱了,自從陛下登基以來,剛有所收斂。有關人員能為國家守法已經難能可貴了,怎么可以隨便妄加刑罰到他們身上,讓這些外戚的私心得逞呢!自古以來,能禁斷這樣的事情,只有陛下一人而已。防微杜漸,是國家正常的方法,怎么可以水未橫流,便自毀堤防?”唐太宗聽后,馬上接受了魏徵的意見。
我們看到,魏徵批評皇帝的做法,是以表揚為前提的。這樣做,有利于皇帝改正錯誤,不會讓皇帝產生誤解。寓批評于表揚之中,容易讓領導接受,畢竟領導只有接受之后才能改正錯誤。這就是進諫的藝術性。
給領導給皇上提意見,是為了什么?如果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顯示自己比領導高明,那方向就反了,結果也常常會適得其反,那樣往往會陷入意氣之爭。關鍵在于把事情做好,不是為了顯示自己,而是為了共同的事業(yè)。這樣就能夠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這樣才算是善于提意見。
貞觀之治的主角是皇帝李世民,而最具風采的大臣當屬魏徵。自古以來,談到貞觀之治,人們首先表揚李世民,其次肯定魏徵。不論是李世民還是魏徵,因為共同對創(chuàng)造貞觀之治作出了杰出貢獻,君臣關系作為典范載入史冊,千古流芳。
貞觀之治已經過去1300多年了,我們現(xiàn)在每每提起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給人啟發(fā)。一個時代的歷史地位,取決于這個時代的歷史創(chuàng)造,取決于這個時代的建設成就。對此,作為這個時代的領導集團,必須具有清醒的歷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