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文道:楊照的倫理寓言1

故事照亮未來 作者:楊照


小時候聽老師說故事,最后總是要來一個“教訓”;就連小朋友上臺學說故事,也要效法師長,以“這個故事的教訓是……”做結;教訓來教訓去,令人生厭,完全殺掉了聽故事的天然愉悅。于是有點文學興趣的少年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刻意遠離教訓,轉而注意故事到底應該怎么說。我們不再在乎一個故事的寓意,變得比較留心它的敘事角度、情節(jié)結構,以及語調的安排。再簡要地說,一個成熟讀者首先關心的通常不會是一個故事“講的是什么”,而是它如何講出它要講的東西。

然而,我們還是很難否認幼年那種看故事要看教訓的閱讀態(tài)度的價值。最起碼,它教懂了我們什么叫做“寓言”,這種最基本的修辭方法,以及最基本的人類認知范疇?!兑了髟⒀浴泛汀妒勒f新語》曾是無數人處世之道的啟蒙,創(chuàng)世神話則是先民了解宇宙源起和世界秩序的模型。那些故事一方面建立了我們的底線人格,給出至為基礎的價值和世界觀;同時也讓我們學懂了一種有效的溝通方法,懂得用故事、例子等種種寓言修辭去說服、勸誘和傳播。

正因為這種“故事加教訓”的寓言閱讀太過常見,反而令人容易忘記它其實從來都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回事。要不然何以過了這么多年,世上始終只有一部《伊索寓言》?上佳的“故事加教訓”不只是把一個已經很完整的教訓裝進一則同樣很完整的故事,有如容器盛載了內容,水瓶存放了水;相反地,那些故事的情節(jié)同時也該是個說理的步驟,推動其前進的劇力也應該是某種真相漸次敞示的過程。換句話說,故事不是傳遞信息的包裹,而是構成一則信息的骨架,甚至是發(fā)現和發(fā)明某項事實與觀點的道具。所以,當我們稱贊一位作者很會用故事去“講道理”的時候,除了是因為他很會打包教訓,使其份外悅耳動聽、容易消化之外;恐怕更是因為他深明故事的思考之道。他的故事不是可以和教訓徹底分離的外殼,而是內在于教訓的觀察角度及推理程序。由此可見,聽故事要聽教訓,與聽故事要看它好不好聽,便不是能夠截然二分的兩回事了。

楊照不只是當今臺灣評論界其中一位最博學最富洞察力的健筆,也是整個華文世界里最擅長以故事去講教訓的故事大王。原因簡單,不在于他的學識背景,而在于他本是一位詩人、一位小說家;他懂得用故事去觀看社會,以故事去分析政治。那么,在他這部大陸第一本“故事集”《故事照亮未來——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里頭,他到底想說些什么“教訓”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