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的一個凜冽的早晨,尼克松步入毛澤東北京的書齋。隨后,兩人的對話,因翻譯居間穿梭而滯礙,斷斷續(xù)續(xù)。兩人雖非故舊,但彼此并不陌生,可想而知,兩人對話的內(nèi)容不出互表榮幸,互道恭維。尼克松、毛澤東提到他們共同的老朋友:遠在臺灣的蔣介石,以及促成這場會面有功的前巴基斯坦總統(tǒng)葉海亞·汗(Yahya Khan)。兩人稍微談及兩國同仇敵愾的蘇聯(lián)。他們還語帶詼諧,出言調(diào)侃隨尼克松同行的基辛格,但對話的氣氛大體上是嚴肅的。
尼克松有意引出他念茲在茲的事,不過毛澤東卻總是岔開話題,虛無縹緲地高談他所謂的“哲學”問題。一小時過去了,毛澤東看看手表,示意已談論得夠久。再次客套一番后,尼克松便退出毛澤東的書齋。兩人的發(fā)言內(nèi)容均未超出對方意料,也沒有獲得重大結論。然而,這場對談卻是近幾年來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尼克松總統(tǒng)與毛澤東主席都了然于胸,他們在1972年的那天創(chuàng)造了歷史。他們兩人深知,這次會晤乃至尼克松這整趟中國行的重要性,正是那悠遠的寓意。尼克松畢竟是首位造訪中國的美國總統(tǒng),他的造訪將終結兩國長期孤立的互不承認狀態(tài)。這是一場撼動“冷戰(zhàn)”格局的大地震,突顯東方集團不再頑固抗拒西方。
尼克松、毛澤東談論的焦點之一是往事: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造成兩國對峙的諸多事件和議題。他們還暢談政治,提到尼克松遭自家陣營右派分子的掣肘,以及民主黨人對他的共和黨政府的圍剿,但兩人并未在“文化大革命”的問題上多費唇舌。尼克松像個糾纏不休的訪客,一再嘗試把對話拉回他所關切的議題,譬如,亞洲乃至全世界未來的權力平衡。毛澤東這位和藹的東道主則不愿隨尼克松的話題起舞,始終泛泛而談。禮貌性的話別后,尼、毛都以為幾天后兩人將再次會晤。事實上,那次之后他們就沒再見面了,直到尼克松二度造訪中國才遂其所愿。
國際關系本就側重條約、軍備控制、經(jīng)濟架構、國際法院的仲裁、雙邊或多邊協(xié)商,但也講究身段姿態(tài)?;Q使節(jié)、公開聲明、官式訪問攸關國家的自我認知及對他國的定位。盡管這場會晤本身,以及隨后尼克松逗留中國的這一周,只是重新確認已事先協(xié)商的內(nèi)容,不過雙方也有意借由這次訪問,彰顯中美關系乃至亞洲與西方世界漫長且風波不斷的關系,已邁入新的紀元。尼克松訪問中國震撼了美國盟友,且讓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友邦心生不快,蘇聯(lián)則忐忑難安。我們所要追索的正是其中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