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情況的確如此,毛澤東那時不在井岡山。他在伺機援救朱德的部隊。
8月中旬,毛澤東親自率兵在永新、蓮花、茶陵三角地帶集結(jié),準備下一步動作。這時突然傳來二十九團在湘南戰(zhàn)敗的消息,毛澤東當即決定,由他率領(lǐng)三十一團第三營去桂東迎接戰(zhàn)敗的二十八團,與朱德會合后再一道返井岡山。同時命令第一營堅守井岡山。
因此充滿傳奇色彩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就這樣按毛澤東的軍事部署打響了。
黃洋界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地勢極為險峻,易守難攻,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山頂。
敵軍在黃洋界下結(jié)集了四個團的兵力,而紅軍僅兩個連把守險關(guān)。
8月31日,敵軍排成魚貫式隊列向井岡山黃洋界進攻了。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從早晨打到中午,又從中午打到下午,敵軍的多次進攻都被我紅軍擊潰。
當時紅軍的彈藥很少,子彈所剩不多,不得不向山下沖鋒的敵軍投擲石塊。
正在這關(guān)鍵時刻,紅軍從茨坪運來了主力部隊留下修理的一門迫擊炮,出其不意地向敵陣轟擊??上М敃r只有三枚炮彈,而且前兩枚由于火藥受潮未能打響,但第三枚終于在敵群中炸響了,敵人此時以為我主力部隊已到達,連夜撤退。
的確相當神奇,全靠這一枚炮彈,嚇退了敵軍并保住了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jù)地。
然而“八月失敗”還是令毛澤東的部隊蒙受了沉重的損失。
后來成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特別法庭的庭長江華在他寫的《井岡山斗爭時期幾事的回憶》一文中還專門回憶了這一段軍事失利的往事:“我記得在全國解放后,1958年的時候,有一次毛澤東同志與我談起這次失敗的事,我曾說,對八月失敗的詳情不了解,當時陳毅同志是軍委書記,是否他應負責?毛澤東同志講,陳毅同志有個檢討,事先寫了信給他,事后也寫了信給他,不能怪他?!?/p>
武裝斗爭是艱難的,挫折和失望更加促使了毛澤東在理論聯(lián)系中國革命實踐方面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兵法,他清醒地總結(jié)了經(jīng)驗及失敗的教訓。指出:這次失敗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當時正是統(tǒng)治階級暫時穩(wěn)定時期,反而采取在統(tǒng)治階級破裂時期的政策,分兵向湘南冒進,致使邊界和湘南同歸失敗。
紅四軍主力重返井岡山后:開始重新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的帶領(lǐng)下,動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shù),忽南忽北,調(diào)動敵軍,接連又打了四次勝仗,恢復和鞏固了井岡山根據(jù)地,紅軍的力量也恢復到近5000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毛澤東確立了“四面游擊”的新兵法,提出了威震全球的著名游擊戰(zhàn)爭的基本原則,即“十六字訣”。